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教时)案例.doc_第1页
《黄鹤楼送别》(第二教时)案例.doc_第2页
《黄鹤楼送别》(第二教时)案例.doc_第3页
《黄鹤楼送别》(第二教时)案例.doc_第4页
《黄鹤楼送别》(第二教时)案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鹤楼送别(第二教时)教学案例新桥中心校 陆丽娟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暂时”、“凝视”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课文和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2、能力目标 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运用“借景抒情”的理解方法自学其他的送别诗3、情感目标 从诗与文的意境中感受朋友间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二、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 教学内容本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描述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文是诗的诠释与发展,诗是文的提炼与浓缩。仔细读文,借图想象,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情感。2、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三、 教学对象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文包诗”形式的文章。仅仅读诗,他们难以体会出蕴涵在叙事与写景中的深情厚意;仅仅读文,也难以悟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图文并茂,使诗文相得益彰。艳丽的色彩,动画的录象,寓于色彩与动画的文字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学习效率。四、 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为帮助学生体悟诗文中的境与情,我让学生在了解了本文“文包诗”的形式及文与诗的关系之后,分五步进行:1、读诗质疑,引入情景;2、细读课文,体验情景;3、品读诗文,融入情景;4、朗读成诵,深情萦绕;5、围绕送别,拓展阅读。为把学生的思绪与情感引入情境,真正受到诗文的熏陶,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生动、绚丽、交互的图文与大量信息量的输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得心应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新颖有趣、富于文化味的教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五、 教学媒体设计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并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材的特点,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目的。本课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图文并茂、声象结合、交互灵活。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贯穿始终,较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视觉、听觉上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走进了诗人的情境。如不断闪现的春景图片,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真切感受到了“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胜景,帮助学生解决了对诗句中“烟花三月”的理解;关于“黄鹤楼”的一段录象,不但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飞檐凌空”的意思,而且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重点词句的出示,较好的敲击了重点、难点。该课件的设计,教师课件学生三维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了自然美和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六、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与 读诗质疑,引入情景 多媒体应用分析1、 引读课题:黄鹤楼送别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 教师的导语、插图、 3、 导入读诗: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古诗、及送别的音乐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李白目 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了送着友人乘风东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 古诗所创设的情景。诵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4、 指读这首诗5、 引导说说诗的大意: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6、 引导质疑:再读这首诗,你有什么疑问?(烟花 以疑激趣,激活了学三月是怎样的景象?碧空尽?后两句写景与前两句 生的思维。写事有什么关系?)7、 过渡:本文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文章,即:文是诗的诠释,诗是文的浓缩。要想解决刚才读诗时遇到的困难,仔细读文会帮助你深刻理解这首诗。 细读课文,体验情景(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导入:现在,让我们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暮 课件动态的春景图画,春三月,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友人吧。 给学生展现了美丽的 2、课件出示春景图:看,春景多迷人呀!你能用一 春天,让学生通过看、些优美词语或诗句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景象吗? 想、说理解了“烟花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月“。4、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黄鹤楼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他们“有意”不把真情暴露出来呢?) 课件展示黄鹤楼,激5、课件展示黄鹤楼图景,师作简要解说。 发了学生阅读兴趣,6、引导猜疑:或许两人都不愿去破坏对方的心情, 为解诗作了铺垫。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一下他们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 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第三自然段,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2、 检查朗读: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3、 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了两人间的深情厚意? 课件随着教学的节奏4、 指名交流:(分别出示两段话) 交互出现关键语句,教 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敬仰,誉满天下 教学语言充满诗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饮满此杯吧! 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体会李白的敬仰、赞美、真心的祝福、真挚的情 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意、难舍之情) 朋友间的情意美。 出示孟浩然的话:一饮而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体会孟浩然把深深的眷恋深埋心底,而借王勃的诗句中乐观的情绪和博大的胸怀来宽慰李白,用比喻来表达天长地久的情意,与朋友心意相通心心相应)5、 过渡:这真是“一杯清酒尽言欢”,“一片冰心在玉壶”,让我们在感受一下两位诗人话别时的情景吧。男生读李白的话,女生读孟浩然的话,其他的老师读。3 品读诗文,融入情景1、 不忍别,终须别。出示插图,师诵读第四自然段,2、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抓关键词,想象李白当时心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了呢?学习小组可以互相交流(伫立、凝望、一江春水浩浩荡荡)3、名读第四自然段4、现在如果你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白帆渐渐远去,你在心里会默默地对友人说什么呢?而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的李白,却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出示诗)5、现在你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吗?你体 在回归“疑难”时让会到了其中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读诗。 学生顿悟了萦绕在诗6、引导欣赏:这首诗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呢?它到 中的浓浓的离别情。底精妙在何处?学生思考、交流。 下:静态上交代了黄鹤楼与扬州的位置,动态上联想到白帆顺着江水自西向东向扬州而去的情景。 孤帆:长江里也许是千帆竞发,可诗人深情的目光里只有友人的帆船。 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那绵绵的长江之水恰似他们之间浓浓的深情厚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皆有意,字字皆含情”。4 朗读成诵,深情萦绕 课件展示送别画面,1、 看着这感人的画面,自己再轻轻吟诵两遍让我们 伴着送别音乐吟诵诗一起伫立江边,目送白帆远去,深情吟诵这首诗。 文,让那深情厚意融2、 此情此景将如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一样, 入学生的心田。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5 围绕送别,拓展阅读1、 自古以来,送别是诗人吟诵的主题,就李白来说,课件连续出现几首送除这首送别诗之外,还写了另一首流传至今的送别 别诗,激发了学生课诗赠汪伦(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 外阅读的兴趣,使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的阅读做到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