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结合的 (1).doc_第1页
基于读写结合的 (1).doc_第2页
基于读写结合的 (1).doc_第3页
基于读写结合的 (1).doc_第4页
基于读写结合的 (1).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搭建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基于读写结合的黄果树听瀑教学片断之浅思桥头镇桥南小学 沈利峰【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学课文黄果树听瀑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作者既取题为黄果树听瀑,那么哪些语句是在写“听瀑”的呢?请默读课文,用横线有顺序地划出有关“听瀑”的语句。要时刻记住,按顺序地找词划句是一种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学生边读边划,教师边走边关注个别困难的学生,随机给予引导。)师: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所划的句子,注意,一点要按顺序读。生: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师:谢谢你为大家起了一个好头,从你的句子里我们听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渐近渐响(板书:渐近渐响)。谁能按着这位同学的顺序来说说你所找到的第二句呢?(学生接着按顺序找出其他四句听瀑的句子,让学生自主地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每一处声音的特点并板书:响遏行云、震荡回响、如雷轰鸣、訇然作响。)师:有关“听瀑”的句子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找出来了。但是简简单单的瀑布声,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他的哪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呢?(生沉默)师:同样表示声音响亮,作者用了“渐近渐响”、“人喧马啸”、“响遏行云”、“如雷轰鸣”、“訇然作响”等不同的词语,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生:丰富。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一下子就发现了作者的第一个写作手法用词丰富。(板书:用词丰富)那么谁又发现了作者的第二个写作手法呢?生: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师:那么作者都把这些声音比作了什么呢?(生答略)师:在不同的地方听不不同的瀑布声,把不同的瀑布声比作不同的场景,可见作者的比喻用得是多么恰到好处。(板书:恰用比喻)。还有要补充的吗?生:除了恰到好处的比喻,作者还展开了恰到好处的联想。师: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太棒了。(师紧接着在“恰用比喻”补充上板书“、联想”,并指导学生朗读作者联想的内容。)师:作者妙笔生花的写作手法还有吗?(生沉默)师:让我们再来看第一句话,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思考在我的朗读中,哪些词引起了老师的关注。生:刚才老师的朗读时,关注了“飘来、拂过、涌漫、盖过、只存下”等一连串的动词,而且读得越来越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渐近渐响。师:你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那么从这些词语里,你感受到作者用词除了丰富还有什么吗?生:准确。(师再次表扬,并紧接着在“用词丰富”补充上板书“、准确”。)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了作者能把文章写生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谁能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方法来评一评这一句话。(出示句子:大潮来了,远远就听见隆隆的声音了。转眼间,这隆隆的声音,好像万马奔腾,十分响亮,又好像雄狮咆哮,响亮极了。)生:我感觉作者用词重复单一了。师:你一下子找出了它的问题,那么你能用上我们刚才所学的几个表示声音的词以及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曾经学过的表示声音的词语试着来改一改吗?(出示词语:渐近渐响、如雷轰鸣、响遏行云、訇然作响、轰然渐响、铺天盖地、震耳欲聋、山崩地裂。)(生答略)师:你听听,刚才同学们用上了不同的表示声音的词语,使句子一下子听起来也变得生动了,可见用词丰富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老师耐不住想露一手,也把这句话改了一改,一起读读吧。(出示句子:大潮来了,远远就听见隆隆的潮声。转眼间,潮声铺天盖地般涌漫过来,好像万马奔腾,响遏行云,又好像雄狮咆哮,震耳欲聋。片刻之间,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山崩地裂般的潮声了。)师:这句话又有什么问题呢?(出示句子:泉水日夜不停地从山缝中流出,汇成细小的清流,好似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生:比喻不恰当。师:一下子找出了问题所在,谁来帮助修改一下? (生答略)师:这一次老师不但改了恰当的比喻,还加了自己的联想,一起读读吧。(出示修改过后的句子:泉水日夜不停地从山缝中流出,汇成细小的清流,好似一首轻快曼妙的钢琴曲,轻轻地流向我的心里)师:一起来读读老师为大家带来的以下两段话吧。(分页出示句子:小径之外是密密森森的竹林。走在小路之上,除了人语,便只有竹音。风摇翠竹,似浅唱,似低吟;风撼竹林,则如波涛,如海啸。那是一片绝佳的桃源之声 听竹;海水拥上岸,又悄悄地退下去,发出轻轻的哗哗声,似在低吟,又似在轻唱。我侧耳倾听,海水呢呢喃喃,似在诉说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听海 )师:同学们,通过修改刚才的两句话,以及读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听海、听竹子,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的重要性。让我们再看以下几张图片(出未相关枫叶图),这是沈老师上上星期去爬山的时候拍到的一组图片,请问你看到了什么呢?(生答略)师:看着这些图片,你又听到了什么呢?(稍停顿)回到家的时候,我也以听的角度写了几句话。(出示句子,老师配乐诵读:伴随一习晨风,无数叶片轻轻叩响枕边的窗户,声音美妙如天籁,透过叶丛的缝隙,阳光温柔地唤醒又一个崭新的清晨;冬日的午后,搬一把椅子放于院落,倒一杯清茶捧于手心,静坐凝神,只听翩然落下的枫叶在杯中激起一串梦一般的音符,此刻,醉了的又是怎样的一颗小心脏?夜幕降临,劳作一天的人们在倦意中关了灯,山村无垠的寂静中,清晰地可听叶片从枝梢滑落的声息,落在瓦顶上,落在屋檐下,落在古井里,也落在了甜蜜安静的梦里)能评价一下老师的这一段听枫吗? 生:老师的用词很丰富,很准确。生:老师用了很多恰当的联想。生:老师还用了恰当的比喻。师:同学们,其实习作一点都不难,只要你牢牢记住“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的诀窍,就算你的作文成不了数一数二,也绝对可以称得上优秀。接下来,请大家选取其中的一幅或多幅图,当然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一段听雨,注意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开始。【浅思】上述案例,是由教研员引领下的小语高段青年教师“我的成长”主题活动中的一堂小组研讨课。与其说是我一夜写下的定稿,倒不如说是我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搭建阅读与习作的桥梁。汪潮教授曾定义读写结合指的是语文教学情境中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从读写结合的时效看,读写结合的类型分二种:(1)显性结合。学完一篇课文立即对照课文进行仿写。(2)隐性结合。学完一篇课文后不马上仿写,课上所得的词语、句式、表达方式等对以后的写作起潜在作用。从读写结合的表现方式看,有三种类型:(1)形式结合。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表现形式等,并运用于作文。(2)内容结合。从课文内容的思想、观点、感情得到启发,迁移于作文中。(3)“触发”结合。从一篇课文中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情节,甚至一个动作,触景生情,与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感而作。现行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在这样的文本熏陶下,我想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应该也会充满语言的活力吧!可事实呢?我曾参加过多次毕业班的作文阅卷,总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表达都相当直白,完全看不到往日文本中应该可以借鉴的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表达、个性的语言。每每如此,我都会质疑: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啦?鉴于以上的理论所得与实际思考,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适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欣赏课文的表达特点,并寻找最佳读写结合点进行专项训练,努力搭建起阅读和习作的美丽桥梁,让阅读和习作彼此服务,共同有效。上述案例,是我执教黄果树听瀑的核心,是紧紧基于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思想而设计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听瀑的五句话,找一找,读一读,特别是把五句话整体呈现,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瀑布的气势恢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为什么能把简单的声音写得如此生动。当我刚把问题抛出去的时候,学生的沉默显然是在暗示他们不明白我提问的意图。当然在我做了适当引导之后,学生的思维马上就集中到了课文的表达方式上并且说得很好,可见我的预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次次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我出示了两句病句,让学生修改,目的就是巩固作者的写作手法,边修改边进步,为读写结合做好进一步的铺垫。之后,我又出示了听竹、听海两段话让学生齐读,旨在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再次牢记本课所学的写作手法在他人笔下生动运用的好处。在学生初次接触文字就能感情朗读的事实中,我感受到了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盎然的兴趣与初见的成效。紧接着,我又出示一组图片并根据图片写下的听枫,由老师配乐深情诵读后,让学生评一评老师的所写的文字,学生的确很好地运用了课堂所学的习作手法进行了回答,既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又因下水文近距离地启迪到“例子”的作用。但是,通过观察学生听雨的课堂习作,大多数学生能运用课堂学得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但却少有精彩文笔。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没错,但既要让学生习得作者用词丰富准确,又要让学生感悟作者恰用比喻联想,这教学目标是不是过于宽泛了,以致学生在写听雨的时候,被太多的目标条件束缚,反没了目标,乱了思绪。可见,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要做到要求明确且集中。其次,反思自己布置的听雨习作训练点,这个训练点的设计本身是不是一个错误?它或超越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或因听瀑到听雨的迁移过快了。因此,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要建立在孩子已有生活与学习经验之上。再则,就算我布置的听雨习作训练点可行,就算明确且集中地要求学生运用联想习作,我也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展开恰当的联想,我们可以联想雨的大小,雨的声音,雨的颜色,雨的温度,雨的心情,相信当时如果我再做一下适当的提醒,或许学生的习作会有更出色的精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