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伦理.ppt.ppt_第1页
第三讲 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伦理.ppt.ppt_第2页
第三讲 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伦理.ppt.ppt_第3页
第三讲 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伦理.ppt.ppt_第4页
第三讲 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伦理.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伦理透视 第三讲 本讲主要内容 政府的企业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当前我国政企关系中政府的伦理缺陷我国政企关系中政府的伦理作为 政府的企业管理模式 放任型政府保护型政府保护主义政府裁判型政府助手型政府社会主义政府 放任型政府 主张 政府是市场的旁观者 无为而治 即使税收都是不适当的 让看不见的手调节交易行为 即使出现经济危机市场也会自我修复 例 早期的资本主义政府伦理透视 伦理假设前提是每一个企业的行为都符合伦理规范 即使违背了 市场会也会矫正 忽视了没参与市场交易的那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行为 保护型政府 主张 政府职责是保护生产资料所有者 企业主 的利益 对其他社会阶层 如工人 的悲惨状况视而不见 例 美国胡佛政府伦理透视 以牺牲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来保护少部分人的利益 保护主义政府 主张 企业通过商品生产满足了社会需求 解决就业 保证了社会利益 企业出现困境时政府应给于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 为了保护本国企业 可对外国商品实行关税壁垒 例 二战前的西方各国政府 当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府伦理透视 公共资金流向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 保护本国企业 裁判型政府 主张 政府按照公平原则制定法律法规并监督所有的企业照章执行 政府只当裁判 保护竞争的公平性 政府通过税收提供社会福利和公共产品 消除社会贫困 维护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例 罗斯福政府 当今北欧大多数政府伦理透视 经得起道德审视 实践中无法达到完美 助手型政府 政府不但是外部裁判者 也是内部助手 鼓励企业间竞争 优胜劣汰 通过国家计划 产业引导 政策扶持 帮助大企业赢得国际竞争 例 90年代以来的日韩政府 东亚模式伦理透视 纳税人的钱填补大财团亏空 有违公平 但国家经济整体竞争能力增强 会带来长期国民利益 社会主义型政府 主张 经济规模较大 私营企业无法有效运作的行业如铁路 矿山 电力 自来水 广电 通讯等 政府接管并经营 实行企业的国有化例 撒切尔以前的英国政府 中国政府伦理透视 为了全社会福利 政府代表人民拥有企业 经得起道德审视 但产权主体虚设 可能影响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保障社会福利提供公共产品控制经济发展周期纠正市场失灵实施税收调节制度 保障社会福利 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通过资本 知识 劳动能力等的投入 通过市场交换获取使用价值 存在一些没有机会 如教育 贫困 没有能力 如疾病 衰老 残疾 或意外退出市场的人 自然灾害 意外事故 企业倒闭 悲惨 绝境 阶级对立 制度颠覆贫穷 抢劫 凶杀等犯罪 富人不保维护社会长治久安需要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满足弱势群体基本福利 救济 如我国低保 义务教育 提供公共产品 社会物品来源 私有产品如消费品 企业通过市场交换公共物品如国防 教育 铁路 公路 电力 邮电等 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原因 投入巨大 直接短期效益不明显 协调成本巨大 市场活动参与者无法充分提供例 我国义务教育 三峡工程 青藏铁路 南水北调 控制经济发展周期 自由市场经济运行 社会化大生产 快速膨胀 经济过热 生产消费矛盾积累 快速萎缩 经济萧条 例 1920 1921 1929 1933 1937 1939的世界经济危机 90年代的中国经济过热 泡沫经济政府通过财政 货币 消费等政策宏观调控 纠正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在不完全竞争 外部影响和信息不对称等场合下 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后出现的一种情况政府干预的主要领域 市场主体的组织和活动 市场秩序的形成和发展 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社会分配 李昌麟 例 行业垄断 关国计民生行业的干预 实施税收调节制度 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 个税 遗产税 作为杠杆调节社会资金流向 案例讨论 美国的穷人不造反 露卡一家可以得到国家的哪些补贴 哪些捐赠 她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吗 为什么美国富人会慷慨捐赠 你认为 细流政策 合理吗 结合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谈谈你的看法 当前我国政企关系中政府的伦理缺陷 政府对企业的功能边界不清政府权力货币化一些地方政府为不法企业充当保护伞一些政府官员及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缺失 政府对企业的功能边界不清 从经济学理论看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法律基础上的对等关系政府 协调机构 调控主体 企业 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相互内在的关系政府 企业制度的供给者和维护者 企业 有自身运行特点 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和立法功能边界必须清晰 必须协同运作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弥补政府与市场潜在的缺陷 近年 由于社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 政府似乎又以新的方式 控制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企业的经济生活 比如政府对股市的控制一种物品没有价格 私人市场不能保证该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适当数量时 政府政策可以潜在地解决市场失灵 增进经济福利 n g 曼昆 必须改变政府对企业直接行政干预 实现复归 政府权力货币化 社会的产权结构和政企关系是由政府支配的资源量决定的 政府权力可能成为滋生腐败 社会伦理沦丧的温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 官倒 和 私倒 20世纪90年代 政府的土地批租酿成房地产领域的严重腐败 近年 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利用掌控的资源如土地 矿山采掘权 药品审批权与企业进行交易 企业运用各种手段罗织自己的非正式社会关系 把 公关 成本计入经营 官员借机把政府赋予的权力投入市场 换取货币 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再造出一定的权力 使再造的权力直接投入市场交易以获 租 全社会付出了社会社会道德和政治责任 无法用统计数字计量的巨大财富 一些地方政府为不法企业充当保护伞 近年中国出现的两类市场秩序混乱 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带来的混乱 如制假售假 走私贩私 虚假广告政府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 如地方保护主义 往往以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为借口 画地为牢 强买强卖 保假护劣 充当伪劣产品的保护伞 有些地方 上动下不动 对本地生产伪劣产品不管不问 甚至纵容包庇 打假 打外不打内 涉及外地的案件查的多 对本地的案件不查或者敷衍了事 对外地到当地查办案件故意推诿刁难 设置重重障碍 有的地方由于有地方保护主义做后台 一些制假分子气焰嚣张 甚至暴力抗法 全国打假办主任徐鹏程 1996年1月 权钱交易 狭隘的 gdp观念 造假披露影响仕途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灶和税收分立等都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 但 地政府对假冒伪劣现象提供保护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及各地方政府的特定利益格局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李迎丰 一些政府官员及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缺失 国企改制20世纪90年代初 广东 福建等省 卖 将原国有和集体企业出售给外资 分 对原乡镇企业实行 股份制 或 股份合作制改造 将所有权变成股份分给其员工 企业主管分得较大股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靓女先嫁 将最好的公有制企业先卖给私人 成为一股热潮 进入新世纪以后 各地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 地方政府出台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 让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以极低的代价取得国有企业的私人控股权 国企改制中的腐败现象相当突出江苏省检察机关近年查办职务犯罪案的重点是国有 集体资产改制中的流失现象2004年上半年 浙江省检察机关查办涉案金额50万元以上职务犯罪案78件 其中涉案金额最大 人数最多的 都发生在改制期间2004年中国理论界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 在产权改革中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企业的领导人没有道德 掠夺社会财产制度缺失国企改制是最后一顿丰盛的 免费的 权力性的腐败晚餐 案例讨论 辛苦编织一张网 我国政企关系中政府的伦理作为 政府职能道德化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绩效考核机制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为企业伦理建设提供伦理文化资源和支撑 政府职能道德化 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和监督实施者 为保证市场经济中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得到确立 保证市场有序竞争 主要依赖于政府职能的道德化 具体表现在 1 改革政府行政方式 增加政策透明度 企业道德的建立需要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如果政出多门 政策多变 法规执法有失公平 对企业过多干预等 就会使企业难以对未来发展进行准确预期 就会导致投资 经营等行为的短期化 2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惩罚失信者 警示企图违约者 3 强化产权保护 产权激励和约束是促进企业伦理行为的基础性制度 通过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内部产权约束 实现企业的自律 4 加强对进入市场的企业责任能力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 5 树立信用榜样 政府在负责制定市场规则 维护游戏规则的同时 必须克服官僚主义 杜绝行政不道德行为 通过政府的伦理行动来塑造政府 取信于企业 从而促使企业遵守伦理规约 6 提高政府公务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 公务员是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 代表着政府的道德形象 其道德水平对公众道德具有很强的导向 示范功能 必须 1 进行道德教育 2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 防止权力寻租 设租和造租等失德行为 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绩效考核机制 考核指标是政府管理者的 指挥棒 考核机制科学与否关系企业的伦理决策和伦理行为新政企关系中政府的绩效标准主要是企业的拥护度和满意度 政企伦理关系绩效评估的最终制度 三类指标 环境指标 为企业提供的发展政策环境是否宽松 科学 法制环境是否公平 公正 人文环境是否文明 有序 自然环境是否和谐健康等 效率指标 指政府及官员单位时间内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及质量 效益评估 关注的是政府工作的质和社会最终结果 效益最终要体现在企业满意和经济发展上 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将绩效评估结果束之高阁 与干部任用 内部激励和资源配置完全脱节二是在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上急功近利 不分场合地推行一票否决 国际公共管理实践的经验认为 把奖惩作为绩效评估结果利用的惟一形式 甚至简单地搞排行榜 往往会导致相关人员对绩效评估的抵触情绪 加剧弄虚作假和 玩数字游戏 的行为 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责任是政府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 人类中心论 引发人与自然之关系总体危机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出现了生态悲剧提供生态工业发展的制度保证是政府的生态责任 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