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3引言41 死亡在小说中是氛围与情节72 死亡隐喻了人类的困境,是美与恐惧的极致和终结142.1死亡隐喻了人类的困境142.1.1死亡隐喻了人类困境中的不自由和孤独152.1.2死亡隐喻着人类身处在无理可循的困境中172.2死亡是美与恐惧的极致和终结19参考文献24英文文献25英文文献翻译29后记31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的内容和意义摘要埃德加.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天才式人物,以其隽永的文学创作和悲剧式的人生命运闻名于世,一直以来,学界对他的了解和研究,和其本人的性格一样,一直与潮流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第一章第一节 死亡作为情节和氛围出现在小说中在厄舍府的倒塌中,死亡出现在文章的中间和末尾,中间的“死亡”(假的死亡)发生在作为作者“从小就是好朋友” 但“许多年未曾谋面了”的罗德里克厄舍的妹妹玛德琳小姐身上:“有一天晚上,他忽然告诉我,玛德琳小姐去世了,他说他打算把她的尸体放进古厦的地窖中保存两个星期,再举行葬礼。”(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51)在这里,死亡作为故事的一个中途情节,对小说的情节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小说的起初,就为我们展示出一种颓败、阴暗的局面:“在这年秋天的一个沉淡、阴暗、寂静的白日,天上的云彩低垂。暮色降临时,我终于看见了那阴沉的厄舍古厦。我望着前面的景象望着这幢房子和它周围的地貌,望着光秃秃的墙壁,望着眼睛般的窗户,望着那一排排蓑草,望着那几株死树的白树干,这样一想,我便策马来到池塘陡峭的边缘,观看灰色的蓑草、丑陋的枯树干,和那眼睛般空洞洞的窗口,我心中忽然打一个冷战,情绪变得比刚才更为压抑。”(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51)进入厄舍府后,厄舍的坏境同样是使人隐忧的:“使自己相信古厦及其周围的地区笼罩着一种特有的气体,这种气体与天上的空气不一样,它是从朽树、灰墙和宁静的池塘中溢出来的,是一种神秘的毒气,压抑、惰滞、蒙蒙的可以看到,呈铅灰的颜色。 “我努力摆脱这种恍如做梦的感觉,更为仔细地一点点观看古厦的真实面貌。它看上去极为古旧。由于年代久远,房子的色泽消褪得厉害。古厦的外表生满了苔藓,屋檐上蛛网密布。然而房子并没有严重损坏,没有一处坍塌。 “它的各部分仍然十分完好,不过古厦上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要粉碎。整体的完好与局部的败落,这二者看上去极不协调。这一点使我不由地想起那些长年无人问津的地窖中的外强中干的木器,它们多年未接触过外面的空气,看上去是好好的,里头其实早已朽烂不堪。然而,这座古厦除了这种广泛的败落迹象外,在结构上却没有什么不稳定的征兆。仔细观察,也许会发现一道难以辨识的裂缝,从房子正面的屋顶开始,呈锯齿形沿墙而下,一直通入池塘的死水之中。”(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43)种种的迹象都有一种暗含的死亡意味,同时,第一次出场的玛德琳小姐也十分配合地印证了这种隐忧:“他却有些犹豫地承认说,他的这种忧郁是有根有源的,他的爱妹就长期患有这种严重的精神病,精神几乎崩溃。这个妹妹是他多年来的唯一同伴,也是他世上的唯一亲人。他痛苦地说:“她若是一死,我们厄舍老族就剩下我这一根独苗了。”(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45)他这样说着的时候,他妹妹玛德琳小姐从房间的远处走过,她没注意到我,很快就消失了。我怀着一种惊恐的心情注视着她,这种心情我是无法描述的。我望着她那逐渐远去的身影,心里不由茫然失措。当房门终于关上时,我的目光本能地回到我朋友脸上,急切地想看看他是什么个表情,但是他已用手捂住了脸,我只能看到他那张开着的手指显得越发苍白,滴滴泪珠顺着指缝漏出。”(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45)如同在卓青重回死亡纯粹个人主义与其世界的可能一文中所描述:“这注定是一起谋杀。必须谋害这个人,而又是不能公开的。这是在背后,在此地与彼处秘密谋划的阴谋,彼此不交一语,从无联络,仅仅暗地算计,悄悄窥视。因而,毫无征兆的,毫不引人注目的,他动手了。”(BBS水木清华站,MonMay603:43:452002)厄舍兄妹最后的死,与其说是一种怪异的哥特式消亡,更不如说是作者的“一场谋杀”,从作品的一开始,每一字一句都将写作的方向引向死亡,使死亡成为必然,在文本内容之上,最后死亡的结局成为一种谋杀的结果。于是最后,作为结局的死亡成为了“众望所归”:厄舍小姐死去(第一次是被过早埋葬),及最后的复仇,和厄舍兄长及厄舍的整个府邸一起被湖水吞没,仿若未曾存在。这种死亡出现在故事的中间及末尾,而在红死魔的假面中,死亡并未过早出现,在荣亲王世外桃源的的寺院中,他“从宫里武士和命妇中挑了一千名体壮心宽的伴当”,(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七月摩格街谋杀案,p176)一切看起来都是安全的,尽管寺院外已经如同人间地狱,死尸遍地,但荣亲王的寺院却仍是歌舞升平的或者说是假装歌舞升平的,直到最后,荣亲王突然的死亡使红死魔的真相(或者其实它从未假扮过)被揭露,死亡才开始如同一枚炸弹瞬间爆裂,一刹那吞噬掉最后一个残喘的角落。 在陷坑与钟摆中,死亡是从来都是一个游戏般的考题:死刑判决:“清清楚楚灌进耳膜的最后一个声音,就是一声判决可怕的死刑判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七月摩格街谋杀案,p195)陷坑:“我被摔得稀里糊涂的我发现自己摔倒在一个圆坑的顶边缘处,而那圆坑到底有多大,我当时根本无法确定。我在靠近坑沿的坑壁上一阵摸索,成功地抠下了一小块碎片。我把它扔下了深渊。有一会儿,我听到的是它下落时撞击坑壁的声音,后来,是坠入水面的沉闷回响。与此同时,头顶也传来一种声音,好像有人在急速地开门关门。一丝微弱的光线划破黑暗,又迅疾消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七月摩格街谋杀案,p200)钟摆:“我审视着地牢的天花板。那是一幅彩色的时间老人的画像。他手里握的不是一把镰刀。不经意地扫了一眼后,我还以为,那是一个我们在老式钟上见过的巨大钟摆。但这个钟摆外形上的奇特处,促使我多看了它几眼。当我直勾勾地仰望着它时(它的位置恰在我正上方),我觉得我看到它动了。片刻间,这个感觉就被证实了。它的摆动幅度不大,当然也很慢。我盯着它看了会儿,有几分害怕,更多的则是惊奇。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小时钟摆的摆幅已经近乎一码。它是摆动速度当然也随之加快了。最使我惊慌失措的是,我显然意识到了钟摆在下降。我如今看到下边的刀刃分明像剃刀一样锋利。再也不必怀疑了。这正是那些酷爱折磨人的僧侣为我安排的死法。真可谓独具匠心啊。宗教法庭的那伙人已得知我发现了陷坑。恐怖的陷坑,正是为我这样胆敢与国教唱反调的人而设的。它是地狱的象征,是传闻中宗教法庭登峰造极的一种惩罚。偶然间摔的那一跤,使我躲过了葬身陷坑那一劫。我没跌入陷坑,把我扔进去也不在毒计的计划范围内,但我又必死无疑,别无选择,于是,另一种比较温和的死法等着我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七月摩格街谋杀案,p203)而在“我”连钟摆的死法都逃脱后,更灭绝人寰的死法出现了:“我刚放弃这一企图,立刻发现牢房起了不可思议的神秘变化在呼吸之间,已有铁板烧热的气息扑进鼻孔!牢房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味道!那些盯着我受煎熬的魔眼一闪一闪的,也越来越亮了!毫无疑问,这是那帮折磨我的家伙设好的阴谋。哦,冷酷的恶魔!为躲开炽热的铁壁,我只得朝地牢中央退缩。想到即将被活活烤死,陷坑的凉爽倒成了精神抚慰剂。我迫不及待地冲到那致命的坑边,瞪圆了双眼往下看。燃烧的屋顶发出的亮光,照彻了坑内的角角落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七月摩格街谋杀案,p207)很明显,在“我”逃脱了先前的三种为“我”设计好的死法后,宗教法庭采取了最后的终极手段:烧掉封闭的牢房,由于“我”一次一次对死亡的逃脱和宗教法庭对此情况的重新设计,死亡成了一个必然与逃离的游戏,“我”一次次地从死神手中挣脱,死神却又一次次地把“我”抓在了手心,他既抓不住我,由于我的聪明和运气;我也逃脱不了他:由于不自由和无助的处境。在这篇小说中,死亡是一个时时出现而又时时消失的角色,在结局中,看似最终的、最无法逃匿死亡方式带来了最后一刹真正的逃离。在情节之外,死亡作为其小说的氛围营造手法是凸显死亡主题的更得力的助手。如在厄舍府的倒塌中,“望着那一排排蓑草,望着那几株死树的白树干,心中极感压抑。这样一想,我便策马来到池塘陡峭的边缘,观看灰色的蓑草、丑陋的枯树干,和那眼睛般空洞洞的窗口,我心中忽然打一个冷战,情绪变得比刚才更为压抑。它的各部分仍然十分完好,不过古厦上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要粉碎。”(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53)在以上对环境的描写中,我们能轻易地看见诸如“衰草”“死树”“粉碎的石头”等意象,这是一种自然景物的“死亡;第二,在人物关系和形象上:“此外我也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古老的厄舍家族始终是一线单传,它的支系都繁衍不了几代便断了香火。尽管他面如槁灰,他的大眼睛却是水汪汪的,炯炯有神。他的薄嘴唇缺少血色,但轮廓却极为漂亮。精美的鼻子上生着两个宽大的鼻孔,就像是希伯来雕塑。下巴精巧雅致,头发又细又软,额头平坦宽阔。他的这副相貌让人看上一眼便不会忘记。现在他脸上的表情极为夸张,与以前大不一样,所以我几乎怀疑自己是在同谁说话了。他的这种苍白的皮肤、目光灼灼的眼睛,也都极为震慑我的心灵。还有他那柔软光滑的头发,显然是久未梳洗,这薄薄的一层头发不是垂在脸边,而是散在头顶,让我看着十分陌生。”(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44)先有家族血脉的一种孱弱,这种孱弱暗含着血脉的死亡仿佛指日可待,同时厄舍兄长的外貌反应出爱伦坡的哥特式审美:苍白的皮肤、深陷而大的眼睛、没有血色的嘴唇和精致的轮廓,这种苍白与羸弱是贵族式的,是乖戾与阴暗的,正与爱伦坡因早年教育对自己的贵族定位相合,而这种哥特式审美是以死亡作为隐含的中心的:苍白的皮肤与无血色的嘴唇象征了人物的健康状况堪忧,而且很少外出活动(肤色白),那么此人物的身体状况一定不好,而且性情孤僻;而对于任何生物,特别是智慧生物而言,从进化论的观点看来,眼睛是最重要又最脆弱的部分,于是越大的眼睛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大的眼睛也隐隐蕴含着一种眼睛主人更容易遭受到的危险的可能;精致的面庞轮廓则说明的了人物贵族的身份之外单薄的身躯。于是各种隐隐的不安全感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他们感觉到这是美的,却在美之外无法逃避一种奇怪的恐惧感。然后厄舍兄长说,“我要完蛋了,”他说,“我肯定会悲惨地死掉。结局必然是这个样。我害怕未来的事情,我怕的不是这些事情本身,而是它们产生的结果。即使是最小的小事也会刺激我的灵魂,使我发抖。其实我并不痛恨危险,我只痛恨危险造成的效果,我痛恨恐怖。我处于这种身心交瘁的可悲状态之中,觉得自己早晚会在努力挣脱心理恐惧时,放弃掉生命和理智。”(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45)于是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了。读者坐在了看台上,他们不自觉的期待中,一场作者对角色的“谋杀”开始了。第二章第一节:死亡对人类困惑的隐喻在爱伦坡的小说中,死亡就是这样时而作为情节,时而藏在氛围中逼近着我们的意志,而坚定的是死亡作为完全的主角在小说中,它可以逃脱人们的视线,却从来都没有逃离人们的意识。笔者认为,如此强烈的死亡情节来自于他自幼年便开始的曲折多舛的命运。爱伦坡是说不尽道不明的作家之一。他是美国文学界的天才,却同时命运悲苦,以不朽的文学创作和悲剧般的人生命运而闻名于世。这种悲剧般的命运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地打击着他,爱伦坡自幼便失去双亲,生性孤僻而敏感,从小得不到温暖和安全感。再加工作与感情上都屡遭磨难,世界向他展示了最为残忍的一面。他只有借助写作和酒精,才能独辟天地,在精神世界里遨游驰骋。他曾抱怨说,他的敌人把他的精神错乱归因于他的嗜酒,而不是把他的嗜酒归因于他的精神错乱,就临死前不久还说过,“我经常沉湎于杯中之物,但喝酒是无法让我感觉到一点乐趣的。我不惜生命,抛弃名声,不顾理智,一味喝酒,不是为了追求纵饮的乐趣,而是竭力逃避令人痛苦的回忆,逃避无法忍受的孤寂,逃避迫在眼前的大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文坛怪杰-爱伦坡传 (英)西蒙斯.朱利安著)于是这种无法挥去的孤寂与失意在他的小说中,通通不可避免地指向了死亡,用死亡的多次实验,来使得死亡在恐惧之外至少丧失一部分神秘与陌生,使它从宿命中剥离出来,而稍稍变得能为人熟悉和预指,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能够获得一种短暂的、虚假的主导感和安慰感。笔者认为,这种死亡的时刻出现隐喻了爱伦坡时时经受而又时时思考的人类的困境。人类无法消除的困境主要是由孤独、不自由和无理可循。死亡隐喻着人类的孤独与不自由首先,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原始情感,这种恐惧来自于对一切所面临、所经历的未知,而人的一生的奋斗也好,逃避也罢,都只不过是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试图消解这种恐惧,爱伦坡用了一种逃避的方法(酗酒),却恰恰也是拿起枪杆最勇敢的斗士,用写作直面。在恐惧的边缘,是不自由,是孤寂,不自由来自于我们短暂的生命,人被忽然投放到这个世界,获得几十年的自由,而这自由的相对的,因为终有永恒来收复这种短暂,有绝对的不自由来收复这种相对的自由。在陷坑与钟摆中,主人公被宣判了死刑,这种死刑前的短暂生命恰恰比喻着人生,他独自在牢房里,寻求逃脱的方法,他甚至可以自由活动,但莫名出现的面包与水、人影都说明了在这种看似独立的状态外,根本还有人在注视。因而根据他的活动,宗教法庭对于处死他的方法也在做着一系列改变,直到最后干脆烧掉牢房。所以我们也便得知,我们是不自由的,是受人监视的,正如斯宾诺莎所说,“所有的人都吹嘘自己拥有自由,而自由只不过在于:人感受到了自己的意志活动,但却忽略了其原因。”(斯宾诺莎,伦理学 / 2005-08-01 / 商务印书馆)在这世上的一切不过都是指向死亡,而数量级上的死亡一定又指向着一个宇宙目的。这是人莫名其妙背负的“使命”,是一种因为绝对强权的奴役而产生的宿命。(不自由)死亡是如此轻易能够降临,而这种降临使每个人成为真正的个体,人生中所有的感觉或许都是上帝批量制造的,唯有死亡不可替代,不可同感,因为我们必须是“亲自去死”才能说在我们的身上真正发生了死亡这回事。这种个体的实现是我们在芸芸众生中追逐的,但同时又是必然发生的,并且至死才真正完成的,这是坡的作品中表现出浓浓的宿命论和神秘主义的源头,同时死亡的这种“个体发生”的属性暗含了人类孤独的绝对性,作为在这个星球上的众生中的个体,坡,或言我们是孤独的,而作为整个星球,整个人类,在茫茫的宇宙中同样也是孤寂的(这也许就是人类为什么饱含热情寻找地外生命的原因),而在宇宙之外呢?因此,在坡的小说中,死亡藏在各种明昧角落里,死亡被一切衰败和终结的景象隐喻着,而在更大的范围上,死亡本身是一个隐喻,它是一个谜面,是一副药引,是造物主给人类降低解题难度的恩慈,它象征和暗含了宇宙最终极的规则和命运,人类要获得终极的自由和存在,唯有通过死亡,超越死亡,解决死亡的谜题,进入荣耀的殿堂。(孤独)这种不自由与孤独唯一消除的方法只有死亡,但有谁能知道,死亡究竟是终极的温暖与自由,还是终极的孤寂与不自由?在这样的矛盾下,爱伦坡展开了他的“死亡试验”:让小说中的一切都蒙上死亡的阴影,在这种阴影中,主人公令人震惊,却同时毫无悬念地死去,这种断然的死亡或终结使爱伦坡能够置身其中,去品味死后的感觉,可能是痛苦的解脱,也可能是无法解脱的痛苦,而更多的可能则是他根本就无法找到一个确定的感觉,于是一篇又一篇的短篇小说接踵而至,一个又一个的人被他“杀害”。这种杀害在“试验”的目的之外,同时隐喻了一种坡的价值观:世上永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当这些东西的恐惧大得可以超过死亡的恐惧,自杀(在坡的小说中表现为以死亡为标志的小说的结束),或言死亡便发生了。厄舍府的倒塌讲的是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我”去到厄舍府与罗德里克厄舍同住,后被告知玛德琳小姐死去,于是便协助埋葬,而被活埋的玛德琳小姐回到厄舍,与兄长一同死去。厄舍府的命运如同百年孤独中布恩蒂亚家族的命运一般,陷入某种难以解释的宿命,最后孤寂地消亡。这种骤然灭亡的方式就象征着人生:它是无理由出现的,中途令人惶恐并结束得十分突然的。而厄舍附近及本身的各种景物、器物也在揭示着作者所看到的世界是如何荒芜而暗淡,坡一早就在勾勒自己的死亡,尽管死亡从来都是瞬间降临的事实。死亡隐喻着无理可循在红死魔假面一文中讲述的是红死魔潜入最后一块净土的故事,在文章的结尾,红死魔终于一统天下,“寻欢作乐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的倒在血染满地的舞厅里,尸横狼藉,个个都是一副绝望的姿态。乌檀木时钟的生命也终于随着放荡生活的告终而结束了。香炉的火光也熄灭了。只有黑暗、衰败和“红死”一统天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七月摩格街谋杀案,p181)一切美好的丑恶的,惊惧的安慰的都成为不存在的过去。这种死亡如此庞大,它一统了天下,对于个人而言,死亡也是同样无法超越地大,并且它像红死一样令人难以相信,任何正常健康的人都不会相信自己很快会死去,但是死亡却不会讲什么人性或者道理,死亡的无理可循正是人类不安全感的所在我们必须提防着某个人,现在不知道它在哪,可它一定会来。任何安慰和温暖都是短暂的,因为死亡的必然存在,它们变得脆弱荒唐。更如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在上帝与新物理学中提出的宇宙观设想:“假设在一机枪手前面有一个靶。该机枪手以恒定的速度扫射枪靶。结果,靶上就出现了间距相同的枪眼组成的图案。这时,某种必须永久生活在枪靶平面上的二维生物会把这一系列事件看成是在它所在的世界中,孔洞是有规律地出现的。它仔细观察过孔洞之后便会推论:孔洞的形成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周期性的,而且,孔洞的布局也有几何学上的质朴性,它们之间的间距是相同的。于是,这二维生物就会自信地宣布一条平面物理的新定律:孔洞创生定律。即每一个孔洞的出现都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造成了同行的下一个孔洞的出现。在一简单的序列中,一个孔洞毕竟总是跟随着另一个孔洞出现的。这个二维生物从它那受限的二维世界的观点出发看问题,因而就完全看不到真正的事实:所有的孔洞实际上完全是彼此无关的,其布局的规律性完全是那枪手的行为造成的。同样,宇宙有秩序的运行也可以如此解释:上帝从某种更为广阔的背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创造了每一事件。更为广阔的背景是更高维度的空间?是一种不是空间的物理结构?是一种全然是非物理的结构?”(保罗戴维斯 / 2005-5-1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因而,我们的世界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解释的,或言根本就是不可解释的。这种荒谬在陷坑与钟摆中,同样通过死亡来体现:死亡的运用是如此隐晦,它从未真实发生,却又如此明显,主人公不能预知下一个变化是什么,并且永远会在好奇和探寻的下一刻发现自己的判断错误。主人公时时在受死亡威胁,这与人的一生所要经历的感觉也是一样的我们知道有那结局在等待我们,却不知它何时发生。这种道理是没有道理的,是掌握不到的,所以坡用酒精麻痹自己,他说“我经常沉湎杯中物,但喝酒并没使我感到半点儿乐趣。我不惜生命和名声,不顾理智,一味喝酒,并非追求乐趣,而是竭力逃避令人痛苦的回忆,逃避无法忍受的孤寂,逃避迫在眼前的大限。”同时他又不断用笔,用心血创造死亡,以减轻死亡的未知和陌生带来的恐惧。第二节死亡是恐惧和美的极致和毁灭爱伦坡的死亡观是现实主义的,这也决定了他是一个哥特小说家而非恐怖小说家。恐怖小说家通过各种灵异事件或形象、人物一味追求感官刺激,鬼怪是常用的题材,而鬼怪的面目和作为都是越恐怖越好,不需要对读者有任何解释,回避了情节发生和人物塑造的自然情理;而在爱伦坡眼里,死亡已然是一种终结的标志,因而在他的小说中,并没有亡灵或者鬼怪,任何死尸的重起都一定是有其原因的,如厄舍府的倒塌中,玛德琳小姐最后的惊悚出现并非鬼魂,并非“死而复生”,而是因为她下葬时便没有死,她撬开了棺材和坟墓去重回厄舍府找她的哥哥,两人在裹尸布中相搏,而文章的起初便说道厄舍兄妹是有同心感应的,而且厄舍兄长本身的身体状况已然非常糟糕,在最后因受到亲眼见到复仇而来的妹妹的巨大刺激痛其一同死去也是在自然情理之中的,爱伦坡所回避的只是厄舍活埋妹妹的动机,及在陷坑与钟摆中“我”无论如何不跳“陷坑”的原因,留给读者以无限深思和怪异而隽永的美感。作为一个哥特审美风格的小说家,死亡必然是小说的主要角色,而在坡的小说中,死亡从来都不是直接和主要描写的对象(赤裸裸描写死亡的方式方法和情状的往往是恐怖小说),死亡就如同太阳,愈靠近愈温暖,但是一旦真正到达,便是不复的结束。这种结束可以看作是完全的毁灭,但也可以看做是温暖的极致,统一地说,它是一个收点,死亡便是小说中盈满着的死亡与美的收点。在厄舍府的倒塌中,厄舍是美好的,它是一幢年代久远的、象征身份的府邸:“我一边这样观察着,一边策马来到房子跟前。一名在门口迎候的仆人牵走了我的坐骑,我走进大厅那哥特式的拱门。一名走路蹑手蹑脚的仆人一言不发地领我走过许许多多黑暗、复杂的走廊屋顶的雕刻、墙上的挂毯、乌黑的地板”, (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43)一切都是井井有条并且精致、富贵的;罗德里克厄舍是美好的,他“始终是仪表堂堂的。尽管他面如槁灰,他的大眼睛却是水汪汪的,炯炯有神。他的薄嘴唇缺少血色,但轮廓却极为漂亮。精美的鼻子上生着两个宽大的鼻孔,就像是希伯来雕塑。下巴精巧雅致,头发又细又软,额头平坦宽阔。他的这副相貌让人看上一眼便不会忘记”; (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44)玛德琳小姐是美好的,因为她和罗德里克厄舍本身就长得几乎一样,毋需赘言,而且下葬时“我”看到的她也是美丽的:“死者是在芳菲之年被僵硬症夺去生命的,她的脸和脖子上有一层像是涂上去的淡淡的红晕,嘴角上挂着一丝浅浅的微笑”; (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52)然而厄舍又是让人惊恐的:“我一看到这幢房子,就不由产生出一种难以忍受的忧郁感。我说难以忍受,是由于这种感情中没有半点美的味道,要知道,即使是最荒凉、最可怕的自然景象,在人们心中也往往会引起一种近乎诗意的感伤,而我现在的忧郁感中却毫无诗意可言。我望着前面的景象望着这幢房子和它周围的地貌,望着光秃秃的墙壁,望着眼睛般的窗户,望着那一排排蓑草,望着那几株死树的白树干,心中极感压抑。这感觉就如同吸足鸦片的人从美梦中醒来,重新回到冰冷的现实中一样。”(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43)罗德里克厄舍也让人害怕:“他就手拎提灯,敲了敲我的房门,走了进来。他的脸色与平时一样,惨白惨白,然而他的目光却极为兴奋,举手投足都透出一种无法克制的歇斯底里劲 头。他的样子吓了我一跳”(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53),玛德琳小姐当然也是令人惊恐的:“他妹妹玛德琳小姐从房间的远处走过,她没注意到我, 很快就消失了。我怀着一种惊恐的心情注视着她,这种心情我是无法描述的。”(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46)“我俩并没有长时间 地观看死者,因为不得不承认,尸体毕竟有几分可怕。死者是在芳菲之年被僵硬症夺去生命的,身上留有僵硬症的一切特征。”(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集,P52)因而,整个厄舍府及其居民,都带有这种浓重的恐怖之美,包括厄舍所热爱的艺术,也都带有这种品质,如他们所吟诵的鬼宫:“黄色的王旗闪烁金光, 在宫殿顶上随风飘扬。 (这一切都发生在以往) 那一天是那样美丽和祥。 轻风拂面, 一股气味如此芬芳 顺着白色的壁垒 飞拂,飘荡。如今 行人在谷中仍过往频频。 透过王宫那闪着红光的窗户 他们看见黑影纷纷, 合着嘈杂之音 疯狂地舞动,呻吟。 忽然,一大群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工程类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年阆中市公开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10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商务局等单位招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招聘计划核销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川绵阳市经开区考核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骨干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欧姆龙plc考试题库及答案
- 李宁羽毛球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安徽地理学考试卷及答案
- 会计分录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大名初一月考试卷及答案
- 2024年中国人寿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L型和方形补偿器补偿器计算
- 人格诊断问卷PDQ
- MSA-测量系统分析模板
- 城市设计的维度课件
- 植筋锚固深度计算表格
- 无损检测质量记录表格
- Arbin软件使用说明介绍
- 煤炭采制样管理办法
- 切肉机安全操作规程
- 环氧树脂结构与性能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