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狄公案比较_第1页
中外狄公案比较_第2页
中外狄公案比较_第3页
中外狄公案比较_第4页
中外狄公案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狄公案比较 魏泉提要狄公案有两种版本: 一是由我国作者写于清末的属公案传奇性质的小说; 二是后来由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依前者为蓝本所作的偏重于侦探性质的小说。比较二者的异同, 可以看出,后者在实现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方面, 给我们带来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迪。关键词 高罗佩公案传奇小说, 侦探性小说创造性转化创作经验一在许多看过电视剧狄公案的人们看来, 狄公称得上是“智慧的化身”, 而有些看过公案小说狄公案的人却认为并不好看。其实, 狄公案有两种, 第一种原名武则天四大奇案, 又名狄梁公全传、狄梁公四大奇案(以下称原作) , 是写于清末的一部公案传奇小说。该书以唐武则天时代为背景, 写狄仁杰任昌平县令时平断冤狱及任宰相时整肃朝纲的故事。此书最早刊行于光绪十六年(1890) , 有上海书局石印本。该书“不题撰人”, 作者究竟为何许人已无从查考。第二种狄公案又名狄公断狱大观、狄公探案集等(以下称高著) , 为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R. H. vanGulik, 1910 1967) 所作。电视剧狄公案即根据高著改编。高罗佩自幼接触东方文化, 曾在大学攻读过法律和东方语言, 1935 年以研究印度、中国西藏和远东马祭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其后一直在荷兰驻外机构中担任外交官。他通14 种语言, 尤其对汉学涉猎广泛、造诣极深, 擅书法、精古乐, 能写不错的旧体诗词且精于文物古董赏鉴, 发表过不少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译作和专著, 颇有一些中国传统士大夫文人的修养习性。高罗佩于太平洋战争期间在南京和重庆做过外交官, 此时开始接触中国通俗小说。或许与他出身法律专业有关, 使他对公案小说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几年以后, 他翻译出版了武则天四大奇案1 , 自50 年代初起, 又用几乎全部业余时间创作了130 万言的中长篇系列小说狄公探案集, 包括15 个中长篇和8 个短篇2。高著以英文写成, 一经问世, 在西方引起轰动。声誉较高, 狄公(Judg Dee) 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有“中国的福尔摩斯小说”之称。高罗佩的狄公案与原作之间没有情节联系, 本身的篇与篇之间也是相对独立的, 所谓“分则单珠, 合则全璧”。不过高著受到原作的影响和启发是十分明显的。在知道有这样两部狄公案之后我们禁不住要问: 原作的作者为何不肯署名? 荷兰人高罗佩为何选中狄公案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高著中哪些地方是受了原作的启发影响?高著与原作之间又有哪些根本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以上正是我们所有探讨并试图回答的问题。二原作狄公案共64 回, 又名武则天四大奇案, 顾名思义, 主要写了唐代名臣狄仁杰于武则天年间平断的四个奇案。狄仁杰历史上确有其人。旧唐书狄仁杰传载: “仪凤中为大理丞, 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 无冤诉者”。可见是一位封建时代以断案著称的能吏。书中四个案子, 有的出自正史, 有的传乎野史轶闻, 都是有关狄公身肩道义、除暴安良的事迹。从小说结构上看, 前30 回主要写狄仁杰在昌平县令任上访闻、处理的三个民间诉讼案3。3135 回写狄仁杰在河南巡抚任上巧断白马寺淫僧怀义秽乱寺院劫民妇案。5164 回, 则不是写什么“奇案”, 而是主要叙写狄公智除朝廷奸臣, 挫败武氏党羽, 迎立庐陵王入宫即位, 重振大唐雄风事。小说前后两部分风格明显不同, 尤其后14 回, 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和现实批判性。本书约作于光绪初年, 时值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把持朝柄, 烈焰张天, 威势隆极, 与武则天当年毫无二致。作者在书中的影射意味非常明显, 亦即“警世觉者”所做序言中所谓“借古人为式法, 举往事以劝惩”的惧祸心理使得作者隐去姓名。也是同样的原因使得高罗佩在翻译狄公案时只译了前30 回即改弦易辙了。因30 回之后已不复再有他所喜爱的公案小说的鲜明特点而是着眼于朝廷内的忠奸正邪的权力纷争和道德判断。时过境迁, 当时尖锐的现实指涉早已失却原来意义上的锋芒而在高罗佩眼中变成了不成功的败笔, 至少是影响了作品前后风格上的统一性。对原作狄公案前后风格巨大差异的不满和惋惜或许也是高罗佩自己动手创作狄公案的最初动因之一。高罗佩创作狄公案的原因大概主要是因为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度推崇和深厚造诣以及法律专业的出身, 使他对公案小说有种当行的亲切感。西方的侦探小说发展到20 世纪50 年代已渐渐形成一套模式, 并出现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大侦探形象, 高氏对此自然谙熟于心。一种小说类型不会一直保持不变, 随着新作品的增加, 作家在遵守惯例性的规则的同时也会加入某些个人的东西, 我们对此种类型的概念也会随之改变。为了独辟蹊径, 高罗佩在沿袭西方侦探小说的主要手法之外又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特别是狄公案原作的某些优长并使自己的小说结构更趋复杂, 然后将这一切置于中国这个遥远而古老, 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背景之下, 创造出狄公这一既令西方人耳目一新, 又与原作中中国传统的清官形象有本质区别的中国古代大法官形象。可以说, 高罗佩笔下的狄公是带有某些世界性的特征的。具体说来, 高著狄公案与原作明显一致或在原作中有所在的地方有以下几处:首先, 狄公其人及其手下四名亲信随员洪亮、马荣、乔泰、陶干的来历与原作是一致的, 并且高著有细节上的充实。比如在黄金案中收服马荣、乔泰的情节即是在原作第一回的基础上借鉴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打斗场面和行文章法做了发挥。作者以此在高著和原作之间形成一种似续非续、若有若无的关系。其次, 在具体案例上最明显不过的是铁钉案中寡妇陈宝珍的泼悍言行及以铁钉做凶器的作案方式, 完全是以原作中的寡妇周氏为原型4。侦讯过程中狄公顶着极大压力开棺验尸却一无所获的情节也来自原作, 可见高罗佩对原作中这一案例的成功描写爱不忍释。另外, 在黄金案中歹人用以害死王县令的匪夷所思的方法, 也显然是从原作中的孝廉华国祥儿媳暴死案中获取了灵感。高著除受到原作的影响和启发以外, 有些地方还可看出晚清其他中国小说的影响。最突出的例子是铜钏案, 其中梁林二家世仇案的杨思和情节线索来自吴趼人的九命奇冤5。除具体情节外, 高罗佩在小说的结构方法上也借鉴了原作狄公案前30 回, 总是喜欢采用一种类似“中国结”的结构方式, 开头展示案情, 布下悬念, 结尾暴露罪犯, 揭示真相, 追求出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其间情节则错综复杂, 波澜起伏, 往往几案并发, 凶异迭出, 又互为牵连, 彼此衬贴, 虚虚实实, 扑朔迷离, 仿佛神龙见首不见尾, 读来引人入胜。三尽管高著从原作中得到启发, 沿袭了其主要人物并成功地借鉴了某些情节, 但是高罗佩的狄公案仍可谓对原作做了彻底的改头换面。高罗佩没有把自己局限于原作的主题、思路和创作水准, 而是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揉合古今中外,故其作品出手时与原作之间的差距实在是“不可以道里计”, 而是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类型以至创作手法都掺杂了西方化的特征, 给人以面目全新之感。两书因此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从小说类型看, 原作为公案小说, 并体现出清代公案与侠义小说合流的某些特征; 而高著则属侦探小说, 在主要的创作技法上与西方侦探小说一脉相承。受制于小说类型自身运转的内驱力, 狄公的形象在两书中迥然不同。原作强调狄公的德, 是耿直清正的清官形象。“不但是个忠臣, 而且是个循吏; 不但是个循吏, 而且是个聪明精细、仁义长厚的君子”6。所谓“忠正清廉、聪明仁厚”, 德是第一位, 智是第二位。而在高著中则强调狄公在伸张正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 正义能否得到伸张, 作恶者能否被绳之以法全赖乎狄公在与恶人的斗智斗勇中能否技高一筹, 狄公在这里是一个敏锐干练、断案如神的大侦探形象。狄公的英文译名Judge Dee 译回来就是狄法官, 突出了其与法律及案件有关的身份而忽略了县令的行政职权。难怪有人说高罗佩笔下的狄公, 与传统的公案传奇里的清官老爷, 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的差异, 往往更象福尔摩斯、波洛一类, 而不同于包拯、海瑞、施仕伦等。第二, 从美学风格上看, 原作现实寓意明显, 有极强的政治指涉性和现实批判性。即从前30 回看, “载道”、“劝世”的意愿也是十分明显, 所谓“挽颓风、砭末俗”者即是如此。中国的公案传奇向有劝善惩恶、移风易俗的功利性追求, 原作狄公案也不例外, 总是过份强调“文以载道”和“警世醒俗”, 而“聊供阅者寂寥”的娱乐性追求, 则有种“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在里面。高著则主要着眼于作品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以娱乐读者为目的, 娱乐性强是其最大的特点。高著以浅显流畅的英文写成, 主要读者是西方人, 故作者在小说里介绍了很多具有鲜明“中国味”的世俗风物、文化典籍等, 极富文化气息, 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情节道具在书中比比皆是。如朝云观中的太极图、铁钉案中的七巧板、四漆屏中的四漆屏、柳园图中的青花瓷、湖滨案中的围棋谱、广州案中的斗蟋蟀等, 尤其在御珠案中涉及了用活人供祭河神娘娘的古老陋俗, 在玉珠串中借葫芦老人之口引用南华其经演说了一番道家哲学思想中的“空”之妙谛。第三, 在表现手法上, 高著明显优于原作。具体表现为在倒叙手法的运用、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分析以及对电影手法的吸收借鉴等方面。关于倒装叙事之有利于制造悬念, 吊起读者的胃口, 应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作家是在晚清以后, 才开始向译入的西方小说有意识地学习倒叙手法进行创作之事, 也已有许多学者论及。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更有翔实深透的论证, 故不拟在此详述。在人物塑造方面, 仍以狄公为例。中国传统的公案传奇的主角多是廉直无私、刚正不阿的化身, 处处体现封建纲常和道德正义的力量, 一般缺乏个性, 流于脸谱化和概念化。他们常以堂审为主要断案方式, 往往靠直觉和洞察力来判断是非善恶, 审讯之外多伴以用刑, 再不行就靠神鬼相助, 却很少有四处奔波去侦寻勘探, 明访暗察。这方面, 原作狄公案已较以往包公案、施公案等有所突破, 开始有狄公乔装暗访的情节, 但狄公形象仍欠丰满, 概念化痕迹较重。高著中的狄公则知识渊博、有勇有谋、有个性、有情趣、有人情味、有幽默感, 颇具个人魅力。他总是象西方的侦探那样处处出场, 深入第一线直接周旋于罪犯和被害人之间, 运用深厚的犯罪心理学素养、广博的刑事侦讯经验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使案情真相大白, 随着案情的进展, 狄公自身的形象也愈丰满。不只狄公如此, 其亲信随从中都曾是绿林好汉的马荣、乔泰在高著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在心理描写方面, 高著对罪犯的病态以至变态心理的剖析(如御珠案、湖滨案) , 对人性之弱点(主要是贪财和情欲)的深刻了解和揭示(如玉珠串、柳园图等) , 对书中人物之间爱恨情仇等复杂微妙的情感联系的刻划描写(如黑狐狸、铜钟案等) 都是为原作所无, 但同时也应指出这些地方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感和西方化等特征, 不是书中所涉历史背景下的人们所能有的, 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不过这些小小的异质性因素并未破坏小说整体的阅读效果,甚至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趣味, 因而反能引起更多的读者认同。此外, 高著中还有一些对电影表现手法的成功借鉴, 如很强的画面感、细节的真实性、有意味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以及蒙太奇式的时空转换等等, 高罗佩特别精心于悬念的设置和渲染惊险刺激的氛围, 使读者感受到侦探小说所特有的“令人恐怖的夜晚”, 从惊悚刺激中获得阅读快感。第四, 在情节设置上, 高著不但剔除了原作中封建说教和荒诞不经的成分, 以科学求实的精神贯穿案件始终, 而且有意识地扩大了狄公的活动范围。如原作前30 回, 狄公一直是昌平县令, 而在高著中, 狄公做过蓬莱县令、汉源县令、浦阳县令、兰坊县令、濮阳剌史、北州剌史、大理寺卿等, 足迹东至蓬莱, 西至安西都护府辖下的兰坊, 北至朔北的北州, 南至金华的浦阳, 另外还有京畿附近的濮阳以及京都, 可谓遍及东西南北中, 不仅丰富了作品的社会背景, 而且有利于作者广泛撷取不同地区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四以上仅就两书外部形式以及内容上的联系与差异做了初步的分析。两部狄公案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 其间有巨大的差异性是不难理解的, 然而这些差异性之所以表现为“这样的”一些特征而不是其他, 则必应有其更深层面上的内在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涉及一个如何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问题。公案小说和侦探小说尽管题材都是涉及刑法的故事, 但对题材的处理完全不同, 以至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侦探小说重视悬念设置及由此而来的阅读上的吸引力, 其最为鲜明的类型特征莫过于扣人心弦的悬念丝丝入扣的推理和恍然大悟的解结。侦探小说在西方虽产生较晚, 大约在18 世纪中叶才开始成为一种文学模式, 但因有科学的发展和实证主义的理性传统做背景并借助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成果而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到19 世纪已趋成熟并出现了若干有影响的作家作品, 如爱伦坡的短篇侦探小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以及勒白朗的侠盗亚森罗等。公案小说也写破案, 但关注的重心不是破案过程而是人物的命运, 是案件的结果, 尤其重视须“有益于世道人心”的道德任务。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 同时受传统“史传”文学的影响很深, 注重“补史之阙”, 因而取材常是历史上实有之人, 如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及狄公案, 而所记之事却是“不必悉依正史, 而得史之意居多”7 , 允许有杜撰虚构成分。小说为“稗史”之说, 也道出小说这种“虚构叙述”与史传“历史叙述”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作者总是十分注重小说的结局要体现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 以达到劝人为善的目的。而对破案过程的破案者的智慧, 则因和教育的寓意关系不大而一直未能成为公案小说描写的重点。这也正是公案小说从宋代发展到清, 始终未能向侦探小说的方向发展的文化传统上的内在原因, 此外中国的辩证逻辑发达很早而形式逻辑始终很弱, 这种传统的思维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侦探小说在中国诞生的难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如不能抛弃传统中过时和不合理的成分就难以有所发展, 但如果没有对文学传统中合理成分的继承则也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正确的途径应为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以鸦片战争为标志, 晚清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与变动。清未一度流行的侠义公案小说也渐趋式微,其后双水分流, 一部分摒弃公案, 成为武侠; 一部分摒弃侠义, 成为侦探。在由公案向侦探的转变中, 原作狄公案初露端倪, 开始要求清官也须有才干, 即要求在破案时有相应的侦探手段与技巧, 同时也比较注重对案件过程的描写。作者称“非敢谓警世醒俗, 亦聊供阅者寂寥云尔”8 , 注意到对阅读趣味的追求, 但尚不是侦探小说, 只不过有了一点点向侦探小说样式过渡的萌芽迹象。高罗佩之所以会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侠义公案小说中选取狄公案做翻译介绍, 也正是他别具慧眼地抓住了这可贵的细微萌芽。然而在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意识和小说创作观念的双重束缚下, 不可能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的土壤, 而在原作狄公案创作之时, 尚未有西方翻译小说的正式涌入9 , 缺乏西方侦探小说这样一种较为成熟的小说类型的参照, 使得这种萌芽显得极为微弱、缓慢缺少明确的意识性和方向感。在西方侦探小说影响参照下进行的中国侦探小说的创作实践, 以吴趼人和程小青为代表有两种不同倾向。吴趼人较早从“侦探”的新视角选择并处理了一批古老的案狱题材, 他认为西方侦探小说是“与吾国政教风俗绝不相关之书”10。故于1906 年编著了中国侦探集一书, 舍弃“公案小说”命题, 打出“中国侦探案”的旗帜并付诸实践, 其本意是写出适合“政教风俗”的中国式的侦探小说。但尽管他在篇末所附作者评语中, 再三强调中国之能吏远胜西洋之侦探, 他所赞扬的却恰恰是中国小说之短, 该书虽名为侦探案, 实质上仍是中国古代、近代文言笔记体公案小说的改写或新编, 忽略探案过程, 仍是“断案”而不是“侦探”。而更受读者欢迎的却是“机警活泼”的侦探小说, 而非“道貌岸然”的断案文牍。如果说吴趼人的中国侦探案, 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公案小说“换汤不换药”的“失败的实践”的话, 那么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系列可称作从题材、人物到创作技巧“全盘西化”的对西方侦探小说的“成功的模仿”。他笔下的大侦探霍桑从各个方面(从衣着嗜好到思维方式) 全方位模仿福尔摩斯, 虽则“成功”, 也止于“模仿”而已。故而虽“法乎上”, 也只能“得乎中”, 缺乏合乎中国“政教风俗”的成分和独特的创新, 与中国传统断案题材的小说形成断裂。吴趼人和程小青的创作实践走向各自的极端, 却都未能做到以接受新知和转化传统并重为特点的、从传统公案小说向现代侦探小说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一点上, 高罗佩的狄公案显然提供了更为成功的文本, 这也正是这两部题材相同、类型有别、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狄公案, 之所以具有可比性的真正价值所在。正如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所指出的: “文学作品给予人的快乐中混合有新奇的感觉和熟知的感觉”,而“类型体现了所有的美学技巧”, “优秀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已有的类型, 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张它”11。高著正是巧妙地将中国公案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的题材、技法融为一炉, 把东方的古老的故事外壳, 加上西方的现代的思想观念, 不是简单的拼接, 而是有机地融汇, 并揉入了自己独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