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园为何只见商业不见创意.doc_第1页
创意产业园为何只见商业不见创意.doc_第2页
创意产业园为何只见商业不见创意.doc_第3页
创意产业园为何只见商业不见创意.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意产业园,为何“只见商业,不见创意”文/本刊记者 易献珍自从创意产业被大小政府定位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后,“创意产业园区”成了一个相当热门的词。创意产业,通俗的说就是生产创意产品的企业集合,抽象的理解就是 “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 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事实上,国内的很多创意产业园区有“创意”之名而无“创意”之实,许多创意产业基地很快就陷入难以为继的尴尬。为何即便是许多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也都是“只见商业,不见创意”?旺盛下的萧条得风气之先的深圳、上海于2004年带头建立创意产业基地,随后,北京、南京、杭州、苏州、青岛等城市纷纷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热”迅速形成一股旋风席卷各地。继2005年4月上海市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推出后,上海从最早的18家创意产业园到现在的近百家,这样的“造园”规模和速度实在有些令人吃惊。事实上,单纯依靠政府规划或者商业行为兴建的创意产业园区只有“创意”之名而无“创意”之实。虽然“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创意”这句话是各园区打出的口号,但包括北京798工厂、上海莫干山路50号、青岛创意100园区等著名的创意产业园区中充斥着的大多是画廊、各种档次时尚店以及咖啡馆之类行业,创意感觉并不明显。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多个创意产业园,记者惊异的发现,如今的状况和刚开园时已无法同日而语。十几层的大厦仅有不到十家公司在正常运营,而入口的门牌上却挂着二十多家公司的名字,但这些公司都是名存实“亡”,很多早已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园区的其他几座大厦也是十分冷清。这些被冠以“创意”,“时尚头衔的地标性区域办公,一度让人艳羡的地方如今很可能将成为明日黄花。仍在园区里上班的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去年这里还是热火朝天的景象,最多时有近50家企业,今年陆陆续续搬走了几家。”这样的萧条也并非个别现象,在上海的其他创意产业园区也有一片冷清的景象。 期间,记者还碰到了从事文化创意行业张先生,目前,他正在打造一个文化产业项目。虽然上海有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但他的公司并没有选择入驻这些园区,而是选在远郊。在他看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不能给他的企业提供太多的帮助和便利。“对于早期的创意企业来说,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和市场问题,而且创意产业园的租金也算不上便宜。”张先生如实的说,虽然可以得到一些政策的扶持,但这些政策在实施的细节上并不详尽。“如果得不到太多的帮助,为什么要到创意产业园区呢?” 国内的创意产业园区几乎都是利用原有的工业厂房改造而来的。目前大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往往伴随着一番商业化的改造和炒作,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房产的价格。较高的租金让很多创意企业“往而却步“,留下的只能是那些资金高利润的商业、时尚业;或是一些已经有所成就的创意企业,将创意产业园作为展示的场所。萧条幕下的操手“现在创意园区发展的味道有些变了,违背了创意园区发展的初衷。”高明的这番话反映出时下创意园区的尴尬和危机。高的广告有限公司是2005年上海M50刚建成时较早进园的企业之一,三年来他见证了M50变迁。“M50建成前,首批进园企业大概有40多家,当初,搞设计和广告的寥寥无几,其他多数是画家,随着园区商业气氛越来越浓,加上租金的不断上涨,现在画家已所剩无几了。”高明还发现创意产业园越来越不能和创意相匹配了,园区里鱼龙混杂,开发商已不按照招商书上的租用条件设门槛。另外,园区里还多了乘机赚钱的二房东们。 什么是“二房东”?作为政府的支持项目,那些享受着政策的优惠,以低廉的租金价格与原厂房及仓库所有者签订合同,然后将“创意产业园”进行分割,进行招租赚取差价的“搞手”,他们被贯名为“二房东”。在地产界转战多年的高明,对于创意产业园区的情况似乎看得更透切。按照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运作机制,由老仓库和老厂房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区,其房屋产权关系不变、房屋建筑结构和土地性质都不变。换句话说,这类创意产业项目,土地产权性质仍属于国家。开发企业通过资金投入,将其改建成创意产业园区后,对其拥有租赁权和经营权。“如此一来,开发商首先在地价成本上就占据优势,相比起平地起高楼的资金投入,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高明所在的这个创意园区,当初承诺的“入驻企业注册在本区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说法。作为一名业内人士,他甚至也曾经被眼花缭乱的概念所蛊惑,在开始的时候,创意产业园区确实起到了盘活旧厂房的作用。一些规范的产业园也确实开辟了新的投资方向。但是当更多的人进来时,这些项目已经变味了 如今,高明觉得是躺在“创意”的迷局里做了一个春秋大梦,传说中的优惠一样没到手。如今梦醒了。只盼合同一到期,赶紧和二房东说拜拜。规划和管理的瓶颈“在中国,很多事情出发点和和效果常常南辕北辙。”“中国许多事情,都是开始是好事情,到后来就歪掉了。”众多专家学者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各地几乎遍地开花的创意产业园在”圈地运动”+”大炒房产”的形式下,变成了一个“以创意之名行租赁创收之实的地方,不仅创意产业的链条被隔断,城市的整体规划也被打乱。 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创意产业园存在的问题。上海胡延照副市长就曾提出,创意产业园是对抗整个城市的规划。实际上,上海遍地开花的创意产业园就打乱了土地使用规范。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诸大建认为,一个工业城市转向后工业城市,土地再利用是重要的问题。将原有的工业厂房置换成为高附加值的产业,比推倒重来、大拆大建更实在。然而,事实却恰如其反,“创意”之后非但没有发展创意产业,反而使城市多了许多贴着“创意”商标的商业场所。创意产业园“挂羊头、卖狗肉”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缺乏全局性意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的专家认为,从规划的角度看,创意产业园可能没有这么大的市场和需求,因此不适合跟风,而是应该全市有一个盘子,对发展的总量和目标要有控制。很多地方恰恰是规划做的比研究做的多。政府要搞政绩,一上来就要做100个创意产业园。诸大建说,“规划园区应该是成熟一个地区再搞一个,自下而上的慢慢演进。”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滕斌圣也认为,园区应该做成一批后,将细节更规范化,再形成下一批。而不是急于把摊子铺得太大。创意产业园区的问题从深层次看,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政府的管理问题。“兵在精而不在多”毋庸置疑,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于广大的传统工业城市来说,创意产业的发展确实能够对城市的结构转型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不过单纯用商业的眼光考察,并依照工业园区经验建设,认为有了园区企业就会来的创意产业园区,对创意企业来说恐怕有些一厢情愿。这种“圈地运动”也会造成很多资源浪费。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孙施文认为,未来成功的创意园来源于创意人士的自发聚集和周边地区的产业需求。另外越来越多地方要发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整体的合作作用,政府应间接地充当参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动的角色,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营造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硬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