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籍测量实施规则第 1 条 本规则依土地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订定之。第 2 条 本规则所称主管机关:中央为内政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地政处;县 (市) 为县 (市) 政府。本规则所称测量机关:中央为内政部土地测量局;台北市为台北市政府地政处测量大队;高雄市为高雄市政府地政处土地开发总队。第 3 条 地籍测量之程序如下:一三角测量、三边测量或精密导线测量。二图根测量。三户地测量。四计算面积。五制图。前项第一款之测量方法,得随科技发展,采卫星定位测量或其他同等精度测量方法为之。第 4 条 测量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第 5 条 地籍测量之坐标系统,采用横梅式 (Transverse Mercator)投影。并按中央主管机关划分之投影带及选定之中央经线施行之。第 6 条 本规则所称之基本控制测量系指三角测量、三边测量、精密导线测量、卫星定位测量或其他同等精度之测量方法。第 7 条 已办地籍测量之地区,准用本规则规定实施土地复丈或建筑改良物测量。土地复丈或建筑改良物测量时,得免办第三条第一项第一款及第二项之程序。第 8 条 土地及建筑改良物之测量及复丈,由直辖市或县 (市) 政府地政事务所办理。前项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委讬民间团体或个人办理;其资格、办理项目及检查费用,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一受理案件超过本规则办竣期限,而短期内无法测量者。二测量人力不足者。三申请人自行提出申请者。第 9 条 各级主管机关因事实之需要,得另定地籍测量规范或手册。第 10 条 基本控制测量依适用场合、作业方法及精度区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及四等。第 11 条 卫星定位测量应由中央主管机关设置卫星追踪站,做为国家坐标系统及一等卫星控制测量之依据。一等三角测量或三边测量得实施天文测量及基线测量。卫星定位测量、天文测量及基线测量,其作业规范另定之。第 12 条 一等、二等基本控制测量,由中央主管机关办理。三等、四等基本控制测量,由中央、直辖市测量机关办理,并以直辖市、县 (市) 为实施区域,必要时,得将相邻区域合并举办。四等基本控制测量得由县 (市) 主管机关办理。第 13 条 二等、三等、四等基本控制测量应与较高等级之基本控制测量联系。第 14 条 基本控制测量作业方法如下:一选点。二造标埋石。三观测。四计算。五调制成果图表。第 15 条 三角测量之边长、图形强度、边长测量标准误差、水平角观测、三角形闭合差、边方程式检核、天文方位角、天顶距观测及满足几何条件后位置闭合比较,其精度规范如附表一。第 16 条 三边测量之边长、几何图形之最小角度、边长测量标准误差、天顶距观测、天文方位角及满足几何条件后位置闭合比数,其精度规范如附表二。第 17 条 精密导线测量之边长、水平角观测、边长测量标准误差、天顶距观测、天文方位角及经方位角平差后位置闭合差或闭合比数,其精度规范如附表三。第 18 条 卫星定位测量之星历、图形闭合差、基线重复性及成果精度规范如附表四。第 19 条 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应视其等级及测区形状,采三角网 (三边网) 或三角锁 (三边锁) ;原则上,一等、二等者采三角锁,三等、四等者采三角网,以最经济之配布,且能控制全区面积为准。第 20 条 三角网或三角锁,推至相当距离时,视图形之强弱,另选一已知边闭合之。第 21 条 一等、二等三角锁图形以采有对角线之四边形为主;必要时,得采单三角形或多边形。三等、四等三角网图形,以由单三角形组成之多边形为主。第 22 条 基本控制点应以所在地之地名命名,并编列号数。地名不能以同音字代替。第 23 条 三角点及精密导线点应选择于相邻各点互相通视,且展望良好之位置。采电子测距仪测量边长时,其通视条件以无碍于应用电子测距仪施测为原则。卫星控制点应选择于透空度及卫星讯号接收良好之位置。第 24 条 基本控制点经选定后,应钉设临时标志,绘制位置略图,并将下列事项调制点之纪录:一决定观测点及照准点之觇标高度及造标、埋石、观测时应了解之事项。二点所在之土地坐落、所有权人姓名、通视方向、透空度及交通情形。第 25 条 选定精密导线点时,应避免迂回曲折;点与点间之距离尽量保持相等,并应连测成导线网。第 26 条 三角网之图形,以近于等边三角形为准,受地形限制者,得酌量调整。但三角形中,顶角不得小于三十度,或大于一百二十度。第 27 条 三角锁之选定,应考虑每一图形及全系之图形强度。三角锁每一图形强度应依第十五条规定。第 28 条 在三角系图形中三角点之距离较远,得设补点。但应与其他三个以上三角点之方向通视定之。第 29 条 选定之点,以尽量避免用高觇标为原则。如必须建造高觇标时,其高度由选点人员考虑地球弯曲差及折光差以计算之,并考虑观测之视线应高出中间最高障碍物五公尺以上。第 30 条 选点完成后,应将全系基本控制点各点间之通视方向线、行政区域界、山脉、河、湖及主要村庄、道路绘入总选点图,其比例尺视测量区域范围及实际需要定之。前项总选点图,得以数值资料档为之。第一项总选点图,卫星控制点免绘各点间通视方向线。第 31 条 基本控制点之位置经选定后,应埋设标石,以为点位之永久标志,必要时得造标以供观测之用。第 32 条 三角点及精密导线点之觇标,得标需要选定坚固耐久材料建造,并于其上钉附标牌。其型式分为高觇标、普通觇标及简易觇标。觇标之基柱不得阻碍观测方向,且其心柱中心应与标石之中心一致。第 33 条 基本控制点标石之材质、十字刻划、刻字及埋设区分如附表五。前项标石之规格及埋设方式如图一及图二。第 34 条 造标埋石完竣后,应测量自标石上面至觇板、覆板下边缘或相当处之高度,读至公分为止。第 35 条 三角测量、三边测量或精密导线测量之观测项目如下:一水平角观测或边长测量。二天顶距观测。第 36 条 卫星定位测量观测项目如下:一电码距离。二载波相位距离。三导航讯息。第 37 条 基本控制测量之边长应以铟钢尺及电子测距仪测定之。以铟钢尺施测者,其结果应加下列之改正:一标准尺长之改正。二倾斜改正。三下垂改正。四张力改正。五重力改正。六温度改正。七化归至平均海水面长度之改正。八化归至地球参考椭球面长度之改正。以电子测距仪施测者,应实施对向观测,其测距方法、观测组数及精度规定如附表六,其结果应加下列之改正:一频率偏差改正。二气象 (温度、气压、湿度) 改正。三射线路径之曲率改正。四弧弦改正。五倾斜改正。六化归至平均海水面长度之改正。七化归至地球参考椭球面长度之改正。前二项之改正项目,得依精度要求等级酌减之。第 38 条 基本控制测量以卫星接收仪施测者,应加下列之改正:一星历改正。二电离层改正。三对流层改正。四卫星及接收仪时表改正。五接收天线相位中心及天线高改正。前项之改正项目,得依精度要求等级酌减之。第 39 条 经度观测及纬度观测之标准误差,不得大于十分之二弧秒;方位角观测之标准误差,不得大于十分之五弧秒。第 40 条 三角系水平角观测应以方向观测法为之。第 41 条 基本控制测量之平差,应依最小自乘法计算之。经纬度、纵横坐标及方位角之数值取用小数位如附表七。第 42 条 三角点之高程,采三角高程施测者,依二以上已知点计算之,并加地球弯曲及折光差改正,算至公分止。第 43 条 基本控制点计算完竣后,应调制成果表及基本控制系 (网) 图。前项系 (网) 图,除记载点名及点号外,应将观测方向以直线连接之。第 44 条 成果表应记载基本控制点之等级、点名、点号、标石种类、土地坐落、经纬度、纵横坐标、高程及邻近观测方向间之边长。第 45 条 基本控制测量观测原始纪录、计算结果及资料档应永久保存。第 46 条 图根测量应依基本控制测量之成果,以下列测量方法施行之:一导线测量。二交会测量。三卫星定位测量。四自由测站法。第 47 条 图根测量作业方法如下:一检测已知点。二规划、选点并视需要埋设永久标志。三观测。四计算。五调制成果图表。第 48 条 图根测量之导线分干导线及支导线二种,其规定如下:一干导线应由基本控制点及方位角起,闭合于另一基本控制点及方位角。二支导线应由较高或同等级之导线点及方位角起,闭合于另一较高或同等级之导线点及方位角,其导线之逐级推展,以不超过三次为限。前项干导线、支导线得整体规划,组成导线网。第一项导线点均应与最邻近之已知点连测之。第 49 条 交会点之位置,应依基本控制点或干导线点交会之,每点交会至少应用三方向线。第 50 条 方向线交会之角度,应在三十度至一百二十度间。第 51 条 图根测量完竣后,测量机关应将图根点之位置略图及图根资料档移送所在地地政事务所,依测量标设置保护条例查对保护。第 52 条 图根点之选定应注意下列事项:一应便于保存,并顾及户地测量之便利。二选在行政区界及重要河川、道路、山脚或坚硬之固定物等处。三塔尖、避雷针等永久固定突出物,应以多方向交会法测定之。第 53 条 图根点应均匀配布,并涵盖全区。干导线及支导线选点,应先于地形图、基本图、航测照片或地籍蓝晒图上规划各级导线之走向及配布。第 54 条 图根测量之导线边长,以五十至一百五十公尺为原则。每一导线含起迄点之总点数,干导线应在十五点以内,支导线应在十点以内。但为地势所限得调整之。第 55 条 交会法所用方向线之长,应在三百公尺以上。但为地势所限得调整之。第 56 条 永久保存之图根点选定后,应埋桩或就坚硬之固定物上凿刻记号;并于图根点之近处附记点之编号,绘制点之位置略图,由测量机关永久保管。第 57 条 图根点之水平角,用精于 (含) 六秒读经纬仪,采方向观测法施测之。前项水平角观测,应施测二测回,其二测回之差,不得超过十五秒,水平角观测之读数记至秒止。第 58 条 距离测量用精于 (含) 5 mm 5 ppm电子测距仪者,以单向观测为原则,照准观测目标施测二次,取其平均值,算至公厘为止,二次之差不得超过十公厘。距离测量用钢卷尺者,应往返施测二次,取其平均值,算至公厘为止,二次之差不得超过三点二公厘S( S为距离,以公尺为单位) 。但在平坦地不得超过二点五公厘S ;在地势起伏地区不得超过三点八公厘S 。第 59 条 以数值法办理地籍测量之地区,其干导线、支线导之量距依前条第一项之规定办理。第 60 条 图根测量之距离量测应加改正之规定如下:一以钢卷尺施测者,准用第三十七条第二项第一款、第二款及第七款。二以电子测距仪施测者,准用第三十七条第三项第一款、第五款及第六款。第 61 条 图根测量以卫星接收仪施测者,准用第三十八条之规定改正之。第 62 条 图根点加测高程时,方法如下:一直接水准测量。二三角高程测量。三卫星定位测量。前项高程之精度依实际需要另定之。第 63 条 导线测量得采干导线、支导线简易平差或导线网严密平差计算之;其纵横坐标计算至公厘为止。第 64 条 干导线、支导线简易平差计算之规定如下:一水平角闭合差,不得超过下列之限制:(一) 以数值法办理地籍测量之地区:1 干导线:30 N (N 为含起迄二已知点之导线点总数) 。2 支导线:30 N30 (二) 以图解法办理地籍测量之地区:1 干导线:1N2 支导线:1N 1二水平角闭合差,采平均配赋,并算至秒止。三纵横距闭合差,依各边长与边长总合之比例配赋,并算至公厘止。四位置闭合比数,不得超过下列之限制:(一) 以数值法办理地籍测量之地区:1 干导线: 15,0002 支导线: 13,000(二) 以图解法办理地籍测量之地区:1 干导线: 13,0002 支导线: 12,000前项干导线、支导线亦得采最小自乘法严密平差计算之。第 65 条 导线网平差计算,应合于前条第一项规定,并采最小自乘法严密平差精算之。第 66 条 交会点之纵横坐标,以相异三角形,采六位三角函数计算之,其差不得超过二十公分。以数值法户地测量不得使用交会点施测。第 67 条 图根测量之观测原始纪录、计算结果、成果图表及图根资料档由测量机关永久保存。第 68 条 户地测量得以地面测量或航空摄影测量为之。地面测量以数值法为主,并得视实际情形采图解法为之。航空摄影测量以解析法为主,并得视实际情形采类比法为之。第 69 条 户地测量,以确定一宗地之位置、形状、面积为目的,并应依基本控制点及图根点施测之。户地测量时应先举办地籍调查,界址测量与地籍调查应密切配合。第 70 条 户地测量之比例尺如下:一二百五十分之一。二五百分之一。三一千分之一。四二千五百分之一。五五千分之一。六一万分之一。前项比例尺于特殊繁荣或荒僻地方得增减之。第 71 条 户地测量,必要时得同时测绘地形图。如采航空摄影测量,并得绘制像片图。第 72 条 高山峻岭或礁屿地区,得以基本图、地形图或航测照片等绘制地籍图。第 73 条 户地测量采数值法测绘者,其图根点至界址点之位置误差不得超过下列限制:一市地:标准误差二公分,最大误差六公分。二农地:标准误差七公分,最大误差二十公分。三山地:标准误差十五公分,最大误差四十五公分。第 74 条 户地测量采数值法测绘者,其界址点间坐标计算边长与实测边长之差不得超过下列限制:一市地:2 公分0.3 公分S(S 系边长,以公尺为单位)二农地:4 公分1 公分S三山地:8 公分2 公分S第 75 条 户地测量采图解法测绘者,其图根点至界址点之图上位置误差不得超过零点三公厘。第 76 条 户地测量采图解法测绘者,图上边长与实测边长之差,不得超过下列限制:一市地:4 公分1 公分S 0.02公分 M (S 系边长,以公尺为单位, M系地籍图比例尺之分母)二农地:8 公分2 公分S 0.02公分M三山地:13公分4 公分S 0.02公分M第 77 条 户地测量之图廓横长为四十公分,纵长为三十公分。但直辖市或县 (市)主管机关得视实际需要报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准后变更之。第 78 条 户地测量,应按全直辖市或县 (市) 所划定之段编定图幅,由上而下,由右而左,依序编定图号。第 79 条 地籍调查,系就土地坐落、界址、原有面积、使用状况及其所有权人、他项权利人与使用人之姓名、住所等事项,查注于地籍调查表内。前项所有权人之土地界址,应于地籍调查表内绘制图说,作为户地界址测量之依据。第 80 条 (删除)第 81 条 地籍调查,以乡 (镇、市、区) 为实施区域。同一乡 (镇、市、区) 得参酌自然界、显明地界、土地面积、号数及使用状况,划分为若干段,段内得设小段。原有段界不宜于地籍管理者,得依前项规定调整之。第 82 条 地籍调查,应通知土地所有权人于一定期限内会同办理。前项调查情形应作成地籍调查表,由指界人签名或盖章。第 83 条 土地所有权人,应于地籍调查时到场指界,并在界址分歧点、弯曲或其他必要之点,会同邻地所有权人共同认定,自行设立界标。土地所有权人均到场,而不能指界者,得由测量员协助指界,其经土地所有权人同意者,应由土地所有权人埋设界标。土地所有权人逾前条第一项期限未设立界标或到场指界者,得依土地法第四十六条之二第一项各款之规定迳行施测,其依第三款及第四款规定办理者,并应埋设界标。界址有争议时,直辖市或县 (市) 主管机关应依土地法第五十九条第二项规定处理之。第 84 条 土地所有权人因故不能到场指界、设立界标时,得出具委讬书委讬他人办理。第 85 条 共有土地之界址,得由部分共有人到场指界;到场指界之共有人未能共同认定而发生指界不一致者,应由到场之共有人自行协议后于七日内认定之。其未能于期限内协议者,依土地法第四十六条之二第一项各款之规定迳行施测。前项共有土地为公寓大厦基地并设有管理委员会者,其到场指界之通知,得送请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转发各土地所有权人。第 86 条 因法律行为或依法院判决、拍卖而取得之土地,尚未登记完毕者,权利人得叙明理由,检附申请登记收件收据或其他有关文件,到场指界。第 87 条 土地所有权人住所迁移,或其他原因无法通知,或经通知未到场指界者,应在地籍调查表内注明之。第 88 条 地籍调查表应于户地测量完竣后,由直辖市或县 (市) 主管机关永久保存之。第 89 条 户地测量以图解以为之者,其作业方法如下:一地籍调查。二展绘基本控制点、图根点。三测量补助点。四界址测量。第 90 条 展绘已知点,应依各点之纵横坐标,就图廓及方格网,按既定之比例尺,严密施行,并以距离检查之。其展绘误差不得超过零点二公厘。第 91 条 户地测量采图解法者,其已知点不敷需用时,得以平板仪采图解交会法或图解导线法,测量补助点。第 92 条 图解交会法采前方交会或侧方交会者,其观测方向线应有三条以上,角度应在三十度至一百二十度间,示误三角形之内切圆直径不得超过零点二公厘。第 93 条 图解导线应于已知点间连接。其图上闭合差,不得超过 0.2公厘 N (N为总边数, N 6) ,并应平均配赋于各点。第 94 条 图解法户地测量应采光线法、导线法、半导线法、支距法或交会法施测。但采导线法或半导线法者,应随时检查并闭合之。第 95 条 户地测量采数值法为之者,其作业方法如下:一地籍调查。二编定界址点号。三界址测量。四建立基本资料档及展绘。第 96 条 界址点号依下列原则编定:一界址点编号以阿拉伯数字编之。二每地段由号开始,中间不空号,连续编号;如界址点漏编点号者,以已编号码之次一号码补编之。若一地段划分为若干单元进行编号时,后单元之起始号码,应衔接前单元之终止号码。三每一单元之点号,应自右而左,从上而下依”“形顺序编列之,不得重号。第 97 条 户地测量采数值法者,以光线法为主,并得视实地情形,采直线截点法、导线法或交会法等为之。第 98 条 数值法户地测量应依基本控制点、图根点或都市计划桩测量之成果观测及计算之。第 99 条 界址点之水平角观测,应以精于 (含) 二十秒读经纬仪,于一已知点上整置,并标定较远之另一已知点后,就每一界址点正倒镜观测一测回,施测五至十点及观测完毕后,应回归至原标定之已知点,正倒镜观测检查之,其较差不得超过四十秒。第 100 条 户地测量得采自由测站法为之。第 101 条 数值法户地测量之纵横坐标,计算至公厘止。第 102 条 数值法户地测量成果,除依第九十条之规定展绘外,得以自动绘图仪展绘之。第 103 条 每宗地相邻界址,应以直线联结之,并尽量将各边边长予以实量后注明于图上。前项相邻界址如系弧形者,应以弧线联结之。第 104 条 宗地分层二以上图幅时,在图廓外能测其整个形状者,应测全之,如不能测其整个形状者,应测至图廓外二公分处止。第 105 条 宗地测量完竣应编列暂编地号,记载于地籍调查表内。第 106 条 户地航空摄影测量,以用立体测图法为主,必要时得采正射投影法或纠正镶嵌法。其作业方法如下:一地籍调查。二布设航测标。三航空摄影。四像片认点。五实地控制测量。六空中三角测量。七界址点坐标测量。八测图或纠正镶嵌图。九实地补测及调绘。第 107 条 下列各种点位,除另有规定外,应于实施航空摄影前布设航测标:一界址点。二都市计划桩。三图根点。四基本控制点 (三角点、精密导线点、卫星控制点、水准点。)五像片控制点。第 108 条 航测标须布设于正确点位上,其对空通视应良好,对空通视不良或航测标布设困难之点位,得于附近地点选补助点,并布设航测标。第 109 条 航测标须视点位之地面情况,选用耐久、易布设,且与地面对比差良好之材料。航测标之形状以方形或圆形为准,其大小以在像片上比仪器量测标大零点零一公厘为原则。第 110 条 航空摄影须先在现有适当比例之地图上设计航线。航线方向为东西向。但得视气候情形及地形情况而定之。第 111 条 航空摄影使用之飞机,应能保持稳定之航行,其速度及航高并应适合航空摄影。第 112 条 航空摄影应于天气晴朗,能见度佳,并于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之间实施为原则。第 113 条 航空摄影机之选用,以配合测图仪器为主。但须受下列之限制:一镜头辐射畸变差应小于零点零零五公厘,分解力每一公厘应多于四十根线。二不得使用超宽角摄影机。三城市及高山地区不得使用宽角摄影机。第 114 条 航空摄影像之比例尺,依测图比例尺之需要规定如下:一图比例尺为五百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应为三千分之一。二图比例尺为一千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应为五千分之一。三图比例尺为二千五百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应为九千分之一。四图比例尺为五千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应为一万二千分之一。五图比例尺为一万分之一者,其像片比例尺应为二万分之一。以正射投影法制图时,得视需要另定之。第 115 条 航空摄影像片之航线间重叠为百分之三十以上,前后重叠为百分之六十以上。第 116 条 航空摄影详细记载摄影纪录,其内容应包括下列各款:一地区名称。二日期。三气候。四飞机及摄影机型号。五航高、航线及对地速度。六底片种类、号数及比例尺。七露光时间及冲洗药品。八作业人员。九其他有关资料。第 117 条 航空摄影后,应即绘制涵盖图,并检查底片。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重行摄影或补摄:一航线偏差超过百分之十。二重叠不足,像对不能涵盖全测区。三航高过高或过低,致底片比例尺与规定相差百分之十以上。四航倾角或航偏角大于五度以上。五底片有云、阴影过长,模糊及其他因摄影或冲洗不良,致无法用于量测及制图。第 118 条 像片认点应详细记载使用仪器,确认情况及作业时间、人员等资料。经确认之点位,应在像片上刺点圈注。第 119 条 像片控制点每点每像对至少四点,以空中三角测量方法测定为原则。第 120 条 实地控制点之分布,得视空中三角测量之需要定之。第 121 条 平面控制测量,以基本控制测量方法施行,并依本编章第一章、第二章有关规定办理之。平面控制点应达三等三角点及三等卫星控制点以上之精度。第 122 条 高程控制测量采直接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办理之。第 123 条 空中三角测量采纯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法、类比仪器 (Analogue Instrumen-t) 航带空中三角测量法或独立像对空中三角测量法施行之。第 124 条 空中三角测量各像对之副点与翼点,应以立体转点仪刺选圈注,并转刺于邻片上。第 125 条 空中三角测量应使用二等以上之精密航测仪器;其成果应配合量测及制图精度之要求。第 126 条 界址点坐标之量测,以与空中三角测量合并实施为原则。第 127 条 测得之界址坐标须展开于原图纸上,其点位误差应在图上零点二公厘以内。一宗土地之相邻界点,应连接成界址线。第 128 条 采纠正镶嵌法时,应根据航摄底片与控制点,用纠正仪纠正为适当比例尺之照片,并镶嵌成图、划分图廓或采图解法,直接制成原图。用纠正仪纠正时,对点误差,不得超过一公厘。第 129 条 复照作业,根据纠正之镶嵌照片图,复照成需要比例尺之照片,再晒印盖图。第 130 条 立体测图或纠正复照后,应根据蓝图及照片或图解法直接制成之原图,在实地逐号检对调绘;其荫蔽不清之处及照片上不能显示之界址,并应以经纬仪或平板仪补测之。第 131 条 地形图之测绘规范另定之。第 132 条 地籍原图纸应使用镶铝片之图纸或透明胶片,其伸缩率在湿度变化百分之二十者,平均不得超过纵百分之零点零八,横百分之零点零二五。第 133 条 地籍原图于户测量完竣后应与邻图接合无误,始得着墨。第 134 条 地籍原图互相接合,图上之差,除因图纸伸缩影响外;其在零点四公厘以上者,应实地检查并更正之。第 135 条 绘图线之规格如下:一一号线宽零点二公厘。二二号线宽零点一公厘。第 136 条 地籍原图之图廓用红色二号线。宗地之界址,以黑色二号线,依实测铅笔线描绘。未确定之界址,暂用船笔虚线描绘。第 137 条 每地段之地籍原图于户地测量完竣后,按顺序编定地号;其起迄以不超过五位数为原则。第 138 条 地籍原图之各类点,按下列规定描绘之:一三角点及卫星控制点:用二号线绘边长二公厘之黑色正三角形,并于其中心绘一黑点。二精密导线点:用红色二号线分别以一点五公厘及二公厘之直径绘同心圆。三图根点:用红色二号线以直径一点五公厘绘一圆圈。四补助点:用红色二号线以直径一公厘绘一圆圈。五都市计划桩:用红色二号线以直径一点五公厘绘一圆圈,并于其中心绘十字。第 139 条 国界、行政区域界、段界及小段界之图例如附表八。第 140 条 行政区域界、段界或小段界界线重叠时,绘其上级界线;其与宗地界线重叠时,则沿宗地界线外缘绘制之;其在道路、江河、沟渠上者,按实际情形绘制之。第 141 条 三角点及卫星控制点之名称,用三公厘之仿宋体,横书于点之上方或右方。第 142 条 (删除)第 143 条 道路、江河、沟渠及湖海等名称,应按面积之大小用三公厘至五公厘之宋体字书之。道路、江河等线状物体,用雁行字列。第 144 条 宗地地号用一点五公厘七十五度斜体阿拉伯数字注记之。第 145 条 比例尺采文字表示者,以五公厘仿宋体字,书于图廓外下端中间。第 146 条 地籍原图着墨后,原铅笔线及注记不得擦去。第 147 条 户地航空摄影测量,有蓝图调绘者,应就调绘完成之蓝图上着墨。第 148 条 宗地分属二以上图幅时,其最大部分应以黑色注记地号,其他部分以红色注记之。第 149 条 注记之字列,除阿拉伯数字外,应由右而左或由上而下。第 150 条 地籍原图图廓外,应绘注下列各款:一纵二公分、横二点五公分之接图表。二图号。三行政区域名称。四测量开始及完成日期。五测量及检查者姓名并盖章。第 151 条 计算面积之方法如下:一数值法测量者:以界址点坐标计算之。二图解法测量者,以实量距离、图上量距、坐标读取仪或电子求积仪测算之。前项以实量距离及图上量距计算面积,至少应由二人分别计算,并取其平均值。第 152 条 宗地之面积,以公顷为单位,算至平方公尺为止,平方公尺以下四舍五入。但都市地区或其他地价较高之土地,得算至平方公尺以下二位,二位以下四舍五入。第 153 条 每幅之图纸伸缩误差与求积误差在限制内者,应依各宗地面积大小比例配赋之。前项求积误差不得超过F =0.2 F 0.0003F 之限制 (F 为求积误差, F为总面积,均以平方公尺为单位) 。图纸伸缩误差之限制另定之。第 154 条 宗地分层二以上图幅时,其面积应就各部分计算后再合并之。第 155 条 计算面积完竣后,应记入面积计算表并永久保存之。第 156 条 (删除)第 157 条 坐标读取仪计算面积时,其面积较差应不得大于0.0003M F( M为图比例尺之分母, F为以平方公尺为单位所计算之面积) ,并取其平均值。前项计算面积,于量取各界址点坐标时,每点连续二次,其较差不得超过图上零点二公厘。面积较差超过第一项之限制时,应重新计算之。第 158 条 图上量距法计算面积所用之边长,应以实量距离为原则,如依图上量距,应量至十分之一之公厘。第 159 条 图上量距法计算面积,其宗地二次计算之较差适用第一百五十七条之规定,并取其平均值。第 160 条 电子求积仪测算二次面积之较差,适用第一百五十七条之规定。第 161 条 制图种类如下:一地籍图。二地籍公告图。三段接续一览图。四地段图。五乡 (镇、市、区) 一览图。六直辖市、县 (市) 一览图。七其他。第 162 条 制图应用之各种线号、符号及注记,适用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九条、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二条至第一百四十四条及第一百四十八条之规定。第 163 条 直辖市、县 (市) 及乡 (镇、市、区) 一览图所用图式,除前条规定外,应采用中央主管机关之地形图图式及其解说。第 164 条 地籍图类、数值法之基本资料档及其有关资料之管理维护,由中央、直辖市主管机关另定之。第 165 条 图解法地籍图得数值化为之。第 166 条 图解法地籍图数值化作业规范由中央主管机关另定之。第 167 条 图解法之地籍图应依地籍原图同一比例尺复制之。第 168 条 图解法之地籍蓝晒底图应依地籍原图同一比例尺复制,以标准图廓坐标四幅接合为一幅,并得视需要缩制如下:一地籍原图为五百分之一者,缩制为二千五百分之一。二地籍原图为一千分之一者,缩制为五千分之一。第 169 条 地籍公告图依地籍蓝晒底图复制。但有特殊情形时,得酌量缩放之。第 170 条 段接续一览图,应依地籍原图缩制,并绘注本段范围内地籍图标准图廓、坐标、图号、重要之道路、河流、建物及其名称。第 171 条 段接续一览图之比例尺如下。但必要时得变动之:一地籍原图为五百分之一者,缩制为五千分之一。二地籍原图为一千分之一者,缩制为一万分之一。第 172 条 段接续一览图与邻段、乡 (镇、市、区) 、县 (市) 界应将各类界标志绘上,并将邻段、乡 (镇、市、区) 、县 (市) 名称,注记于适当位置,在图幅上方注记直辖市县 (市) 乡 (镇、市、区) 段地籍图接续一览图,下方注记比例尺,右侧注记图幅编号,在侧注记测量日期。第 173 条 地段图应绘明本号地之地籍线及相邻土地之界址。第 174 条 每一宗地应发给土地所有权人一张地段图,并将该宗地以记号区别之。宗地过大者,得以能确认其土地坐落之该宗地附近之地籍图影印发给之。第 175 条 地段图各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得按原图比例尺酌量放大或缩小,另行绘图。第 176 条 乡 (镇、市、区) 一览图,应依地籍原图缩制之,并将该乡 (镇、市、区) 内之基本控制点、段界、村里位置名称及河流、渠塘、道路等重要地物绘注。第 177 条 乡 (镇、市、区) 一览图之比例尺为二万五千分之一。但得依各乡 (镇、市、区) 之大小酌量调整之。第 178 条 乡 (镇、市、区) 一览图应与邻乡 (镇、市、区) 精密并接,其上方注记某乡 (镇、市、区) 一览图,下方书原图若干幅。第 179 条 邻接之省 (市) 、县 (市) 或乡 (镇、市、区) 名称,应于其适当之位置注记之。第 180 条 直辖市、县 (市) 一览图应绘县 (市) 乡 (镇、市、区) 界线、道路、河流、湖海、地渠及城镇村落之位置,并参照地形图补绘地形概况。第 181 条 直辖市、县 (市) 一览图,应依乡 (镇、市、区) 一览图缩制之,其上方书某直辖市、县 (市) 一览图,下方书原图若干幅,比例尺为五万分之一。但得视其面积大小酌量调整之。第 182 条 数值地籍测量之制图,依基本资料档按所需比例尺,以自动绘图仪直接绘制之。第 183 条 数值地籍测量之制图,以电脑绘制者,其地籍图廓及宗地界线以黑色实线绘制,未确定之界线界址,暂以黑色虚线绘制。第 184 条 已办地籍测量之地区,因地籍原图破损、灭失、比例尺变更或其他重大原因,得重新实施地籍测量 (以下简称地籍图重测) 。第 185 条 地籍图重测,应依下列程序办理:一划定重测地区。二地籍调查。三地籍测量。四成果检查。五异动整理及造册。六绘制公告图。七公告通知。八异议处理。九土地标示变更登记。一复 (绘) 制地籍图。实施地籍图重测前,直辖市、县 (市) 主管机关得成立界址争议协调会,协助调处有关界址争议事宜。第一项第二款至第六款及第十款,得委讬民间团体或个人办理。第 186 条 地籍图重测,应以段为实施单位。但得以河流、道路、铁路、分水岭等自然界,划定重测区域。原有段界不适宜地籍管理者,准用第八十一条第二项之规定。第 187 条 县 (市) 重测地区由中央测量机关会同县 (市) 主管机关勘定;直辖市重测地区由直辖市主管机关勘定;以航空摄影测量施测者,得由中央主管机关会同勘定。重测地区勘定后,直辖市或县 (市) 主管机关应将重测地区之范围绘具图说,连同应行注意事项,在土地所在地之乡 (镇、市、区) 公所及适当处所公布之。第 188 条 地籍图重测时发现未经登记之土地,应另设地籍调查表,记明其四至、邻地地号、使用现况及其他有关事项。前项未登记土地测量编号后,应办理土地第一次登记。第 189 条 地籍图重测时,应先检测基本控制点、图根点及有关之测量标,经检测结果原测量标失去效用或遗失者,非依法不得废弃或重置之。前项测量标之检测、废弃及重置,应依测量标设置保护条条施行细则规定列册送交有关机关。第 190 条 都市计划范围内,办理地籍图重测时,直辖市或县 (市) 建设成工务机关,应事先检测都市计划桩位置,并将桩位及其坐标资料列册点交直辖市或县 (市) 主管机关。第 191 条 户地测量应按地籍调查表所载认定之界址,逐宗施测。地籍调查时未到场指界之土地所有权人,得于户地测量时,补办地籍调查。第 192 条 现有界址曲折者,有关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地籍调查时,检具协议书,协议截弯取直。前项土地设定有他项权利者,应经他项权利人之同意。但设定之他项权利内容完全一致者,不在此限。第 193 条 同一段内二宗以上相连之土地,其使用分区及使用性质均相同,且属同一所有权人者,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地籍调查时,申请合并为一宗。前项部分土地设定有他项权利者,应经他项权利人之同意。但设定之他项权利内容完全一致者,不在此限。第 194 条 宗地之一部分,供公共道路、沟渠等公共使用者,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地籍调查时,为分宗之申请。第 195 条 地籍图重测后之地号,得就该段或小段重新编订地号。第 196 条 直辖市、县 (市) 主管机关于重测期间,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应补办地籍调查外,并应列册送中央、直辖市测量机关整理订正地籍原图及面积计算表:一申请土地分割合并已经核定者。二土地界址经鉴定或调处成立或判决确定,而其结果与原测量结果不符者。第 197 条 地籍原图整理及面积计算完竣后,应分别实施检查。第 198 条 地籍图重测结果、直辖市、县 (市) 主管机关应视实际情形,依据面积计算表编造下列清册:一重测结果清册。二合并清册。三分割清册。四未登记土地清册。五段区域调整清册。前项第一款重测结果清册包括新旧地号及面积对照表。第一项各种清册应各造三份,经核对有关图表无误后,一份存查,二份备供公告阅览及登记之用。第 199 条 地籍图重测结果公告时,直辖市或县 (市) 主管机关应将前条所列清册、地籍公告图及地籍调查表,以展览方式公告三十日,并以书面通知土地所有权人。前项公告期满,土地所有权人无异议者,直辖市或县 (市) 主管机关,应据以办理土地标示变更登记,并将登记结果,以书面通知土地所有权人限期申请换 (注) 书状。第 200 条 (删除)第 201 条 土地所有权人如认为重测结果有错误,除未依土地法第四十六条之二之规定设立界标或到场指界外,得于公告期间内,以书面向直辖市或县 (市)主管机关提出异议,并申请复丈。复丈结果无误者,依重测结果办理土地标示变更登记;其有错误者,应更正有关簿册图卡后,办理土地标示变更登记。前项地籍图重测结果错误经更正者,县 (市) 主管机关应列册报请中央测量机关备查,其已缴之复丈费予以退还。第 202 条 建筑改良物之基地标示,因实施地籍图重测而变更者,直辖市或县 (市)主管机关得查明迳为办理建物基地标示变更登记,并依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通知换注书状。第 203 条 直辖市或县 (市) 主管机关保管之土地及建筑改良物有关簿册图卡等,应依地籍图重测结果办理重缮或订正。第 204 条 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请土地复丈 (以下简称复丈) :一因自然增加、浮覆、坍没、分割、合并、鉴界 (鉴定界址或经界不明) 或变更者。二因界址曲折,需调整者。三依建筑法第四十四条或第四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调整地形者。四宗地之部分设定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或典权者。五因主张时效完成,申请时效取得所有权、地上权或地役权者。第 205 条 申请复丈,由土地所有权人或管理人向土地所在地地政事务所为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各依其规定办理:一因承租土地经界不明者,应由承租人会同土地所有权人或管理人申请。二因宗地之部分拟设定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或典权者,应由拟设定各该权利人会同土地所有权人或管理人申请。三地上权之分割者,应由地上权人会同土地所有权人或管理人申请。四依民法第七百六十九条、第七百七十条或第七百七十二条规定因时效完成所为之登记请求者,应由权利人申请。五因司法机关判决确定或诉讼上之和解或调解成立者,应由权利人申请。六共有土地之协议分割、合并者,应由共有人全体申请。但合并或标示分割,得由共有人依土地法第三十四条之一规定申请。七因建造行为需要鉴界者,得由建造执照起造人会同土地所有权人或管理人申请。八依法令规定得由地政机关迳为测量者。前项申请,得以书面委讬代理人为之。第 206 条 地政事务所应备下列文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数学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动物检疫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中式烹调师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紫外线净水仪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园林绿化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经济岗位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兽医防治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经济岗位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园林绿化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年级组工作职责
- 2025年第三季度思想汇报参考范文
- 查对制度 课件
- 餐饮开票购销合同(2篇)
- 《国际传播学概论(双语)》教学大纲
- 中科曙光公司在线测评题
- 2024年高中语文议论文思维方法解析19:归谬
- 代办户口迁出委托书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2023年临沧市市级单位遴选(选调)考试真题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