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11年中考备考建议_第1页
2008~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11年中考备考建议_第2页
2008~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11年中考备考建议_第3页
2008~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11年中考备考建议_第4页
2008~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11年中考备考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11年中考备考建议我省中招化学试卷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我省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命题,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既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又有利于高一级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的原则,为促进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今年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旨在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20082010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回顾20082010年的河南省中考试卷的结构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2010年的中考试题中,试题分值分配方面略作调整。选择题由于具有固向的选项,其客观性的特点在对学生能力拓展的考查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故在2010年的中考命题中选择题减少了2个,分值从12分降到了10分,取而代之的是考查角度灵活、设问角度较为广泛的的综合性试题。综合应用题的分值的提高,命题从定向向多维、客观向主观考查方向的转移,预示着河南省中考命题将逐步体现新课程理念,以能力测试为中心,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为重点必将更为突出。(一) 20082010年中考试题各项指标的比较1、试卷及各题型难度系数比较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总 计难度系数2008年0.740.640.630.580.662009年0.840.680.690.470.682010年0.750.600.580.510.61从20082010年的河南省中考试题的难度系数(即得分率,P=每题的平均分/该题的满分值)上看,这三年的中考命题中,得分率最高的是选择题,填空题的难度变化幅度也不大,命题难度主要就体现在简答和综合应用题上。尤其是在2010年的在中考命题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命题在难度上的分布与倾斜也应成为我们中考复习时时刻要关注的焦点。2、试题中考层次比例分配中 考 层 次 要 求2008年2009年2010年A层次(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初步学习等)14分9分10分B层次(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初步学会、能运用等)32分27分32分C层次(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等)4分14分8分从20082010年的河南省中招试题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中,我省的中考试题虽然在难度系数和中考层次比例分配方面一直在调整,但调整的比例和幅度都不大。如20082010年中招试卷的难度系数(P)从0.660.680.61,难度系数平均为0.65,难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A、B、C三个中考层次比例分布上。从2008年 到2010年,B层次(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初步学会、能运用等)考查分值基本保持在60%左右。而A层次(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初步学习等)考查分值从08年的14分降到2010年的10分,命题打破了只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局面,增大了试题的灵活性,用现在的“灵活”代替了以前的“难”, 说明由记忆性向理解性、由客观性向主观性过渡是中考命题转移的方向。C层次(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等)的考查是学生要求必须在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解答相关问题。而考查分值从08年的4分,经过2009年的14分的巅峰值后又回落到2010年的8分,命题的从结论性向过程性、定向性向开放性的转变虽已趋于稳定,但总体上在该层次对学生要求的却提高了。考试层次比例的调整,必然导致试题的难度的增加,但难在灵活,难在运用,难在解释说明。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二)20082010年中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以下是对20082010年三年中考试题的知识与能力点所做的统计:知识点2008年2009年2010年试题数目分值试题数目分值试题数目分值变化和性质1 12 1.250 0物质的分类1 12 1.253 1.5元素及化合价1 11 0.251 1化学用语7 109 11.257 12化学用语的含义0 01 11 1构成物质的微粒2 22 0.251 0.25反应基本类型1 32 1.2510.25氮气的含量、性质及用途111110.25氧气的性质及制取3624.521.25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43.56612软、硬水检验1110.2510.25水的净化1210.2510.25质量守恒定律33231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241334.25金属活动性顺序10.251112金属锈蚀与防锈001112金属的冶炼111411金属性质及用途32.522.2520.75pH及指示剂31.532.2521.25常见酸碱盐性质、用途812.751016.75917.25化肥111111燃烧及灭火3410.2511燃料能源及对环境影响31.7532.2533.25溶液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1121.7533溶解度曲线的含义131113六大营养素122211生活中的化学87.2512181113能力点2008年2009年2010年试题数目分值试题数目分值试题数目分值实验基本操作223322气体制取及检验141412鉴别、除杂、推断36411.5611.25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4861343.25科学探究5848.5717上述考点其中有关化学用语、常见酸碱盐性质和用途、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的鉴别、除杂、推断以及科学探究方面的考查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有关化学用语的考查一方面,“化学方程式”命题比较稳定,考查内容与数量变化不大,08、09、10年中招考试化学方程式书写都为10-13个,均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一氧化碳还原铁的氧化物、甲烷燃烧、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只是在试题创设情景和考查角度上稍作改变。年份2008年2009年2010年方程数目111310题型分布选择、填空、简答、计算08-10年中招考试中考查频率在2次以上的化学方程式3CO +Fe2O3 2Fe+3CO2CaCO3+2HCMnO2 lCaCl2CO2H2O2H2O2 2H2O +O22NaOH+CO2 =Na2CO3+H2OCH4 +2O2CO2 +2H2O2KMnO4 K2MnO4+ MnO2+O2Na2CO3 +BaCl2BaCO32NaCl另一方面加大对化学反应的考查力度。在这三年的方程式考查中,不再为教材论,方程式的考查也不再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方程。而运用酸碱盐溶解度表自主完成物质的选择、反应的判断,以及巧妙运用信息迁移来书写方程式进行考查的内容也开始占领一席之地,这三年来都占近3分的分值比例。而关于利用信息迁移来书写方程式的命题在近两年的中考命题中逐渐崭露头角。如09年的15题碳酸镁治疗胃酸过多症的试题就是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的信息迁移;第16题氢氧化锂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关于氢氧化钠性质的信息迁移;2010年的18(3)题则是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的体现。虽然这些方程式都不曾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但是从目前的命题上看,其主体还是以学生现有知识为主,以教材为依托,并未完全脱离教材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开展衍生性、拓展性的化学方程式教学,在灵活中既能体现化学学习的规律性,同时也可避免机械性记忆教学的枯燥乏味,使学生真正从化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20082010年试题中的高频考点:复合肥料、营养素、分子的性质、化学式的书写与含义、浓硫酸的稀释(基础记忆性题);燃料(甲烷、乙醇)的燃烧、工业炼铁的原理;(化学方程式以及实验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检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理解应用)软水和硬水的鉴别、酸碱指示剂及pH与化学反应的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溶解性表的应用、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实验探究设计及过程性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与计算、化合价的计算。(基本运算)二、2010年中考命题的变化1、酸碱盐溶解性表的地位变化如08年的21题、09年的23题、10年的21题。从08年命题考查学生利用溶解度表来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到09年设定条件让学生自主完成物质的选择和反应的书写,溶解度表均作为该试题的信息材料来提供,而到10年命题时,溶解度表就以整张试卷信息材料的面貌出现,与相对原子质量并驾齐驱。溶解表的容量和地位的变化说明中招命题对学生对溶解度表的记忆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如何运用溶解度表解决问题。2、丰富的图表信息源于教材图表题以其文字叙述简明扼要,信息量丰富的特点,开始逐渐成为中考试题中又一大风景。在2008年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中均有89幅图表,而这些图表内容常常包括实验装置或操作图、化学反应微观过程图示、固体溶解度曲线、物质间转化关系的框架图、中和反应过程中pH变化曲线、酸碱盐溶解性表、商标标示图、科学探究实验记录表等。如在我省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就有9幅图表。其中第2、6、20、21(1)题通过对试剂的标识、实验装置或操作示意图的观察和分析,判断正误,得出结论;第10题化学反应微观过程示意图,考查有关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综合信息;第13题固体溶解度曲线,提醒考生在定量分析有关溶液知识时要具有画图能力和通过图示功能表达一定的含义;第15题是有关物质间转化关系的框图;第16题中和反应过程中pH变化曲线;第21题(2)反映科学探究实验记录,都要求学生有较强地识图能力、分析能力。从2008年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图表可以看出,2008年的5、7、9、17、20、21、22题,2009年的10、18、19、22、23题,2010年的2、6、13题所涉及的图表均源于人教版教材中。图表命题不仅体现了化学学科特点,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是中考命题考查的趋势。3、反应过程中的定量分析方向的变化4、物质推断题重新出现自2007年以来(全省实施课改),我省已经连续3年没有涉及到推断题的考查了。以前的推断题多是酸碱盐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之后由于降低了对酸碱盐知识部分的难度,有关推断题也就没有再出现。而2010年第15题以双氧水、水、氧气这三种物质的转化为线索的推断题再现中考试题当中。推断题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实际上,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化学反应,熟悉化学变化的本质应该是学科知识的重点,不管课堂教学怎么改,教材怎么变,化学研究核心内容不会变。5、说明与检测在 2010年中考中的体现2010年的中考试题中更多达14处之多均源自说明与检测(2009年中考试题中也有12处之多源自河南省中招学业评价说明与检测)。如第1题的“低碳生活”、第3题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第4题的“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质的变化”、第5题的“化学式的含义”、第6题的“实验基本操作”、第7题的“化学学习中分类法的运用”、第9题的“定量分析化学变化”、第10题的“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图示的信息”、第11题的“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第14题“燃烧条件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第18题的“炼铁的原理”、“干粉灭火器原理”、第19题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分析”以及第21题综合应用题等。试题从说明与检测的例题到综合测试卷,从知识点考查到命题角度的切入均有所体现。由此可见,每一年的省教研室编写的河南省中招学业评价说明与检测对我们的中考具有指导作用。三、2011年中考备考的几点建议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加强备考的针对性 教师是中考大战的指挥者,教师要想拥有引领者的智慧,就要深入研究每年的中考说明与检测,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了解中考动态和方向,才会避免教学中盲目进行的不必要的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对考试要求的研究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和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可把我们的学生从繁华、热闹、徒劳无功的题海战中解救出来。2、注意知识归纳,加强考点系统复习化学的知识点很多,而且还很凌乱。不管是在平时的单元复习,还是复习备考的一二轮复习,教师都要有意识的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如将实验现象作以下的归类:跟发光、放热有关的实验: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的实验:一氧化碳和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的实验:氢气、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的实验:硫粉在纯氧中燃烧。燃烧时发出白光的实验: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蜡烛、木炭、铝在氧气中燃烧 。有浓厚白烟产生的实验:红磷、白磷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有白烟产生。又如“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有沉淀产生的实验”、 “有气泡产生的实验”等;复习氢氧化钙时从制取、性质、应用等多角度进行总结等。通过画知识树、物质家族档案等,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复习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再一次的升华,化学学习也不再是毫无头绪,而变得有规律可循。3、再读教材,提高升华重看插图:装置或药品的作用,是否还有其他替代品;图中所能提供的信息有哪些等;回顾探究过程:探究方案的设计意图;注意事项;结论的推导;意外情况产生的原因等; 【教材中的重要的探究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分子运动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如催化剂、接触面积、反应物的浓度、物质的性质等);二氧化碳性质(溶解性、与水的反应等)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酸雨危害的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如铁、铜、银等);金属生锈的条件探究(如铁的锈蚀、铜生锈等);酸碱(如氢氧化钠与稀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探究;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实验探究;4、关注2011年河南省化学预赛题在河南省中招考试前,4月初要进行一次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河南赛区的预赛(以下简称“预赛” ),6月底则是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中招” )。这两次考试的试题是由省统一组织命题考试的。预赛试题的难度略高于中招,但在试题内容、题型等方面的取向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2011年中考即将来临之际,及时对预赛试题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把握中考的命题方向,对指导我们下一阶段的复习工作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积极热点事件 2010年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经济、理想的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前途可观的燃料硅、二甲醚(C2H6O)等;可降解的“环保石头纸”;“热冰”的应用;2011年 “国际世界化学年”等。6、关注试卷分析,把握学生的问题在对每一年的中考试卷分析中,总会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不准确,轻视记忆性知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准确,记忆性知识点出现偏差的现象屡有发生;二是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模糊,对理解性内容的把握较为浅显的现象较为严重。(2)化学用语薄弱2010年中考化学用语得分情况统计题号11141516182021得分率0.70.560.730.350. 390.580.660.540.60.320.590.32平均得分率0.53正确运用化学用语、科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中招考试对考生的一项基本要求。但从近几年卷面情况来看,规范意识的缺乏已成为考生失分的重要因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的随意或错误书写,方程式不配平或条件、物质写错等。(3)语言表达缺乏严谨性另外,题目的开放性,使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但语言组织缺乏逻辑性、思维与表达方式缺乏严谨性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如2010年的第17题(2分)“小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混合,发现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他再次取敞口放置的上述两种溶液进行混合,结果出现了白色沉淀,请解释可能的原因等”。很多学生答“由于氢氧化钠变质,所以结果出现白色沉淀”,而不表述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生成沉淀的原因,所以此题也有不少的失分。再如第19题(3)小题“在相同质量的锌粉和锌粒中分别加入足量l0的稀盐酸,前者先反应完”,有不少学生写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金属活动性”,说明学生根本没有仔细分析实验,仅是看到金属锌就联系到金属活动性顺序,也有不少学生语言不准确导致失分,如“体积小、物体小,化学反应快”等。(4)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简答题与综合应用题对考生审题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反思评价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这几年的答题情况来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已成为学生的突出问题。如不能耐心阅读原文,不会采集有价值的信息素材、分析问题不够深入、方案设计缺乏周密性等。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今后教学的重要方向。如2010年的第18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每年必考的一个题,第三个方程式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出那一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不少学生却错误地写成了氧气,导致错误。说明学生忽略了题中是“灭火器”,产生的气体一定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永远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方面,教师要不耐其烦,严格要求,强化训练。(5)缺乏良好的阅读和审题习惯第8小题主要考查区分物质的方法,有28%的同学错选了A,即认为用水不能却分氯化钙和碳酸钙。一部分同学仅是想当然地认为区分物质应该用其他的化学试剂,而不能用水,学生往往认为水不是化学试剂;还有的同学不知道这两种物质的溶解性差别,也不知道使用卷首提供的“酸碱盐溶解性表”,故而造成失分。第9小题多数错选为A和C,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反应中均有气体生成,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