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利辛二中 黄敬轩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喜悦”与“温暖”。(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二、教学过程(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放蝈蝈的鸣叫。)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夏日里蝈蝈的叫声。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歌唱”。“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诗人无限的喜悦、无限的生机、生命即使短暂也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温暖-其实,1816年12月30日夜晚,21岁的济慈与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听炉边蟋蟀高鸣。亨特建议,他和济慈即兴以蝈蝈与蛐蛐为题材各写一首诗歌,由克拉克计时。济慈同意。结果济慈先交卷,就是这首诗。诗人借助炎炎夏日的蝈蝈乐音与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6分钟)(二)梳理关键句。回到那个奇妙的夜晚,感受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在诗歌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诗句,请大家一齐朗读并划出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两句诗歌,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后面诗句感情更加强烈。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后面句子中的“呀”。那我们看看诗歌原文:“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观察一下,译文与原文有什么区别?第2个句子是没有“呀”,这个“呀”是译者加上去的,有什么目的?情感上的递进。一是便于抒情,二是行文需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把“呀”,放到第一个句子吗?不行。开篇铿锵有力表明自己立场,为后面抒情铺垫;诗歌讲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开头抒情。请大家再观察这两个诗句,还有什么发现吗?诗句后面用了冒号。这个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引出下面的诗句,起到自然分段的作用。也就是说前面写得是蝈蝈的乐音;后面写得是蛐蛐的歌儿。(4分钟)(三)解读意象。(1)、解读“蝈蝈”意象。诗人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借助“蝈蝈的乐音”表达什么情感?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齐读课文蝈蝈部分的诗句) “喜悦”(板书)你这种感觉走进了蝈蝈的心灵,也走进了诗人的心灵。请同学把这几句诗歌中带有“喜悦”情感的词语圈出来,并加以细细评点?(可以结合鸟的意象,比较蝈蝈旺盛的精力)“沉醉”:入迷,因为喜悦。“盛夏的豪华”:交响乐,气势宏大,蝈蝈的狂欢。“新割的草地”:用嗅觉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唱得疲劳”:喜悦之极,一直歌唱。“舒适地栖息”:生活的惬意,内心的满足。“可喜的草丛”:草丛也充满了喜悦。“飘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8分钟)(2)、解读“蛐蛐”意象。蝈蝈在盛夏唱起了嘹亮的歌儿,那么到了冬季,万物沉睡,大自然中的声音消亡了吗? 没有。还有谁在嘹亮地歌唱? 蛐蛐。我们先认识一下蛐蛐(投影蛐蛐的图片)。蛐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蟋蟀”。那题目能不能改成“蝈蝈与蟋蟀”?不行。叠词产生节奏音韵的美。再来听听“蛐蛐的歌儿”(播放蛐蛐的叫声)。结合诗句你从“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 “温暖”(板书)说说诗歌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烘托了蛐蛐的“温暖”?“弹起”。能否改成“唱起”“发出”。辨析。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动静结合)“升高的暖气”感受到冬日的温暖。“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受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从冬日的蛐蛐联想到盛夏的蝈蝈,体会到蛐蛐在寒冷的冬日带给我们盛夏的温暖。(小结:)为什么在诗歌的结尾要从“蛐蛐”重新写到“蝈蝈”呢?除了前面感受到温暖外,还有什么用意呢?(讨论)诗人旨在表达“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不会停息”,大自然的歌唱是从夏天一直延续到冬天,一年四季,大地歌声不断。(6分钟)(四)诗歌拓展。(1)余音。至此,我们完成对诗歌的解读:诗人借助炎炎夏日蝈蝈的乐音和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扬了大自然地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老师的脑海中总存在几个疑问?1、 这么浅显的文章有必要放到初三的课本里吗?2、 诗歌中写蝈蝈的内容明显多于蛐蛐的内容,这是头重脚轻,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学结构?所以,题目是否可以改成“蛐蛐与蝈蝈”?于是老师多次阅读、反复观察这首诗歌,结果发现了一个“秘密”。老师先卖一个关子,请大家来观察这首诗歌的结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打出诗歌完整的体例,让学生发表看法。)(发现):结构不是传统的平头诗歌,而是参差不齐。追问:这参差不齐的结构有规律可循吗?4433=14行。是英国著名的14行格律诗。鼓掌:老师觉得你们真得很精彩,你们发现所有的诗歌秘密。特别是14行诗,老师想起了英国文学史中的“十四行”诗体。这就是老师发现的“秘密”?(五)小结。这是翻译诗歌的局限性,所以有可能我们还是朗读英文版本的原诗会比较好。现在,我们再次齐读诗歌。说说经过本课的学习,看到“蝈蝈”与“蛐蛐”你会联想到什么?2、老师还联想到诗人。(投影: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约翰济慈的父亲是出租车马的马房饲养员,地位低微,家道贫寒。他还没到15岁,父母双亡,他和两弟一妹在亲友的照管下成长,生活很贫困。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去意大利疗养的途中逝世,年仅25岁!)这段材料结合诗歌蝈蝈与蛐蛐,你有什么发现?蝈蝈与蛐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就是诗人的化身。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