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与厚.doc_第1页
薄与厚.doc_第2页
薄与厚.doc_第3页
薄与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薄”与读“厚”-听第六届“名师之路”观摩研讨会有感2011年3月26-27日临河区教研室组织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到呼和浩特参加了“小学教师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听了小学语文专家的十节语文课,四节课堂教学讲座,受益匪浅。其中对“把文章读薄,把句子读厚”这句话感受最深。“薄”与“厚”是一对反义词。常常听语文专家讲:要想把语文教好,语文教师不但要把课文读“薄”,还要将句子读“厚”。简简单单一句话,是专家们在语文教学上多年探索研究的成果。我努力的消化了好些年,再次听到这句话,听到对这句话的解读,似乎明白了其间的一些内涵。一、 “薄”“薄”指把文章读“薄”。把文章读“薄”,就是要学会概括,也就是抓住文章的精髓。不管多长的文章,都可以读成几句话,读成几个词,甚至几个字。如桂林山水一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桂林的水静、山奇”;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桂林山水“美”。其实把文章读“薄”也就是一个概括梳理把握文章的过程。没有这个概括,教师很难对教材准确的理解。把文章读“薄”,还在于取舍。教学一篇长文章,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让人感到学习课文不痛不痒,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教学长课文就需要“删繁就简”,“提纲挈领”。所以,教师读书,要善于抓住中心,善于取舍。有句话叫“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些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教师就不需要再让学生咀嚼,否则必然失去味道。自治区教学能手陈立平老师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只抓住关键的两点去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我的生日;二是父母的生日。在学习这两点时只重点学习“父母的生日”这部分,抓住能表现中心的句子、词语,引导学生感悟“可贵的沉默”的内涵,长课文读“薄”了。二、 “厚”。把文章读“薄”容易,将句子读“厚”难。读“厚”最重要的是读出文章的趣味,读出对文章的感觉。这就需要精读。精读才能将文章读厚。 1、多读。精读当然要多读。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可见,读一两遍不可能真正进入文本。读出文章的基调,读出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情状。第八届全国阅读教学特等奖获得者张龙是这样教学最后一头战象的。嘎羧,抗日战争后唯一幸存的战象,26载的岁月催它年迈,知道自己大限已尽,它重披当年的战鞍,告别村寨,来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掘坟墓,庄严地将自己埋葬。当学习“再回战场”这部分时,张老师将课文聚焦在:“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张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放声读,读完后张老师提问:从战象的吼声中听出了什么?学生通过读,有的听出了战象对故土的留恋,有的听出了战象回忆战场上悲壮的情景,有的听出了战象大限已尽的无奈,有的听出了战象这些年来生活的凄苦这样学生结合作者对战象的描写读出自己的感受,文章就读“厚”了。2、多思。透过表面理解本质,把文章读厚就是要善于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沉入词语”。沉入词语就是发现文句蕴涵的美,就是发现隐匿的情感,就是发现自己不曾理解的背景等等。比如:北京特级教师吴琳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读去年的树的。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她天天唱歌给树听。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回来给树唱歌。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却发现树不见了。它到处寻访,问了树根、门和小女孩。最后找到了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唱歌给灯火听。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当读到“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吴老师引导学生:想想鸟儿看着灯火想说什么?生:你怎么变成火柴了?(读出忧伤)生:谁把你变成这样的?(读出无奈)生:你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读出失望)一句话反复读,读出了小鸟的复杂心情,读出了读者的不同体验。这样文章就读“厚”了。再如,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需要好好地琢磨,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以便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难。有时一个人名,一个地名都需要教师花点心思去查找,去证实,去补充,这就是把句子读“厚”了,文章也自然读“厚”了。文章读“厚”了,味道就出来了。学习语文就有趣了。这就是“文本细读”。其实,“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