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枪资料汇编心意大枪与明代枪法 心意六合拳为明末清初武术家姬龙峰师祖所创。姬龙峰(16021682),名际可,字龙峰,山西平阳府蒲州诸冯里宗村(今山西省永济县张营乡尊村)人氏。心意六合拳谱六合十大要序中记载:“先生乃系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呼为神。”可见姬龙峰是一位枪术高手。清朝建国以后,天下渐趋平定,先生考虑到太平之日防身御敌的需要,于是将枪术、枪劲融汇于拳法中,“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乃变枪法为拳法”,从而开创了心意六合拳一门。因此,心意拳脱胎于枪法,无论从理论、技法还是劲力上讲,心意拳都与枪术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心意门中历代重视大枪,大枪的训练和拳术的训练相辅相成,自古以来心(形)意门高手多是使枪高手。 那么,姬祖师所练习专长的枪法是什么呢?在前文心意拳枪法与六合枪、水氏心意六合枪与六合枪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心意拳中的枪法和明时盛行的六合枪是渊源承传。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经济高度发达,文化、艺术等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武术也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武学理论,形成了诸多风格各异的流派。可以说,明代是中国武术全面走向成熟的时期,无论拳术、器械,还是软硬内壮功等等都已形成体系。当时少林武术已经久有盛名,还有从少林翻之的“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的内家拳也著称于世。民间武术派系有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明何良臣阵纪)、巴子拳、宋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明戚继光纪效新书)等等,戚继光还广采民间十六家拳法的精华,创编了三十二势,形成一个新的学派。武术器械更是多种多样,有“十八般武器”之说。枪为“百兵之王”,明代的枪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精妙丰富。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云:“枪之家十有七”,其著名的枪法流派有:杨家枪、马家枪、李家短枪、沙家竿子、石家枪、峨嵋枪、少林枪、汊口枪等。尤其是杨家枪法,流传广泛,备受推崇。杨家枪法是当时的主要枪法,“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明茅元仪武备志,俞大猷剑经),“先有圈枪为母乃历传之论也”(明程宗猷长枪图说散扎拔粹),可见其相传年代已久。纪效新书中枪法以杨家枪为尚,戚氏称其“有虚实,有奇正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何良臣也称“虚实尽其宜,锐进不可挡,速退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阵纪卷二)纪效新书中所收录的有杨家枪之八母枪、六合枪、二十四枪势。马明达先生曾说:“六合枪是我国明代以来枪法的正脉。”明唐顺之武编选中记载有六合枪,与戚书中所载大同小异;明程宗猷秘本长枪法图说也记载了六合枪,与戚书中所载更为接近,仅有几处字词之差。可见,在明人的典籍中都不约而同的以“六合枪”为主,也足见六合枪在当时的盛行,阵纪(卷二)中说“能杀人于二十步之外者,六合枪法也”,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推崇。在明代这样的武术环境下,姬祖师所专擅的枪法也即是“六合枪”。“合”古代指交战,六合指六个回合,即六组相应变化,此处六合枪指的是六组枪法变化的常用技法。又“六合”本是“天地四方”之意,在传统文化里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在此处借来记述枪法,意境开阔,琅琅上口,从而沿传下来。据杨家枪谱载:“六合枪为杨、高、沙、马、罗、刘六家枪之正宗”,可知六合枪正是当时最广泛流传的枪法。或说六合意为“动手不离平进、下截、上挑、中扎、外拦、里拿之法”,故称六合枪。传于宋宁宗时义军将领李全之妻杨氏(杨妙真)为梨花枪。戚继光独尊杨家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天下咸尚之”,并引入书中作为军事训练的内容,即在明代杨家枪是既普及又公开的技术。 对于六合枪、杨家枪的源自历来尚无确论,据说大梨花枪法始自后汉名将赵云。赵云以大梨花枪驰骋于曹氏百万军中,冲锋陷阵则用通沉吞吐,斩将搴旅则用摇圈凤点头,挡马拨箭则用抖护梨花摆头,所向无敌,威震当时。赵氏后取大梨花八母演化成六套,俾使学者联合练习。又以枪头摆动时白光闪闪,如梨花片片,遂名之曰大梨花枪。然其后师承无可考证。迨唐之末叶,有寿州刘康又者,沉然有膂力,善用矛槊,尤善大梨花枪法,始属于黄巢,后随梁太祖袭巢破蔡,累迁至元从都将。康又而后,至宋李全以梨花枪威震天下。然以成法多有改易,师弟相承,遂为家法。顾李曾为盗,弟子讳言之,以其妻氏乃托为杨家枪。又云清之中叶有张安邦者,得大梨花枪之真传。张世居江都邑属东编之东岗镇,初以武孝廉为扬州缉私营官,调尧狼山游击,累迁扬州参将,署理漕中,人称“盖三江”。这里说到杨家枪即梨花枪,梨花枪源远流长,古已有之,后世得其真传者,勇盖天下。杨家枪是否始是自于宋杨妙真呢?戚继光认同此说,“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纪效新书卷十)后一句话源自于宋史卷四李全下中李全妻杨氏所说。同时代的一些武术家对此持怀疑态度,如程宗猷长枪法选长枪说写道:“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其法遵杨家,然未稽杨之为何时人也。”清初武术家吴殳也说“杨家枪、沙家枪、马家枪,其人不可考。”(手臂录自序)可见,即使在明朝时候,对于杨家枪的源流也已经无可稽考了。也有人认为杨家枪是宋朝名将杨家将杨六郎之枪法,多为附会小说家言,尚无实际可证。那么,“梨花枪”是什么呢?明崇祯八年兵部侍郎毕懋康著军器图说中说:“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于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着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宋李全曾以此种枪雄霸山东”原来梨花枪是当时的一种火器与冷兵相结合的产物,枪前装有药筒,临阵点燃,火焰可出枪前丈余,目的在于烧伤敌人,“火尽则用枪刺”,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利器,是以红袄军凭此二十年天下无敌手。(详见于林伯原、周佩芳试析杨家枪法,中华武术1986.11/12)然而后人们多误以李全的“梨花枪”为古之“(大)梨花枪”,此所以误以杨家枪为李妻杨氏所创。想来杨家枪正是古之梨花枪的一支,所以称“杨家梨花枪”,简称“杨家枪”或“花枪”,但此处的花枪还是大枪,和后世舞花的小花枪又是两码事了。 据考在明中叶至清初期,最为流行的枪法就是杨家枪、马家枪、少林枪和沙家竿子。杨家枪在明代时“河南、山东各处教师相传”(俞大猷剑经),体系最完整,流传最广。马家枪,长九尺七寸,属短、硬枪,枪法以二十四枪势为主。马家以杨家为本兼用棍法,“枪为神骨而棍为皮肉”。身短而法奥,其势紧密而迅疾,其用在手,身如轻风随云,手如青蛇渡水。沙家竿子枪长丈八至二丈四,头重腰软,适用与战场。其势阔大而迅疾,其用在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乃合而一,腾挪进退,身如电光击石。少林枪以少林寺僧洪转和少林俗家弟子程宗猷(冲斗)为代表。少林寺僧洪转著绿梦堂枪法载有八母、六妙、五要、三奇之法,并说:“八母本也,六妙用也,五要变也,三奇巧也”。少林八母为:封、闭、提、掳、拦、拿、还、缠。与纪效新书所说的八母枪“拦、拿、提、撸、颠、缠”大体相同,与南阳水氏心意拳六合枪的“六枪头”异曲同工。程冲斗在少林寺学艺十年,曾得高僧洪转、洪纪真传,后又得河南李克复杨家枪法,其枪棍俱精,卓然成家。程在少林枪法的基础上突出了以力度见长的“大封大劈”和猛崩硬扎的特点,大力提倡“崩枪法”。程冲斗指出:“深思临敌便捷可望常胜者,无过大封大劈为最。”(长枪法选)清初吴殳指责程冲斗以棍法为枪,“少林尚刚柔相济,不致以力降人”,而冲斗则“学于少林,惟取其刚强者”,“去柔存刚,几同牛斗”。另有峨嵋枪法,始创者为峨嵋山普恩禅师,普恩传程真如和月空行者,程真如传朱熊占,朱传太仓吴殳,有扎法十八和革法十二。扎法即进攻技法,革法也称倒手,为格挡、防守之法。峨嵋枪法“不言立势,不言步法”,其技术体系和中原枪法差别较大,不予详述。纪效新书中辑录了“二十四枪势”,二十四势是枪法中的经典枪势,流传广泛,一般认为是杨家枪内容。其实二十四势无非是六合枪的变化,如在“四夷宾服势”后的注中云:“乃中平枪法,作二十四势之元,为六合之主。”意思即说中平枪是二十四势的基本技法,也是六合枪里的主要技法。清时枪术大家吴殳在其著述中臧否天下枪法,详论了七家枪法,但没有具体记载六合枪,只有二十四势重复出现,说“其传已久”,并为之做了评注,可见对其颇有研究。只不过吴氏凭“六合乃马家枪名”断定二十四势为马家枪法,似乎太过武断。手臂录中的“马家枪二十四势”除了排列顺序的差别外,与纪书中的“二十四势”基本相同,唯“琵琶势”称作“抱琵琶势”。吴殳认为“马家以杨家为根本,而兼用棍法”,二十四势中唯上平、中平、下平、青龙献爪、苍龙摆尾、滴水势、骑龙势、美人认针、抱琵琶势、太公钓鱼、闯鸿门十一势是枪法,另铁牛耕地、铺地锦、白猿拖刀“或可一用”,“外此则皆棍势,与枪无干”。枪、棍形制相似,必有相通之处,本不必严格分野,吴氏所言权作为一家之言参考。二十四势枪法有名有实,体系完整,至今在许多门派里还有传承,例如心意拳、太极拳等。二十四势枪法都是变化中的枪法,更非是固定的套路。唐顺之说“拳有定势,而用时无定势。”(武编前集卷五)吴殳的马家枪二十四势说中也提到:“行枪不可有势,势乃死法,存于胸中,则心不灵便。况势遇庄则得益,遇会家则受损。”这里指出了有枪势,但不能执死势,还要灵活运用,正是古诀所说“他法行,随法行”。 在南阳地区水氏心意拳和唐氏心意拳体系里的“六合枪”和以上所说的明代的六合枪如出一辙,正是一脉相承的枪法。在邓州心意拳里面有“沥泉枪”、“六总枪”等和明代的六合枪互相对应,也显见是一脉相承。尤其是二十四势枪法,在邓州、水氏、唐氏各支脉里面都有传承,唐万仪师祖还进一步将二十四势枪“枪化”为拳,融入到了单把的练习中。在邓州心意拳里面此“二十四势”枪法被称作“六合枪”,或许是误传,或许其中正向我们透漏出一个信息:二十四枪势和六合枪原本是一家!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戚继光把他们归在一起的原由了,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现在的杨家枪仍旧以二十四势作为重要内容了。 现在心意拳里的枪法和明代六合枪的传承关系,说明了心意拳枪法正是姬师祖枪法的正脉,也说明了姬老夫子的枪法之正宗,五百年后我们这些后学们还能和古人丝丝入扣。后世枪法也多有称作“六合枪”的,但和明人典籍所载迥异,也许此六合非彼六合,也许根本就是两棵藤上的瓜,也许是不同枪法的附会和挂靠。 姬师祖的六合枪造诣登峰造极,但在枪化拳以后却并没有原本的直传六合枪,而是又作了提炼和精化,直指枪术核心之秘,总结出大枪的劲路和规律。心意门珍秘的有十三枪、二十一枪等,十三枪即是十三种枪劲:撑、掤、盖、扎、合、拦、支、秀、前、后、左、右、中定。十三枪劲直指枪法核心,概括了枪法的普遍规律,练熟以后随心变化,涵盖无穷的枪势枪法。心意拳枪法是明代成熟枪术发展出来的,是明代枪术丰厚壤原上盛开的花,是明代武术高度发达的结晶。心意拳继承总结了明代的枪法理论,吸收了当时成熟的武术成果,继往开来。同时心意拳也是明代文化积淀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武学进化到明代而厚积薄发推陈出新的必然结果。心意拳是由枪法中化来的,在每一个动作中都留有扎枪的痕迹。与大枪技术原理上的相通,使心意拳功效殊异,心意拳的发力浑厚、功效卓著,对枪劲的把握和运用是其秘诀所在。长枪法说 枪为百兵之王,可见枪术在传统武术中的地位。历代军中皆以长枪为主,可见枪法的威力和便利。武谚有云:“年刀月棍当时枪”,即是说枪法最易学,学即能用,立竿见影。武谚又云:“年刀月棍一辈子枪”,则是说枪法易学难精,枪法中的堂奥需要人用一生来修证。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枪术要数杨家枪,无论战场还是游场均是赫赫有名,从明代的武术著作中我们得知,当时的枪法杨家枪稳坐第一把交椅。杨家枪始自何人法创何时,早在明时人们便已经不知道其渊源矣,五百年后的我们大概也只能望而兴叹了。无论是杨家将的传说,还是红袄军的传说,都出自宋朝,但是确切的资证却始终没有,总之杨家枪流传已久。纪效新书记载杨家枪又称梨花枪,包括“八母枪”、“六合枪”和“二十四势”。明代武术家程冲斗因仰慕梨花枪的绝技,拜师于河南李克复的门下,在其长枪说中记述道:“余甚慕焉,访有河南李克复善其技,余师之,得其法。”程冲斗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著的长枪法选就是从李克复处学来的枪法。从长枪法选中所记录的枪法来看,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记载略同,都有“八母”和“六合”,程冲斗的十八势枪法中有一半和纪书中二十四势相同。所以可知,李克复和戚继光的枪法内容体系大致相同,属同一家。 然而,和戚继光不同的是程冲斗突出并强调了“大封大劈”之法。程冲斗在长枪法选中说:“临阵便捷,可望常胜者,无过大封大劈为最上。”即是说大封大劈是真正的战场枪法,是从战场临敌者那里总结的实用技法,并认为此法最上、最急、最疾、最胜。战场枪法不如游场枪法复杂细腻,因为在战场生死搏杀之际,人心慌乱,平时所训练的技法得不到发挥,唯有以枪击地,这都是人之常情。程氏并非军旅出身,也非领兵将帅,可知这些总结不是程氏的创造,则应是来源于其师李克复所传授。源于“大封大劈”的思想,李克复传有“七着” 基本枪法,长枪法说中说:“其他着各传皆有一百八扎,名虽不同,用亦各异,总之似不能及七着之妙。”李克复所授的七着正是战场枪法的精髓,是枪法中最简便实用的招法。所以,要知李克复枪法的秘密还要从此七着上面入手。然而可惜的是,遍翻程氏的著作不见有对此七着的进一步解说,这又是为什么呢?那么,这“七着”枪法到底有没有呢,具体又是什么?在我跟随马雷石先生习练枪法的时候,这个谜团却在不经意间解开了。 马先生所传授的枪法以心意枪和六合枪为主,也有从民间学到的一些家传技法。古传枪法没有固定套路,多是单扎和散扎,但在散扎动作之间都有一套动作作为过渡,河南称为“过横”。过横有很多种,枪法有枪法过横,拳法有拳法过横,棍法有棍法过横。过横就是动作变式或回身、转弯时的过渡衔接动作,在演练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是枪法中的重要技法。所以,过横的动作在练习中最常用到,也是练习最多的动作,过横的设计则是巧妙的把重点做了最大量的练习。这实在是充满智慧的编排,越是对武术做深入的认识,就越能体会到古人编排得巧妙。“枪法过横”是一个小组合,由五枪组成,五枪是:一枪护脚,二枪扎心,三枪护膝,四枪扎喉,五枪圈中平。一日,马先生在看完秘本长枪法图说之后对我说:“你知道程冲斗说的七枪是什么吗?就是过横加上吃枪还枪。”我言下顿悟。为什么这五枪被叫做“过横”?为什么这五枪被反复练习?为什么程氏在文中提到七枪而在后面却又没有详细解明?一切都得到了回答,一切都那么合乎情理。 枪法中最重要的技法是吃枪和还枪,吃枪是退之法,还枪是进之法。过横五枪则是“劈封”技法的典范,如敌圈外扎我脚,我枪划外圈封住敌枪,随即起枪扎敌胸膛;敌再从圈里扎我膝,我枪内划圆封住敌枪,随即起枪扎敌咽喉。训练中上盘、下盘、圈里、圈外等可以灵活掌握,不可拘泥,则上下内外都可以照顾到了。第五枪是中平枪,古枪诀中说“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妨”,中平枪向来是枪法中的重点,程冲斗书中也说:“而制胜之方,其要亦唯以中平为主”。分析之下,这七着枪法无一不是被程氏所着重强调的技法。 马雷石先生曾学习过几家不同系统的枪法,一是心意拳的枪法,二是民间的齐家枪和苏家枪。而此过横练法在邓州心意和苏家枪、齐家枪中都有,这种枪法过横也许是在河南流传的一种很古老的练法,在很多地方和拳种中都普遍存在。邓州心意是南阳张志诚弟子张海洲所留传下来的,齐家枪和苏家枪都是少林拳传系,齐家武术自清初打出少林寺,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在邓州心意拳和苏家拳、齐家拳三支里面,虽然都有此枪法过横,演练方法也大致相同,且都称为“过横”,但是在具体练法上还是有差别的。基本演练如下:一势封劈接一势还扎,第五枪圈中平,之后拉败势后退,边退边做圈枪,退到底还扎一枪,步法上三家练法也基本相同。三种练法中又以心意拳的练法最为小巧,边拉败势后退边用枪左右划圆,没有跳步,齐家枪的败势则用连续的跳跃式步法,练法尤为花哨精彩,苏家枪败势中也没有跳步,但跨步较大。 在程冲斗的长枪法说中详细记载的枪法包括“八母枪”、“六合枪”以及“十八势图说”,另外还有“散扎精粹”篇等,内容体系和纪效新书大致相同。但是为什么程氏在序言上所提到的“七着”妙着在正文中却没有再出现呢?是程氏在著书时忘了写吗,还是所谓“七着”仅是误写呢?既然“七着”是程氏所认为的核心之妙,误写或忘写的可能性则不大。笔者的观点认为,正因为此七着是很基本的东西,程氏默认是基础常识,毋须一写,所以才会不见于文内。正如我们现在把此枪法称为“过横”一样,因为是过渡的动作,所以常被忽略。在老师教学时需要先把过渡动作练熟,以后再教其他枪式,其他枪式学会以后把过横随机套用进去就行了。然而“过渡”的地位,又常使它不被重视。遗憾的是,读过长枪法选的人千万,再没有人关注到这七着,或去试图寻找这七着。或许在不经意间,最宝贵的东西总会悄然滑过,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你微渺的声音也会被茫茫的漠视所湮没。 清初吴殳曾指责程冲斗不会枪法,乃以棍为枪,唯取少林之刚强者,称其“几同牛斗”,把程氏的枪法贬低得一文不值。吴殳是枪术大家,一生精研枪法真髓,必不会信口胡说,肯定是有其道理在的。以吴殳的技术和傲气,似乎也不是在借程氏之名钓名沽誉,在程氏枪法中应该的确存在误区。这种误区主要还在于战场枪和游场枪之间的分野。游场枪在高手中角逐,往往是公平的较量,双方胜负取决于技术的熟练和细腻;而战场枪则往往在生死关头,人心慌乱,技术无法得到发挥,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有效。枪法的高级境界在于划小圈,人持枪时,后手动一寸,枪尖动一尺,而人身之宽亦不过尺,枪法高手唐荆川讲道:“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无益,而我之力尽难复”。由此看到,程冲斗的“大封大劈”之法的确与上述标准相左。 古之枪棍制式是有很大差别的,棍常与身等高,通常称为齐眉棍,而枪则长得多,吴殳在手臂录中记载,沙家竿子长一丈八至二丈四,杨家枪长丈二至丈八,马家枪长九尺七寸。在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墓中,兵俑们所持长枪约有五、六米长,湖北出土的战国楚矛甚至柄长四米。按明尺计算,马家枪长度约相当于3米,吴殳尚且认为马家枪法中“兼用棍法”。枪法在民间传播时,为了方便实用,尺寸有所缩短,所以便有越来越多的棍法技术掺杂其中。在长枪法选中除了强调了“大封大劈”之外,另一特点就是“退之法”,在程氏的十八势中对“法”作了详细的解说,十八势中包含法的有五六势之多。“退救护”原来在杨家枪中旧有的技术,唯有程氏对此一再强调,这一枪在水氏心意六合枪中称作“扯枪救护”,程氏的方法也是扯枪,用扯枪来退敌枪,但在具体如何“扯枪”上,程氏显然根据棍法添加了内容。 总之,我们从程冲斗留下的长枪法选中看到了李克复枪法的面貌,在李克复的枪法中,不仅有来源于战场枪的“劈封”之法,也有枪法流传在民间以后与棍法的融合,这些特征正是李克复梨花枪和杨家梨花枪的些许区别。姬氏枪法今何在? 姬氏枪法源于六合枪 众所周知,心意六合拳是以枪法化拳法而形成的拳术,在心意六合拳谱中六合十大要序中记载了姬龙峰先生的事迹:“先生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呼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以为:吾处乱世出可操枪以自卫,若太平之日,刀枪入鞘,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变枪法为拳法,而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拳。”姬公是枪术高手,那么,姬公的枪法还有吗?在哪里?什么样?有些拳术传承者在研究,有些历史研究者在调查,很多的武术爱好者也充满了好奇。 历史研究家胡刚先生2006年8月号武魂上撰文姬龙峰枪谱被发现,世上真有姬龙峰枪谱吗?姬龙峰枪谱内容是什么?姬龙峰枪法又是什么?本文对此问题参与探讨,抛砖引玉。 姬龙峰夫子所精擅的枪法即为六合枪,此所以姬夫子变枪法为拳法后称之为六合拳。六合枪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广最具声名的一种枪法技术。六合枪在明代时已经广为传播,明代著作中收录六合枪的有唐顺之武编选、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宗猷长枪法图说,上几种六合枪的记录大同小异,本文以纪效新书中所载为例。 “合”古代指交战,六合即六个回合,六合枪指的是六组枪法变化的常用技法。据考在明中叶至清初期,最为流行的枪法就是杨家枪、马家枪、少林枪和沙家竿子。杨家枪在明代时“河南、山东各处教师相传”(俞大猷剑经),体系最完整,流传最广。杨家枪的内容包括哪些?即“八母枪”、“六合枪”以及“二十四枪势”,纪效新书中全部收录。戚继光独尊杨家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并引入书中作为军事训练的内容,即在明代杨家枪是既普及又公开的技术。据杨家枪谱载:“六合枪为杨、高、沙、马、罗、刘六家枪之正宗”,可知六合枪是各家枪法的基础,是当时最广泛流传的枪法。姬龙峰夫子所精擅的枪法就是明代广为流传的六合枪,所以,心意拳的枪法也就是六合枪及其变化。心意拳历代重视枪法,形意拳中也很重视枪法,也有很多枪术高手,精六合枪及其他枪技,从心意到形意,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六合枪是有发展演变的 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六合枪的记载是明代的一些武术典籍中,如纪效新书中的六合枪谱: 一合 先有圈枪为母,后有封闭捉拿。梨花摆头,救护要分明。里把门,外把门,闪赚是花枪。名曰秦王磨旗。 二合 先有缠枪,后有拦枪。黄龙占杵,黑龙入洞。拿枪救护,闪赚花枪上。名曰凤点头。 三合 先有穿指,后有穿袖。鹞子扑鹌鹑,救护闪赚是花枪,四面是枪法。名曰白蛇弄风。 四合 先有白拿枪,退枪救护。后有白拦进步,如猫捉鼠。救护闪赚是花枪。名曰铁扫帚。 五合 先有四封四闭,后有死中返活。无中生有迎封接,闪赚是花枪。名曰拨草寻蛇。 六合 一截,二进,三拦,四缠,五拿,六直。闪赚是花枪。下游场拨草寻蛇,上游场秦王磨旗。 纪书中所载就是明代较为普遍的六合枪枪谱,明代典籍中的记载与此大略相同。后世的六合枪无不是其演变和发展,不能摆脱此谱的形迹与轮廓。但是,后来的六合枪在此基础上也有发展和完善,请看比之戚继光晚出三百年的清中期时的六合枪唐氏家传六合枪谱: 第一合 圈枪为母,分劈捉拿,圈拦护膝,反枪进扎,速手退步,哄进百拿。 第二合 里恍外扎,外恍里扎,先扎穿指,后扎吞袖,跟进跟扎,悬枪跃进。 第三合 先有直枪,蜈蚣躜蹬,叶底偷桃,抛手捂鸡,扯枪救护,先有拦枪。 第四合 反枪迎扎,闪起里滑,闪起外滑,里滑里摆,里滑外摆,鲤鱼叠脊。 第五合 里合外扎,外合里扎,一捷二进,三圈四拿,五伏六接,狸猫扑鼠。 第六合 狸猫跟扑,鹞子捉鹌,白蛇上峰,白蛇下峰,黄龙缠杆,乌龙入洞。 此六合枪在清道光年间由开封枪师唐大用传至南阳,并与南阳流传的心意六合拳融合,成为唐氏心意六合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格式上看,唐传六合枪整饬有序,包含了纪效新书中六合枪的内容,比之有了长足的完善。这是六合枪术衍化的一个典范。与唐传六合枪近似的还有河北少林散手通背拳传人李秀志先生的开河枪谱(武魂2004年7期)、开封陈鹏飞先生发现的清道光十九年岳家枪谱(武魂2004年4期),形制和字句与唐传枪谱基本相同,仅有几个字的差异。 另外如八极拳、六合拳、通背拳等拳种中的六合枪也都是明代六合枪一个分支,分析博爱王堡村的王堡枪谱、王宗岳著阴符枪谱以及陈家沟太极枪等发现,也俱是明代六合枪的一种变式。 六合枪是有痕迹可循的 六合枪在历代的发展变迁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都是有痕迹可循的,血脉渊源,一目了然。姬公既然精擅六合枪,那么,姬公所传下的六合枪又怎样呢? 以邓州心意六合拳为例,邓州心意中有“沥泉枪”,托名岳飞枪法,其中动作有: 圈枪为母、分劈捉拿、闪其里花、闪其外花、梨花里摆、梨花外摆、鲤鱼叠脊、狸猫扑鼠、鹞子捉鹌、黄龙缠杆、老龙入洞、跟进跟扎、穿指吞袖、攻枪为主、单手撒戟、一截、二进、三圈、四拿、五伏、六直、拦枪、进枪、收枪、卧枪、撑、捧、盖、扎、合、拦、支、秀。 纪效新书中“先有圈枪为母”、“后有封闭捉拿”、(一合)“先有缠枪”、“后有拦枪”、“黄龙占杵”、“黑龙入洞”、(二合)“先有穿指”、“后有穿袖”、“鹞子扑鹌鹑”、(三合)“如猫扑鼠”、(四合)“一截二进三拦四缠五拿六直”(六合)等等与此是相对照的。这也说明了二者的血脉关系,所谓岳飞“沥泉枪”也是六合枪的一种变式。邓州心意里还有一套“六合枪”,指的是二十四枪势,与纪效新书中的二十四势枪相同。 心意枪术注重对练,即缠大杆,传统上称之为“合杆子”,两人缠杆的技法基本有六组,邓州心意六合拳里面称为“六合总枪”,又叫作“六合缠杆”,分别为:梨花摆头、白蛇弄风、拨草寻蛇、凤点头、铁扫帚、秦王磨旗。梨花摆头是把枪绕到敌枪的下面,然后猝然发力,横扫敌人头面的技法。白蛇弄风是四平势技法,由仰手一俯,称为“穿指”,由阴手一翻,称为“吞袖”。拨草寻蛇破敌之扎膝动作,一提一扎,反攻敌膝。凤点头即是“黄龙缠杆”、“乌龙入洞”,敌枪刺来,我粘杆而进,而后枪尖前抖,点击敌太阳穴。铁扫帚是应对敌扎我脚,我枪尖扫地,拨开敌枪,顺势划圆回旋,复扎敌脚。秦王磨旗形似摇旗,是一种临战之势,或左右横拨,将敌枪拨开,护顾周身。纪效新书中记载的六合枪也是“用一个成语式名词来称呼动作”作为“一组攻防动作的总名称”,分别为:秦王磨旗、凤点头、白蛇弄风、铁扫帚、拨草寻蛇,其中六合无名称,一合中包含进了“梨花摆头”。可见,心意枪法和纪效新书中的“六合枪”相同,在名称上即可略见一斑。 姬龙峰枪谱辨伪 心意枪法正是姬夫子的枪法,正是古传六合枪的一种变式。那么,姬氏有没有留下枪谱?在心意古谱中“六合枪谱”为: 三步渺兽进四门,剪步疏山是昆仑,顺风扯旗,苏秦背剑,吕布携戟,敬德夺槊,鹞子翻身三斜势,猛虎纵坐要伤人,倒打紫金冠,观音抱子金缴剑,武松抱头挡面枪,太公钓鱼,十面埋伏,指南针枪,绞龙出海,夜叉探海,急扎三枪,败势枪,回马枪,黄龙卧道。 这就是心意六合拳所承传下来的一种大枪技法,可做单练式练习,也可做为套路,这也是六合枪的一种衍化。此枪谱是姬公所留吗?但谱子中并没有言明。 胡刚先生姬龙峰枪谱被发现(武魂2006年8期)文中提到了“姬老师枪谱”,那么,姬老师枪谱是不是就是姬龙峰枪谱呢?尚待进一步考证。开封释永文先生收藏的“姬老师枪法”,有曰:“起落二字自身平,盖世一字是终身。单指迎风上法难,总是上法还为先。此法不用闪法进,丹凤朝阳总为强。前手指定休要战,后手不离肋里藏。蛟龙吸水总为奇,此枪法,何为总?此枪法休离了四封四避。未上他不知远近,蛇战枪休离杆进。拦路枪恰似猛虎,五花枪战定乾坤。遇下枪莫要捉拿,遇上枪照定身平。”去年底,笔者在开封拜访了释先生,但释先生认为它并不是姬龙峰的留传,而是少林寺的拳谱。此版本的“姬老师枪法”在形意拳传人手里还有流传。另据颜紫元先生收藏之民国刻本的拳谱,其中就有类似内容: 起落随意要身平,身法中平永无凶。单指迎风上法难,总是上法还占先。 此法不用闪法进,丹凤朝阳非为偏。前手指定休要战,后手不离肋内藏。 蛟龙戏水总为奇,翻江倒海何用忙。此枪法,何为总?休离四封四避。 始死终反活,始活终反死。进步低,退步高,起望落,落望起,乃为始终。 鹞子钻林须束翅,提防着青龙枪硬往下捉。 洛阳曹文庆先生所收藏的枪谱也有类似内容: 论枪法便知其意,己心不明反误人。起落二字自身平,盖世一字是终身。 单指迎风上法难,总是上法迎为先。此法不用闪法进,丹凤朝阳总为强。 前手指定休要战,后手不离肋内藏。蛟龙戏水总不强,翻江倒海不用忙。 此枪法,何为总?休离了四封四避。未上他不知远近,五花枪战定乾坤。 蛇战枪休要抢进,拦路枪势如猛虎。遇下枪莫要捉拿,遇上枪照定身平。 另据杨家枪谱,也有类似内容: 起落随意要身平,身法中平永无凶。单指迎风上法难,总是上法还占先。 身平盖世最为妙,武艺只在一怒间。此法不用闪法进,丹凤朝阳非为偏。 前手指定休要战,后手不离肋内边。蛟龙戏水方为奇,翻江倒海何用急。 此枪法以何为总?终休离四封四避。 由以上对比可见,语句甚至语序都大致相同,可以认定是同一谱文的不同抄本。那么,这些谱文来源于何处呢?有一点可以肯定,确与形(心)意门枪法有关联无疑。“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要”,“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进步低,退步高”,“一件通,件件通,务要起落进退精”,这是心意六合拳谱中的句子;“起落二字自身平,盖世一字是中身”,“死中能反活,活中能反死”,是形意拳谱中的句子;“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翻江倒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总为强”,“进即闪,闪即进”,“起望落,落望起”,是九要论中的句子。所以,以上谱文的形成必在九要论以后。九要论的成文又在心意六合拳谱以后,因此,以上枪谱不可能是姬龙峰手定。“姬老师”三字佐证了此枪法与心意拳相关,应是姬龙峰的后世传人所作,创作年代必在李洛能光大了形意拳以后,在形意拳谱形成了以后,也即是在清末之后。又九要论在近代武林中的传播是从民国八年李剑秋的形意拳术一书出版之后开始的,此枪谱语句大量引用了九要论中的句子,可知此枪谱本更可能是民国年间的作品。明确了此谱的来龙去脉,一些标新立奇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也戳穿了某些人的拿此欺世盗名。 无独有偶,在南阳大字门还有六合群枪枪谱,也指明了是姬龙峰枪法,谱文如下: 六合群枪势无比,朝阳穿心人难济,连三枪上刺咽喉,闪一枪英雄无敌, 斩背枪穿指落地,压一枪盖守中门,挑一枪反穿上下,排一枪巧女认针, 鹞子翻身是截法,迎面劈枪摘真魂,要知此枪名和姓,造打群枪姬龙凤。 在南阳习此枪者有朱云颜、韦水旺等。笔者曾得吴歉立阿訇教授此枪法(谱文在字词和排序上稍有差异),经体证对比,此枪法和心意门六合枪有相同之处,来源还是个谜。 心意六合枪之练法 心意拳是枪拳并练的,以枪练拳,以拳练枪,拳劲枪劲一体。比如鹰捉,就是一个典型的扎枪动作,所以,在初习六艺之初就需要练大枪,在大枪中体会枪劲。在练拳中找不到劲时,还需要扎大枪,在大枪里体会拳劲。在南阳老拳师常说“会拳不会枪,只会一半”,可见对于枪法的重视。 在唐传心意拳中的枪法融合进了清代六合枪的内容,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其基础是“六枪头”,六枪头与八枪母异曲同工。何为八枪母?杨家枪以“拿、拦、提、捉、拗、沉、封”八字为八母,纪效新书以“拿、拦、颠、捉、撸、缠、提、扎”为八母,洪转梦绿堂枪法中以“封、闭、提、掳、拦、拿、还、缠”为八母,明程宗猷概括为“圈里枪、圈外枪、圈里低枪、圈外低枪、圈里高枪、圈外高枪、吃枪、还枪”八着。何以称为母?因为枪法千招万势不出此八着变化,犹如书法家之永字八法,可以概括所有的笔划。六枪头即六合枪的第一合,包括圈里、圈外、高枪、低枪、吃枪、还枪,正如练习八母枪相同。清吴修龄说:“枪之元神只有一圈”,(手臂录)心意拳的出手螺旋,起钻落翻,曲中求直,圆中求变,都在枪法中求取。唐传六合枪每合六枪,共有三十六枪,是唐传心意枪法的主体,此外还有小六合枪、中六合枪、缠丝六合枪、群枪、二龙击珠枪等多路。 邓州心意六合拳是心意六合拳中较为古朴的一支,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枪法体系,本文且以此为例来说明心意拳的枪法。心意枪法是六合枪的变式,是姬夫子对六合枪的一种简化和精炼。心意拳枪法的基础是十三枪:撑、盖、扎、合、拦、支、秀、前、后、左、右、中定,心意十三枪就是十三种枪劲,以枪劲总括枪势,由博返约。有了十三枪的枪劲再去练习枪法,无不得心应手,一通百通。在邓州心意六合拳中枪法还有二十一名枪、三十六锋矛枪、二十四势六合枪等。心意枪法以单练式为主,每一枪都可以单扎,与练习单把相同,并且注重二人对扎,老一辈使枪高手都是在对练中成就的,而今精于此道者鲜矣。八极六合枪精要精武2008年第11期李会宁 提到枪术。中国武术界都知道解放前八极门出了个练枪的李书文,得沧州罗疃村恩师黄四海和张景星真传。苦练功成后携技行走江湖。得了个“神枪李”的绰号。在武林之中。一般的情况下。是没有人敢自命“神枪”这一称号的,拳脚无眼,刀枪无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来个挑战的。立个生死状,和你比试高低,如果没有真本事。丢了脸面是小事,说不准还要丢了性命。不过,李公还真是不寻常,跟人较量从未失败过,在他枪下致伤、致残的挑战者大有人在,不计其数,死在枪下的也有文字记载,因此他还得了一个“李狠子”的绰号。由于李公技艺高超,被当时军界的高级将领如李景林、许兰州等奉为座上贵宾,他的三个徒弟霍殿阁、李健吾、刘云樵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阴差阳错而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溥仪、毛泽东、蒋介石的贴身护卫。 还有两位精通大枪术的高手就是李书文的师弟韩会清和马凤图。 韩会清的绰号叫“无敌将”。1923年到黄埔军校担任武术教官,受到孙中山、周恩来、蒋介石、邓演达的接见。孙中山亲赠龙泉宝剑一把,后被聘为中央国术馆教务长,传授八极拳和青龙偃月刀,他的三个弟子赵树德、李学义、赵荣林在第一次“国考”中都荣获优等成绩并被黄埔军校聘为武术教官。 马凤图曾受同盟会燕支部之命,与同盟会人士,形意拳家叶云表、李存义等创办中华武士会,被公举为副会长兼总教习,后被冯玉祥聘请,在张家口与张之江创办冯部的新武术研究会,并任冯部白刃战术研究室主任,主编白刃战术教程。其间与胞弟马英图一起创编了寓枪于棍的“风磨棍”,被西北军广泛用于训练和实战当中,四个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被当今武林誉为“马氏四杰”,在当今武坛上极负盛名,其中,马贤达为国家级武术裁判、中国武协委员、中国武协副主席、电影少林寺、卧虎藏龙首席武术指导,马颖达为甘肃省武协副主席,马令达为兰州市武协秘书长、兰州市武术竞技协会副主席,马明达为中国武术学会委员、中国武术史编委、广东省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述三位前辈的枪术了得,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在八极门中,学了拳术不学大枪,等于只掌握了一半的功夫,不完整。只有做到拳枪合一,两技皆精,互相促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许有的人要问,你说三位前辈枪术厉害,如果他们师兄弟之间比试,谁能获胜呢?大家都知道,江湖上八极门保守是出了名的,三位前辈乃一师之徒,大枪的套路和用法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彼此都熟悉了解攻防内涵,你一出枪,我就知道如何防守,你防守了,我就会改用下一招了,而你也知道我的底细,因此很难分出胜负,就连八极拳对练,师父也总是选出两人组成一副架。你攻我防,我防你攻,互相都明白对方的意图,八极门有句话“没有打不了人的招,也没有破不了的招”。再说,亲师兄弟平时对练互相之间是不允许动真格下死手的,这也是门规中必须遵守的一条戒律,而相对于八极门外的人。就不一样了。八极门的枪又称八卦奇门枪,奥妙无穷,神出鬼没,外人很难与这三位前辈过上三个回合。1930年,李书文曾和师弟韩会清到南京中央国术馆分别担任国术大赛的监察委员和评判委员,凡是跟李挑战的高手没有不受伤败北的,韩就对李说:“师兄。你得手下留情啊!出手不要太狠了。”李则对韩说:“你是得留情,两米高的大个子,身大力不亏,铁胳膊硬腿,再加上咱师父给的神技,谁能斗得过你。你这无敌将的称号是名副其实了,我哪行,一米五的个头,不狠点儿行吗。到时候受伤倒霉的就是我了,当场能让步吗?我也不能给咱八极门栽面丢脸哪。”马凤图前辈的枪法是舅父吴懋堂先生给开的门。后随盐山黄林彪先生习通备门世传的奇枪,由此奠定了一生的枪法基础。最后随张景星先生学习八极门的六合大枪,以他的通达和卓识,完成了当时沧州几家主要六合枪传派的融汇整合工作,这正是他的“融通兼备”思想的一次成功的实践。马老前辈很有学问和风度,与人相处总是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深受武林中人尊重,和他较量大枪,无论是说还是打,很多人都会输得心服口服。 笔者学习八极拳、劈挂掌、太极拳、形意拳已经整整二十年,学过九宫纯阳剑、太师虎尾鞭、青龙偃月刀和六合梅花枪,在这些器械中最喜欢的就是这趟六合枪,既适合我瘦削的身形,又得到师父韩振江先生(韩会清前辈嫡孙)的耐心传授,也得到过霍文学先生(李书文前辈弟子霍殿阁嫡孙,霍先生在2002年带着我参加了亚太地区武术交流大会并荣获八极拳表演第二名的好成绩)和马明达先生(马凤图前辈之子,马先生在2006年亲自为我的八极拳文化论题写了书名,并赠给我多幅拳论书法作品)的指点。要知道八极门中的大枪术是极其保守的,真东西是不容易得到的,尽管现在经常有枪术的表演,但在内行人看来,无非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1984年,日本人扛来十二台录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录下了韩振江先生表演的六合梅花枪,当时我很吃惊,“师父,人家日本人可是聪明,看了咱大枪的录像,还不全学了去。”师父微微一笑,“咱的东西跟别人的不一样,是需要口传身授的,没有内功心法和点拨,连个皮毛都得不到。”就我学枪的经验,的确如此,只看外形,不得要领,是练不好也用不上的,只是一个拧枪动作,我就用了半年的时间才练得有点儿模样,至于招数的巧用则更是意想不到的。八极门的枪论也有,但在门规的严格制约下,是绝对不能公开的,不过天下枪理是一家,一般的常识还是可以交流互道的。比如下面这篇梅花枪精要就不错,拿过来与喜欢大枪的朋友们共同分享。 六合梅花枪在很多武术门派中都有,名称尽管一样,而实质内涵却不尽相同,各有所长。 六合梅花枪术的基本动作是持枪和拦拿扎枪。练枪之家众多,持枪和拦拿扎枪也各具特色。本文只将笔者演练的以“腰把拧枪”拦拿而著称的“梅花枪”和“六合大枪”而得的体会,结合枪术的理论,谈谈“持枪”和“拦拿扎枪”的练法和击法。 一、持枪 持枪,又称“开门枪”,是拦拿扎枪前的预备式。本门枪术采用的持枪姿势是“半马步中四平枪”式。 持枪歌诀 后手握把须尽根,放长击远又护身。掌心抵定枪底面,枪扎掌顶力无限。 把贴肋下指朝里,缠腰锁枪成一体。肘尖后撑照枪尖,出入迅捷直为先。 圈枪为母法小巧,神机妙算后把晓。前手握杆似套管,虎口朝下指扣环。 松紧随法防脱滑,准星对矢不离靶。沉肩坠肘微屈臂,行著戳革诸法活。 顶平项直身宜正,脑静脊中侧面迎。颏收目神精气足,四平枪势令其惧。 枪头两刃上下分,调崩缠点巧开门。 半马持枪端中平,动迅静定坐骑灵。 1,持枪尽根,圈枪为母 拳语讲:“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是说武术在应用中,不管是徒手还是持器械,都力求“放长击远”。枪若扎得远,除腰臂顺达外,“持枪必须尽根,余谓枪根当在掌中,与臂骨对直,则灵活而长”。“尽根”,即使枪根不露手外。可最大限度增加枪的活动范围,同时,远离对方锋芒,保护了自己。因此,多了“一寸强”,少了“一寸险”。 “枪根当在掌心中”。抵住枪的底部握住把端(似握螺丝刀状)。当枪扎出时,枪杆与臂骨对直在一条线上,合力尽透枪尖。如果不满握枪根而留出一段,称为“露把”,这样手臂和杆形成角度,不但出枪短,而且,当扎到目标时的反作用力,必然分散手臂的力量,即手须紧握杆,防止向前滑动;腕须挺住,防止前冲;避免脱把和扭伤。也避免因此而减小扎枪的力度。 “枪是缠腰锁”,即将枪贴在腹部右侧肋下,手心朝里握把,像把杆锁在腰上。这样,使枪既有稳定的依托,又减轻了手臂的负担。同时,枪与身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腰力的作用。将枪法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如果离开了腰。“尖拿拦而枪根稍起,则全体皆浮”。没了根基,整个枪法就会游离漂浮,杂乱无章,失去控制,另外手臂还易疲劳,端枪不能持久。 “枪之万变,不出一圈。”“圈法”是出自后手的变化,即“要想窥知大枪妙。后把变化是神机”。“圈”在用法上分两种:一种是后手紧贴身,借用腰力划圆或弧线,主要用于防守,拨开逼近的兵器:另一种是杆离开身体,利用腕的灵活划圆或弧线,主要用于躲闪,避开对方的防守。善于以“枪总用之则为一圈,”且“唯下久苦之功于圈”,并灵活运用“行著诸巧法,而后枪道大备”。 “枪法贵小”,以“枪花不过斗”为宜。因为,人高不过五尺,侧身宽不足尺,又扎枪“高不过肩,低不过膝”这个面积,就是进攻防守和枪法有效的活动范围。小的圈法,在应用中,可牢牢地缠住对方枪杆,使枪尖在目标内缠绕,给对方造成威胁,不敢轻易进攻。对方一旦进攻,则用圈法“守则着内分枪”在对方枪快要挨着皮肤时,方去格开它,拨开其锋芒,并可马上转入进攻,所谓“攻则贴杆深入”。进攻的路线越短、幅度越小越好,分化格脱的时机是待对方越深入越好。如果偏离了攻防范围,则防守多空疏,不但易受攻击,而且回防和反击也慢。 2、前手要稳,扎枪方准 前手要稳,扎枪要准”。前手是起支点作用,把枪牢固地端平稳。前手还起瞄准的作用,始终对准目标,随时可以发起进攻。要使前手稳,必须“前手如管”把枪杆既握牢。还要握活。不牢易脱把,不活杆不能自由滑动。就像子弹在枪膛里运行,既不偏离还要畅通,又不能卡壳。握杆的要求是拇指压在中指和食指上,虎口朝下,像管子一样,把管套住。 握杆的松紧随枪法而变换。一般来讲,在发力的一刹那。应将枪杆握实,使枪固定在某一位置,使之不偏离方向,又增加力度。而在枪法的转换或在运行中,应松握。使之转换灵活,运行自如。握杆不管松紧,手指都要牢牢扣住,不能留活口。虎口朝下是将拇指和食指的扣压处,即易脱把的薄弱部位朝下。如果一旦脱把,也只能枪尖触地,不至于摆向左右,因此,可及时补救。用拿、劈等枪法时,都是朝下或偏下用力。虎口朝下协助按压,不但加大力度,而且,碰到物体时的反作用力的方向是朝向虎口,也不易脱把。 3、中平枪,枪中王 枪是“百兵之王”,中平枪则是枪中之王。其预备式以半马步持中四平枪为最佳。持枪贵在四平,即顶平、肩平、脚平、枪平。顶平则头正项直,脑静精气足,双目神视逼人;肩平须肩坠肘,则脊中正直,身平势稳。演练则以脊为轴,灵活转动,充分发挥腰劲。侧身相迎,可缩小受攻击的面积,更好地保护自己;脚平,是指步型而言,一般多采用平稳灵活,攻防兼备的半马步,即两脚前后并立,屈膝半蹲,重心低且偏后,姿势稳,便于发力。前脚踏成弓步脚,后脚踏成马步脚,因此,进退闪展迅捷,弓步转换灵活、顺达,正所谓“动迅静定坐骑灵”;枪平,则是将枪端平,使前面的枪尖,后面的肘尖,上面的鼻尖和下面的前脚尖,同在一条曲线上,端成前照枪尖,后照肘尖,上照鼻尖,下照脚尖的中四平枪。中四平枪是“枪扎一条线”,平直扎出。其路线最短,快速有力,有“去如箭”之势,使之防不胜防。又因枪从中路进攻,要防开对方的兵器必须与杆交叉,不但相对缩短了兵器的长度,而且有利于枪的防守反击。所谓“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 “扎手谓制其枪根”,握杆的前手易受攻击,如伤之,其手脱杆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节能电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四单元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第5课时《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 废玻璃加工回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汛知识培训开班动员课件
- 在线课程开发合作协议
- 情境感知学习-洞察及研究
- 防性侵安全知识培训记录课件
- 深度学习模型-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年高考政治总复习哲学生活全册基础知识复习宝典
- 指导土地流转合同6篇
- 北京市建筑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培训考核试卷ABCDE
- GB/T 14048.7-201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7-1部分:辅助器件铜导体的接线端子排
- 石材检测报告2023
- 议论文如何议论-使素材紧扣中心论点的方法
- 第十二章-地球系统科学课件
- 2022~2023血站上岗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参考85
-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 安全(文明施工)检查记录表
- 公司产品报价单通用格式模板
- (中职)《电子商务基础》第1套试卷试题及答案
- 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身边的一次性物品PPT通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