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doc_第1页
中山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doc_第2页
中山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doc_第3页
中山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doc_第4页
中山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年古镇底蕴深厚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中山古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尊敬的祖明副区长,各位领导:大家好!热烈欢迎你们莅临中山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支持中山古镇的旅游事业发展。下面,我将中山镇的简要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一、 中山镇概况。中山古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中山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邻近合江县佛宝国家森林公园、与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壤;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28亩,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绍兴辛未年(公元1151年)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龙洞场可考历史距今856年。清康熙33年(公元1694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壬辰年(公元1892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解放初期建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中山镇,2001年嘉乐乡并入,2004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中山镇现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下辖38个经济合作社,6个社区居民组,总户数8816户,人口2.9万,其中农业人口24966人。中山镇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一产为7828万元,二产为3741万元,三产为47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2元,比上年增长6.2%,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209元,比上年增长26.2 %,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498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05万元,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21.7%,镇绩负债达236万元。新一届党委政府产生后,今后五年的工作明确了“2333”的发展思路。“即打好古镇牌”和“扶贫牌”,逐步完善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人文景区三大基础建设,搭建好就业平台,合作平台和帮困平台,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和谐平安中山建设。二、 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山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老槽房、剃头铺、打铁铺、针绣坊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中山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城墙、古遗址、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龙塘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10余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近10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古以来,中山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邻近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楹联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久远。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青山帮、青果帮、水手帮、围腰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最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生殖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禁止宰杀”、“禁止捕鱼”等环保公约,“醒酒石”等行为规范,“郑氏节孝碑”等妇女文明。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三)自然景观资源境内拥有森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瀑布湖泊众多,竹海连绵,翠绿成荫,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发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手工印染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三、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中山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2000年6月,中山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2001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2002年4月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保护规划与设计。2004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山镇抢抓机遇,开始着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随即,市委、市政府将中山古镇的开发列入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中山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政协副主席余泳海主抓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市委向全市发出倡仪书,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中山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中山镇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中山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1、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9月,中山镇党委、政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中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2005年,中山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中山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年1月29日,新一届中山镇党委、中山镇人民政府成立“中山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镇委书记程纵挺亲自任组长,镇长杨自立、人大主席王贞模任副组长,其他相关领导和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12名机关干部组成,设置“四部一室”,即“规划建设部”、“安全保卫部”、“文化宣传部”、“旅游接待部”和“办公室”。目前,管委会已在老街挂牌办公,新租近500平方米的办公楼正在抓紧装修,今年“五一”前能正式搬迁,接待广大游客。2、保护管理体制。中山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政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3、危房改造。中山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2005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中山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中山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政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刊物上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中山古镇导游词、中山风光、中山文物古迹、中山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二)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山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到古镇拍摄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韩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新闻三十分、夕阳红、讲述、家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寒夜(赵文煊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今夜不设防、巴渝人家、雾都夜话等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大量电视短剧。2003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山古镇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每年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均已发表大量古镇文章数万字,数十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2005年的中山古镇楹联征集活动、“燕山杯”古老龙舟赛活动,2006年、2007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数十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名扬海外的目标。(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从2000年开始,中山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精品街风貌整治,老街路面维修,农网改造,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上1000万元,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主要是各级政府财政和相关部门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资,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古镇的保护开发,政府投入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民间投入达数百万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房地产大幅增值,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以20%的幅度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他们来自国内各大省市以及30多个国家,旅游综合收入25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场镇居民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促进了社会稳定。随着旅游的业的不断发展,中山镇群众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镇域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镇内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旅游开发前,场镇居民享受低保的近70%,2006年下降到38%,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3122元,比旅游开发前增加1000余元,财政收入2006年完成505万元,预算内财政收增长21.7%。2004年、2005年、2006年中山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保持在江津市南部山区前三位。在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山镇在国内的知名度处于全江津市第一,美誉度不断攀升,在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中一举成功,为江津市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四、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增添措施,推动古镇跨越式发展中山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溢彰,是重庆十大旅游精品工程渝南精品线的重要景区,是渝川黔金三角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护魂、壮骨、活络、丰血肉的发展思路,努力将古镇打造成名齐丽江周庄,蜚声中外的旅游名镇。(一)创新体制、强化领导。一是建立中山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兼任领导小组负责人,切实加强领导;二是领导小组下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古镇的保护、宣传、推广、发展等工作。(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高起点做好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 一是对全镇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实施抢救性保护;二是继续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三是按照策划先行,规划发展的原则,完成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三)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招商引资的突破。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动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采取多渠道投融资,大力招商引资,推进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五、立足当前,认真抓好2007年度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一)、完成中山古镇场镇总规修编,做好23个古庄园、双峰寺、爱情天梯、游渡河水上娱乐项目、江家码头到老街恢复性建设项目的计划书,为招商引资做好基础工作。(二)以古镇风貌为特色,抓好精品街打造,全面严格控制镇内景区景点及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建设风貌。(三)改扩建古镇老街笋河对岸竹林1000米游步道,翻新扩建老街龙塘庄园荣庐庄园老街游步道,全年镇内新建或改造达标旅游道路5公里。(四)积极组建“中山古镇投资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和“中山古镇旅游文化公司”,建立招商引资和文化交流信息平台。(五)积极同重庆鑫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投资谈判,合作开发中山古镇旅游,争取近期签订正式合同。(六)加强安全监管,积极完善古镇消防、檐灯路灯管理,完成场镇的低音广播建设,规划古镇污水和垃圾治理方案。(七)积极挖掘打造古镇文化,重新制作古镇宣传资料、招商项目资料、古镇导游图,抓紧出版中山古镇楹联集、中山古镇画册等书,开通中山古镇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