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和世界文化遗产.doc_第1页
邮票和世界文化遗产.doc_第2页
邮票和世界文化遗产.doc_第3页
邮票和世界文化遗产.doc_第4页
邮票和世界文化遗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邮票和世界文化遗产,这二个事物看似关联不大,但却都是传播和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世界遗产专题邮票就是把这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展示人类文明的魅力与伟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国也早已于1985成为缔约方。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众多。北京拥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现有文物3550处(包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其中的长城、天坛、明清皇陵之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明清故宫等六处古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且,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都在小小的邮票图案上都留下了靓影。 长城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万山之巅,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伟大品质和精神。 1974年5月15日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邮票中巍巍起伏的长城图,是最为壮观的,显示了我国邮政事业悠久的历史。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诸侯各国防御之用。秦统一中国后,在原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新的长城。汉代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一道“外长城”。明朝前后历时200年筑成了西起嘉峪关,东抵鸭绿江,全长12700多里的明长城,其中嘉峪关至山海关一段,由于工程质量较高,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娘子关、嘉峪关等是长城最著名的关隘。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1979年6月25日发行的万里长城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是:长城之春、长城之夏、长城之秋、长城之冬。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北京境内的长城有600余公里,比较著名的有八达岭长城、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慕田峪长城、居庸关长城和箭扣长城等。北京的长城,大部分是公元1540年前后时修建的,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行过万里长城邮票。我国共发行了包括邮票、小型张、邮资封、邮资片等在内的长城图案邮品近200枚(件)。最早发行的长城邮票,是18941895年间,烟台邮政委员会发行的以长城烽火台图案为邮资的封、片、纸3种邮品。1974年5月15日,我国发行的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邮票中,雄伟的“万里长城图”十分壮观。1979年6月25日,我国发行了万里长城特种邮票一套,展现了长城春、夏、秋、冬的风貌。 1979年6月25日发行M的万里长城特种邮票(小型张)1枚,万里长城?山海关 天坛 北京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宏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1997年发行的天坛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是:天坛祈年殿、坛皇穹宇、天坛圜丘、天坛斋官。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陵区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它东、西、北三面山势高峻,逶迤连绵。绿树丛荫之中,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辉煌。 明十三陵从公元1409年开始营建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到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营建崇祯朱由检思陵,历经200多年,距今已有整整600年的历史。明十三陵陵寝建筑具有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陵内葬有皇帝13位,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陵寝区域内除13个皇帝陵外,还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监墓1座,以及行宫、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十三陵陵寝建筑比拟皇宫,红墙黄瓦、楼殿参差,显示了真龙天子的尊崇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明十三陵的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并对清东陵、清西陵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存德陵监监墙。陵区内还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 明十三陵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明十三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十三陵目前正式对外开放的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道。 1958年12月25日发行的十三陵水库特种邮票,分别是:修建、全景。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300.59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2008年5月10日发行的颐和园特种邮票1套6枚,小型张1枚。分别是:十七孔桥、长廊、石舫、谐趣园、玉带桥、后湖。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其构思之巧妙、建筑之精,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颐和园是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2008年5月10日发行的颐和园特种邮票1枚,佛香阁。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民间传说故宫有房屋9999间半之说,实际为6707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始建于明朝皇帝朱棣在位期间的公元1406年1420年,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 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J120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 1985-10-10 邮票图案:(1)丹阙凌云(2)太和晴旭(3)乾坤交泰(4)琼苑春晖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其前半部分为外廷,是皇帝朝政场所。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蒯祥(1397年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认为,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皇帝的威严,不足以震摄天下。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周口店猿人遗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987年12月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周口店第一地点”。 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人”遗址。1918年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并进行试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12月2日16时,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 1989年我国发行了JF24纪念北京猿人批一个头盖骨发现六十周年纪念邮资信封 周口店遗址历经80余年时断时续的发掘,科考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第一地点现已发掘了40余米,但还不到洞内堆积的一半。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