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五山 510642)摘 要 本文试图清理出“三农”问题之症结的生成机理及其化解的逻辑线索。“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源在于农业效率低下。而较低的农业效率,一方面内生于农业特性所决定的可分工程度小,从而就业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外生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约束。因此,“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滞留。文章指出,通过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分工深化来改善农业效率,是化解“三农”问题的三把钥匙。关键词 农业效率 专业化与分工 农业劳动力转移 就业能力一、引言“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问题受到了学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众多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和政策建议。这些探讨主要从农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出发,研究各个部分的增减关系,解释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的原因,进而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负担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增加农民收入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未能从理论上解释关于“三农”问题症结的生成机理并揭示其化解的逻辑线索。为了便于分析并保持逻辑的一致性,本文假定:(1)将“三农”问题表征为农民收入问题;(2)农民以农为生,从而农业收入水平低下源于农业效率低下。本文的逻辑思路是:首先从理论上说明分工与效率的关系,然后从实证的角度说明就业限制对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农业效率的低下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力外部转移受限,二是农业内部分工不足。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所决定的可分工程度小,难以通过分工深化扩展内部就业空间,因此我们将农业效率进而农民收入问题的症结表述为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因此,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就业空间的拓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及其匹配策略,同时阐述改善农业效率的政策方略。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作为理论背景分析,是通过一个超边际分析模型阐明专业化及其自由择业的效率含义。第三部分作为历史背景分析,是要说明对农民择业自由的限制,必然使得农业效率低下,进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空间狭小。第四部分从分工的角度说明农业并非一个存在显著分工经济的产业,从而揭示在农民择业受限的背景下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阐明化解“三农”问题的逻辑推论及其政策含义。最后是结论与讨论。 二、理论背景:一个超边际分析模型假设社会上有两种人:农民和工人,农民总数为Mx,工人总数为My,他们效用函数相同:U=(x+kxd)(y+kyd)此效用函数为严格准凹函数,代表凸性偏好作者简介 罗必良(1962),男,湖北监利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聘教授。 函数f(x)为严格准凹函数,当且仅当a(0,1)及x1,x2R有:f(ax1+(1-a)x2)minf(x1),f(x2) (R是f(x)定义域)函数f(x)为严格凹函数,当且仅当 a(0,1)及x1,x2R有:f(ax1+(1-a)x2)af(x1)+(1-a)f(x2),严格准凹函数等价于凸性偏好,严格凹函数代表对风险厌恶。参见杨小凯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x为农产品自给量、xd为农产品需求量;y为工业品自给量,yd为工业品需求量;k为交易效率系数。如果这两类人有择业自由,则他们可选择自给自足模式,同时生产x、y,不发生市场交易;也可选择专业化模式专业生产x或y,此时市场从无到有,通过市场交易y或x。在专业化模式下,每人的生产函数及时间约束为:x+xs=Lxa,y+ys=Lya,Lx+Ly=1;预算约束为:pxxs+pyys=pxxd+pyyd 。这里xs为农产品供给量;y s为工业品供给量;当a1时,Lxa、Lya为生产x、y的专业化水平。如果单个工人、农民选择自给自足模式A时,意味着没有市场交易,此时xd=xs=yd=ys=0,因而模式A: MaxUA=xySt. x=Lxa,y=Lya,Lx+Ly=1有约束最大化问题可转化成无约束最大化问题:Max UA=Lxa(1-Lx)a,解此最大化得均衡解:Lx=Ly=1/2,x=y=(1/2)a!异常的公式结尾,最大化效用UA =2-2a。一旦人们选择专业生产x或y,就要发生交易,此时交易效率K0,市场从无到有。这里我们选择两种专业化模式:模式(X|Y)代表专业生产x而买y,模式(Y|X)表示专业生产y而买x。下面求解两种专业化模式均衡解:模式(X|Y):Max UX=xkyd x+xS=LXa ,LX=1 Py.yd=Px.xS解此有约束的最大化问题得均衡解: xS=1/2,yd=Px/2Py,最大效用UX=kPX/4PY ,专业化水平Lx=1,Ly=0 ;利用对称性可知模式(Y|X)均衡解:yS=1/2,xd=Py/2Px ,最大效用Uy=kPy/4Px , 专业化水平Lx=0,Ly=1。上面均衡解给出的角点供给和需求,是单个人供给及需求, 市场总需求及供给有下式给出:x产品市场总需求,Xd=Myxd=MyPy/2Px,总供给Xs=Mx/2y产品市场总需求,Yd=Mxyd=MxPx/2Py,总供给Ys=My/2市场均衡条件:Xd=Xs即 Px/Py=My/MX Yd=Ys即 Py/Px=Mx/My这意味着当市场达到均衡时,两种产品价格之比将等于生产产品的专家人数之反比。下面比较上述三种模式的效用: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价格、择业充分自由,当UxUA,农民会选择专业生产x而买y,否则农民宁愿退到自给自足结构中去,当UyUA,工人愿意选择专业生产y,否则愿意自给自足。令K0=22(1a)代表交易效率阀值,当KK0即交易效率足够低时,人们愿意选择自给自足,因为UxUA,UyK0时,即交易效率足够高时分工带来的好处大于分工引起的交易费用,产生了分工经济,人们会选择专业化模式,全部均衡是分工。在市场竞争和择业自由前提下,当交易效率足够高时,从事不同专业生产的人们效用均等(Ux=Uy,or px/py=1),且产品价格之比会反比于生产此产品专家人数(px/py=My/Mx),否则择业的交互作用,价格制度负反馈机制会趋使人们游离到效用更高行业,直到效用均等,达到均衡,没有人愿意单方面重新择业(图1)。 Mx/My Px/PyUx/Uy 图1 价格制度负反馈机制Mx/My右边的箭头表示循环的起点,左边的箭头表示循环的终点。如果X行业人数相对于Y行业人数减少Mx/My,X行业产品价格相对Y行业产品价格Px/Py就会上升,X行业效用相对Y行业效用Ux/Uy就会上升,就会引起更多人流入X行业,使Mx/My上升。如此循环往复直到Mx/My=Py/Px为止,分工达到均衡。基于上述,我们给出第一个命题:命题一:专业化及其自由择业,能够有效改善效率。从而,农民收入的增加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就业以及农业内部的分工深化。三、政府管制与限制择业:农民收入问题的历史根源建国之初,中国面对的是国内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状况以及国际的经济政治压力,为了迅速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中国政府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初始投资规模巨大,在发展初期大部分设备需从国外进口之特征。这与中国资金供给不足、劳动力丰富状况相冲突。如果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势必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将投入导向重工业部门,这显然有违政府初衷。为此政府采用扭曲的宏观政策计划配置资源。这些宏观政策包括:低利率政策、低汇率政策、低工资和能源、原材料低价政策、低农产品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与服务的低价格政策。目的在于实现重工业发展的低资金成本、低劳动力成本及低原料成本,以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与宏观政策相配套,政府在微观机制上对城市工商企业实行国有化,对农业生产组织则采用集体化政策,以实现政府控制权最大化,剥夺经营者剩余收益索取权,达到国家攫取最大剩余收益,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积累资金。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担负着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及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资料之职能。如果按市场机制配置农产品,人地矛盾背景下的农产品均衡价格势必很高,难以实现重工业发展所需的低原料投入及低劳动力投入。为此政府有意压低农产品价格Px,为保证低农产品价格得以实施,政府限制私有企业对农产品的收购,在宏观政策上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制造国家垄断。随着农产品价格Px压低,工业品价格y的相对提高,致使。比如政府控制农产品价格Px使,则,。当交易效率0=22(1-a)时,分工是全部均衡,均衡条件为: 这种均衡是人为制造的均衡,均衡点低于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分工的均衡点。当交易效率,0=22(1-a)时,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分工是全部均衡,均衡条件为:。,则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Ux+Uy-2UA)中,工人占有(Uy-UA)部分,农民占有(UX-UA)部分,显然(Uy-UA)(UX-UA)。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农民就会游离出来改行从事工业品生产,直到效率均等时为止,这势必影响重工业发展所需之原料投入;当0=22(1-a),自给自足是全部均衡,农民就会从事自给自足生产,不再卖出农产品,重工业发展难以为继。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农民具体的行为选择依据Ux、Uy、UA的比较而定,当交易效率kk0、UXUy,农民会选择改行从事工业品生产;当交易效率kk0、UXk0、UXUy时,政府限制农民移动,控制择业自由,于是宏观上采取户籍管理制度及城市就业管理制度,限制农民自由移动,加大农民迁移成本,制造行业垄断,确保城市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当交易效率kk0、UXk0时,无择业自由;在交易效率kk0时,也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出卖农产品,达到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之目的。不难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及其限制退出是在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下,政府为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基于分工与专业化而强行推行的制度安排 罗必良、李孔岳等: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生存、演进及发展,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1期。由此我们得出第二个命题:命题二:传统体制背景下,政府实施的农业管制以及对农民择业自由的限制,使得农业效率低下,进而农民收入增长空间狭小。四、农业效率提高的有限性:基于分工维度的解释假定农民就业受到限制并滞留于农业内部,那么我们要接着讨论的问题就是:能否通过劳动分工进而通过农业的产业深化来改善效率,从而提高务农收入?亚当斯密早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更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最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但具体到农业生产,他也指出,“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也赶不上制造业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7页。应该说,农业生产领域的分工深化有着天然的内生障碍。(一)从生产特性来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连续性和周期性,所以在其生产活动中存在连续周期性作业的“核心技术”,即这些技术过程具有不可分性。如水稻的种植就涉及翻土、整地、播种、田地灌水、插秧、除草、除虫、添肥、排水、收割、脱粒、晒谷、储存等十多个具体生产环节。假设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可以从技术上进行专业化分工,那从一定程度上可带来生产效率提高。但问题是农产品本身是自然生物(具有独自的生长特性),生产周期长,分散作业,则监督战线长,考核成本大;同时难以判断最终产出的绩效与每一环节努力之间的联系,即难以对每一环节的贡献进行计量,从而计量成本过高;而由于考核的难度,会导致不同生产环节的主体的讨价还价最终谈判、考核、监督和协调的交易费用过高,这足以抵消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改进收益,即基于“公共领域”带来的分工监督考核协调成本过高所导致的管理成本过高抑制了农业纵向生产环节分工的预期收益。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分工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所以, 在农业生产中,交易活动大都被置于组织内部,对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来讲也同样如此。我们从现实中观察到,播种、插秧、施肥、除草、防虫、灌溉以及收割等多种农艺活动往往不是通过专业化分工,而是综合地被纵向一体化的。如果说插播与收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专业服务组织进行外部交易的话,那么其他农艺活动因其计量的困难也难以进行市场分工。在分工困难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的空间相对工业来说要小,从而供给能力易受到限制。(二)从产品特性来看一个产业的产品属性是指某产业的产品影响交易行为和分工与专业化发展所具备的属性,包括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公共物品特性以及产品的物质特性。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通过影响产品的市场容量来影响与该产品生产相关的行业的分工空间。一般而言,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小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可替代性,而产品的供给弹性与产品的生产技术密切相关。某种产品的替代品越多,需求替代越容易,则产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而且我们几乎无法在农产品之外找到其替代品,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因而很小,我们一般既不会因为农产品价格上升而大幅度减少对其的消费,也不会因为其价格下降而过多地增加消费量。因此,在收入增量中,我们用于增加农产品开支的数量一般不会增长得太快,往往低于对其他产品的购买量。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往往依靠人口数量的增加,因而农产品的潜在市场容量不会太大。而且农产品的供给受到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技术进步速度、生产周期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同时,农业在吸引资源的竞争中,无论在供给特性还是在需求特性上同工业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与工业分工水平相比,农业的总体分工水平相对低得多。农产品的物质特性最为明显的是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这导致:(1)农产品流通半径受到更大限制。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贸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得:在农产品运输贮存过程中,需要有特定的设备;即便采取了保鲜等措施,仍会有一定比例的损耗,而且这个比例会随时间和距离加大而迅速上升,这些都会造成流通成本迅速上升,从而限制了流通半径。而流通半径,换言之,就是市场范围,进而是市场容量。因此,由于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大大地缩小了其市场容量,使农业中的劳动分工因而受到了限制。(2)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由于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在流通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保证农产品合乎质量要求地进入消费。比如,粮食储存在仓库中,为了控制其水分,就必须定期进行通风、烘干。活猪、活牛、活鸡等如果直接进入流通,必须进行喂养、防疫;如果收购后进行屠宰,还需要进行冷冻、冷藏处理;有时,为了方便运输和贮存,在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还需要进行分类、加工、整理等活动。因此,农产品在运输贮存过程中,许多种类需要特定的容器和设备。这使得农产品流通比工业品流通更具生产性,且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尽管在杨格的劳动分工理论中阿林杨格,1928: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投资被认为是一种迂回生产方式,有助于分工深化,专用性资产因而被认为是分工深化的结果,而且农产品流通中所要求的专用性资产确实是农业分工深化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形成的专用性资产多是为了维持农产品的生命延续,而这种生命延续所造成的生产环节的不可分性仍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农产品流通业中的劳动分工程度与具有同等资产专用性的工业品流通业相比要低得多,而且在分工形式上更多得采用企业内分工的形式。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业作为一个生命生产部门,其分工空间和分工程度要比其他产业低得多。(3)农产品流通的风险更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得每个经营者都难于取得垄断地位,但市场信息也更加分散,人们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信息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因而上升;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难以在短时间内调节,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产品的鲜活性使得农产品为平抑市场价格在区域间和季节间进行调节更加困难。这些都使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更大的经营风险,市场上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增强,这将更多地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从而降低交易效率,对分工与专业化构成阻碍。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第三个命题是:命题三:农业的可分工程度小,难以通过分工深化扩展内部就业空间,在农民择业受限的背景下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五、化解“三农”问题的逻辑推论及其政策含义总结前文,可以大体勾勒“三农”问题的生成逻辑:(1)农民收入依赖于农民的有效就业以及农业的分工,而农业的可分工程度小,因此,在农外就业受到阻隔的前提下,就必然导致农业的就业拥挤,分工效率的有限性以及大量过剩劳动力的滞留,使得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乏力。(2)过多剩余劳动力的存留,一方面使得土地的规模经营缺乏基础,牺牲了农业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使得农业产业组织的改善进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导致农业有限的分工收益被稀释。因此,本文的第一个逻辑推论是:推论1:“三农”问题的基本症结在于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滞留。化解“三农”问题的逻辑主线是,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拓展就业空间,一方面取决于劳动力转移路径的选择,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民的人力资本与就业能力,同时还取决于农业的分工及其产业深化。(一)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工业化及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恶劣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以及非农产业的发育不足,严酷地约束着农民的就业空间。有限耕地上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居高不下,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世界各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而农民增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恰恰在于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所面临的困难。我国的实践也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脱节,GDP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农业中就业人员增加的巨大反差,无疑是抑制农民实现增收愿望的最沉重障碍。因此,农民增收的困难,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进程的缓慢有着直接的联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何处?伴随着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普遍表现出对低素质劳动力的排挤并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从经济转型理论角度来说,当一种经济形态呈现外延发展特征的时候,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门槛较低。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将近30年时间里属于外延型发展阶段,农村人口应该大量向城市转移,但由于户籍约束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阻隔,致使劳动力转移并不明显。而目前我国正处于外延型增长阶段向内涵型增长阶段过渡时期,当农村中大量富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向城市转移的时候,工业中资本、技术对劳动力的排斥却在发生,城市中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更为困难。因此,目前大中城市的劳动力趋向结构性饱和,符合大中城市发展要求的高知识、高技术类劳动力供给不足,而对于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又存在劳动供给过剩。就业门槛的升高、文化背景的摩擦以及户籍制度的隔离,使数量巨大的进城民工无法有效地融入城市社区,成为摆动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群。应该说,农业劳动力转移必须在农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依照市场机制进行流动与配置,但针对现阶段农民的就业能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大中城市近期难以成为主渠道。所以,我们的一个基本推论是:推论2:化解“三农”问题的逻辑重点是,就中国大多数地区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中小城镇,特别是农村中心城镇。现实的选择是实施以中心城镇为主线的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由于中心城镇在周围地区中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聚集能力,是能够带动一片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核。因此,中心城镇具有“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特点,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和结合部。相对于大中城市增加新就业岗位的高投入,中心城镇新增岗位的投入较少 在小城镇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需要提供生产性投资和商业服务性投资共约为5000元,而在大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仅就生产性投资就需10000元以上,因此,小城镇在吸收农业劳动力上较大城市更有优势。参见吴业苗:“小城镇牵引”效应与农民的迁移意愿,理论导刊2004年第12期。,它集聚的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且对技术和知识的要求不高,这些使得中心城镇成为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重要场所。不仅如此,从社会地位的变迁成本、故土情节、社会保障等方面来讲,进城农民更能适应其生活环境,使得中心城镇往往成为农民进城就业的首选地。以中心城镇建设和发展为线索,一方面通过中心城镇的聚集、辐射和示范等功能的发挥,加速产业在中心城镇的聚集,由此推进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带动产业的聚集与发展,并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大量向中心城镇转移,进而推进农村发展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依托中心城镇的建设,带动行政管理体制及相关制度的变革及农民的市民化,通过农民身份的转换、产业政策的引导、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立等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使中心城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平台。上述分析的政策含义是:政策含义一:推进农村中心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加快资源和产业向中心城镇的转移与集中,通过产业集群与聚集经济效应,由此扩大就业机会与就业空间,从而诱导农村劳动力向中心城镇人口集中,并带动新农村的建设与村庄改造。(二)农民的人力资本及其就业空间拓展如前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应该是多维的。向大中城市转移面临的基本约束是劳动者的素质,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也会不断地对劳动者能力提出要求。因此,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与就业空间,有赖于农民职业技能与人力资本的提升。为了阐明本文的观点,笔者对全国农村教育与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分析表明:(1)无论是收入高的地区还是收入低的地区,辍学率和收入相关程度均很低(相关系数都小于0.4)。耐人寻味的是,在高收入地区,收入和辍学率居然是正相关。(2)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农民收入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收入不一定也越高。大专程度对农民的收入影响最大,其次是初中和中专,高中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大,小学和不识字和农民的收入负相关。由此,我们得出第三个推论:推论3:对于农民来说,不受教育收入水平难以提高,但接受较多的教育并不一定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农村现行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农民的职业人力资本与增收能力。必须承认,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升学取向,而不是就业取向。农村教育与城市同构也是以普通教育和升学为主的金子塔体系。问题是,中学教育在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前提下,其培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面向高考的“资产专用性”,一旦高考失败,农民的教育投资就会变成沉淀成本,因为其所形成的“高考资本积累”几乎与就业能力及职业技能无关。由此,我们可以清理出的政策含义是:政策含义二:一方面是建立以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农村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建立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继续教育机制,提升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预期收益。(三)在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改善农业效率中国农业效率的低下,一方面源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太多。所以,在扩展非农就业空间解决人地矛盾的同时,必须通过农业的产业深化,扩大农业内部的分工,增加农业本身的就业容纳能力。应该说,在实施以中心城镇为主线的劳动力转移战略以及建立以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农村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农业效率的可能性边界能够得到扩展。推论4:在农业内部,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外移,较为宽松的人地关系以及务农技能的提高,农业的分工及其产业深化将改善农业效率。分工包括个人专业化、专业多样化、生产迂回化和经济组织化四个基本方面 向国成:小农经济效率改进论纲:超边际经济学之应用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因此,通过分工深化来改善农业效率也可大体依赖于这四大路径。第一,农业效率的生成取决于农业的专业化发展。农业专业化依赖于家庭经营的兼业化、农户职能的专业化,以及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的发展。职能的专业化利于形成分工经济,区域的专业化利于形成规模经济,而兼业化则形成微观层面农业分工不足的补充,农业产业的一体化则在宏观层面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形成对市场分工不完全的补充。第二,农业效率的改善依赖于农业的多样化经济。一是消费多样化经济,由于消费品种类的增加而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伴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传统产品必须向特色、精细、绿色、标准化、品牌等方面转型,另一方面也会诱导农业的功能转型,从而由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农业及休闲农业的转型。二是多品种的生产,由于多产品生产带来的总成本节约,即所谓范围经济;三是从宏观来看,由于产品种类增加,使更多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而获得的效率改进。杨小凯和史鹤凌在CES函数中同时引入专业化经济、交易费用、消费多样化经济与多样化消费管理费用,通过这些因素之间的两难冲突内生产品种类数,认为随着交易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人们将选择更高的分工水平,专业化水平和不同专业产品种类数会同时改善。利用他们的模型,可以直接分析相对农民人数而增加的农业专业多样化在提高农民分工及真实收入水平的含义:(1)给定农民人数,且交易效率足够高,增加农产品种类有利于提高参与分工农民的真实收入水平;(2)给定农产品种类数,且交易效率足够高,通过非农专业的发展减少农民人数有利于把未参与分工的农民纳入分工体系,从而提高他们的真实收入水平。第三,农业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农业迂回化经济的拓展。迂回化经济效果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下游产品的全要素生产力随着投入下游产品的上游产品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如粮食产量可能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二是下游产品的全要素生产力随着投入下游产品的上游产品的种类数增加而增加,如生产粮食,同时投入化肥和农药,要比只投入化肥时的产量高;三是最终产品的全要素生产力随着迂回生产链的链条个数增加而增加(此类可理解为专业多样化的发展)。第四,农业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组织化的改进。从分工角度而言,农业组织化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制度协调分工从而使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组织的团队化,如企业、农会、协会等科层组织的发展;二是组织的市场化,如农民之间通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起来的买卖关系。团队化与市场化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前者在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同时可以进一步获得规模经济,后者在节省组织管理成本的同时可以获得专业化经济。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提升,农业面临的人地矛盾必然会逐步减缓,由此:(1)在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可能的条件下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的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2)通过初始分工获得农业的启动资本,从而通过增加资本积累与中间品投入,以获得迂回化经济;(3)农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分工所内生的交易费用必然诱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并由此获得组织化经济与网络经济效果。上述分析所包含的政策含义是:政策含义三:(1)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土地的市场化以及农地的流转与集中,诱导土地的专业化经营与规模经营;(2)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农业,尤其加强对农产品品种、技术与工艺和产业链多样化以及农业多功能开发的技术支持与政策扶持;(3)通过体制创新,在城乡统筹的框架下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与信贷支持;(4)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小农生产与大农经营的有机结合。一是为了避免了把交易效率都不高的农业管理与生产劳动卷入分工而产生内生交易费用的风险,有必要继续坚持家庭经营;二是鼓励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的发展,从而降低内生交易费用产生的程度;三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及农业保险和保障体系,以降低农业分工的风险。六、结论与讨论总结全文,“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其化解逻辑可以用图2表述:分析前提农业效率低下核心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三农”问题内生根源:农业可分工程度有限外生根源:体制约束劳动力转移根源与症结症结: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与滞留化解逻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空间拓展化解逻辑及线索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分工与产业深化提升农民人力资本中心城镇建设及其产业集群强化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农业的专业化、多样化、迂回化及组织化图2 “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其化解逻辑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全文的主要观点清理如下:(1)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农业效率的高低。专业化及其自由择业,能够有效改善效率。从而农民收入的增加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就业以及农业内部的分工深化。(2)农业效率的低下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外生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约束。二元经济体制对农民择业自由的限制,使得农业就业拥挤,人地矛盾恶化,农业效率低下,进而农民收入增长空间狭小。另一方面内生于农业特性所隐含的约束。在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受到限制的条件下,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所决定的可分工程度小,难以通过分工深化扩展内部就业空间,从而无法容纳近乎“无限供给”的农业劳动力,因此仅仅着眼于农业的劳动分工深化难以改善农业效率。由此,可以将农业效率进而农民收入问题的症结表述为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就业空间的拓展。(3)随着城市产业升级与就业门框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排挤,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中小城镇,特别是农村中心城镇。现实的选择是实施以中心城镇为主线的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推进农村中心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加快资源和产业向中心城镇的转移与集中,通过产业集群与聚集经济效应,由此扩大就业机会与就业空间,从而诱导农村劳动力向中心城镇人口集中,并带动新农村的建设与村庄改造。(4)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与就业空间,有赖于农民职业技能与人力资本的提升。目前农村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农民的职业人力资本与增收能力。为此,必须一方面建立以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农村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继续教育机制,提升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预期收益。(5)在农业内部,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外移,较为宽松的人地关系以及务农技能的提高,农业的分工及其产业深化将改善农业效率。通过分工深化来改善农业效率依赖于个人专业化、专业多样化、生产迂回化和经济组织化等四大路径。特别是在专业多样化方面,应该强调农产品生产的多样性。鉴于食物性农产品低需求弹性所决定的市场容量有限性,应大力发展非食物性农产品及出口农产品的生产。(6)通过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分工深化来改善农业效率,是化解“三农”问题的三把钥匙。参考文献:1. A.A.Alchian, H.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12):77-95.2. 阿林杨格,1928: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3. 罗必良、李孔岳等: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生存、演进及发展,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1期。4. 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5. 吴业苗:“小城镇牵引”效应与农民的迁移意愿,理论导刊2004年第12期。6. 向国成:小农经济效率改进论纲:超边际经济学之应用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7. 杨小凯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The Key Problem of The “Agriculture,Peasant and Village” and The Basic Logic about it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汽车驾驶员(高级)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模拟试卷
-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库及答案
-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题库及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哈尔滨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2025年教师节感恩老师演讲稿13篇
- 社区消防知识培训课件要点
- 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金山前京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住院病人防止走失课件
- 2024年重庆永川区招聘社区工作者后备人选笔试真题
- 医学技术专业讲解
- 2025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唯奋斗最青春+课件-2026届跨入高三第一课主题班会
- 2025民办中学教师劳务合同模板
- 2025年南康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考试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公共基础知识》考前冲刺试题含解析
- 高中喀斯特地貌说课课件
- 黄冈初一上数学试卷
- 2025年中国花盆人参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