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 歌舞小戏 歌舞小戏是一种初步的戏剧形态,也就是戏剧的雏形,形成于唐代。 (一)原因: 中国初级戏剧的发展与宫廷关系极其密切,这是由于初级戏剧还缺少商业生存条件,不得不依赖于宫廷的豢养。汉魏六朝是这样,唐代也是这样,甚至一直到宋代中期仍然是这样。因此,宫廷就在初级戏剧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宫廷,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对于歌舞戏剧的爱好,使之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步骤来促进其繁荣,为戏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裕的条件,这是唐代戏剧得以兴盛的前提。其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对于宫廷乐部机构的建设与充实。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前,有自己的蕃邸散乐一部。登基之后,下令设置左右教坊,并把自己的散乐乐人统统隶入。唐玄宗另外又选拣太常寺坐部伎子弟三百人,亲自教其“丝竹之戏”,安置在禁苑的梨园旁边,称为“梨园弟子”。又设宫女数百,置于宜春北院,也称梨园弟子。在唐玄宗的经营下,宫廷宴乐机构成为一个庞大的组织。有皇上的爱好与支持,有完备的组织结构,由六朝继承而来的散乐百戏,就逐渐发展出更具戏剧性的优戏和歌舞戏来。(二)代表剧目本时期出现了三个在戏剧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剧目,即踏摇娘、大面、拨头。1.踏摇娘(1)演出情景谈容娘常非月 举手整花鈿,翻身舞锦筵。 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 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常非月,唐肃宗宫人。生平不详,只知道他作过西河尉,全唐诗存诗一首 。但就是他仅有的这篇作品,却以别具一格的取材和细致入微的刻划,成为惹人注目的一首唐诗。踏摇娘这种歌舞剧有两个角色,而主角则是一位能歌善舞,却遇人不淑的女性。她的丈夫是个容貌丑陋、脾气火暴的酒鬼,自己官运不通,老拿老婆出气 。可知剧中女角好比“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同情“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剧中人美丽堪怜的形象。锦筵是舞台陈设,而一举手、一翻身两个动作,则暗示了这位女角色艺双绝,惹人怜爱。“马围行处匝 ,人压看场圆”。这两句展示了看场热闹拥挤的情形 。这是一场露天表演 ,“ 行处”“看场 ”,即“剧团”扯开的场子。在最外围,拴着一圈儿马,想必是“剧团”的牲口,或者也有观众托管的马匹 。而内圈则由观众密密匝匝地围成,“压”一作“簇”,形容人数众多 ,实在热闹。通过这样的阵容和场面,可以想见那表演一定十分精彩。 “歌索齐声和,情教细语传。”这两句诗笔一转,承一、二句继续写。如果说第一、二句写的是演员的做功 ,这两句则侧重于说唱功夫。歌舞剧唱做兼重,有声还须有色。而踏摇娘唱法特点是主角每唱完一段 ,后台便要齐声帮腔赞和,每当踏摇和来(和来 二字当系泛声无实义),踏摇娘苦和来”的合唱一起,观众的情绪便被调动起来,满堂喝采。这就是“歌索齐声和 。”但细微的表情,还得靠女主角用道白传出,此时全场哑静,洗耳静听。这就是“情教细语传”了。这细语所传之情不是别的,就是红颜薄命,惨遭摧残的苦情。在中国文化史上,苦戏较之悲剧或喜剧,更能博得中国市井小民的同情之泪。所以诗人最后借梁陈诗人之句慨叹道:“不知心大小 ,容得几多怜 ?”“大小”是个疑问词,即“有多大”的意思(同类词有“早晚”“多久”,“多少”、“近远”等)。二句概括了踏摇娘(即谈容娘)这一苦剧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个成功之处,即它不止着眼于描写表演本身,而适当地涉及了剧场的环境氛围的描写。这不仅给戏剧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就诗论诗,也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此外,写表演的诗句,被分割于首联与颈联,且各有侧重。这样写,时空处理极为灵活,增大了诗的容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2)搬演故事踏摇娘故事出于北齐,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载:踏摇娘,北齐有人姓苏,齁(pao四声)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官名。始置于秦,汉初沿置,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所属有大夫、郎、谒者及期门、羽林宿卫官。掌守卫宫殿门户。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光禄勋”。)。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以称其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内容拓展】:通常认为,踏摇娘是反映民间现实生活中的一桩普通的家庭故事,即老婆受丈夫虐待的不幸遭遇。这显然是把它简单化了。对于踏摇娘本义的认识,要结合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补充教坊记中所记不详的部分来看,才能够更清楚。乐府杂录说:“苏中郎,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这段文字与踏摇娘有内在联系,其重要之处,在于指出了剧中人苏某本是个落魄“士子”,这与教坊记中说他“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口吻相比较,身份就更为明确了。如此便可判定,踏摇娘一剧的主旨,是表现士子的孤愤。全剧情节之形成,也就因此找到了依据。苏郎中(权用其自称)酗酒,是因仕途阻隔,做官不成带来的内心苦闷,故而借酒浇愁。看来苏郎中本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的读书人,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很不如意,或者有很强的怀才不遇之感。他的心境很糟,脾气也变得很坏,所以饮酒必醉,又不加节制,喝醉后又拿妻子当出气筒,殴打妻子。苏郎中从前似乎并不这样,他对妻子很体贴;可是现在变了,闹得很凶,逼得妻子受不了,才被迫诉之邻里,以抒怨气,希望得到同情和安慰。妻子不理解丈夫何以变得这样凶暴,她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是幸福、安宁的,但她不明白丈夫内心的真正苦楚。苏郎中是一个充满了伤感情绪的人,他很悲观,还自嘲地给自己封了一个“郎中”,加之嗜酒无度、动辄打骂妻子,很有些颓废派人物的味道。可是从另一面看,他仕途困顿、壮志难酬,个人价值无法实现,又是时代和社会使然。因此,他的孤愤已远远超越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具有更广阔的时代意义。【写作练习】新踏摇娘(3)美学特征在早期戏剧中,踏摇娘享有极高的地位。原因是它的表演很复杂(它有鲜明的矛盾冲突而被视为中国戏剧之形成的标志),手法也颇丰富。如角色是一男一女,男的是齁鼻,女的是男扮女应工;演唱是一人唱众人相和的方式,属于帮腔形式;全部表演有唱、有念、有舞、有打,手段俱全;情节构成有头有尾,矛盾冲突明显且强烈。具体归结为以下三方面:表现手法的寓言化、类型化寓言化(所谓寓言,其本意是用一个形象化的故事(最初经常是动物故事)来传达道德教谕和人生哲理。)文以载道。道的载体是形象、故事。形象和故事又承载一定的道理或思想。类型化:丑的集中、美的集中。李渔:“悉取而加之”。强烈的互动性【戏剧艺术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互动性,在剧场里,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观众和演员、剧情发展呈互动效应。一出戏只有引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吸引、打动了观众,才可以说这出戏演出的成功。二是综合性,一出戏的成功不能归功于演员个人。演员的成功首先要以文学剧本为基础,综合运用表演、导演、音乐、美术、舞蹈和舞台技术等各种艺术手段。】应和、帮腔。充分的情感满足苦与乐。踏摇娘是苦的,但她的丈夫因醉酒并不能实实在在地对她进行殴打,在醉态中给观众带来快乐。并不是一悲到底。 2.兰陵王 (1)史料记载兰陵王又叫“代面”,也叫“大面”,即戴面具的戏剧表演。关于这个戏的记载很多。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而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金墉城是曹魏在洛阳西北角筑的一个小城,原来的设想是在洛阳受到威胁的时候构成猗角之势,但是金墉城并没有发挥军事上的作用,却在残酷政治斗争中成了一个重要的舞台。)下,勇冠三军,齐人状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又云: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此入戏,亦入歌曲。从以上两条材料来看,兰陵王带假面在金墉城下打败了北周敌兵这件事,被北齐的人们编成歌舞戏来夸耀,说明这个戏来自现实生活,用戏来表演兰陵王出兵打仗的故事。这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戏剧。在乐府杂录中,对这个戏的演出,更有具体的描写: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帝,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兰陵王后来传入了日本,在日本雅乐部中的罗陵王剧目,就是我国传去的兰陵王。 (2)戏剧题旨剧中塑造的兰陵王因其貌美而饰假面对敌的戏剧情节,其所埋藏的题旨,来自于它那很接近美学概念的剧名“代面”,即假面。真假、美恶,是全戏环绕的核心。从社会历史层面上看,南北朝时代频繁的改朝换代和战乱、杀戮不断的社会现实,迫使人们把真实隐去,代之以虚假(或是近于恶的)才能保护住自己。从深层的个体存在言之,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被扭曲,不能或无法面对自我本真的险恶处境。大面托之以战争,演的却是人生于乱世的哀音。这就是全剧表演效果的内在依据。其实,假面表演人们早已从商周时傩戏的表演中已有领略,故不足为奇。在书法艺术已臻纯青、佛像艺术充满象征意蕴、百戏表演已趋精湛的时代里,北齐的大面能够被古史一再提及,必是因其寄寓深隐,只是后人多不察罢了。3.拨头(1)搬演故事拨头,又称钵头。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说: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旧唐书音乐志云:拨头者,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证明这种戏剧形式是来自西域的一种民间艺术。到了唐代就变成了专业艺术家的表演节目了。 (2)戏剧因素舞台性 从这个戏的内容来看,拨头表演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的父亲被虎咬死了,他上山寻找父亲的死尸,与老虎搏斗的故事。表演的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白色素服,面部也要有啼哭的表情,而且最后要将老虎打死。这显然是一出武打戏。 虚拟化表演剧中表现的是一名西域少年,他在舞台上通过虚拟化的走圆场,来表示环境的空间转换。虚拟表演动作的连续(至少是八次以上)。他的每段歌唱,则表示走过几层山路的情况。 叙事和抒情歌唱规定情境的叙事和抒情,人物装扮头发散披,身着白色或黑色的孝服,满面泪水的悲痛表情。情节设计选择了“上山寻其父尸”这一富有戏剧性的动作。 意境的创设大幅度变化(景随人变)。无论是在意境的创造,还是在情绪的表达方面,都堪称是中国早期戏剧创造的最为出色的舞台艺术。(3)戏剧题旨 钵头产生于何时,在戏剧史上一直没有确切的年代考证。唐代杜佑的通典把它与大面、踏摇娘等剧作为同一时期的作品,应当不错。认为它出现于胡汉互化的南北朝时期是较为合适的。但不管早于还是晚于此时,钵头所表现的对生命的深层感受是穿越时代的。钵头塑造的是一位尚武者的动人形象。他的动人之处在于对生命的无限深情为感性的个体生命价值护卫。他“披发,素衣,面作啼”的深重悲哀的舞台形象,使全剧弥漫着感人的天伦之情,散发出人间深切的骨肉之亲。全剧所表达的丧亲之痛,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充满战乱杀伐的生存环境中,人情薄如纸,生命如草芥的现实状况。因此,其丧亲之悲,表现的是浓厚的父子亲情。我们虽然不清楚“曲八叠”的咏唱内容,但“山有八折”的舞台表现方法、亦足以通过八次的反复表演,传达出失父者绵绵无尽的悲哀。剧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