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doc_第1页
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doc_第2页
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doc_第3页
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doc_第4页
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南京市各项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持续增长,就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比重提高。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在产业及职业的分布逐步优化,劳动人口及其就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主要根据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市劳动人口及其就业现状作分析和探讨。一、劳动适龄人口的基本状况1、 劳动适龄人口呈增长态势劳动适龄人口是人力资源中的主要部分,按照劳动法规定,我国劳动力资源为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男性16-59周岁,女性16-54周岁的人口。“六普”资料显示,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为583.16万人,其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已达72.86%,比2000年69.41%上升了3.45百分点,比1990年65.77%上升了7.09百分点(见表一)。表一:1990-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变化情况指标1990年2000年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万人)339.93425.25583.16总人口(万人)516.85612.62800.37占总人口比重(%)65.7769.4172.862000-2010十年间,劳动适龄人口增加157.91 万人,年均增长3.21%,而1990-2000十年间,劳动适龄人口增加85.32万人,年均增长2.26%,两个时期的总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2.71%和1.71%。十年来,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均快于总人口的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南京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吸引力增强,外来人口增加; 二是上世纪80年代后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19811990)影响所致;三是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女性劳动力资源增长较快,性别比有所下降从性别上看,女性劳动力资源增长38.21%,比男性劳动力资源增长36.24%,还快1.97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由2000年的120.26,下降到2010年的118.54(见表二) 表二:男女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情况年份人口数(万人)比重性别比合计男女合计男女2010年583.16316.32266.8410054.2445.76118.542000年425.25232.18193.0710054.645.4120.263、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结构关系着劳动力的动态供给状况,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162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比由22.55%提高到27.7%,满足了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同时,2544岁和4559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分别由54.02%和23.43%,下降到47.97%和24.33%。2010年全市45岁以下劳动适龄人口为441.23万人,占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75.66%,比2000年的76.57%,有所下降,年龄结构趋向老化(见表三、图一)。表三: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结构年龄2000年2010年人数(万人)比重(%)人数(万人)比重(%)总计425.25100583.1610016-24岁95.922.55161.5127.725-44岁229.7254.02279.7247.9745-59岁99.6323.43141.9324.33图一: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分布(万人)4、外来人口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劳动适龄人口达到148.74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191.26万人的77.77%。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快,南京市的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其中,外来人口的增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们在城市中大部分从事苦、脏、累的劳动,为南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外来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96.2万人,占64.68%;女性74.51万人,占35.32%,男性大大多于女性。 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99.6%,其中1629岁青年是外来人口的峰值年龄,占61.25%,3044岁壮年占37.69%。相比之下,本地户籍劳动力中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67.47%,低于外来劳动力32.13个百分点,外来劳动适龄人口的年轻化对于南京市户籍人口老年化的趋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见表四、图二)。表四 劳动力资源年龄结构 单位:万人年龄常住劳动力户籍劳动力外来劳动力合计男女合计男女合计男女总计583.16316.32266.84434.42220.12192.33148.7496.274.5116-19岁50.8426.5224.3231.6116.2915.3219.2310.23920-24岁110.6757.4453.2363.0832.4430.6447.592522.5925-29岁74.4937.7936.749.2324.9424.2925.2612.8512.4130-34岁65.3833.8131.5746.4923.3723.1218.8910.448.4535-39岁65.7334.7131.0247.1823.6423.5418.5511.077.4840-44岁74.1239.1634.9655.527.9527.5518.6211.217.4145-49岁67.7835.8431.9455.0227.8627.1612.767.984.7850-54岁48.4625.3623.142.0921.3820.716.373.982.3955-59岁25.6925.6922.2522.253.443.445、在校大学生是南京市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在校大学生数为97.31万人,比2000年21.69万人增长348.64%,占2024岁的人口比重由40.52%上升到87.93%,提高了47.41个百分点,这一年龄人群是南京市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2010年,全市高校毕业生有26.65万人,而同期新增就业人员20.7万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外地就业。如何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南京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劳动适龄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高学历人口增长幅度大,低学历人口显著下降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增加迅猛,使劳动适龄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有195.51万人,与2000年的68.81万人,增加184.1%,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6.18%,上升到2010年的33.52%,提高了17.34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有111.11万人,增长237.72%,所占比重由7.74%上升到19.05%,提高了11.3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很多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继续学习,从而导致低学历人口呈显著下降趋势,文盲、半文盲人口减少了70.8%,所占比重由3.28%,下降到0.7%,减少了2.58个百分点,拥有小学教育文化的人减少了35.56%,所占比重由17.31%下降到8.14%,减少了9.17个百分点(见表五)。表五:劳动适龄人口文化结构变化文化程度2010年2000年2010年比2000年总量(万人)比重%总量(万人)比重%增减量(万人)增长%合计583.16100425.25100157.9127.08文盲、半文盲4.070.713.943.28-9.87-70.8小学47.458.1473.6317.31-26.18-35.56初中190.832.72156.4936.834.3117.98高中145.3324.92112.3826.4332.9522.67大专84.414.4735.918.4448.49135.03本科及以上111.1119.0532.97.7478.21237.72(2)性别比差距缩小随着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人数不断增加,劳动适龄人口的性别比差距在缩小。从2000年的120.26(女性为100,下同),到2010年的118.55,减少了1.71。特别是女大学生增加很快,大专程度的性别比下降了31.48,也就是说:现在每100个女大专生,就有113.58个男大专生;本科及以上,性别比更是下降了71.81,由原来的196.5,下降到现在的124.69(见表六)。表六:劳动适龄人口按文化程度分组的性别比(女性为100)2010年2000年2010年比2000年下降合计118.55120.26-1.71文盲、半文盲57.9841.716.28小学82.1780.092.08初中126.83134.61-7.78高中123.14125.23-2.09大专113.58145.06-31.48本科及以上124.69196.5-71.81二、人口就业状态的初步分析1、在业人口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全市劳动力在业人口比2000年增长26.48%,全市16岁及以上人口在业率为59.69%。男性在业人口占全市在业人口的56.59%,女性占43.41%,男性在业人口多于女性在业人口。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思想观念及客观条件的影响,部分单位对女性就业或多或少存在岐视现象;二是受学历、技术、体力等方面的限制,失业女性再就业存在困难;三是我国的现行退休制度的规定,女性比男性早5年退休,就业时间少于男性就业时间。 2、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南京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全市在业人口快速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在业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11.47%,比2000年下降了18.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36.17%,同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52.36%,同比上升了15.15个百分点。3、在业人口行业集中度高全市在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这4 个行业吸纳了全市62.78%的在业人口(见七)。表七: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及性别结构状况单位:%行 业比重性别结构男女总计10056.5943.41农林牧渔业11.4745.9154.09采掘业0.5373.6726.33制造业24.8455.9944.0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272.6527.35建筑业9.7886.7513.2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579.520.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1461.6938.31批发和零售业16.6944.6555.35住宿和餐饮业4.9845.9554.05金融业1.9149.3850.62房地产业2.3962.8737.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256.0343.9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66.2633.7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9261.0238.9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46.2453.76教育4.3744.5155.4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633.8266.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1652.2947.7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6967.9832.02 南京市在业人口集聚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占24.84%,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16.69%。同时,从性别结构上看,建筑业男性比重最高,达86.7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女性比重最高,达66.18%。4、职业分布渐趋技能化在业人口的职业分布及性别结构(见表八):表八:在业人员的职业分布及性别结构单位:%职业2010年2000年比重性别结构比重性别结构男女男女总计10056.5943.4110056.5943.41一、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4.573.1726.834.380.3519.65二、专业技术人员14.6949.7950.2111.3448.1551.85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9.4263.6836.326.4368.2531.75四、商业、服务业人员28.0444.0955.9118.1349.5850.42五、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1.3945.8654.1430.3744.455.6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1.8370.1129.8929.4170.729.3七、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0.1357.5742.430.0270.8329.17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31.83%,列第一;商业、服务业人员占28.04%,列第二;专业技术人员占14.69%,列第三;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占在业人员比重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3.35个、2.99个、9.9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占11.39%,大幅下降了18.98个百分点。技术性人才占在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在业人口职业分布结构正逐步趋向技能化。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比由2000年的19.65%,上升到26.83%,提高了7.18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了。5、不在业人口的基本分析不在业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中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从未工作人口的结构状况看,全市达到劳动年龄而未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40.31%,在未工作的人口中,男性占42.43%,女性占57.57%,男性低于女性15.14个百分点(见表九)。表九:未工作人口性别结构及分布状况(%)未工作原因合计男女总计10042.4357.57在校学习35.8752.5847.42丧失工作能力7.3942.1257.88毕业后未工作1.5955.0944.91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2.458.0441.96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3.4941.3158.69承包土地被征用0.745.2554.75离退休31.4342.157.9料理家务13.6110.9989.01其他3.5248.3951.61(1)、不在业未工作的原因:一是在校学生。在未工作人口中,正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占有较大比重,达到35.87%,其中,男性在校学生占52.58%,女性在校学生占47.42%,男性高于女性5.16个百分点。南京各类大学很多,在校学生数列全国第三位。二是离退休。因部分适龄劳动人口未达到退休年龄即离开工作岗位,增加了全市的离退休人口,其占未工作人口总数的31.43%,在各项原因中,排列第二;其中男性离退休人数占42.1%,女性离退休人数占57.9%,男性低于女性15.8个百分点。三是料理家务。在我市,不参加工作,专职在家料理家务的人口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占13.61%,主要是一些“全职太太”,女性居多,占料理家务的人口的89.01%,高于男性78.02个百分点。四是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曾经有过工作,但因各种原因失去了工作,现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其占未工作人口总数的5.89%。五是丧失劳动能力。因丧失工作能力而没有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也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女性占57.88%,比男性高15.76个百分点。他们是社会和家庭需要关爱的对象。六是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这部分的人口以毕业的学生为主,他们刚从校门跨入社会大门,正在寻找工作的机会,其占未工作人口总数的1.59%。其中,男性占55.09%,男性高于女性10.18个百分点。七是其他。占未工作人口总数的3.52%。男性比重低于女性比重3.22个百分点。(2)、失业人口是未工作人口中最值得引以关注的群体在未工作人口中,有三部分人口组成了失业群体,一个是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另一个是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还有承包土地被征用,无法继续务农的人口,这几部分人口占未工作人口的比重达8.18%。这些人口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但未找到有收入的社会劳动。因为失业,影响到这部分人口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一旦失业人口过多,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因此,做好解决失业人口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从失业人口的分布状况看,城区高于二县(见表十)。表十:未工作人口各区县失业率全市3.18浦口区0.66玄武区3.97栖霞区4.68白下区3.11雨花台区3.7秦淮区5.5江宁区3.48建邺区4.07六合区2.62鼓楼区3.96溧水县1.67下关区4高淳县1.78在13个区县中,六城区的失业率除白下区外,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栖霞区最高,为4.68%;建邺区第二,为4.07%;玄武区第三,为3.97%。三、人口就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综合上述对我市人口就业的现状及特点的分析,由此对我市的人口就业构成所呈现的发展趋势作出下列基本判断:一是男性就业人口呈相对上升趋势,女性就业人口呈相对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中等年龄组表现尤为突出,但在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的在业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中有所差异,因为,在低年龄组内,男性入学就读接受教育的机会多于女性,就业人口呈相对上升趋势;在高年龄组,由于女性普遍比男性至少早5年退休,而且要料理家务,所以,女性就业人口呈相对下降趋势。二是第一产业人口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人口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人口持续上升。在各行业人口结构中,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逐步减少,从而导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是南京的经济基础,也是吸收就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就业人口保持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是南京大力发展的重要产业,就业人口持续增加,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三是在各职业人口结构中,农业劳动者将持续下降,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将会保持稳定,商业、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将会大幅度上升,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也会有一定程度上升。四是在未工作人口结构中,离退休、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员将会增加,在校学生及其他不在业人员将会有所下降。四、人口就业面临压力的主要原因1、劳动适龄人口持续上升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市目前正处于劳动适龄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活动人口持续上升阶段,劳动适龄人口长期上升,将形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超过总人口增长率,因此,总人口就业率需大幅度上升,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可是目前劳动就业岗位的增加量滞后于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为我市人口就业带来压力。2、城市化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成趋势,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涌入必然对城市就业形成压力。同时,制造业产品已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方向转变,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这种产业结构性变革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群体,给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3、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市经济增长正在经历迅速的“资本和技术深化”过程,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吸纳新增劳动力有限,而且需要的都是高素质的人才,如“十五”、“十一五”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