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精辟[1].doc_第1页
书法入门精辟[1].doc_第2页
书法入门精辟[1].doc_第3页
书法入门精辟[1].doc_第4页
书法入门精辟[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入门精辟书法要练出一根中线,练好了这根线,放可为粗线,收可为细线。 篆书主张学大篆,以周代金文为主。大篆用笔深沉,力度强,结构奇特。与行草比,篆书上手快,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通过练习大篆可训练节制能力、基本技能,可以作用于以后的各种书体的创作。学习大篆要注意大篆的可开发性,要学便于开发自己创造力的作品。 学习篆书,用笔不能涂、抹、刷,否则用笔太浅薄。书法的气要深沉。 大篆中锋用笔多,但不可能始终是中锋。大篆用笔不是平展形的,在运动过程中是有节奏的运行,但又不是故意的抖动。既要体会线条内部墨色的变化、对比,还要从线条全过程中的轻重、黑白等体会到节奏的变化。 藏锋的作用是利用其反弹力,即取势。 大篆线条外沿往往出现凹凸面,使人感觉用笔深沉。 结构上要强调险、奇二字,可用小篆作对比。结构单位的大小、长短、高低、松紧、奇正等构成大矛盾,才能展现出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又共同构成高层次的和谐。 书法上要破方块字的“方”。 一定要减少平直形态的线条,要既能动又能静。 章法上注意字分大小,大小自然。汉字固有形态本身就有大有小,但不能绝对化,要强调笔画粗细对比。 不能忽略艺术美的创造、艺术精神的创造。 线条宁拆毋碰,宁断毋续,宁虚毋实。 在“白”处创造意境,是书法创作的重要法门。 一件作品直看、横看均贯气,布白才舒适。 对古代作品的学习,要研究图案美,一定要有大局、整体观念,不能陷于写字的状态,必须进入书法创作状态。 书法作品要落落大方。修、炼二字,不在量的多少。 要强调记忆,记忆是创作的前提之一。 临习古代作品,第一步抓笔画等基本要素,基本写实;第二步再体现精神,求变化。 写隶书要求腰力,波尾不能飘。 凡是笔画粗细相近的碑帖,临写时一定要变通,造成笔画粗细变化。对大小、形体规整的字一定要强调结构单位的挪移,造成动感。 礼器的文化品位高于西狭颂,西狭适于写大字,应适当夸张其笔画粗细对比。礼器比西狭的可开发性强。苏东坡起笔侧锋较多,临习时起笔不能尖,落笔角度不能太大,否则线条就薄。苏字转折处比较饱满,撇画由细到粗到细的变化比较明显。 苏字多数时候取横势,横向扩展,米、黄多取纵势。相比之下,苏字更显雍容大度,米字更显险奇,黄字倔强,黄字直线多,米字曲线多。米、黄相同之处是结字斜,此亦是宋人行书的一个特点。写小行书时使转的小布白要交代清楚,以显得婉转灵动,小布白非常重要。 落笔要有切的感觉,抹的意识要淡化,这样可以使线条向精纯化的方向发展、向深沉的角度发展。从整体角度来讲,要减少“尖”、“花”、“扁”、“弱”因素。 收笔,要重视意收,要有节制,不可一放无余,放易散。露锋也要有节制。 藏锋,有形藏,也有意藏。 线条质量、结构非常重要。要讲究整合美,也要讲个体美。 写集王圣教序容易出现平稳问题、“甜”的问题。 写小字下笔落点要好,单字点画很多的情况下是宁短毋长,宁断毋续,结构紧密处,一定要写出“虚”来,造出“白”来。 王献之十三行直笔画多,但放大看,可看出直中有曲。用笔要强调“曲动”。 篆、隶、楷线条形态的关键在两头,功力的体现关键在中间部分。 书法线条的关系以一语概括之,在“争、让”二字,重点抓“让”,在意识上要能够让得开。 看一个字可以看出全体,要把每一个字都当作活的生命体来看。 写草书需注意势,势错字亦错。 写隶书要注意布白的图案美。初学书法要注意腕动,手指尽量少动。 临大篆要有一定的草情,但在笔画的两头不要强调草意,否则会影响时代特征的表现。 无论是临习还是创作,特别不能忘记“气”。 学艺关键要有思想,要有思路。 写小楷要注意体现线条的弹力,注意细微部分的变化。 临礼器要注意粗线条与细线条的粗细比例,细线条要细而不弱。 写石门铭时精神要豪荡,豪荡能引发雄强,精神状态出线条。精神气势的表现一是笔画的势态位置要把握,二是线条行走要有一种雄强的气势,这雄强的气势出在自身的精神状态,从精神中出,不局限于点画。线条要追求涩、苍、老、辣。 气和韵是两个概念,二者要打通。书法除黑线外,还有灰线。墨色、墨态是营造书法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淡墨中必须体现出美学层次,体现出浓淡变化,若无变化,则平匀,与全部浓墨无异。有意于浓淡不可取,要防止“花”,整体色彩亦要和谐。用淡墨要特别强调线条的筋骨。 毛笔含墨点水有正点、侧点,在水和墨还未达到调匀的状态时书写,墨色变化就会好。墨色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几方面:1、用笔速度不等匀,墨的流动量不均等。2、蘸一笔写若干线条,墨量由多到少,墨色发生变化。3、用水的量、角度不一样。 整幅作品墨色要从各个角度去看,上下、斜角度,还要能从背后去看。看字可正面看,也要善于从反面看。 搞艺术者盯住一点但又不局限于这一点去思考,就会打通。思想一直要处于活泼状态。 一件作品要气局大,既要有纵向开展,也要有横向涨开,即起伏跌宕。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形态、纵横的影响。 要往险奇方向变,不能往平的方面变。 在瘗鹤铭中要强调篆书的用笔方法即篆意,起笔、收笔不能尖细,起笔的斜角线不能太大。学瘗鹤铭先学郑文公、石门铭。 写行草书要意气风发,因势利导,应机权变,不抱成见,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可任性肆情,从而也才可能一任自然。写行草要深沉、豪放。 要能从书法作品探到其书写时的精神状态,抓住精神状态去临写,即使外形不像,但精神实质在。 行笔快慢均可,但要注意节奏的变化。 临帖先是要打进去,然后要再拉出来,拉出来的形态有多种,各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行笔变速太快易造成腰力弱,显得太匆率,在审美感觉上让人感到“急”,艺术意境上不沉稳。 写大篆线条内质要深沉,不能过于夸张抹、擦的笔法,抹擦的线条虽外表松动,但内在不沉实。 功力与性情二者要越来越贴合。 写墓志,横、竖笔画的起笔处多增加一些直切的笔法,能体现肯定、果断的精神。直切笔法有古意,趋向于朴素,而不趋向于妍美。应不着急追求妍美、表面漂亮,否则线条内涵不容易充实,要追求“广”和“深”。 不能太强调一定要写出什么不同的风格,否则将走上造作之路。 无论临摹或创作,书法形式美的基础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其次是情感因素。要以对立统一规律来审视书法的形式能否成立。 一定要强调布白、造虚。 抓住“活法”。 写北魏风格,露锋尽量减少尖细的因素,要做到既精神外耀,又有节制感。写石刻和金文一定要表现出笔法和墨法,不是简单的将白的翻成黑的。 隶书笔画回避楷书的笔画和用笔形态,一张作品中带挑的笔画要有变化,不能偏长。 篆隶作品的题款不能太强烈,以行楷为宜,题款一般以后出现的书体题,篆隶的题款不宜太草,否则与正文的和谐感不够贴近。 写时要求爽快,写的过程中少想,写时多想则滞。 作为教师,评改学生作业要精辟,对水平差的学生一定要找出他的优点,即使是一两个笔画;对水平好的不要太过肯定。要有总批、小批,总批是肯定与应注意的地方,对差学生的毛病应一条条地解决,对水平好的学生总批中必须提出毛病。在学生作品上写的批注不能破坏作品本身字的美感。 史论重在培养学生的治学方法论。 厚度不在于点画的粗细。 刻苦必须得法。 对从高中上来的本科生,第一步最好是打好楷书基础,行书的间架结构依赖于楷书,行书的活泼因素依赖于草书。 布白要靠线来提领。 行书的笔法不要只想到中锋,锋、腰、背均可,跌打滚爬都要用上。 装裱字画一般不要加边框,以免将气息框死。 线条飞白太平均,会出现线条内质扁、浅。线条尾部应有一极短时间的停留,意念上要做到收、留。 白的作用要体现好,白除了使人感觉清朗外,还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写金文,深沉、厚重的本质不能丢掉。 用笔、结字要注意纵横开合。 大篆线条外沿追求毛的感觉,有一定量的凹凸变化,能体现出苍茫感和节奏感。行草书精神的体现就是提按使转、翻腾起伏、变化自如。要淡化写字的意识,强化抒情的意识。如临米芾行书,最终可临成行草,即抓住其艺术精神,而不在意其外在的东西。 笔画间的碰撞与游丝萦带交织成的布白是两个概念。 教师演示基本笔画要力求贴近法帖,演示结构要力求把握碑帖的精神、总体特征,力争表现出这个字的势态。 行草要既沉着又痛快,末笔露锋要强化“引”的意识,而不是甩出来的。 写石门铭不能过拘于点画,要顺着大势走。 狂草长卷布白要多,字内及字间均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斜动关系,强调动感,每一行不能强调直,要直中有曲。 横向要有开合之势,收展之意。 基础的范围很宽广,包括功力、学养、审美意识等等。 临帖时,要在把握整体风格、精、气、神的基准上去逐步深入,会突然在细节上传神,不能总是在局部上深入。 临帖要有创意,要有自己的意思在里面。 对于学习来说,观念认识是最重要的。 个人风格特点是在点点滴滴的基础上累积而形成的,最担心的是不懂得自我积累。 金文用笔最后不能后座。 临石门铭要注意意和神的表现,不要过于拘于追求形似,不可过于用心求好,要求意趣,在意念上要放松。 用笔要能压下去,压下去的线条要沉下去,这样其他线条就会昂扬出来。 笔在纸上要有跳跃性。 禇字的长细笔画要强调线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