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痹证 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1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2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3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4 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治疗方法】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肩部:肩髃 肩髎 臑俞肘部:曲池 天井 尺泽 少海 小海腕部: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脊背:大椎 身柱 腰阳关 夹脊髀部:环跳 居髎 秩边股部:伏免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膝部:膝眼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踝部: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腰痛 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腰痛的病因非常复杂,临床上常见于西医学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等。【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 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阿是穴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加减: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隔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坐骨神经痛 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止痛,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足太阳经型:环跳 阳陵泉 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承山 昆仑 足少阳经型:环跳 阳陵泉 风市 膝阳关 阳辅 悬钟 足临泣方义:由于坐骨神经痛有沿足太阳经、足少阳经放射疼痛两种情况,故循经取足太阳经穴和足少阳经穴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环跳为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阳陵泉乃筋之会穴,可疏筋通络止痛,故可通用。加减:有腰骶部疼痛者,加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疏调腰部经络之气;与天气变化有关者,加灸大椎、阿是穴温经止痛;气滞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化瘀止痛。中风 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1中经络凡以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斜而无意识障碍为主症者属中经络。 肝阳暴亢: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风痰阻络:兼见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兼见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血痛:兼见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而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风动:兼见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2中脏腑凡以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者属中脏腑。 闭证: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襟不开,肢体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脱证:兼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腻,脉散或微。【 治疗方法】 中经络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内关 极泉 尺泽 委中 三阴交 足三里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加减: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镇肝潜阳;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化痰熄风;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益气活血;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滋阴潜阳;口角?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加解溪、胫上;便秘加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中脏腑治则: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 素髎 百会 内关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素髎、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明显;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加减:闭证加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呼吸衰竭加气舍益宗气而调呼吸。面瘫 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 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常见于西医学的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头为“髓海”,又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若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临床表现】头痛的部位多在前额、巅顶、一侧额颞,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而辗转发作。疼痛的性质有昏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或头痛如裂。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及足厥阴经循行于头的不同部位,故针灸临床上可将前头痛、偏头痛、后头痛、头顶痛辨位归经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和厥阴头痛。1阳明头痛 即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痛和因眼(如青光眼)、鼻(如鼻窦炎)、上牙病引起的疼痛在内。2少阳头痛 即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在内。3太阳头痛 即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推病引起的疼痛在内。4厥阴头痛 即巅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疼痛在内。5偏正头痛 即前额及两侧头部的疼痛。6全头痛 即整个头部的疼痛,难以分辨出具体的疼痛部位。【治疗方法】1基本洽疗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风池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方义: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或经络气血亏虚不荣所致,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为辅(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配合使用,共奏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功,使头部经络之气“通则不痛。”加减: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宣散风邪、清利头目;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失眠 又称“不寐”、“不得眠”【治疗方法】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心脾两虚者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者补心壮胆,均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郁化火者平肝降火,痰热内扰者清热化痰,均只针不灸泻法。处方:神门 内关 百会 安眠方义:失眠一症,主因为心神不宁。治疗首选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宁心安神,为治疗失眠之主穴;百会穴位于巅顶,入络于脑,可清头目宁神志;安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诸穴合用,养心安神,恰和病机。加减: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安神。胃痛 又称“胃脘痛”。【治疗方法】治则:脾胃虚寒、寒邪犯胃者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补虚泻实;胃阴不足者养阴清热、益胃止痛,只针不灸,补法或平补平泻;肝气犯胃者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食积伤胃者消食化滞、行气止痛,淤血停滞者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均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方义:胃为六腑之中心,以通降为顺。中脘是胃之募、腑之会穴,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凡胃脘疼痛,不论其寒热虚实,均可用之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沟通三焦,功擅理气降逆,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取之可畅达三焦气机、和胃降逆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调理脾胃而止疼痛,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病症。加减:脾胃虚寒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胃阴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阴交滋阴养胃;寒邪犯胃加神阙、梁丘散寒止痛;饮食停滞加梁门、建里消食导滞;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淤血停滞加膈俞、阿是穴化瘀止痛。泄泻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中。【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神阙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而成俞募配穴,与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神阙穴居中腹,内连肠腑,无论急、慢性泄泻,灸之皆宜;三阴交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各种泄泻皆可用之、四穴合用,标本兼治,泄泻自止。 加减:寒湿困脾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加合谷、下巨虚清利湿热;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脾气亏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加百会升阳举陷;肾阳亏虚加肾俞、命门、关元温肾固本。脑瘫 是指脑损伤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痿证的范畴。主要由围产期和出生前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缺氧、出血等导致,如母孕期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脑血管疾病或全身出血性疾病等。【治疗方法】 1. 基本治疗 治则: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疏通经络、强壮筋骨,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大椎 身柱 风府 四神聪 悬钟 阳陵泉 方义:大椎、身柱疏通督脉经气;风府、四神聪健脑益智;悬钟为髓会,可养髓健脑充骨;筋会阳陵泉,可疏筋通络、强壮筋骨。 加减: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补养肝肾;脾胃虚弱加中脘、脾俞、足三里健运脾胃;上下肢瘫痪分别加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伏兔、环跳、风市、委中、承山、丰隆等疏通肢体经气。月经不调 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和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生殖器炎症或肿瘤引起的阴道异常出血等疾病可参照本节治疗。【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气虚、血虚、肾虚者益气养血、补肾调经,针灸并用,补法;血寒者温经散寒、调理冲任,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郁、血热者疏肝理气、清热调经,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关元 血海 三阴交 方义:冲任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关元为任脉要穴,又与足三阴经交会,任、冲同源,故关元是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三阴交均属脾经,三阴交还与肝、肾二经交会,为妇科理血调经要穴。 加减:气虚加足三里、脾俞健脾胃、益气血;血虚加脾俞、膈俞旺生血之源;肾虚加肾俞、太溪调补肾气;气郁加太冲、期门疏肝解郁;血热加行间、地机清泻血分之热;血寒加灸归来、命门温通胞脉、活血通经。痛经 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常性较为多见。【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者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气血不足者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关元 三阴交 地机 十七椎 方义:关元属任脉,通于胞宫,与足三阴经交会,针之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灸之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调理脾、肝、肾;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足太阴经循于少腹部,阴郄经穴治血证,可调血通经止痛;十七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加减:寒湿凝滞加灸水道温经止痛;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次髎调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胎位不正 是指孕妇在妊娠7个月之后产科检查时发现胎位异常。【治疗方法】治则:益肾暖胞、健脾化湿、调理胞宫气血,肾虚寒凝、脾虚湿滞者针灸并用,补法;肝气郁结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处方:至阴 太溪 三阴交 方义:至阴为足太阴膀胱经井穴,五行属金,足太阳经气由此交入足少阴肾经,能助肾水、调肾气,为矫正胎位之经验效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补肾理胞;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疏肝、益肾、化瘀滞、理胞宫、为女科要穴,有辅助转胎之效。加减:肾虚寒凝加灸气海、肾俞益肾暖胞以助胎气;脾虚湿滞加阴陵泉、丰隆健脾化浊以导湿滞;肝气郁结加太冲、期门疏肝解郁、理气行滞。颈椎病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祛风散寒、疏筋活络,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 大椎 天柱 后溪 颈椎夹脊方义:大椎是督脉穴,为诸阳之会,针灸能激发诸阳经经气,通经活络;后溪、天柱分别属手足太阳经,天柱为局部取穴,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督脉相通,二穴配伍可疏调太阳、督脉经气,通络止痛;颈椎夹脊穴具有疏理局部气血而止痛的作用。诸穴远近相配,共奏祛风散寒、疏筋活络、理气止痛之功。 加减:风寒痹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肩关节周围炎 简称“肩周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治疗方法】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 肩前 肩贞 阿是穴 阳陵泉 中平穴 天宗方义:局部近取肩禺、肩贞、肩前是谓“肩三针”配局部阿是穴,针刺泻法并加艾灸,可祛风散寒、疏经通络;循经远取阳陵泉能疏经活络、通经止痛;中平穴系现代新发现的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效穴。诸穴远近相配,使病邪得祛,经脉疏通,气血调和,疼痛自止。加减: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阳明、少阳经证加手三里、外关;太阳经证加后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