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伤仲永.doc_第1页
第5课 伤仲永.doc_第2页
第5课 伤仲永.doc_第3页
第5课 伤仲永.doc_第4页
第5课 伤仲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 伤仲永第一课时 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环谒()不能称() 日扳( )世隶耕()mn然()或以钱币q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伤仲永 伤: 世隶耕 隶: 未尝识书具 尝: 父异焉 异: 书诗四句 书: 收族为意 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 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邑人奇之 奇: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宾客: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联系上下文,具体指出“其”所指代的内容。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 稍稍宾客其父。 其: 5.用原文填空。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6.翻译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填空。(1)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 。他字 ,号 ,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 。(2)文房四宝是指 、 、 、 四种文具。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3.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古今异义:是 古义:此,这 或 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判断词是 今义:为或许。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一词多义:自: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并:并自为其名(连词:并且)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副词:全,都) 名: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 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宾客: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词类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父异焉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 (以为奇,对感到奇怪) 父利其然 (认为有利可图的)(2)名词活用为动词泯然众人矣 (变成普通人)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对待)(3)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倒装句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二课时 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2)“父利其然”中“其”指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A. 。B. 。C.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其具体做法是 2.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时期: 时期: 时期: 4.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重点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貌岸然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5.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 旁 近 与 之 ,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其 名。6“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7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8“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9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主题分析 通过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能单纯地领先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写作亮点先扬后抑、对比鲜明 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形成鲜明的对比。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详略得当,立意深刻 本文有详有略,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不能称(相当)前时之闻。B日(每天)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传一(一个)乡秀才观之D从(跟随)先人还家2.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稍稍宾客其父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邑人奇之 D、父异焉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文: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族的人为主旨。B父利其然也。译文:他的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译文:立刻写出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D邑人奇之。译文:邻居都很奇怪他。4.课文标题“伤仲永”中“伤”是 的意思,“仲永”就是课文中的方仲永,作者“伤仲永”“伤”的是方仲永由一个 沦为“ ”的经历,并由此说明的道理是( )A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是成才的关键。B先天的察赋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C物质利益毁灭人才。D乡人称誉使人骄傲。5.在“诵经典”、“唱红歌”系列活动中,有打动你的文采斐然、情韵兼美或富有哲理的诗句、歌词吗?请写出一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心中的无限愁苦。 二、类文阅读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为绿色衢州添色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活动一:班级读报活动中英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新闻,读完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成一则新闻摘要。新闻1: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了“地球一小时”活动,通过熄灯一小时等实际行动引领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该活动在全球128个国家的4600多座城市同步进行。新闻2:5月16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绿色中国杂志社、衢州市委、市政府等单位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来到衢州。朱军、何晴、刘劲等明星在西区鹿鸣公园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拉开了“绿色中国行走进衢州”大型公益活动的序幕。新闻3:5月17日由共青团衢州市委、中国少年先锋队衢州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保护地球绿色行动”活动,在西区市政广场进行,通过义卖环保作品、爱心捐赠、现场书画等方式,向市民倡导低碳生活。新闻摘要:_活动二:学校发出倡议,号召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请你为此拟一则宣传标语。宣传标语: 活动三:假如你被评为“绿色小卫士”,请你写一则获奖感言在班会上发言。(60字内)获奖感言: 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6.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时 邕 才 学 显 著7.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奇: 一: 识: 8.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9.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10.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11.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三、中考实战 12.综合性学习。(2011浙江衢州) 5月16日“绿色中国行走进衢州”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在衢州市举行,为此,班级也开展了“我 13.表达与交流 (2011贵州省普安市) (1)请为下面的上联续写下联。上联: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扬善惩恶;下联: (2)最近,一款网络游戏编入了武汉小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走进了部分小学课堂。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报刊和网络论坛上对此辩论十分激烈。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正方(教材编写者)提供的辩词信息,有针对性的写出你方的辩词。正方: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在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反方: 来四、作文训练14.本文借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请你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要求:注意选材之意,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 300字左右。 写作指导: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第5课 伤仲永第一课时 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y y chn pn l 泯 乞2.伤:哀伤、叹息 隶:属于 尝:曾经 异:对感到惊异 书:写 收:聚、团结 自是:从此 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3. 点拨: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自己的 他的 诗 他的5.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6.(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 (2)从此,(人们)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7.(1)北宋 介甫 半山 政治 文学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笔 墨 纸 砚第二课时 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正面:A B C; 侧面:D E F3.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4.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重点语段阅读5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6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8这句话中的“之”字是代词,承前指代仲永才能超人时的情形;“闻”“久”二字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之,而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说明作者用字经济。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为“余闻之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9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C 点拨:“一”正确的解释是“全”。2.B 点拨:B通假字,其余三项均为词类活用。3.D 点拨:应译为“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4.哀伤 神童 众人 A 点拨:正确理解“伤”的含义,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章主旨。5示例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示例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运用了对比,对仗修辞方法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二、类文阅读6.时邕/才学显著 7.着重(以为奇) 全(满) 记 8.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9.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 10.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11.示例: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三、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