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五官科病证_第1页
针灸治疗五官科病证_第2页
针灸治疗五官科病证_第3页
针灸治疗五官科病证_第4页
针灸治疗五官科病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官科病证1 熟悉目赤肿痛 麦粒肿 耳呜耳聋 牙痛 咽喉肿痛 近视的病因病机 掌握其辨证分型 针灸治疗 了解其针刺操作方法 2 了解鼻渊 口疮的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熟悉其针灸治疗 目赤肿痛 概述 目赤肿痛是以目赤而痛 羞明多泪为主症的一种急性常见眼科病证 又称 天行赤眼 多发于春夏季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结膜炎 假膜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角结膜炎等 说明 多因外感风热或天行时邪所致 也可见于脏腑阳盛 阴虚火旺 或由热性眼病失于调治转变而成 目赤肿痛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淬感时邪疫毒 以致经脉闭塞 血壅气滞交攻于目 或因肝胆火盛 火郁不宣 循经上扰 气血壅滞于目 使目睛肿痛 现代医学认为由细菌或病毒感染 或过敏而成 目赤肿痛 辨证分型 1 外感风热起病较急 患眼灼热 流泪 羞明 眼睑肿胀 白睛红赤 痒痛皆作 眵多黄粘 伴头痛 鼻塞 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 2 肝胆火盛起病稍缓 病初眼有异物感 视物模糊不清 畏光羞明 涩痛 白睛混赤肿胀 伴口苦咽干 便秘 耳鸣 苔黄 脉弦数 目赤肿痛 基本治疗 治则 清热消肿 散郁止痛 处方 合谷太阳睛明太冲随证配穴 外感风热配少商 风池 肝胆火盛配行间 操作 毫针刺 用泻法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min 太阳可点刺出血 方义 目为肝窍 阳明 少阳 太阳的经脉均循于目部 合谷调阳明经气 疏散风热 太冲通导厥阴经气 泄火疏肝 四穴相配名曰 开四关 以疏散一身热邪 睛明宣散眼部之邪热 有通络明目的作用 太阳点刺出血 以泄热消肿止痛 目赤肿痛 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穴 眼神门耳尖或耳背静脉方法 耳尖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每日l 2次 其他穴位针刺 每次留针30min 留针期间运针2次 艾灸法选穴 患侧耳背上三角窝处 耳背静脉上部分叉处各取1点为穴方法 取灯芯草1根 蘸上植物油点燃 将穴位常规消毒 点燃的灯芯草迅速灼在所取穴位上 每次点一下 每日l一2次 挑治法选穴 肩胛间敏感点或大椎旁开0 5寸处方法 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 用6号注射针头挑断皮下白色纤维2 3根 用2 碘酒棉球按压伤口 目赤肿痛 附注 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 本病流行时 注意洗脸用具要隔离 以防接触感染 目赤肿痛 现代文献 刘炳权用穴位注射治疗流行性结膜炎352例 将352例分为太阳穴组206例 耳穴组146例 太阳穴注射组 取双侧太阳穴常规消毒后 每次注入低浓度维生素B120 5ml每天一次 耳穴注射 在耳针眼穴 耳垂中点 按皮肤常规消毒后 在双侧耳穴注入低浓度维生素B120 2一0 3m1 每天1次 连续治疗3天 统计疗效 同时两组均配合0 25 氯霉素眼药水点眼 每天4 6次 结果 太阳穴组基本治愈率66 耳穴组基本治愈率78 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性 刘炳权 穴位注射治疗流行性急性结膜炎352例 中国针灸1992 12 3 32 麦粒肿 概述 麦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睑腺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 又称睑腺炎 因发病所在部位不同 有内外麦粒肿之分 凡睫毛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称外麦粒肿 而睑板腺的化脓性炎症为内麦粒肿 是青少年的多发病 说明 眼睑边缘生小疖 初起形如麦粒 红肿热痛 故亦名麦粒肿 多因风热客于胞睑 或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所致 麦粒肿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邪外袭 客于胞睑化热 风热煎灼津液变成疮疖 或因多食辛辣炙煿等物 以致脾胃蕴积湿热 遂使气血凝滞 停聚于胞睑皮肤经络之间而成 若反复发作多因余邪未消 热毒蕴伏 或体质虚弱 屈光不正等为诱因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成 麦粒肿 辨证分型 1 外感风热病初起 局部微有红肿痒痛 伴有头痛 发热 全身不适等症 苔薄白 脉浮数 2 脾胃湿热眼睑局部红肿 灼热疼痛 伴有口干 口臭 便秘溲赤 苔薄黄 脉数 麦粒肿 基本治疗 治则 疏风 清热 利湿 处方 1 外感风热 睛明攒竹行间太阳2 脾胃湿热 合谷承泣四白阴陵泉随证配穴 恶寒发热配外关 头痛配风池 操作 毫针刺 用泻法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min 太阳点刺出血 方义 取睛明 攒竹 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 合谷 承泣 四白乃手足阳明经穴 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 阴陵泉清脾胃湿热 诸穴共奏疏风清热 利湿解毒之功 麦粒肿 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穴 眼肝脾肾上腺耳尖方法 耳尖点刺出血 余穴每日针1次 每次留针30min 反复运针2次 5次为1疗程 反复发作者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每3 5日更换1次 挑治法选穴 肩胛间第l一5胸椎旁淡红色皮疹方法 挑断疹下白色纤维组织 并捏挤点状出血 每次挑2 3根 每日1次 麦粒肿 附注 针灸治疗本病 炎症初起可促使其吸收 消肿 止痛 但切忌挤压 如已成脓可转眼科进行处理 麦粒肿 现代文献 贺舜歧用放血疗法治疗麦粒肿 方法 取患眼同侧耳尖穴 患眼对侧肝俞穴 用三棱针刺入2毫米 放血6 7滴 每天一次 结果 1次治愈147例 占79 放血两次治愈33例 占18 其余5例 放血3次以上治愈 占3 贺舜岐 放血疗法治疗麦粒肿185例 上海针灸杂志1990 9 3 25 耳鸣 耳聋 概述 耳鸣 耳聋都是听觉异常 耳鸣是指耳内鸣响 如蝉如潮 妨碍听觉 耳聋是指听力不同程度减退或失听 两者虽有不同 但往往同时存在 后者多由前者发展而来 对少数听觉器官发育不良所致的先天性耳聋 中耳炎 听神经病变 高血压和某些药物中毒引起的耳聋可参照本法治疗 耳鸣 耳聋 病因病机 耳为胆经所辖 若情志不舒 气机郁结 气郁化火 或暴怒伤肝 逆气上冲清窍 或饮食不节 水湿内停 聚而为痰 痰郁化火 以致蒙蔽清窍发为本病 素体不足或病后精气不充 恣情纵欲等可使肾气耗伤 髓海空虚 导致耳窍失聪 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 使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经脉空虚不能上承于耳发为本病 耳鸣 耳聋 辨证分型 1 实证因情志不舒 郁怒伤肝 肝胆之火上攻者 发病突然 耳内有雷鸣或闻潮声 可自行缓解 常于恼怒后发生或加重 可突然丧失听力而出现 暴聋 若痰热郁结日久则双耳呼呼作响 耳内闭塞憋气感明显 兼见头昏头痛 口苦咽干 烦躁不宁 舌红苔黄 脉弦数 2 虚证禀赋不足 脾胃肾经失养 耳鸣常在劳累后加重 耳内常有蝉鸣之声 时作时止 或昼夜不息 以夜为重 听力逐渐减退 兼见虚烦失眠 头晕目眩 食欲不振 面色萎黄 舌红或淡 少苔 脉细 耳鸣 耳聋 基本治疗 治则 清肝泄火 豁痰开窍 健脾益气处方 翳风听会侠溪中渚随证配穴 肝胆火盛配太冲 肾虚配肾俞 操作 毫针刺 补虚泻实 每日1次 每次留针20一30min 10次为1疗程 方义 手足少阳经脉循耳之前后 取翳风 听会以疏导少阳经气 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 诸穴相配通上达下 通经活络 耳鸣 耳聋 其他治疗 1 水针选穴 听宫翳风完骨风池方法 采用654 2注射液 每次两侧各选一穴 每穴注射5毫克 或用维生素B1 B12100微克注射液 每穴0 2 0 5毫升 进针0 5 l寸 2 头针选取两侧晕听区 间歇运针 留针20分钟 每日或隔日一次 适用于神经性耳鸣 听力下降 3 耳针法选穴 心内耳肝肾皮质下方法 暴聋者毫针强刺激 每次取2 3穴 每次留针30 60min 间歇运针 一般耳耳聋中等刺激量 亦可埋针 耳鸣 耳聋 附注 耳鸣与耳聋的发生 其原因很多 针灸对神经性耳鸣 耳聋效果较好 器质性病变应针对治疗 禁止挖耳 保持耳道清洁 避免劳累 耳鸣 耳聋 现代文献 孙元林等应用穴位注射治疗耳鸣1250例 主穴取用 阈风 听会 中渚与听会 下关 侠溪 两组交替 辨证取穴 耳鸣暴发型多用实证 如肝火偏亢配太冲 丘墟 痰热郁结配丰隆 耳鸣渐发型多属虚证 如脾胃虚弱配脾俞 胃俞 足三里 耳鸣呈高音调属肾阴衰亏 配肾俞 太溪 关元 取5 当归注射液4m1 vitBl 1000 g混匀 每次选4 6穴 面部每穴注0 5一lml 肢体每穴注1 2m1 隔3日一次 两组交替应用 5次为一疗程 休息5天进行第二疗程 结果显示 耳鸣暴发型426例 痊愈395例 显效27例 有效4例 有效率100 耳鸣渐发型36l例 痊愈312例 显效42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有效率99 耳鸣呈高音调型463例 痊愈362例 显效93例 有效4例 无效4例 有效率99 孙元林 等 穴位注射治疗耳鸣1250例 上海针灸杂志1994 13 4 171 鼻渊 概述 鼻渊是以鼻流腥臭浊涕 鼻塞 嗅觉丧失等为主症 重者称为 脑漏 鼻渊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炎 急慢性鼻窦炎和副鼻窦炎等 鼻渊 病因病机 鼻为肺之外窍 如外感风热邪毒 或风寒侵袭 蕴而化热 热郁于肺 肺失清肃 邪热循经上蒸于鼻 或肝胆火盛 胆火循经上犯于脑 即 胆移热于脑 而成本病 或因湿热邪毒 伤及脾胃 运化失常 清气上升 浊气不降 湿热循阳明经上炎 上犯于鼻而成鼻渊 鼻渊 辨证分型 1 肺经风热病变初起 鼻流黄涕 粘而量多 间歇或持续性鼻塞 嗅觉不灵可有发热恶寒 头痛 咳嗽 舌红苔微黄 脉浮数 2 肝胆郁热鼻流黄浊稠涕如脓样 有腥臭味 嗅觉减退 鼻塞 眉心部疼痛 口苦咽干 耳鸣目眩 烦躁易怒 舌红苔黄 脉弦数 3 脾经湿热涕黄浊而量多 鼻塞重而持续 不辨香臭 头晕头重 头痛以前额较重 神疲倦怠 胸闷纳呆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鼻渊 基本治疗 治则 清热泻火 宣肺通窍 处方 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随证配穴 肺热配少商点刺出血 肝胆郁热配行间 脾经湿热配阴陵泉 头痛配风池 太阳 操作 毫针刺 用泻法 每日1次 每次留针20一30min 10次为1疗程 方义 取列缺 合谷为远部表里配穴 以清泻肺热 迎香挟于鼻旁 印堂位于鼻根 迎香居两侧 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热而通鼻窍之功效 鼻渊 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穴 内鼻额肺肾上腺方法 毫针刺 中等刺激强度 每次留针20一30min 留针期间运针2次 每日1次 双耳交替 或揿针埋藏 每3 5日更换1次 穴位注射法选穴 合谷迎香方法 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 每穴注射0 2 0 5ml 每次选1穴 隔日1次 鼻渊 附注 针灸治疗鼻渊有一定效果 对牙缘性上颌窦炎继发鼻渊者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对慢性反复发作者 应作专科检查 及时排除肿瘤 鼻渊 现代文献 张日茂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过敏性鼻炎185例临床报告 患者取坐位 固定头部 用3寸毫针于同侧颧弓下正中位咬肌前缘 与皮肤成30度角向上内进针 直刺蝶腭神经节 使患者感到同侧内眦至口角有麻胀重感 并伴有鼻腔紧缩感 留针15min 每隔5min强刺激1次 两侧可同时进行 每周1次 4次为l疗程 治疗2至4个疗程 结果 治愈82例 占44 3 显效75例 占40 5 有效26例 占14 1 无效2例 占1 1 总有效率98 9 随访10个月 复发8例 占4 3 但临床症状皆较针刺前轻 张日茂 针剂蝶腭神经节治疗过敏性鼻炎185例临床报告 针灸临床杂志1994 10 5 20 咽喉肿痛 概述 咽喉肿痛是口咽和喉咽部病变的主要症状 以咽喉部红肿疼痛 吞咽不适为特征 又称 喉痹 本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 扁桃体炎 喉炎等 咽喉肿痛 病因病机 风热犯肺 热邪熏灼肺系 或因过食辛辣煎炒 引动胃火上蒸 津液受灼 煎炼成痰 痰火蕴结 皆可导致咽喉肿痛 属实热证 肾阴不足 阴液不能上润咽喉 虚火上炎 灼于咽喉 亦可导致咽喉肿痛 属阴虚证 咽喉肿痛 辨证分型 1 实热证咽喉红肿疼痛 吞咽困难 恶寒声嘶 痰多粘稠 头痛 口干渴 便秘 溲黄 舌红苔黄厚 脉浮数或洪大 2 阴虚证咽部稍肿 色暗红 疼痛较轻 或吞咽时觉疼痛 入夜症状加重 兼口干咽燥 手足心热 舌质红 脉细数 咽喉肿痛 实热型基本治疗 治则 清热利咽 消肿止痛 处方 少商合谷尺泽关冲随证配穴 外感风热配外关 胃经热盛配内庭 操作 毫针刺 用泻法 井穴点刺出血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min 方义 本方治疗咽喉肿痛属热证者 少商乃手太阴井穴 点刺出血 清泻肺热 为治咽喉病证之主穴 合谷疏泻阳明之郁热 尺泽穴为手太阴合穴 泻肺经实热 取实则泻其子之意 更取三焦经井穴关冲 点刺出血 加强清泻肺胃之热 以达消肿和利咽的作用 咽喉肿痛 阴虚型基本治疗 治则 滋阴降火 养阴清热 处方 太溪照海鱼际随证配穴 肝肾阴虚配三阴交 操作 毫针刺 平补平泻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min 方义 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 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跷脉之交会穴 两脉均循行于喉咙 取两穴以调理两经经气 鱼际为手太阴经荥穴 可利咽清肺之虚热 三穴同用 可使虚火得清 不致灼伤阴液 适用于阴虚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 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穴 咽喉轮1轮2轮3轮4扁桃体肾上腺方法 实证毫针强刺激 嘱患者作吞咽动作 每次留针60min 每日1次 刺血法选穴 咽部的下l 2处方法 患者张口 医者左手持压舌板将舌体压平 右手持较长毫针沿压舌板向咽部下1 2处散刺约1分深 共3 5处 以出血为度 刺后吹入牛黄吹咽散 禁食2h 未愈隔2 3日再行1次 咽喉肿痛 附注 l 针刺治疗咽喉肿痛效果良好 如扁桃体周围脓肿 不能进食者应予补液 如已成脓则转科处理 肿痛甚可用冰硼散助消肿 增强抗病力可灸风门 肺俞 足三里等 2 患者不宜吸烟 饮酒以及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可有甘草 银花煎汤漱口 咽喉肿痛 现代文献 赵蒲光用单刺扁桃穴治疗急性扁桃腺炎 方法 单取患侧扁桃穴 下颌角下缘 颈动脉前方 天容穴前下方0 5寸处 用2 5寸毫针向扁桃腺方向直刺1 5 2寸 可刺入扁桃腺内 患者有胀重感向咽喉部放散 不留针 每日一次 一般治疗三次即愈 针刺时注意颈动脉 结果 87例中 痊愈l6例 显效18例 好转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7 7 赵蒲光 单刺扁桃穴治疗急性扁桃腺炎87例 针灸临床杂志1994 10 6 24 牙痛 概述 牙痛是指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 为口腔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遇冷 热 酸 甜等刺激时发作或加重 属中医的 牙宣 骨槽风 范畴 现代医学中的龋齿 牙髓炎 根尖炎 牙周炎和牙本质过敏等多有本症状出现 任何年龄和李节均可发病 牙痛 病因病机 本证多因胃火 风火和肾阴不足所致 由于手足阳明经分别入上下齿 故而肠胃火盛 或过食辛辣 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 伤及龈肉 损伤络脉为病者属实证 肾主骨 齿为骨之余 平素体虚和先天不足 或年老体弱 肾元亏虚 肾阴不足 虚火上炎 灼烁牙龈 骨髓空虚 牙失荣养 致牙齿松动而痛者为虚证 牙痛 辨证分型 1 风热牙痛牙痛阵发性加重 龈肿 遇风发作 患处得冷则减 受热则痛重 形寒身热 口渴 舌红苔白干 脉浮数 2 胃火牙痛牙痛剧烈 齿龈红肿 或出脓血 甚则痛连腮颊 咀嚼困难 口臭 便秘 舌红苔黄而燥 脉弦数 3 肾虚牙痛牙痛隐隐 时作时止 牙龈微红肿 久则龈肉萎缩 牙齿松动 咬物无力 午后加重 腰脊酸软 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 脉细数 牙痛 基本治疗 治则 疏风清热 通络止痛 处方 合谷颊车下关随证配穴 风火配外关 风池 阴虚配太溪 胃火配内庭 操作 毫针刺 用泻法 每日1次 每次留针20一30min 方义 手足阳明经脉循行入上下齿 阳明郁热 循经上扰而发牙痛 取合谷清手阳明之热 颊车 下关疏泄足阳明经气 通经止痛 牙痛 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穴 神门屏尖牙方法 毫针刺 每次取2 3穴 强刺激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min 穴位注射法选穴 合谷下关方法 柴胡或鱼腥草注射液 每穴注射0 5m1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 牙痛 附注 1 针刺除龋齿暂时止痛外 对一般牙痛效果良好 治疗时应与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2 平时注意口腔卫生 加强牙齿锻炼 可在晨起及睡前叩齿30次 牙痛 现代文献 陈国卫等用针刺牙痛62例 取灾 主人为督脉身柱至筋缩间的阿是穴 最疼痛者为主穴 配穴 上5 8牙痛取下关 下5 8牙痛取颊车 上1 4牙痛取颧髎 下1 4牙痛取大迎 方法 先针主穴 捻转进针 直达椎骨 用泻法捻转至得气后出针 不留针 配穴针刺用泻法 得气不留针 每次行针时间均在8秒之内完成 每日1次或隔日1次 结果 62例全部治愈 其中1次治愈18例 2次治愈37例 3次治愈7例 陈国卫 等 针刺牙痛62例 中国针灸1996 16 8 54 近视 概述 近视是以视近清楚 视远模糊为主症的眼病 又称 能近怯远症 清代黄庭镜所著 目经大成 始称为 近视 与今名同 本病即现代医学的近视眼 为屈光不正疾病之一 近视 病因病机 近视的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发育不良 劳心伤神 心阳耗损 使心肝肾不足之全身因素国 致睛珠形态异常成为本病 或因过近距离夜读 书写姿势不当 照明不足 使目络痹阻 目失所养而致 本病多发于青少年时期 近视 辨证分型 目为可视之窍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能视 若肝肾阴虚则视物昏花 能近怯远 伴失眠 健忘 腰酸 目干涩 舌红 脉细 检查凡屈光度一3 0D以下者为低度近视 一6 0D以下者为中度近视 一6 0D以上者为高度近视 而病理性近视 用镜片矫正视力很难接近正常者 除高度近视外 伴有飞蚊症 夜盲 弓形盲点 若合并高度散光 可出现双眼多视或单眼复视 外观表现有假性眼球突出 角膜色素沉着和摆动性眼球震颤等 近视 基本治疗 治则 滋补肝肾 益气明目 处方 睛明攒竹承泣光明风池肝俞肾俞随证配穴 脾胃虚弱配四白 足三里 三阴交 操作 毫针刺 平补平泻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三阴交可施补法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min 10次为一疗程 方义 睛明 攒竹 承泣为治疗眼疾常用穴 有清肝明目作用 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 有通经活络 养肝明目之功 肝俞 肾俞配光明可调补肝肾 益气明目 近视 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穴 眼肝脾肾心方法 毫针刺 每次2 3穴 每次留针留针30 60min 间歇运针 或用揿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每3 5日更换1次 双耳交替 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 治疗5次测视力表1次 观察视力改善程度 皮肤针法选穴 颈椎两旁至大椎处眼区周围方法 颈椎两旁至大椎处用重叩法叩打5一10次 日1次 10次为1疗程 近视 附注 针刺治疗本症有一定效果 尤以假性近视为佳 如因先天异常则非针刺适应证 科学用眼 坚持做眼保健操 以辅助治疗 近视 现代文献 仲凯用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 本组共1013例2021只患眼 主穴 睛明 鱼腰 瞳子髎 合谷 配穴 1 第2胸椎棘突左右旁开1寸 向下平刺1寸 2 风市上1寸 直刺l寸 3 承泣 风池 足光明 若脾胃虚弱和先天弱视者取睛明 合谷 足三里 公孙穴 眼区穴位用氦氖激光照射3min 其余用不锈钢针轻刺激 施平补平泻法 2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5 7日 结果 痊愈425眼 占21 显效1091眼 占54 进步372眼 占18 无效33眼 占1 6 仲凯 青少年近视的针刺治疗与近 远期疗效观察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 4 18 口疮 概述 口疮是指口舌疮疡或溃烂的一种病证 局部灼痛 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 多由心脾积热 外感热邪 或阴虚阳亢 或虚阳浮越而致 口疮又名口疡 口疳 口破 说明 口腔粘膜生出一个或多个白色溃疡 溃疡周围红肿 伴灼痛感 称之 多由脾胃积热 阴虚火炎或气虚等原因引起 口疮 病因病机 或心脾蕴热 如 圣济总录 所说 口舌生疮者 心脾经蕴热所致也 盖口属脾 舌属心 心者火 脾者土 心火积热 传之脾土 二脏俱蓄热毒 不得发散 攻冲上焦 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 或素体阴亏 病后劳伤 真阴耗损 虚火内旺 上炎口舌而生疮 西医相关病症 复发性口疮 白塞氏综合征 创伤性口腔粘膜溃疡 各种内科疾患如肝硬化 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 糖尿病 甲亢 高血压病 维生素B族缺乏症 坏血病 白细胞减少症 白血病中所并发的口腔溃疡 口疮 辨证分型 1 心脾蕴热唇 颊 上腭及舌面等处见绿豆大小黄白色溃疡 周围鲜红微肿 灼热作痛 影响进食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2 阴虚火旺口疮灰白 周围色淡红 溃疡面较小而少 每因劳累诱发 此愈彼起 反复绵延 舌红苔少 脉细数 口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