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合理怀疑”引发法律思维的蜕变_第1页
“排除合理怀疑”引发法律思维的蜕变_第2页
“排除合理怀疑”引发法律思维的蜕变_第3页
“排除合理怀疑”引发法律思维的蜕变_第4页
“排除合理怀疑”引发法律思维的蜕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除合理怀疑”引发法律思维的蜕变宋 飞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2款规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从证明标准来看,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标准并非直接被英美“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证明标准所取代,而是坚持了“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在阐述“证据确实、充分”的条件时,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证据确实、充分”的检验条件。在“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两个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排除合理怀疑从而得出唯一结论。然而,英美法系“排除合理怀疑”的法律术语正式写进我国刑事诉讼法,这将对我国刑事司法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刑事证明标准从抽象、模糊转变为具体、明确。1979 年刑事诉讼法首次明确了“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29 条、第137 条、第141 条、第162 条明确规定侦查终结、审查起诉和作出有罪判决都必须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要求。实践中,法院的每一次刑事判决都不免“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表述,却频频出现诸如佘祥林、聂树彬以及赵作海等冤假错案。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证据确实、充分”刑事证明标准的抽象、模糊,对“证据确实、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没有统一标准。2010 年5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 条第2 款首次对“确实、充分”的含义进行阐释:(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每一个定案的证据均已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四)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均已查清;(五)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由证据得出的结论为唯一结论。”新刑事诉讼法吸收、提炼了多年的探索成果,引入“排除合理怀疑”因素,使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从抽象、模糊走向了具体、明确。二是刑事证明过程从客观证明转变为主客观相统一。原“证据确实、充分”标准主要在于强调证明标准的客观要求,即对证据本身质与量的规定,对于司法人员如何判断达到证明标准却没有明确规定,属于一种客观的证明标准。司法实践中,法官根据双方举证、质证、辩论等,最终形成对案件的主观认知和内心确信从而作出判决。法官对有罪达到内心确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证据不断排除内心怀疑的过程。然而,排除怀疑应达到何种程度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从英美法系对“合理怀疑”的理解来看,主要有“道德上的确信”、“难以决定”以及“坚定地相信”等表述,基本上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和判断,属于一种主观证明标准。此次证明标准的修改要求在综合“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两个客观标准的基础上,然后进行“排除合理怀疑”主观标准的判断,可以说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实现了主客观标准的统一。三是办案思维方式从正向演绎法转变为双向推理法。实践中,司法人员总是根据一般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经验规则,对已查明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被告人罪与非罪的结论。这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称之为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正向思维,体现在刑事司法中就是通过收集犯罪分子或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从而达到指控犯罪的目的。这种正向思维,容易忽视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无罪或者罪轻方面的证据,从而忽略一些事实和证据存在疑点和漏洞。“排除合理怀疑”却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排除法,即在已经形成证据链条的基础上,寻找破绽,进一步排除案件事实和证据中可能存在影响定罪量刑的疑点和漏洞,从而得出唯一的结论。“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的三个条件中,“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是正向推理思维的体现,而“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却是逆向思维的体现,这也就要求在司法实践中要运用正向演绎和逆向排除两种思维方式的双向推理法。探讨“排除合理怀疑”的最终落脚点还在于如何运用具有新要素的“证据确实、充分”刑事证明标准。笔者认为要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既不放纵犯罪又不冤枉好人,排出合理怀疑不只是审判环节的工作,应从侦查环节、审查起诉环节到审判环节递进式地排除合理怀疑。从修订后的刑事证明标准来看,要准确运用“证据确实、充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收集、审查证据要客观全面。“证据确实、充分”的第一个条件是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这是证据确实、充分的前提条件。如果证据收集不全面不客观,就会导致证据链条不完整,证据矛盾不能调和,证据漏洞和证据矛盾往往就成为辩护方揪住不放的辫子,指控犯罪的目的就很难实现。首先收集证据要客观全面。侦查环节既要注重收集各种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的证据,又要注重收集各种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的证据;既要注重收集各种法定量刑情节,又要注重查明各种酌定量刑情节。其次审查证据要客观全面。在审查起诉环节,既要注重审查定罪证据,也要注重审查量刑证据;既要注重审查法定量刑情节,也要注重审查酌定量刑情节;既要注重审查从重量刑情节,也要注重审查从宽处罚量刑情节。如果这两项基础工作做不好,无法做到排除合理怀疑,更无法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的证明标准。二是所有证据具有合法性且经过法庭质证。“证据确实、充分”的第二个条件是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这是证据确实、充分的必要条件。首先所有证据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93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对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证据都应当进行调查、辩论。”其次排除非法证据。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审判机关都有排除非法证据的义务,对于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环节、审查起诉环节发现应当排出的非法证据,不能等到审判环节再来排除。三是运用逆向推导法,得出唯一结论。“证据确实、充分”的第三个条件是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这是证据确实、充分的检验条件。实践中,司法人员总是根据一般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经验规则,对已查明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判断,这种演绎推理法属于正向思维。司法人员通过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从而达到指控犯罪的目的,往往容易忽视无罪方面的证据。从控辩对立的诉讼架构上来看,控方负有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其有责任收集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否则犯罪指控将无法实现;辩护方为了维护其合法权利,有权利对控方指控的犯罪和提供的证据提出质疑。这样一来,控方也会从逆向角度思考,积极寻求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构筑起更加坚固的证据体系。“排除合理怀疑”是一种逆向思维排除法,即在已经形成证据链条的基础上,寻找疑点和漏洞,排除一切可能的合理怀疑,从而得出唯一的结论。“排除合理怀疑”不是孤立的证明标准,“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排除合理怀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