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遗嘱的自由与限制(初稿)内容摘要:遗嘱是公民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做出处分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一种法律行为。无论古今中外,各国都不同程度上确立了遗嘱自由,并使遗嘱继承成为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继承方式。基于私法的伦理性因素和私有财产的功能,需要对遗嘱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 关键词:继承法 遗嘱自由 限制Abstract: the citizen s will was the mann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n his own property disposition and in its death occurs when the effect of a legal act. No matter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the will freedom degree, and the inheritance by will become a modern society generally accepted way of succession. Based on the law ethical factors and private property function, need the freedom of testament necessary restriction.Key words: limitation of freedom of testament inheritance law引言遗嘱是公民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做出处分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一种法律行为。在当今世界,不管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遗嘱处分在继承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转移遗产的重要根据。在很多国家中,遗嘱处分都优先于法定继承而适用。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颁布至今,特别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个人财产数量显著增多,遗嘱自由原则为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提供了方便。然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遗嘱人通过遗赠侵犯到法定继承人权利的情形时有发生,尤其是遗嘱人基于与他人的不正当以及不道德关系而进行的遗赠,不仅侵害了法定继承人的权利,更助长了不道德行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因此,既要坚持遗嘱自由,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必要限制。1 我国遗嘱自由的概念意义及其内容在我国,遗嘱自由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处分个人财产,决定其死后归属的自由权利。遗嘱自由是遗嘱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它是意思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体现,体现了对公民财产权的尊重。1.1遗嘱自由原则的产生及意义:遗嘱自由是私法自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指民法上之人得依自己的意思,自由处分其遗产,决定其死后归属。遗嘱自由体现了法律对公民所有权的最彻底的保护,是意思自治在继承法上的体现,也是激发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积极性的重要制度。遗嘱自由原则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已为各国宪法所肯定,任何人均得或以指定继承人的名义,或以遗赠的名义,或以其它适用于自己意志的名义,以遗嘱处分其财产,这是遗嘱自由原则在现代法中最具体的体现。到了近代社会,人们的观念从以家族为本位,过渡到以个人为本位,强调自由意志及奉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这一变化必然反映到财产继承中,为遗嘱自由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之所以把遗嘱自由看作是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就是因为建构在遗嘱自由基础之上的遗嘱继承制度与法定继承相比,更能直接体现财产继承人的意志。遗嘱自由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一样体现了对公民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和尊重,这无疑对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及被继承人本人的利益的保护具有相同的作用,对于尊重遗嘱人意愿、维护家族财产和遗嘱人身份的平稳过渡极为有利。1.2我国遗嘱自由的内容1.2.1确定遗嘱内容的自由公民在立遗嘱时,有确定其遗嘱内容的自由。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依法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根据这一规定,公民都有权选择通过遗嘱这种单方面的处分行为,自由地处分自己的财产。公民有权自由的选择他的遗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一个或者数个),因此也就不会对作为法定继承人的亲属一视同仁,而导致在亲属间的厚此薄彼。1.2.2选择遗嘱方式自由我国继承法规定了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等五种方式,立遗嘱人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 1.2.3变更、撤销遗嘱的自由 虽然在遗嘱人做出单方意思表示时,遗嘱即已成立,但仍须在遗嘱人死亡时才发生法律效力。既然遗嘱在遗嘱人死亡前,尚未发生效力,为尊重遗嘱人的最终意思,法律允许遗嘱人随时撤回其遗嘱。再者,自遗嘱成立后至其发生效力时,期间可能相隔很久,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使遗嘱人仍受最初所为意思表示的拘束,未免过于苛刻,有违遗嘱的本质。因此,遗嘱人也应该有变更、撤销遗嘱的自由。鉴于此,我国继承法第20条规定,遗嘱人可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遗嘱的撤销是指遗嘱人废止原来所立的遗嘱。遗嘱的变更是指遗嘱人对遗嘱的部分内容做出修改。两者的区别在于遗嘱人对原来所立遗嘱改变的程度不同。2 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措施由于遗嘱具有改变法定继承人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份额的作用,而且遗嘱人有时会忽略法定继承人中老幼病残者的利益,所以各国立法都对遗嘱处分自由进行了种种限制。在大陆法系国家,一直利用特留份制度来实现对遗嘱自由的限制,其有力的理由是用遗产对被继承人的一定亲属给予生活上的扶助。英美法系国家虽然没有统一的民法典,但是在单行法中也规定了类似特留份的制度,加强对遗嘱自由的限制。在我国,遗嘱自由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遗嘱作为一种民事活动,自然也应该适用这一概括性条款。因此,在遗嘱中不应该设立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2.2遗嘱的内容不得取消继承人必要的遗产份额 为了防止遗嘱自由的绝对化,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进一步规定:“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我国继承法确定的“必要的遗产份额”,又称为“必留份”制度,即保障继承人生活需要必不可少的份额。根据法律规定,享有必留份的继承人,必须是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两者应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所谓“缺乏劳动能力”,是指还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和因年老、疾病而丧失劳动能方的人。所谓“没有生活来源”。是指除依靠被继承人生活外,自己没有生活来源,也没有其他的扶养人。 继承法规定:“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其目的在于,遗嘱人立遗嘱时即使没有为未成年子女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在遗嘱生效时该未成年子女已长大成人,并有生活来源,该遗嘱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立遗嘱时子女均已成年并有生活来源,遗嘱取消了该子女的继承份额,而遗嘱生效时该子女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遗嘱相应的无效。 3 遗嘱自由的限制之法理分析3.1限制遗嘱自由的必要性:追求绝对的遗嘱自由,社会将不得不为其付出代价。因为遗嘱人并不都是品德高尚、心胸宽厂、明白事理的人,他们往往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或由于一时感情冲动而滥用遗嘱自由权利,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做出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共至还可能利用遗嘱自由而为继承人设定一些违反社会道德的义务,等等,不一而足。虽然公民对其合法财产享有完全处分权,但是对遗嘱人行使遗嘱权利进行限制仍是必要的。理由如下,第一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第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第三是基于道义的要求。像现代民法对财产权自由绝对的限制一样,隶属于民法的继承法亦应对遗嘱自由做出必需的限制。遗嘱自由只能是相对的。它不得侵害国家、社会和家庭其他人员的财产权利,遗嘱的内容不得违背中国家庭传统中优秀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立遗嘱人并不一定都是些道德高尚的人,不一定都能考虑国家、社会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利益。他们往往从个人的好恶、偏爱出发,或者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任性而滥用遗嘱自由的权利。3.2遗嘱自由的限制源于私法的伦理性因素 3.2.1私法的伦理性因素要求对自由加以限制 制定法的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伦理形式的准则或者信条,它是观念形式的法律,不是文本或者其他有形态的法律。对法律规范的严格适用不应该导致违反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法律不应该成为不受处罚地侵犯道德规则的工具。德国学者拉伦茨对此有着深刻的论述,他认为仅以尊重每个人自觉决定和自己承担责任的能力为出发点,而不加入社会伦理方面的因素,还不足以构筑私法制度。 民法的伦理基础在于“人的互相尊重”,即每个人要求他人尊重其存在和尊严,因而更需以尊重他人为前提。人和人的尊严是整个法律秩序的最高准则,民法系“以人为本”,基于人的本位及人的尊严的伦理基础,产生了一系列民法的基本原则。我们要特别提及的是两点。其一就是私法自治及权利行使自由原则。即个人不但在其私人领域享有法律上的自由,并得与他人形成彼此间的法律关系。其二,“人的互相尊重”伦理原则的法律化,乃指个人自由的范围及权利的行使应顾虑他人或更高的价值利益。故自由得因维护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必要而受限制。 3.2.2西方私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源于市民伦理观念的缺陷 中西方法律长期以来都有自己的法伦理观念,只不过法伦理的侧重点不同。西方从古罗马到近现代,法律秩序背后的法伦理,是市民伦理。这种法伦理的重要内容是:任何人生来都应有基本的权利,人们应当平等,人格应当自由。义务应与权利相对应,市民应当自治,竞争应当公平,人际关系应当互利、交易应当自主自由、等价有偿,公共规则应当来自多数人的合意,公共规则的权威至上等。与这些伦理观念相对应,法律制度就要以平等、自由、自治、契约自由、契约神圣、所有权神圣为目的。遗嘱自由的确立也正是这种伦理观念在继承制度上的体现。 但是这种法伦理的观念也有它的缺陷。一方面,这种法伦理的观念以个人主义为本位,过度重视个人自由,而且将一切人际关系,包括家庭亲属关系,包括市场经济中的人际关系,统统视为市民关系。视为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夫妻关系的形成是订立“婚姻契约”的结果,而家庭也成为了“婚姻契约”的产物。受该伦理观念影响,私法自治也相应导致如下的不利后果:一是导致个人自由主义泛滥和私有权利绝对,使社会利益、公共秩序受损,有违正义。二是亲属间的人伦观念被市民伦理吸收,过分忽视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爱和情感,不利于人们的和谐亲近。 另一方面,西方的私法自治观念是建立在作为主体的人是“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是抽象人格理性、规范再现。既然所有的人都具有理性,那么所有的人都应当是平等和自由的。在此思想支配下,人们行使的权利就应该是正当合理的。实际上,私法自治是一种形式上人人平等的自由,没有顾及到实际上并非人人平等的事实。人与人之间在财产、体能和精神能力,在市场地位和掌握信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到处都存在着差异。有人批评说,把法律上的手段赋予那些本来已经很强大的人,只会使这些差异长期存在下去,使一个人的自由成为另一个人的不自由。因此,目前法学界在坚持私法自治的同时:也考虑社会公正问题,力图获得一种平衡。毕竟任何现实的人都不会是随时具有充分理性的。我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某些非理性的愿望。并且偶尔做出愚蠢的举动;往往可能从个人的好恶、偏爱出发,或者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任性而滥用自由的权利。 “极端的权利,最大的非正义”。正义是法律制度的本质目的所在,但是毫无限制的行使权利将会违背这一目的。所以,在某些情形下,人们严格按照逻辑合理的法律规范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有时会走向其所追求的终极目的的反面。当私权绝对的结果是公共道德、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正义将因此而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偏离应当得到矫正。换言之,个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遗嘱自由也是如此。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家庭秩序是社会秩序的根基。人不同于动物无亲伦、无禁忌,因此,调整家庭和亲属关系的法则必然遵循亲属伦理的要求。家庭亲属之间一般都有相互关爱之情,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情”,夫妻之间有“相濡以沫”之情,兄弟之间有“手足之情”。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对亲属和非亲属的情感、权利、义务观念不同,对不同的亲属的亲情感不同,权利、义务责任感均不同,这是极为合乎人之本性的、自然而然的。遗嘱继承不能回避这一亲属伦理的要求。假定遗嘱人利用遗嘱将其所有的财产死后留给家庭亲属之外的人,虽然保证了其遗嘱自由权利的行使,但也有可能同时深深伤害了亲属之间的情感,违逆人性,必将最终有害于人类的正常发展。因此,对遗嘱人遗嘱自由的权利要加以必要的限制,“特留份”制度就是遗嘱自由和限制相结合的体现。3. 3我国传统的亲属法伦理观念要求对遗嘱自由加以必要的限制 3.3.1中国传统法律秩序背后的法伦理,是以“亲亲尊尊”、“孝悌忠信”、“三纲五常十义”等构成的亲属伦理为本的。它重视亲情、重视家庭、重视和谐,强调亲属之爱的崇高性、正当性,反对以物欲加害亲情,主张给人们更多的保护亲属的权利,主张给人们以更多的敬、爱亲属的义务。这种法伦理为人类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最基本的爱提供了很好的策划和解释。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温情化、感情化提供了动力,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和谐做出了贡献。这种亲属法伦理从古至今一直熏陶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婚姻家庭制度和继承制度的背后都有该伦理观念的支撑。虽然继承的对象从身份继承、祭祀继承为主发展到单纯财产继承产生了重大变化,现代继承制度也成为了一种财产法律制度,但与一般的财产法律制度不同,它既不反映商品交易规律,也不具有等价有偿的特点。相反,继承关系更多地与身份关系联系,家庭的存在对继承有着深刻的影响。家庭的存在使得被继承人的近亲属与非亲属的其他社会成员在与被继承人的关系上是不同的,这种地位的差异反映在继承制度上就表现为:对于不存在一定亲属关系的人。被继承人可以给予其一定的财产,也可以完全不给其任何财产,但对于法定的近亲属,被继承人就必须给予其一定数量的财产数额,否则,如果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话,则亲属关系的存在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法定继承制度的确立如此,遗嘱继承制度也不能避免这种伦理观念的影响。 如果遗嘱人甲立了一份遗嘱将其大部分的遗产传给某一个子(女)乙,但是该子(女)乙将遗嘱人甲谋杀或者为争夺遗产将其他的兄弟姐妹谋杀。那么在遗嘱中从来没有包含一项剥夺该谋杀者的继承权的明确规定时,是否还应允许作为谋杀者的乙按照甲的遗嘱继承遗产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继承法第7条规定“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继承人丧失继承权。那么法律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再考虑遗嘱人在遗嘱中所体现的意愿,而剥夺乙的继承权呢?我认为,正是基于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的要求,当乙做出谋杀及其类似行为的时候,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严重伤害家人感情的不伦行为,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如果问遗嘱人他们是否愿意让其财产被该谋害者继承,那么很少会有遗嘱人做出肯定的回答。同理,继承法还规定了“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继承人丧失继承权,正是基于这两种行为对亲属伦理的违背。对于此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特别指出,继承人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或者遗弃被继承人的,如果以后确有悔改表现,而且被虐待人、被遗弃人生前又表示宽恕,可不确认其丧失继承权。这样做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维护亲属间的和谐互爱,维护亲情伦理,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否则,亲情和伦理将会贬值,暴力和冷漠将从家内开始向社会泛滥,社会就变成一个没有多少人味的社会了。3.3.2公序良俗原则在遗嘱继承上的适用: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上的基本原则。当遗嘱的内容本身直接违反公序良俗,应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如果立遗嘱人在遗嘱中为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设定了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的要求或条件时,当属无效。而且应将公序良俗原则明确写入继承法以及在将来制定民法典或修改继承法时, 应明确规定,遗嘱人设立遗嘱时,不得在其遗嘱中订立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内容,不得对继承人设立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义务。在司法实践中对违背公序良俗的遗嘱内容认定无效,体现了民法基本原则在私法领域中法律关系中的适用,也体现了法治的道德性,更体现了法的秩序价值。4 我国必留份制度的缺陷必留份制度适用的主体范围相对较窄。必留份制度仅仅要求遗嘱必须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即所谓双缺乏继承人)和胎儿保留必要的遗产,而其他的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并没有给予法律上的保护。在实践中可以明确的是,必留份所规定的双缺乏继承人是非常有限的个别人,这就意味着遗嘱人通过遗嘱处理身后遗产的权限是非常的大。”“从遗产份额的分配上看,必留份制度的规定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还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都没有对“必要的遗产份额”给予明确的规定。这一方面使遗嘱人处置遗产的权限更大,保护了遗嘱人的遗嘱自由权,而另一方面是由于它的不确定性,使得遗嘱人也无所适从,极易在继承人中产生纠纷,更给司法实践带来操作上的困难。5 特留份制度的概念意义以及权利人范围:5.1 概念:特留份是立遗嘱人在用遗嘱处分其遗产时依法应为法定继承人保留的遗产份额。对于特留份的概念由于各国的立法思想的不同,所作出的规定或解释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不管其如何表述,我们可以明确特留份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即为了限制遗嘱自由,保护法定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道德体系和基本秩序,是法律规定遗嘱人不能以遗嘱的方式剥夺特定的法定继承人应当继承的最底限额的遗产。5.2 意义:特留份制度实际上是对遗嘱自由的一种限制,这也是与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的过程相适应的。特留份制度是大多数国家民法规定的作为限制遗嘱自由、纠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的主要措施,体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并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相符合,在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新变化而现有立法又不能完全调整时,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立法经验是必要的,可行的。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涉外婚姻越来越多,若我国不制定特留份制度,当发生遗嘱剥夺继承人的特留份权时,将很难找到法律救济手段。5.3 权利人范围:世界各主要国家继承立法都明确规定了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日民法以直系卑亲属、配偶、直系尊亲属为特留份权利人,而不及于兄弟姐妹。意大利民法对于配偶认有特留份。瑞士民法对直系卑亲属、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均认有特留份。可见,国外享有特留份的权利人一般局限于与被继承者有血缘关系,至于他们是否缺乏劳动力和有无生活来源,则在所不问。从当前各国的立法规定上看,对于特留份的权利主体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规定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表现在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小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且基本为配偶和直系血亲。6 完善我国现行立法之构想6.1更新立法理念 我国继承法必继份制度目前确立的权利主体是“双缺乏”继承人,这在立法上是基于当时的基本国情而考虑的,采用的是“死后抚养说”,突出了遗嘱人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物质资源匮乏的现实。如前所述,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符合继承法所规定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这一必继份条件的继承人已非常少了,这一制度已无适用的太大空间。因此,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必继份制度的立法意图,笔者认为应确立以“意思说为主,死后抚养说为辅”的立法理念,即以尊重遗嘱人生前意愿为出发点,同时兼顾特殊继承人利益的保护,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6.2对遗嘱自由进行适当的限制 我国法律承认遗嘱的根本原因在于继承权是所有权的合理延伸,即“承认遗嘱自由也就是承认财产所有人处分财产的自由,承认遗嘱也就是尊重遗嘱人的意愿。然而,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任何超越社会对自由的评价界限的行为,都构成对他人自由的侵犯,遗嘱自由也不例外。同时,我国继承制度的作用还在于维持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维护基本的家庭伦理。我国继承法规定必继份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为解决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人将来的生活问题。作为其他继承人而言,他们有生活来源或者有劳动能力,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就不需要依靠必继份来维持生活,但这样又可能产生家庭成员因遗产问题而影响和睦安定的问题。在实践中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部分所述的遗嘱人将其全部遗产都处分给继承人以外的人的案例。在遗嘱完全有效的情况下,遗嘱人的继承人就不能得到任何遗产,尽管其本身并不存在丧失继承权的情形。可见,这虽然充分体现了遗嘱自由,但却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安定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特别是现在,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多,遗产数额的增大,对目前存在的遗嘱过度自由的问题如果不从法律上加以合理限制和规制,则可能产生许多家庭矛盾和利益纠纷。因此,在设计遗嘱制度时,必须将尊重遗嘱人的意思与维护家庭关系的功能综合考虑,将遗嘱自由与遗嘱限制结合起来。目前,我国继承法不仅承认遗嘱继承和遗嘱,而且是对遗嘱自由限制最少的立法例。为此,许多学者建议在未来继承立法上应规定特留份制度,这些观点已经被体现在有关立法建议稿中。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公民的遗嘱自由权,引导公民正确选择遗嘱形式和确定遗嘱内容,另一方面又要对滥用遗嘱自由,侵犯法定继承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防止利用遗嘱自由规避法律的情况发生。关键是对遗嘱自由的权利范围和空间进行量化限制,使之成为一种有秩序的适度自由。这样,既能够实现遗嘱自由,又能够保护其法定继承人的权益,真正实现我国遗嘱继承制度的目的。6.3引入特留份制度 特留份源于罗马法的义务份与日耳曼法上的期盼份,它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其实质是通过对特定的法定继承人规定一定的应继份额来限制遗嘱人的遗嘱自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继承法都规定了特留份制度。如前所述,与外国实行的特留份制度相比,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对遗嘱自由限制的效果远不及特留份制度那么明显。笔者认为,引入特留份制度可以弥补必继份的缺陷。理由是:第一,特留份的适用范围是确定的。第二,特留份的数额是确定的。第三,实行特留份制度后,遗产价额就分为自由份和特留份两大部分,既能够保护遗嘱人的意思自由和对个人财产的自由处分权,又能够满足其法定继承人对遗产继承的合理期待,保障其法定继承人的权益。建议立法上明确规定遗嘱人设立遗嘱时,必须依法为特留份继承人预留出一定的份额,并不得为特留份设定负担。遗嘱违反法律规定对特留份所作的处分归于无效。具体制度构想如下:6.3.1 扩大现有必继份继承人的范围。关于我国特留份权利人范围,人们曾经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将第一、二顺序法定继承人规定为特留份权利人;另一种观点主张将范围扩大到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范围。10笔者认为,从限制遗嘱自由的目的出发,借鉴澳门地区的做法,应将特留份权利人范围界定在与被继承人有抚养关系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即配偶、子女、父母。其中,子女应作扩大解释,即子女包括胎儿在内。如果子女先于父母死亡的,则其代位继承人应列入特留份权利人范围。同时,将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也列入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之内。而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应排除在外。理由是:我国继承法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顺序的依据是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扶养关系的密切程度,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相互间有法定的相互抚养的义务。按照这一依据,考察当前我国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履行抚养义务较多的亲属是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之间,而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有相互抚养的义务。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确定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为特留份权利人,是符合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养关系的实际状况的。如果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尽了较多的抚养义务,可以参照继承法第14条规定,专门规定一条,即其可以作为特留份权利人以外的可适当分得财产的人予以适当补偿。6.3.2 明确必继份继承人的确定依据。将现有“双缺乏”条件改为“单缺乏”条件,即只要具备“缺乏劳动能力”或者“无生活来源”之一即可。这样,就在法律上扩大了必继份继承人的范围,也符合对遗嘱自由行为进行必要限制的尺度。6.3.3 明确继承份额(遗产份额)的固定标准。即对财产处分的数额进行限制。从国外法律来看,这有四种立法例:(1)有的国家(如德国、瑞士、匈牙利)是从法定继承份额方面对特留份的数额作出规定。德国民法典第2303条规定特留份为法定继承份份额的半数。瑞士民法典第471条规定直系卑亲属的特留份为法定应继份的3/4,父母的特留份为法定应继份的1/2,兄弟姐妹的特留份为法定应继份的1/4。 (2)有的国家则不问继承人数多少,其特留份为被继承人遗产的一定比例。如日本民法典1028条规定,只有直系卑亲属是继承人时,或者直系卑亲属及配偶是继承人时,其特留份为被继承人财产的1/2;其他场合,特留份为被继承人财产的1/3。(3)有的国家按照继承人的人数的多少决定其处分权为遗产的多大比例,其不能用遗嘱处分的部分就是继承人的特留份。如法国民法典第913条规定,被继承人死亡时仅有一个子女的,其享有对财产的处分权不超过遗产的半数;有两个子女时,其享有对财产的处分权不超过财产的1/3;有三个子女时,其享有对财产的处分权不超过财产的1/4;被继承人不得处分的部分就是其子女的特留份。该法典第914条还规定被继承人如无子女,其直系尊亲属为继承人时,则分两系继承,不问人数多少,各系均有1/4的保留份;若两系全在时,被继承人只能处分1/2遗产。(4)不规定特留份数额。英国继承法对“财政津贴”的规定具有很大弹性,数额由法院因人、因时、因地而定,起点与我国继承法关于必要的遗产份额的确定方法很相似。 我国继承法规定的“必要的遗产份额”是一个含糊的标准,且只在遗嘱人所留必继份少于法定继承平均数额时,方给予一定的限制。而遗嘱人通常是以对自己尽赡养、扶养义务作为分配遗产时的标准的。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对特留份权利人的份额加以明确规定。这既取决于特留份权利人的实际生活需要,也取决于遗嘱人所遗财产数额的多少,在实践中还需要综合考虑符合条件的特留份权利人的人数、扶养义务的履行情况以及我国民众继承观念要求和民间继承习惯等因素,以利于实际操作。借鉴国外法律关于特留份份额一般为法定应继份额的3/2或者1/2的具体规定,结合我国实际,建议继承法应采取各别特留主义立法例,以各特留份权利人在无遗嘱继承的情况下应享有的法定继承份额为基数,规定子女的特留份份额为其必继份的3/2,配偶、父母的特留份份额为其必继份的1/2。这样,特留份份额之外的遗产,遗嘱人就可以自由处分。我们不能把特留份份额比例规定得太高,否则,就可能产生遗嘱人通过生前赠与等方法规避法律对遗嘱自由的限制的问题。6.3.4 明确特留份的算定。从国外情况来看,法律上对特留份的算定均有明确规定。如法国民法典第922条规定:“应当减少的数额,在对赠与人或遗嘱人死亡时尚存的全部财产进行汇总以后确定。在经汇总的财产总数之内,应当拟制归入赠与人以生前赠与方式处分的财产的价值但应扣除其负担的债务。”据此,在法国,被继承人的全部财产是指尚存的全部财产扣除遗产债务,并将其生前赠与的财产价值假设地并入。日本民法典1029条规定:“特留份额,以被继承人在继承开始时所有财产的价额,加上其赠与的财产价额,再从中扣除债务的全额,予以算定。” 为统一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标准,借鉴法国、日本的立法经验,笔者建议我国继承法应明确规定特留份的算定方法。具体方法为:确定继承开始时被继承人的遗产数额(积极遗产);加入应归扣的被继承人生前所留的特种赠与作为计算的基数;以该基数再减去其遗产债务,确定应算定的特留份基数;在上述特留份基数的基础上,依据特留份权利人享有的特留份比例,最终计算出特留份的具体数额。6.3.5 建立“特留份”权利的依法剥夺制度。为了实现特留份制度的宗旨,并体现对特留份权利人和被继承人利益的同等保护,有必要在法律上建立特留份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364-1:2025 EN-FR Low-voltage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Part 1: Fundamental principles,assessment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and definitions
- 麦当劳点餐课件
- 品鉴智慧人生课件
- 直销领袖魅力课件
- 滑雪培训机构介绍
- 孕妇学校知识课件
- 质量意识培训课程
- 暑假班绘画课件
- 恐龙手工课课件
- 课件最后一页祝福语
- 微信小程序开发实战(第2版)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原文2022版
- 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胸心外科常见病诊疗
- 高中数学 人教A版 必修一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 GB/T 3452.2-1987O形橡胶密封圈外观质量检验标准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花的学校》精美课件
- 遥感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课件
- (精选word)洪恩识字-生字卡片1-200
- 输电线路运行运维巡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2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D题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