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环经济论文空间分异论文: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优化摘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成为我国各省(市)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和21世纪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由于我国区域间在国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在构建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的测度,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一方面,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不同水平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中,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处于控制地位,反映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仍然任重道远。尽管我国目前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仍面临着一些障碍,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加以克服。关键词 循环经济;空间分异;空间优化;中国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5-015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25面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成为我国各省(市)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和21世纪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1。为推动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内外学者在构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形成评估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从空间尺度来看,循环经济评价可分为国家、区域、城市、产业园区和企业等多种尺度2-10;从时间阶段上看,循环经济评价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不同阶段11。从评价方法看,采用较多的是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灰色关联度法、特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12-14。由于我国区域间在国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空间(区域)和空间差异(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基于类型分析得到的“问题”为我们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15。本文主要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为基础,系统探讨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空间优化。1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分析方法1.1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人们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核心是实现资源的再生或循环利用,其根本目标是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同时实现经济的高速健康增长。利用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适当的评价方法,可以及时了解循环经济建设的效果并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在选取指标时需要根据3r、系统性、指导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区域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及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等原则,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使得指标系统全面、简要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建设现状和发展潜力。1.2 评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不同属性的指标隶属关系、层次关系原则组成的有序集合。基于上述认识和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选取了26个原始指标或生成统计指标,并对部分指标根据需要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见表1)。根据设置的指标,本文查阅了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环境年鉴2005和中国环境年鉴2006等资料,收集有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到了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始数据。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1.3 主成分分析法在计算某一地区发展状况的多项评价指标的综合值前,会遇到以下两个问题要求解决:一是变量(即指标,下同)个数多,往往计算起来费时,而且分析困难。所以删除一些对描述事物提供很少信息量的变量,就为人们所关注。众所周知,变量信息量的大小,就是变量变化差异性的大小,也就是方差的大小。但多个变量所描述事物的差异性,是各项变量综合提供的,由于变量间可能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单个变量提供的差异性不能用其方差来度量,只有当变量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互不相关时,单个变量对事物差异性的贡献,才可用其方差来衡量。这样就需要把原来存在相关关系的一组变量,通过线性替换,变换成一组互不相关的新变量,即以损失少量的信息为代价来换取变量个数的减少。二是求出一组新变量后,每个变量在综合值中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因此需要根据这一组新变量的特点,对各新变量求加权和,但权数又如何确定呢?有的学者主张采用个人判断法。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易受判断者自身业务水平、分析问题能力以及掌握有关资料多少的影响。如果我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ai=i/i (i=1,2,3,p)作为新变量的权数,便可以克服个人判断法中人为确定权数的主观影响。主成分分析是用损失少量信息(小于总信息量的15)来换取减少p-m个变量的一种方法,其好处就在于减少以后的运算工作,此外,还可给出新变量的权数。由于我们所选取的评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为消除自变量的共线性问题,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用sas软件中的princomp程序来确定累积贡献率(cumulative)大于85%的主成分个数,然后得出各主成分分地区的得分排名,再以各主成分各地区的得分为变量、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proportion)为权数,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用公式可表达如下:y1prin1+2prin2+mprinm (1)(prinm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5%)上式中,y表示某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值,m代表第m个主成分的贡献率,prinm 代表第m个主成分的得分。用综合得分可对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和区域比较,通过各因素、各指标之间的比较,了解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详细情况。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数理分析2.1 主成分(princomp)程序设计及运行结果我们采用编程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该程序如下:data capability;title 循环经济发展能力;input y v1 v2vi(i=1,2,26);label y=地区 v1=经济密度 v2=人均耕地面积vi=环境投资占gdp比重(i=1,2,26);cards;输入各省(市)区上述指标的数据;proc princomp out=capability;proc print; var prin1 prin2 prin3 prin4 prin5 prin6 prin7 prin8 prin9;run;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利用获取到的相关数据,运行princomp程序,我们可以得到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主成分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提取的结果,前9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5%,基本包括了原变量的主要信息,所以本文对我国各省(市)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能力的评价选取9个主成分用于分析和对每一样本各主成分打分排序。根据主成分分析程序运行结果,运用公式1,以各主成分得分为变量、各主成分贡献率为权数,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分值,结果见表3。2.2 基本结论与相关分析2.2.1 地区间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明显根据表3中的得分及排序,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强、较强、较弱和弱四个级别,我们可以把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聚类为i、ii、iii、iv类(见表4)。由表4可以发现,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类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平均值之间的差距都比较大。其中第一类与第二类相差1.126 4分;第二类与第三类相差0.386 7分;第三类与第四类相差1.023 8分。第一类与第四类相差分值高达2.086 9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地区与较弱地区的平均分值相差1.361 7分。另外,从表4我们不难看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强弱的地区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同样呈现着明显的差异性(见表5)。由表5我们发现,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占全部地区的22.58%,而中西部地区合计仅占12.90%。相反,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中西部占了48.39%,而东部地区仅占16.13%。2.2.2 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比例偏大通过表4,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不同水平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中,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处于控制地位,占到各省(市)区总数的64.52%。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仍然任重道远。2006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务院针对近年来经济发展中能耗增长快、污染严重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具体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从全年能源消费情况看,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单位gdp能耗首次由升转降,比2005年下降了1.33%16。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高耗能产业增长仍然较快,经济增长依然粗放,各方面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节能降耗形势依然严峻。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措施贯彻执行力度,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淘汰高能耗落后产能,动员全社会力量,把节能降耗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下称公报),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最快的10个地区(除西藏),如表6所示:从以上数据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不仅除北京以外,其它各地区都未完成4%的节能指标,而且在节能减排上处于领军状态的多为直辖市或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而拿北京和天津来说,之所以能够完成或接近完成指标,恐怕要得益于结构上的调整。北京的第三产业比例已经达到70%,70%是一个普遍被认可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的标志性比例。而天津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已达到了50%。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不难看出,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上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2 000多美元,沿海或发达城市的gdp则更高,因此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结构调整是发展的必然规律。此外,利用节能这场战役还可以大力发挥“摊薄效应”,借机淘汰掉一些劣势行业和企业。我们再来看看2006年全国gdp能耗下降最慢的10个地区(除西藏),如表7所示:不难看出,gdp能耗下降较慢的地区多集中在我国中西部,这些地区工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工业中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更快,并非推卸责任,由于总的来说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因此这些地区减排速度慢也属正常。3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优化措施尽管我国目前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仍面临着一些障碍,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加以克服。3.1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法律手段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公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立法过程中,应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要求,并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为实现由污染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化提供法律保障。另外应抓紧制定各类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如加快排污制度改革,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3.2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格局引导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完善并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实施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导向的进出口政策,形成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减少资源配置对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共享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其效用最大化。3.3 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滞后,已成为推动循环经济的重要障碍,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核心。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企业更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17。 3.4 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政府必须发挥更大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标识制度,引导和鼓励政府及公众购买、消费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另外,要强化政策导向,国家可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用国债等渠道进行投资引导,在各行各业促进循环型生产环境的形成。国家相关部门应研究制定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生产的企业的产品减免税收及给予优惠贷款的措施,可实行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多种形式的所得税优惠措施,鼓励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另外,可在资源开采环节适时扩大征收范围,尤其要对不可再生、非代替性、稀缺的资源从重课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对造成污染的经济行为,可采取征税的经济手段将污染导致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价格机制来有效调节对环境有污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3.5 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科学的、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彻底摒弃gdp至上的政策目标,推行绿色gdp制度18。“官念”必须更新,通过绿色gdp指挥棒的作用逼迫官员放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的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内经济核算体系等。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已注意采用新的绿色国内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我们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reen gross domestic product,ggdp)概念,ggdp比较全面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gg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资本折旧、自然能源消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可供各级政策领导部门使用,让他们看到传统国内生产总值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差异,促使他们放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参考文献(references)1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 (4) :51-56. li zhaoqian. thoughts about developing recyclingbased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12(4) :51-56.2宗禾,邢正翔.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j.广西节能,2004,(4):49. zong he,xing zhengxiang.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j. guangxi jieneng, 2004,(4):49.3白露,白永秀,薛耀文,陈芳.中国省区循环经济预评估及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2):149-155.bai lu, bai yong xiu, xue yaowen, chen fang.circular economy beforehand evaluation of provinces and regional divers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2):149-155.4张坤民,何雪炀,温宗国.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0,(7):4-9.zhang kunmin, he xueyang, wen zongguo. study o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of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 2000,(7):4-9.5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yu liying, feng zhijun.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circular economyj. china soft science, 2005,(12):44-53.6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6):201-203.zhou guomei, peng hao,cao fengzhong. index system of recycle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efficiencyj.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 2003,6(6):201-203.7ehrenfeld j,gertler n. the evolution of interdependence at kalundborg.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7,1(1):67-80.8rotter,vera susanne,kost thomas,winkler joerg, bilitewski bernd.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rdfproduction processj.waste management, 2004,24(10):1005-1021.9元炯亮.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3,(3):38-40.yuan jiongliang. study on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ecoindustrial park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3,(3):38-40.10李健,邱立成,安小会.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4):121-125. li jian, qiu licheng, an xiaohui.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of circulareconomyoriented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4):121-125. 11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4):155-158.ma jiang. basic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of recycle economy in chengdu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06,(4):155-158.12章波,黄贤金. 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22-25.zhang bo, huang xianjin. research o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 and demonstrable assess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15(3):22-25.13牛桂敏. 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2):4-7.niu guimi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of recycle economyj.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 2005,18(2):4-7.14严刚.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7,(5):19-21.yan gang. discus on evaluation of regional recycle economy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recycling research, 2007,(5):19-21.15李宁著.走出困境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88.li ning. out of the woodsstudy on patial pattern of urnan employment capability and regional measures in the northeast area of chinam.changchun: literary and art press, 2005:88.16华文.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三年来首次升转降n.新浪网,:2007-07-17.hua we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gdp of china is up to down in 2006, the first time in three years, :2007-07-17.17颜建军,游达明.我国区域循环经济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3):45-47,78.yan jianjun, you daming.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 and security system of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in chinaj.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2006,(3):45-47,78.18范新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及路径选择j.财经政法资讯,2007,(1):3-8.fan xincheng. the obstacles and way of developing circulatory economy in chinaj. information of economics and law, 2007,(1):3-8.19范恒山.区域政策:实现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的基本途径j.中国改革,2007,(8):8-10.fan hengshan. regional policy: the basic mpproach to realize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of“having protection and having pressure”j.china reform,2007,(8):8-10.20邵晖.循环经济理念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j. 经济研究导刊, 2007,(3):164-166.shao hui. applic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dea in region planning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07,(3):164-166.21冯之浚.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j. 中国软科学,2004,(1):5-12.feng zhiju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j. china soft science,2004,(1):5-12.22韩宝平,孙晓菲,白向玉. 循环经济理论的国内外实践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62.han baoping,sun xiaofei,bai xiangyu,wei ying. the practice of cycle economy theory at home and bbroad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3,(1):61-62.23李会欣. 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j. 能源与环境, 2006,(1):28-31.li huixin. constructing a supporting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yclic economyj. energy and environment,2006,(1):28-31.24崔伟宏,罗静.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与技术体系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 2007,(1):10-17.cui weihong,luo jing. analysis on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 andtechnologicalsystemj.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7,(1):10-17.25ehrenfeldj, gertlern, theevolutionof interdependenceat kalundborg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7,1(1):67-80. 26rotter vera susanne,kost thomas winkler. joerg and bilitewski,bernd.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rdfproduction processj. waste management,2004, 24(10):1005-1021.study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li ning1,2 ding sibao1 zhao wei1(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beijing 100101, china)abstract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djusting production mode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will become an urgent demand in speeding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ovinces (cities)and regions, and also become the only way to regional economic sustained growth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important solution to realiz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there are many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化学课件flash
- 高中俄罗斯课件
- 高一哈姆雷特课文课件
- 大数据应用股权转移及数据安全保护合同范本
- 住宅租赁经营权及社区服务设施租赁及管理合同
- 离婚协议书范本(适用于名人隐私保护条款)
- 离职员工经济补偿金及原公司企业创新发展协议
- 果园中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 盆栽养护误区解析与矫正
- 大学课件检验及评价规程
-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组织实施方案
- 第3课 团团圆圆过中秋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年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E类)药剂专业》新版真题卷(附解析)
- 成都麓湖生态城规划建筑产品线
- 二年级看图写话指导《美丽的秋天》课件
- 检伤分类-课件
- TCECS 720-2020 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
- 吉林大学无机化学课件: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
- 门诊戒烟干预登记表完整可编辑版
- 应用化学专业英语unit.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