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doc_第1页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doc_第2页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doc_第3页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doc_第4页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概念1. 广义的广播 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人们传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2. 狭义的广播 专指声音广播。 P33. 声音广播 又称音频广播或广播,指通过一定的电声转换设备,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节目、供人们收听的传播媒介。 P44. 广播机构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广播节目的采编、制作、传送活动。 P45. 广播电台 运用无限电波传送节目的机构。 P46. 广播站 运用导线传送广播节目的机构。 P47. 无线和有线 无线广播,可以进行长距离传播。有线广播,无。 P48. 调频和调幅 调频广播特点:具有噪音小、音质好、抗干扰强,但覆盖面小。 P4调幅广播即长、中、短波的声音广播。特点:覆盖范围广,但容易受干扰。9. 模拟和数字广播 P410. 地面和卫星广播 P4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11. 广播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初创、发展、繁荣三个时期。 P612. 初期中的基础知识?a. 英国科学家麦克韦在总结前人对电和磁的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磁波理论,并证明这种波是以光的速度向外传播的。 P6b. 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P713. 发展时期有哪些特点a. 迅速在世界各国普遍发展起来。(数量上)P7b. 调频电台出现。P8c. 对外广播也迅速发展。1927年,荷兰成为世界上最早正式开办对外广播的国家。 P814. 繁荣时期有那些特点a. 技术进步。60年代后,广播的技术手段迅速发展,收音机日益小型化,成为“随身听”。b. 立体声。 P8c.网络广播异军突起。 P9d. 趋向“榨播”。 P915. 电视产生发展经历的时期a. 诞生期-1)无限“电视之父”:在电视发展史上,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P102)1936年11月2日,英国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BBC),向公众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P10b. 发展期限-1)1954年,美国正式拨出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P112)出现了NTSC制、PAL制和SECAM制三种制式并存的局面。P1115. 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阶段a. 通讯卫星的特点是传送距离远、环节少、投资少、质量高、信息容量大。 P11b. 有线电视即“电缆电视”,它是通过电缆把电视节目传送给用户的电视广播系统。 P12有线电视首先出现于美国,电视特点是频道多、信息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图像清晰稳定。16. 电视的发展趋势 P12第三节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17. 我国广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旧中国的广播事业-P14a. 1923年1月美国人E.G.奥斯邦在上海开办了“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b. 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诞生。c. 1927年3月,上海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私人经营的广播电台,即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新中国的广播事业-P15a. 1940年2月30日中共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XNCR.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音的日子1940年12日30日,成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b.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 1950年4月正式建立对外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1)1978年5月“北京广播电台”正式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d. 新闻总署于1950年4月公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调整了广播事业发展政策,确定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在事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时,广播宣传工作也有进展。其主要表现为- P18、重新确定了广播“自己走路”的方针,逐步增加自采自编的稿件。、围绕更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节目系统、时间布局,丰富节目内容。、坚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业务建设方针,在广播上改革。、完善电台的办台体制和节目的管理、运作机制。18. 我国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P19a. 我国电视事业发端于1958年。同年9月2日正式开播。b.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节目。c. 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国家级专业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第四节 我国港、澳、台的广播电视业 (只考一分)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1.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的构成要素 发射网、传送网、接受装置三部分。 P31发射网 发射网的重要设施是发射台。传送网 传送网主要有微波中继传送电缆传送、光缆传送和卫星传送。接受装置 分别为收音机和电视机。2. 广播的制式 调频、调幅 P32调制-这种方式一般先用传声器将声音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然后用某种形式将它载运到高频率交变电流上的过程。3. 彩色电视的制式 NTSC制(法)、PAL制(美)、SECAM制(西德)。 P32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4. 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定义 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用在运载信息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的总和,从而形成一定的传播方式和相应的传播特点。 P335. 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要素 符号系统、传输系统、接受系统 P356. 广播、电视传播方式在三个系统上有什么特点(区别)P36 P377. 广播、电视传播方式与以往的传播方式是什么关系 P38 P391) 承传2)超越a. 各种符号插上“电翅膀”,同时面向大众b.与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步c. 便于人民接收d. 人们可以在自己选择的环境和条件下接受信息。3) 促进 超越其他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a. 一方面是其他传播方式也用电子技术武装自己。b. 另一方面,其他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更加注意扬长避短、独辟蹊径。8. 广播传播特点?优点- P41 P43a. 快速及时,先声夺人 b. 广泛渗透,无远费届 c. 受众广泛,对象性强d. 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e表现手段的综合性 f. 调动图像、声音、文字手段传播信息。弱点-P43 P44a. 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b. 声光符号,不易保存 c. 线性传播,选择性差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语言9. 广播、电视的语言特点- P45 P47a. 便于口说耳听,即能上口又能入耳b. 符合语言规范 (语音、词汇和语法、书写)基本要求- P49 P53a. 通俗易懂*要把受众看作是肯动脑筋的人,充分估计他们的判断能力,尊重他们,和他们亲切平等地交谈。*要和服务对象说话,而不要对他们“转文”*运用常规句式,避免倒装句式。*注意字音,避免误解。b.具体形象c.简洁明快10. 怎样理解广播、电视的语言是“规范的口语” P47一)语音 二)词汇和语法 三)书写第四节 广播、电视的协调发展11. 电视的采录、制作设备 目前电视台使用的一般都是录象机和便携式摄象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摄录机,简称“ENG”。优点:小型化的电子新闻采访设备,它把摄像机、同步系统、编码器等都装在一个轻量、便携的摄像机中。 P5612. EFP 即电子现场制作,是对一整套适合于“野外”作业的电视设备的统称。利用EFP方式,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的现场制作电视节目,进行现场直播或录播。 P57第三章 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和任务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性质1.广播、电视的一般性质 P60广播、电视是现代的传播媒介。无不与技术的飞跃息息相关。广播、电视具有比报纸、杂志等媒介更强的综合性。广播、电视是以新闻报道为主题的媒介。广播、电视是影响广泛的舆论工具。广播、电视是一种信息产业。从历史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广播、电视一开始就适应把传播新闻作为主要任务。虽然新闻类节目比重不大,但多安排在“黄金时间”或“整点”时间。2.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P63*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具体参见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 为社会为人民。*保持旗帜鲜明、生动活泼的风格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职能和任务3. 广播、电视的社会职能 P66*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普及社会教育 面向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法制观念、伦理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现于教育性、娱乐性、服务性节目之中。*丰富社会文化娱乐*提供社会服务4. 我国广播、电视的任务 P72 P78 LOOK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5.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P79*树立现代广播、电视新闻观念一)高度的时效观念二)为听众、观众服务的观念 (附)三)新闻传播活动的群体观念 特点:群体协作*增强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掌握驾驭音像的基本技能树立为听众、观众服务的观念-*首先需要重视听众、观众来信和电话,了解他们的呼声。*其次要进行科学的受众调研工作。*再次调整节目设置、改进节目内容和形式。第四章 广播录音采访第一节 广播新闻采访与录音采访1. 广播新闻采访定义 P87广播采访是写作或制作广播新闻报道而采集新闻事实的活动。2. 广播采访的内涵 P88a.需要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准则,包括调查研究准则和新闻价值准则。 b.按广播的特点采集新闻事实。从便于听知出发,用于发掘最重要、具体的新闻事实。c.既要重视录音,又重视非录音采访。3. 广播采访的类型 P88 广播采访包括录音采访和非录音采访。4. 录音采访的定义 P90?a.广播采访的一种方式。b.它采录音响是为了用来表现内容。c.在采访过程中,运用录音也用一般的访问和观察方法。5. 录音采访的本质特点 P90 采录音响和运用音响。6. 录音采访的基本类型 P90 现场录音采访、非现场录音采访。7. 现场录音的定义 P90 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要即时进行的采集实况音响和其他新闻事实。8. 现场录音的目标 P91 目标的核心内容是采集音响和其他新闻事实。9. 现场录音的功能 P93 认识功能、表现功能。认识功能意义 有利于加深对于事物的认识,加深对受访人内心活动的感受和体味。表现功能意义 运用音响显然更直接、更具体、更客观。录音采访是富于生命力的采访方式10. 非现场录音定义 P90 不在现场进行的录音采访,多数为对特定人物的录音访问。11. 非现场录音如何进行 P90?取决于三个条件 a.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 b.提问的方式 c.采访对象愿意让你知道些什么12. 录音采访的意义 P91?采访录音是在广播采访实践中,逐渐孕育和走向成熟的;随着实践的增多、经验的积累,以及录音设备的精良,这种采访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而从发展趋势看,录音采访势将成为广播采访的主导方式。第二节 新闻音响及其作用1. 新闻音响的含义 P94 指所报道的事物和人物,以及相关事物、人物和周围环境中的声音。2. 新闻音响的存在形态 P95?一) 伴随着事物发生的音响 他们本身就是新闻事实的有部分。二) 因采访活动而发生的音响?3. 新闻音响的类型 P96 主体音响 、环境音响、 背景音响。在回答任一题上+“它是新闻音响类型的一种”主体音响 所报道的主要事物或人物发出的声音。又称骨干音响。在运用音响的各种新闻报道中,都应当有主体音响。环境音响 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所在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声音,表现时间、地点、条件、气氛。又称为辅助音响(由于环境音响并不是所以报道的事物或任务本身发出的声音,在报道中往往只起辅助的作用。)背景音响 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与报道有关联过去发生的录存的声音。4. 新闻音响的功能 P98 音响除表意功能以外,还有三种特殊功能:a. (增强报道的)可信性b. (增强报道的)现场感c. (增强报道的)感染力音响的三种作用,不能等量齐关。最基本的作用是增强报道的可信性,现场感、感染力是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节 录音采访的原则1. 如何进行录音采访 P103?a.坚持从新闻题材的实际出发 b.注重音响基本素质 c.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控制采访坚持从新闻题材的实际出发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题材的需要和题材提供的可能性。2. 注重音响基本素质 P106a.绝对真实 b.力求自然 c.捕捉特点 d.尽量清晰 (均看四点内的小点)3. 三原则的关系 P113坚持从新闻题材的实际出发,是录音采访的前提。注重音响基本素质就是它的核心,而掌握采访主动权、控制采访节奏是保证。第五章 电视摄像采访第一节 电视摄像采访及其类型1. 摄像采访定义 P962. 摄像采访内涵要素 P116?a.电视采访主体 b.以摄像机为工具 c.在新闻现场(具有强烈“我在场”) d.记录下反映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全过程的图像和声音。3. 摄像采访基本特点 P117 直接性 完整性直接性 摄像采访所获得的素材,任何一段都有可能成为正式播出的报道内容。换句话说,摄像采访所摄取的素材,方圆黑白,俱已基本定型。力求做到不拍则已、拍则必精。完整性 采访的素材都有可能被作为正式播出的新闻报道的一部分,那么每一个镜头,都要保持相对的完整性。4. 摄像采访特殊要求 P118一) 采访主体必须身临现场二) 摄像采访受外界条件的约束大(坚持用于所当用的原则)5. 摄像采访的类型 P118a. 按时间发生的状况划分?b. 按采访场合划分?c. 无后期制作环节?6. 按时间发生的状况 P118 预发性时间摄像采访和突发性事件摄像采访7. 突发性事件摄像采访 P119 指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而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8. 预发性 P118 多数是有组织的活动。采访者实现可以知道活动的内容、原因、时间、地点以及有关人物的主要活动;只要做好准备,对哪些场面非抓住不可、哪些场面可以舍弃,先拍什么、后拍什么一般不难到心中有数。9. 按采访场合划分P119 新闻现场摄像采访和访问摄像采访10. 新闻现场摄像采访 P119?a. 内容配套成龙 b. 景别配套成龙 c. 拍摄角度配套成龙11. 访问摄像采访 P120 这类访问的对象是人物12. 无后期制作 P120 无剪辑摄像采访和现场直播摄像采访13. 去剪辑摄像 P121 不是不剪辑即用摄像机剪辑。是为了争时间。抢新闻把拍摄和剪辑并成一步。14. 现场实况直播 P121第二节 电视摄像采访活动的群体性1. 电视摄影采访主体 P22 摄像采访的主体,通常是包括记者、摄像师、照明师2. 构成要素和职责 P124?出镜记者的职责是:深刻领会编辑意图,选择恰当的出镜时机和环境;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访问。恰如其分地进行现场解说。摄像师的职责:把客观事物音像按表现题材和体现报道意图的需要,精心记录在磁带上。照明师的职责:照明师是摄像师的“画笔”,他要掌握灯光造型艺术,熟悉各种照明灯具的性能。3. 摄像采访主体内部的协调机制 P126a. 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 b. 充分发挥记者的协调作用 c. 形成共识4. 如何处理与采访客体的关系 P123摄像采访的客体 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客观实际,包括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与采访客体的关系一) 保持“平视角度”。二) 审慎选择采访环境。三) 帮助受访人设计良好的荧屏形象。四) 帮助受访人消除心理紧张。第三节 电视摄像采访的前期准备和先期采访1. 如何进行或遵循电视摄像采访的原则2. 先期采访的定义 P129 先期采访,俗称踩点,是在进入正式摄像采访前进行的采访。3. 先期采访的目的 P129 完善采访计划和检验计划可行性。先期采访可以看成是正式采访前的一次“热身”。4. 先期采访的必要性 P129?一是为设计采访方案提供依据;二是对策划方案的可行性做出初步的检验、5. 先期采访的主要方式 P129 先期采访同一般新闻采访没有本质的区别,几乎可以运用一切能获得有关材料的采访方式。第四节 电视摄像采访的拍摄要求1. 摄影定义P130 拍摄,运用摄像机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有选择地记录事件的发生、人物言行,为制作电视新闻提供画面和同期声素材。2. 拍摄任务 P130 既注意拍好画面,又认真记录声音3. 拍摄功能 P132 记录和表现功能4. 拍摄要求 P133a.(恰当运用)景别b.(审慎选择)角度c.(巧妙运用)光线d.(恰当运用)长镜头5. 景别定义 P133 被拍摄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景别不同,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也就不同。6. 景别类型 P133 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7. 角度定义 P133 主要是摄象机和被摄对象位置的角度。8. 角度类别 P134 分为垂直平面角度(平视、仰视、俯视)、水平平面角度(正面、侧面、背面)9. 长镜头定义 P137 又称多构图镜头,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地对一个事情、一个场景进行拍摄。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清洁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10. 长镜头类别 P137 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固定镜头分为:用推、拉、摇、移、跟五种拍摄方式。(看一下书)11. 技术上的要求 P140?概括为平、准、稳、匀四个字。“平”,平行。“准”,适当位置。“稳”,不摇晃。“匀”,力求均匀。但遇到突发实践时,在奔跑中摄影,在拥挤中摄影,这时抢拍到的画面是第一位的,平、准、稳、匀的要求就只能退居其次了。12. 电视摄像的操作环节 P140a. 器材准备b. 熟悉器材性能c. 善于挑、等、抢d. 及时回放 (对已经拍摄的内容进行检查,以便对内容或技术上的缺陷及时加以补救)?e. 整理场记13. 盲拍 P141?盲拍不是“闭着眼睛拍”,而是指在无法通过寻像器来准确调焦和构图的特殊情况下,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拍摄。14. 场记 P142在文本上记录每天拍摄的主要内容、拍摄地点、姓名及其他背景材料,并在编号的素材带上记上简约的拍摄内容,为后期编辑索引。第六章 广播消息广播、电视新闻体裁语体化的过程 P145在电波传送的条件下,从口语的线性传播、坚持出发体现共同体裁的基本特征,从而形成适应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个性特点的过程。第一节 广播消息及其特点1. 广播消息的定义 P146 (又称“广播新闻”)广播消息运用由电波传送的声音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2. 广播消息的特点 P149a.取材更精粹b.更富于传真性c.结构更紧凑3. 如何理解取材更精粹 P151?a.能够反应事物或事件结局或最新发展状况事实。b.有关事物或事件发展过程关键环节的事实。c.能够说明事物或事件发展变化的事实。4. 广播消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优势) P154?a.便捷的信息形态b.广阔的反映领域c.广泛的适用范围d.众多的听众5. 广播消息在信息传播中的弱点 P156?a.详尽程度和深度不如广播专稿b.难以像报纸消息那样详细c.直观、形象和现场感方面也不如电视新闻第二节 广播消息的种类1. 不带音响的消息 P156不带音响的广播消息,习惯上又称“口播消息”,一般由播音员、主持人根据文字稿播报。2. 口播消息的形态 P156?a.动态消息b.非动态消息c.综合消息d.简讯3. 带音响的广播消息种类 P159?a.录音消息b.现场消息c.现场直播消息4. 录音消息 P159又称录音新闻,是一种运用音响和解说词报道新闻事实的消息类型。5. 音响(录音消息中的音响) P159a.实况音响b.人物谈话音响6. 现场消息 P160现场消息是记者在新闻现场,利用现场实况音响、人物谈话录音,以及现场解说制作的广播消息。解说的现场感更是它区别其他录音消息的重要标志。7. 现场消息特点 P162?a.立足于新闻现场b.着眼于增强现场感c.致力于浓缩现场第三节 广播消息的写作要求一则广播消息通常由导语和新闻主体构成。它的写作要求,实际上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广播传播条件下的体现。1. 广播消息的导语(如何做/基本要求) P165a.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b.尽量运用具体、形象的事实c.与新闻主题照应2. 广告消息的主体基本要求 P170a.用典型事实说话b.合理配置材料c.叙事繁简有效d.恰当交代背景3. 广播消息的结构基本要求 P172a.“倒金字塔”结构b.非“倒金字塔”结构第七章 电视新闻第一节 电视新闻及其特点1. 电视新闻 P174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送手段,运用图像、声音、字幕等符号,对新发生的事实所作的报道。2. 电视新闻特点(优劣) P178a.电视新闻的表现优势-一)符号的多样性二)信息的直观性三)现场的亲历性四)观众的参与性3. 我国电视新闻的发育过程 P175a.19581979 称为电视新闻的“曲折创业阶段”b.19801992 调整改进提高阶段c.1993至今 高速发展阶段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具体形式(种类)1. 电视新闻的主要特点、表现功能和要求 P183a.口播新闻b.图像新闻c.现场直播新闻2. 口播新闻 P183由播音员出图像来播报的电视新闻形式。迄今仍然是及时为观众提供重大信息的电视新闻形式。3. 口播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 P183a.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b.扩大新闻来源c.扩大报道题材d.适当穿插也具有调整整个节目的节奏。4.口播新闻的应用范围 P183a.方针政策性新闻b.简讯c.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5 口播新闻的强化处理 P184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抠像等电视特技功能,弥补了缺乏现场画面不足,增强了口播新闻的生动性,也扩大了单位时间的信息容量。6. 图像新闻 P184采用电子摄录系统(ENG)在新闻事件现场摄录画面和声音,再经过后期编辑和包装,并配以解说词,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形式。它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同期声为主要表现手段,是电视新闻中运用较早、最具表现优势的报道形式。7. 图像新闻的题材取向 P184a.图像新闻最擅长的题材是动态性新闻或事件性新闻。b.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c.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8. 图像新闻的发展趋向 P186a.注重发挥多符号互补的表现优势b.开发同期声的表现功能c.重视后期包装9. 现场直播新闻 P187图像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因为它是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电视新闻形式。第三节 电视新闻的采制要求1. 采制要求 P190a.信息的广泛性和样式的多样性b.发挥多种符号相互配合的综合表现效应c.提高电视记者队伍素质a.-使新闻成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重要渠道的实现课题。是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对于那些有关人民群众生老病死、酸甜苦辣的题材。b.-精心策划,融声画为一体(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第八章 广播新闻专稿第一节 广播新闻专稿概述1. 专稿概念 P204广播新闻专稿是在新闻广播、除广播消息以外的所有新闻报道的总称。2. 专稿类型 P2053. 专稿基本属性 P205?a.注重内容的深度b.注重突出“为什么”“如何”这两个新闻要素c.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不仅具有反映功能,且具有提示事物来龙去脉及其实质的解释功能、分析功能)d.表现功能的多样性(专稿则可以同时调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段)4. 注重内容的程度 P205?a.不仅报道重要的新闻事实b.不仅讲究事实具体,而且重视情节和细节c.不仅审视事实的新闻价值,更要重视时代精神5. 专稿的运用范围第二节 广 播 讲 话1. 广播讲话定义 P210广播电台就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或时间,邀请有关人士专题讲解的专稿形式。2. 广播讲话的类型 P211a.新闻性b.政论性c.知识性3. 广播讲话的(舆论)作用 P211?具有很强的指导性a.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b.是广大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好方法c.增强真实、亲切感、收到更好的播出效果4. 组织广播的要求 P212a.精心确定题目和物色讲话人(既要注意讲话题目的针对性,又要有合适的人选。)b.认真帮助讲话人做好播前准备c.精心录音制作第三节 录 音 访 问1. 录音访问 P214又称广播专访,是以记者与访问对象交谈为基础的专稿形式。2. 录音访问特点 P215a.题材广泛b.亲切感人3. 录音访问类型 P216?a.因人访问b.因事访问C.因问题访问4. 录音要求(如何录制) P218a.做好采录前的准备b.讲究访问艺术c.做好后期制作第四节 广播特写和广播速写1. 广播特写 P221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似特写镜头的手法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某一局部的专稿形式。2. 广播特写特征体现 P223a.注重发觉典型情节和细节b.着力凸显富于特征的横剖面c.按特定的构思把各个横剖面集结为有机整体概括地说,通过比较细腻地再现事物的横剖面,形象而又深刻地表现题材及其内在蕴含。3. 广播速写 P221?一种以白描手法勾勒轮廓和特点的专稿形式。4. 广播速写特征体现 P226a.注重颉取最富于特点的事实,以典型情节和细节浓缩事件的过程。b.以白描的手法勾勒事物,再现典型的情节、细节。5. 广播速写和特写的区别 P221广播特写着眼于再现事物的局部和人物的个性特点,重视捕捉典型情节和细节,侧重于横割面作细腻的描述。广播速写主要用于报道新鲜事物,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粗线条的方式精确地描述事物的瞬间状态。第五节 现场实况广播与录音剪辑1. 现场实况广播 P227又称实况转播、现场直播。这是一种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同步的,利用广播专用设备直接从现场播出来的广播形式。2. 现场实况广播的特点 P227a.主要运用现场实况音响和客观的描述再现事物。b.能够给予听众置身现场的感受。3. 录音剪辑 P227?由经过剪辑、浓缩的实况音响,简明扼要的解说组合而成的广播形式。4. 实况广播与录音剪辑的区别 P228(表格中的)5. 组织实况广播的基本环节 P228a.认真做好播前准备b.精心撰写实况基础稿c.处理好解说词和实况音响的关系6. 广播基本稿 P228a.紧扣主题,突出重点b.善于调动各种语言表现手段c.保持通俗口语、统一和谐的整体风格7. 如何作好录音剪辑的制作 P231?a.选择最重要富于表现力的音响b.保持现场实况的基本轮廓和气氛c.恰当处理解说与音响、现场解说和补充解说的关系第九章 广播通讯第一节 通讯与广播通讯1. 广播通讯特点 P237a.诉诸现场感、对象感的新闻性(充分利用和突出最新的材料,尤其注意发掘富于时效感、现场感和对象感的材料)b.诉诸听觉效果的倾向性c.诉诸声音再现力的形象性2. 广播通讯定义 P238是从广播的传播方式出发体现通讯的体裁特征的。第二节 广播通讯的种类1. 广播通讯的种类 P238录音通讯 口播通讯a.人物通讯b.事件通讯c.风貌通讯d.工作通讯2.录音通讯定义 P239a.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把音响作为表现新闻事实、表达思想情感的不可或缺的符号。b.录音通讯是运用语言和音响。3. 录音通讯特点 P240a.利用音响的表现力,增强通讯的现场感和形象性。b.发挥记者的主体作用,增加报道的直接性和亲切感。c.以记者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听众、增强通讯的交流感。4.口播通讯 P243单纯运用语言发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通讯形式。第三节 广播通讯的写作要求1. 如何制作写作 P245a.主题的提炼与表现应按听知规律b.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c.结构尽可能适应听知习惯d.要求口语化2.主题的提炼与表现应按听知规律 P245a.基于适应声音传播的特殊要求:更加集中、单纯和显豁b.多侧面或多层次地表现主题c.适当注入情感和点燃主题3. 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P249a.着力发掘最能代表事物现状的材料b.突出主体事实和骨干材料c.以记者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听众、增强通讯的交流感。4.结构尽可能适应听知习惯 P254a.力求脉络单纯清晰、层次井然有序b.精心剪裁,繁简合乎听众关注重点c.过度顺乎思路,顺理成章5.语言(要求口语化) P257a.讲究语言的分寸感、立体感和动态感b.讲究音调、节奏、韵律c.恰当处理叙述语言与音响的关系第十章 电视新闻专题第一节 电视新闻专题及其特点概念 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通过对重大新问题材或围绕重大主题的详尽,深入或独特视角的报道,为观众提供深度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包含几层意思:1. 着眼于发掘重要题材2. 新闻性及其侧重点3. 注重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专题的报道目标开发重点:1. 典型报道2. 重大新闻事件的纵深报道3. 重大新闻事件的历史回顾电视新闻专题的基本特点:1 强烈的针对性2 鲜明的倾向性3 内容的启发性4 手段的多样性第二节 电视新闻专题的基本类型1 纪实性专题 指以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应生活的电视新闻专题。它的题材取向 A 新闻性体裁B 文献性题材基本要求:A 记录过程B 记录真实时空C 记录真实情节细节2 分析性专题 是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或重要社会现象进行解剖和分析,从中引出规律认识,用以引导社会舆论的专题类型。其基本要求:A 以新的观念驾努题材B 坚持用事实说理C 表达符合思维规律3 调查性专题 是对当前的新闻热点和广大观众所关注的重大事件,社会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为观众提供更为客观,系统,权威的信息。 跟分析性专题都力求在题材的新闻性,社会性,分析性形成特色。它的选题原则: A 重大原则B 紧迫原则C 适时原则D 独特原则基本要求: A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B 认真筛选,力求材料精当C 适当再现调查的过程4 访谈性专题 指由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就某一重要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对新闻人物或有关人士进行的访问根据访问的内容可分为事态性专访和观念性专访第三节 电视新闻专题的采访和制作一 题材的选择和发掘明确选择题材的依据,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外,还要体现以下标准1 题材本身的重要性或典型性2 宏观实际的需要3 与报道形式相适应二 主题的提炼和体现提炼主题的基本原则: 从实际出发体现主题的关键环节:1 围绕主题组织材料2 恰当调动各种手段为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服务手段有以下几种: A 标题 B 切入点 C 情节和细节 D巧用数字三 精心拍摄精心拍摄的前提:A 熟悉题材和报道意图B 估计各种可能情况,设计多种拍摄方案C 领会编辑意图,树立前期剪辑观念着力捕捉富于特点的画面和声音素材A 捕捉能够表现事务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性画面B 捕捉饱含感情的画面C 捕捉具有以一当十作用的细节D 记录好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素材恰当配置画面要素,增强画面表现力要素包括 主体 陪体 前景 后景 环境突出主体方法: 直接表现法 和间接表现法四 精心撰写解说词一般分为现场解说和演播室解说按播出方式还分 出镜解说 和画外解说解说词的表现功能:A 叙述功能B 揭示功能C 解释补充功能D 衔接转场功能各类解说词的侧重点纪实性新闻专题新闻性强,其解说词必须着力体现纪实风格。真实客观详尽,又善于寓倾向性于纪实性中分析性新闻专题旨在透视社会现象,揭破社会热点问题。要求解说词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基本要求:A概念明确B分析切合实际C论断是非分明D语言准确严谨调查性新闻专题是对某一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的追踪调查。要求翔实准确,既能解释问题实质,又能反映调查过程访谈性专题以对话为表现手段,解说词的作用主要是开篇,过渡,结尾。协调解说词于画面,同期声的关系五 讲究整体包装 包括片头片尾设计,解说词,字幕,特技等讲究整体包装要重视策划 策划着重注意处理两方面的关系:1 与采访报道计划的关系 2 与报道主体和结构的关系整体包装要认真做好: 1 设计能够凸显主题2 确定节目画面色彩基调3 确定解说词的风格4 确定字幕,字体5 确定是否用三位动画特技第十一章 广播新闻评论第一节 广播评论及其特点概念 按声音传播规律或口说耳听的要求写作(制作)和播出的新闻评论内涵 : 1 是广播中的政论性体裁2 按声音传播规律写作3 是电台的政治旗帜 其中政论性是他区别其他广播体裁的主要标志发展到今天整体状态可以这么概括: 1 开始成为新闻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尚未达到不可或缺的地步2 开始注意适应广播的传播特点但,但还没摆托报刊模式束缚3 初步形成某些表现特点,但还不完善4 开始重视对个性特征的探索,但还不完全自觉广播评论的个性特点 基本特征:新闻性和政论性如何处理容量大,内涵丰富与浓度高,不易理解的矛盾,需要处理以下几层关系:1 摆正广播传播特点和新闻评论题材特征的关系2 摆正广播传播优势和劣势的关系3 弄清问题的症结广播评论的相对特点:1 内容精炼,长话短说2 深入浅出,明白如话3 以情化理,情理交融4 条分缕析,繁简有致第二节 广播评论的具体形式与其他媒介共用的评论形式 :不署名评论和署名评论不署名评论就是以本台名义播出的评论,有: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和编后话署名评论一般是专栏评论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1广播谈话2口头评论3录音评论类交流是广播谈话的灵魂录音评论把音响作为表现内容的必要材料,录音评论与录音报道区别在于不同的音响取向录音评论中音响是作为论据存在,注意环节:A 根据说明论点需要,精心选择剪裁音响B 严格划清论点与论据的界限C 恰当处理音响与论述语言的关系第三节 广播评论的选题和立论广播评论的选题怎么样选题:1 善于“从小处入手”2 从听众关心的角度选题3 精心研究事务的转折状态广播评论的立论 注意:1 焦点尽可能集中些2 角度更加讲究些3 调子适当节制些第四节 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