日本建筑及建筑师掠影.doc_第1页
日本建筑及建筑师掠影.doc_第2页
日本建筑及建筑师掠影.doc_第3页
日本建筑及建筑师掠影.doc_第4页
日本建筑及建筑师掠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建筑及建筑师掠影著名建筑评论家COLUMBA大学的教授KENNETH FRAMPTON评出四个国家作为20世纪现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代表,它们是:芬兰、法国、西班牙、日本。(FRAMPTON的俩本建筑史著作:“现代主义建筑一部批评的历史”、“建构文化研究”,是堪称建筑评论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6天的行程,23小时的总结讲座显然无法覆盖如此重大的课题,只是希望通过一个个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的介绍抛砖引玉,让大家今后有兴趣深入的去研究探讨这个问题,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借鉴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及美学修养。一、 引子 MIHO -一个非日本人设计的最日本的建筑离奈良200KM左右琵琶湖之南阿尔卑斯山中,由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设计灵感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用于展示收藏1000余件世界各地的宗教艺术品,业主是神慈秀美会(宗教组织)小山美秀子,规模13.3万平方尺。(约15000M2)。从1994至1998历时4年建造。特点:1、人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2、空间序列精心设计,不断给人以视觉冲击,令人惊喜和兴奋。但空间尺度却十分亲切适宜,四处可以感受到渗透到人们心灵的丰富而变化微妙的光和影3、用精致的现代材料和工艺重新阐释东方传统建筑的形式和精神。鬼斧神工般的建造工艺,到处洋溢着令人感动的精致和温暖。一个充满丝绸般质感的建筑4、无所不在的人性化的精细设计,5、业主的“财大气粗”及对设计师的信任二、日本环境及建筑初步印象从大阪一座小旅馆谈起1、堪称洁癖的干净和整洁日本的都市环境2、精致的细部设计和严丝合缝的工艺-从小旅馆、市政设施、到心斋桥周边建筑无论建筑大小、无论功能、形式一律精雕细作3、和谐的整体环境从奈良公园到东京的中央公园,建筑与自然协调、建筑与建筑协调,个体服从总体。处处体现了良好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4、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奈良的东大寺、兴福寺。在日本保留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中国唐代风格的建筑群。东大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17世纪重修,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5、多元文化的共融东京国际会议中心(论坛)1989年,一个阿根廷籍的美国建筑师维诺里从359个竞争者中赢得了日本第一个得到国际建协承认的大型国际竞赛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委托。细致的前期组织准备,公正而认真的评审工作使业主得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最终完成的建筑也证明了这是一个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1997年1月才竣工开放。这是一个完全西方的空间概念(一个充满哥特式宏伟气势的巨构空间),而细节上却十分日本化的设计。方案特色:(1)以极为简洁的一虚一实形体加个公共花园解决最复杂的功能问题。功能组织、平面系统十分明快。(2)形态巧妙地与基地相吻合,同时很好地满足了环境复杂的流线要求。(3)在理性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方案既有激动人心的纪念性的室内公共空间和烂漫的设计理念(空中漫步道),也有有着良好、亲切的空间尺度的开放性公共花园。(4)一个完成度极高的设计方案,24名设计师花了60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的成果。三、日本近现代建筑及其代表建筑师(一)、从丹下建三的东京都厅舍(东京市政厅)谈起丹下建三是日本现代建筑界公认的教父,其东京代代木体育馆一举奠定了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节举足轻重的地位,而1991年竣工的东京市政厅是其巅峰之作。总面积38万平米,总造价1569亿日元。(约15亿人民币)特色:1、 以一个巴黎圣母院式的形体结构和空间形态,象征永恒、财富、权力,也象征当时日本人雄心和意气风发。2、 以两座形体比例极好的塔楼很好地处理了250M高、150M宽大体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问题。3、 非常合理的结构设计概念为超高层建筑提供了宽敞得空间4、 极其精致的立面设计,既可理解为江户时代町屋,也可赋予高科技的想象如集成电路板。90年代风靡一时的KPF的设计语言中可以看到其深远的影响。日本近现代简史十六世纪的一个统治者丰臣秀吉(15361598)经过一个长期的内战统一了日本。1603年开始德川幕府时代,一个锁国时代。1853年横滨黑船事件,1858年被迫全面打开国门(中国1840鸦片战争战败)1868年一个名叫西乡隆盛的武士率2000人从鹿儿岛北上,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德川幕府迎回天皇,从此拉开明治维新的序幕。日本建筑自近代以来有较完整的发展史,主要经过了五个时期。第一时期:幕末-明治18年(1886) 主要是有日本的工匠用木造结构模仿建造西洋建筑.被称为拟洋风建筑. 第二时期:明治19年(1887)-大正12年(1923) 主要是由日本的技师代替西洋的技师建造西洋建筑. 比较全面的模仿西方建筑;第三时期:大正13年(1924)-战后(1945)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建筑开始走向折衷主义,即在西方建筑的基础上,探求 日本建筑风格;第四时期,二战结束后经济复苏(1960-),建筑和世界接轨;第五时期,70年代以后,现代和后现代在日本广泛普及开来。日本自战败以后,主要经历了三、四个时期的变化,每个时期大致的代表建筑师是: (1)板仓准三,前川国男,丹下建三 (2)筱原一男,桢文彦,矶崎新、黑川纪章(3)安藤忠雄,原广司,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渡边城(4)妹岛和世、 阪茂、畏言吾、三本理显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实例:(1) 桢文彦的京都图书馆桢文彦是丹下的学生,1954年哈佛研究生并在SOM工作3年,被称是日本第一个具有国际感觉的建筑家。设计特点:导入城市形态设计理论,强调创造公共领域是建筑主要目的,而建筑物时第二位;导入西方古典建筑的严谨与含蓄,尺度适宜而优雅;导入日本建筑精神,注重材料质感和工艺细部。(2)安藤忠雄表参道COLLETION大厦(3)黑川纪章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二)、日本建筑的特色有研究认为日本的后现代的建筑师,一极是矶崎新,一极是原广司。其他的人都是再这两极只间。实际上他们代表了设计方法的两极:理性主义和感性(烂漫)主义。日本的渡边城教授有一个小小的理论,把这种效果解释得很好。自然界中有两个方法可以让一张纸自我立起来。 一种是对半折一下,一种是捏成一团。对半折是很清晰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一般建筑的效果,而捏成团,形成的结构是复杂的,空间是暧昧的。但她们都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都是美的。我认为理性主义一直是日本设计的主流。1、 创作思想的包容和开放从原广司的京都火车站谈起原广司及其京都火车站无论空间还是材料应用在日本设计界都应归为另类。其方案特点:(1) 将城市设计的多种空间手法引入建筑垂直空间的组织,如以京都街坊矩阵联系内部商业多功能平台;以罗马比卡多大台阶式的空间串起外部空间结构。(宽27M、高60M、长470M,原广司称之为山谷状的地理学上的大厅,以表现日本”“似由似无的境界”)(2) 玻璃大拱顶下的空中漫步道(SKYWAY)显然受到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的影响,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所。(3) 以一个开敞式、多功能的中央大厅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即有“大门”的象征意义,又是独特而大胆的互动空间,被称做迈向21世纪的空间。(90年的设计)(4) 第一个将公共交通枢纽当成复合多功能城市综合体来设计,车站功能仅有20%,其余为商业、旅馆、休闲、文化艺术、电影院等。2、 追求东方的空间美学从安藤忠雄陶阪画廊谈起(1) 空间的不规则性,是日本建筑的重要特征(包括传统建筑)。日本传统建筑和它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简约,清冷,对空间和光的追求,所以日本建筑师能使一个完全现代的建筑透出极为传统的意味,这种意味在建筑的 纯净空间,屋角漏入的光线,精细的细部处理(不是线脚装饰)里弥漫。以中国的四合院为例,空间的变化主要是”一轴 线“,左右对称变化的;日本一般是”俩轴线“,非对称变化的。所以说,日本空 间这样的”无秩序”,或是“无常”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增加了空间的感受。 日本空间(以住宅例),一般都是小空间,多层次,甚至“无常”的变化。(2) 从虚、无、空中求得对比、简洁、纯净的境界东京华盛顿酒店3、 建筑、人与自然和谐伊东丰雄TODS大厦日本人对于自然的美有着超乎寻常的强烈意识,这取决于日本古代稻作文化的特质,哺育出了日本人亲自然的感情。他们把田野的草木,深山的树石都看做大自然在长年中所创的造型,象人类创造的艺术一样加以尊重。因此在建筑问题上他们更多地认为建筑的体量不是要表现和自然的对抗。他们认为即使是人自己创造的,也要考虑恰如生长在自然中的一颗树一样,只不过是自然中的一个景点。房屋应该象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日本建筑的表现也常以水平表现为主,不强调垂直线,即使是象塔一样的高大建筑,各层的挑檐也尽量避免去强调垂直感,而是用水平线把塔的整个形状加以隔断,由于挑檐大以及浓重的阴影,使人们看去水平感特别突出。这里实际上不是要表现自身的存在或物质自体,不是强调其独立性和存在性,而是追求在建筑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和意境,那种感觉和气氛,创造出与自然谐调,融入自然之中的建筑。4、 对建构、细部、工艺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表参道街景随拍當代的日本建築突出的共性是故意表現營建技術,這是最普遍的,不管作品設計想法好不好都可以看到很好的施工品質和細部。我覺得是他們民族性和社會價值追求的結果。手藝技術不好的營建者是無法受到同業認可和擁有自尊的。5、 材料的表现力从妹岛和世CD大厦、青木纯LOUIS VIUTTON谈起对材料属性及个性的精确把握,对材料肌理的表现力执迷不悟的追求,这些都和现代建筑尤其是极少主义建筑的思想不谋而合。此时建筑成了时装。(三)、影响日本建筑的深层因素建筑是文化,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产物。大师的产生毕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来源。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经济,文化一直走在东方国家的前列,建筑界也较早的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思想。战后产生了前川,丹下;黑川,安藤;再到伊东,妹岛等世界级大师。他们的建筑体现着强烈的日本文化气息,同时也是现代建筑的延续。 日本建筑自从唐风以来,始终以清新,自然为主要设计思路。格罗皮乌斯就曾称桂离宫为最早的现代建筑。莱特也对日本古建称颂不已;日本建筑除在构造上着重体现建筑本质,空间的意境也是设计的重要内容,这从日本的古建,园林到现今的安藤,妹岛的建筑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可见文脉在断层以后,融合了新的生活方式,朝新的方向发展。1、传统的美学思想(1)源氏物语的影响日本壹千年被称为日本的文化之母,日本的红楼梦,其在文化上的意义之一就是在日本开启了“物衰”的时代,指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此后“物衰”成为日本人的一种民族性格,表现为音乐上旋律单调、舞蹈上动作缓慢,绘画很少追求浓艳色彩。日本民族总体说来喜欢纠缠于感情细节,倾向于高度肯定贫乏而衰败的事物,象川端康成所说:喜欢透过将死的眼所看到的世界。他们钟爱的樱花尤其象征了这种脆弱易逝的特性,他们不象中国古人那样欣赏生命与时间的流动,而欣赏生命坏灭时的寂静和归化的永恒。他们的庭院自然就是追寻这种极至之美的流露:蕴集着某种荒凉寂灭质感的裸露地面,抽象凝练的山石组合,浑拙安静的植物这是宗教的世界,某种刻苦生活的体现,一种持久的意图和愿望:在一切事物中铭刻消逝的刹那以及刹那间的永恒。(2)神道信仰与禅宗信仰的影响塑造了日本民族的个性,其特征体现为。 一无所有,零,有限。永恒、简朴、功能与形式的合一。以物写意:简朴,不卖弄。 从而也决定了日本传统建筑的明显设计特征。紧凑性、内敛性;直线性形式;减少主义特征;模数系和标准化特点;对材料本色的重视;喜好展示暴露的结构支撑部件。高品味的審美是在細部和材料上等似乎很不明顯的事物上,所以一片有美麗木紋的木頭很美,一面像大理石般精細的清水混凝土牆很美.。 2、民族特征(1)社会结构特点及社会共同认可的伦理价值观-团队精神加上个体的认真、敬业、执著日本社会结构最典型的特征是“纵式组织系统”。每个公司、学校和社会集团都是按照等级原则,按照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单一的、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形成金字塔形的纵向结构。在实际生活中,它又是集团成员间形成凝聚力的指导原则。(2)日本传统中另一个关联方面是人和技术。工具可看作人体的延伸。当技术已发展到远远超出使用普通工具的水平时,工具仍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有效地加以利用。(3)兼收并蓄的复合摄取型文化、共生文化。 日本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孤立的状态也使日本人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当中,异民族和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民族的亲和感和凝聚力,但同时也造成另外一种文化心理,即对外来先进文化的新奇感和吸收的热情。从公元七世纪以来,由于络绎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使西方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得以逐渐结合而没有引起混乱。遍及日本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处处可以看到打破陈规的迹象,但在另一些传统事物中又表现得很保守。这种现代化和传统的混合正是促进日本文化独具一格的基本成因。在变化过程中继承传统,是日本人一个典型做法。经验教会他们不要多下功夫于自己的原始发明,而要尽快吸收现成的经过综合改善的文化技术,这样就能得到超出综合和改善的新的创造。可以用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变化,来比喻日本思想上“在继承中坚持变化”这个特点,这也是日本意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佛教中有个叫做“无常”(暂时)的概念,它讲到人的生命、一切自然现象、宇宙万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人应知道人生是何其短暂。万物人类、动物、植物和所有自然现象,甚至神佛都属于一个伟大的生命的溪流,它处在一个不停的产生创造、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人生处于轮迴变化的周期中,这是佛教经义的中枢。人们认为一幢房屋应是临时性的,烧掉了它还能轻易重新建起。这种行动主张被大众接受成为“暂时”、“无常”哲学的指导想想。中曾根康弘说:“日本的身教、儒教和佛教的综合性力量构成了日本民族的力量。”3、体制(1)教育体制庐原义信外部空间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