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台基与基础.doc_第1页
古建筑台基与基础.doc_第2页
古建筑台基与基础.doc_第3页
古建筑台基与基础.doc_第4页
古建筑台基与基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台基与基础 仿古建筑的宫殿厅堂由台基、构架(墙体)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是“台明”和基础的统称。地面露出部分叫做“台明”,砖石包砌部以内的、直接承受建筑上部荷重并将其传到地基的地下结构部分,届基础范围。 房屋的柱、墙体都建立在台基之上,因此,台基部分的合理设计、正确的施工和良好的工程质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艺术造型和使用寿命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基础平面配置 一座台基的长、宽、高、低是由建筑物的规模决定的。各部尺寸受房屋的出搪深浅和住径大小制约。因此,无论哪种形式建筑,一般情况下先定面阔,后定进深。确定面阔的方法和程序是:根据材料定棵长,按照镍长定明问面阔,根据明间面阔定其他各间面阔(明间面阔须大于次间面阔,次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梢间面闹,梢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尽问面阔)。U而迟到决46伽:i币帕 右下届面路口十全其幼守醉钎5Tw成交7表21 台基尺度与上部建筑之关系表然后,根据面阔定进深。注意的是:上格出不能“过步”。就是说该上指出的长度不能面阔:明间 7或9个斗拱空当。次间 56个或68个斗杉空当梢间 47个斗拱空当。尽问 27个斗拱空当。若只有一间,可按2或5个斗松空:进深:遏进深与通面阔之比为5比8。斗松空当需坐中。搐柱高60斗口。、没有斗拱的大式建筑 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可按7比6计算,也可按面阔与柱高1比1计算。1尺寸由建筑物的性质决定。 次间面阔应比明问面阔减少18或ll o或120,梢问、尽间的面阔依次递减。面阔也可与明问相同。 进深:明间面阔通常以125185:1。廊深约为25柱高。 柱高:一般不能小于256厘米(营造尺8尺)。 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为4比3,也可按5比4。柱子的高低与大式无j样,取决于建筑物的性质。 次间面阔可与明间相等,但一般情况下应比明间减少18或110或120问的面阔应依次递减。 进深:明间进深与面阔之比通常为6比5,廊深45倍梅柱径。 栓高:一般在240厘米一320厘米(营造尺75尺一1丈)之间。 无论是无斗拱大式建筑或小式建筑,面阔和进保在因材料和地势限制情况下可以酌减,但控高不可降低。台基各部分名称见图21、图22。图22九擒单攫房殿、霸山合基平面 无论宫殿、庙宇或住宅,往往都是由多座建筑物合成一个整体,主要建筑物居中,座北朝南,称为正殿或正房,在正殿或正房前面,相对分列在左右两侧的建筑,叫作厢房或配殿,与正殿或正房相对的建筑叫作前殿或倒座,无论配殿(厢房)或前殿,型制与规模均应小于正殿(正房),这四座建筑所包括的范围称为一院。一处宫殿、庙观、住宅,多由一院或多院组成,形成一个建筑群。一院的四面都有房屋,即有正殿(正房)、两配殿(厢房)、前殿(倒座),称为四合院(图23、图24)。如果有正殿(正房),而只有单面配殿(厢房)或无前殿(倒座),则叫做三合院。其他主要部分的配置原则不改变。 除此之外,像离官别墅、庭院斋舍等建筑,地位、方向可因地制宜设计布置,不受此规则约束(图25、图26、图27、固28)。图L5几种基础平面(甲)曲尺形 (乙)十字形 (丙)圆形 (丁)凸形第二节基础做法 仿古建筑采用住梁荷重的构造方式,其基础,主要指往下构造部分直接承受柱子的柱顶石,柱顶石下的吸墩和躁墩下的灰土三部分。 一、基础施工前应做的准备工作(琉璃瓦) (一)确定“平水” 所谓“平水”,即现代建筑中基础的“土ooo”。乎水决定着建筑物的柱高,也决定整个建筑群的标高。 乎水线的高度怎么决定呢?一般情况下,先决定建筑物或建筑群东南方向上“沟眼”的高度位置(沟眼的最低处应高于院外自然地乎),再根据这个高度逐渐往里增高,越往西北方向应越高。增高的原则是,纫增海馒院子,坡度为510Do,粗塌院子为91000。根据这一原则,决定正房的土衬金边上棱的高度,然后加上正房台基高度(表21),就是平水线的高度(这里所说的乎水线高度是指正房台基高度)。同一建筑群中不同院子的北房的台基高度,也应遵循越往西北越高,越往东南越低的原则,先定土衬金边的高度,再加上台基的高度。同一院子内,耳房要比正房矮一级(营造尺四寸,合128厘米),东、西配房和南房台基也要比正房矮一级。门道台基的高度应与第一层院子中的北房台基高度一致。 平水线确定以后,在建筑物或建筑群中轴线位置上用砖砌两个砖墩并用灰抹好(这两个墩子叫中墩子),在正面弹上一道水平的墨线和一道与水乎方向垂直的墨线。水平的墨线就是“平水”,垂直于水平方向的墨线就是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 (二)找“中” “中”决定着建筑物或整个建筑群的方位*在仿古建筑基础施工中所需用的“中”有:建筑物(建筑群)的中轴线、各种面阔和进深中线及各种墙体的中线等。使用“中”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凡房屋面阔进深尺寸,都是指柱子中至中的距离;(2)“中”,在瓦作“中”有平分的意思。有时则不然,比如山埔或后搪墒的“墙中”就不是平分墙体的中心线,而是柱子的中线;(3)按照古建筑施工的传统,北房或南房的进深中线不应与建筑群中轴线互相垂直。调整的方法是移动南(北)房进深中线而不动建筑群的中轴线,即“断横不断竖”。南、北房的其他各条中线当然也要随进深中线而做相应的调整,以保持与进深中线的互相平行或垂直。调整后的北房东山场应刚L偏转,即应“抢阳”*南房的东山场应向南偏转,即所谓“抢阴”。 (三)“定升” 古建筑施工中“升“的含意是倾斜。“升”的大小一般在51000以内。 为了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柱子和墙体一般都要有“正升”。个别情况下,譬如某些房屋的墙体的室内一侧可以有“倒升”。 柱子要不要“升”视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槽柱和金接应有正“升”,如果有耳房,山柱不应有“升”。没有耳房,山柱要有“正升”。角柱应同时向室内和据柱倾斜,方法是将柱脚向外挪动,也就是古建筑术语中说的“朋升”。挪动尺寸为柱高的51000。为了使柱子须升,应在砌碌墩和安放柱顶石时就持升“扔出”。因此,在刨槽之前就应算出“怨升”所需的尺寸。 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即可;友线开挖地档,地梢的深浅依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埋头。依屋架上核数定高低模数45dE头深192厘米;槐数67,埋头深255厘米;如果槐数是9,埋头深达32厘米。二是灰土的步数。这既要根据土质虚实而定,也与建筑物的等级有关。土质虚软的,要挖到老土;勺止。至于步数,最少2步,多者可达15步。 古建筑的灰土基础是用石灰和细黄土按一定比例,如3比7或4比6体积混合均匀后分步夯打而成。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夯筑灰土,每步虚土七寸,筑实五寸,二十四把夯筑二十四夯头,充剁五十十;道,每见方一丈每步用夯夫二十四名壮夫九名”*可以看出,灰土基础所用材料简单,工具也不过是木夯石娥,但用工是比较大的,同时也说明古代匠师对基础的处理也是十分重视的。 灰土基础存在着两个明显不足,一是基础过浅,二是步数过多。在仿古建筑中,用混凝土垫层代替灰土便可克服以上弱点,若工程设计仍使用灰土基础,灰土的步数应根据建筑荷载重新确定,灰土的标高应低于日(冻线。 四、砌踞坝和拦土碌墩是按柱子的分位用砖砌筑币成的方形墩子,上置柱顶石,柱子立在柱顶石上 燥缴的高度“随台基除柱顶石之厚外加地皮以下埋头尺寸”。 僳墩可以单独砌筑,也可以连续砌,视距离远近而定。单砌的面墩以柱顶石尺寸定见方。如柱径2688厘米,得柱顶石5376厘米见方*周围各出金边64厘米,得燥墩896厘米见方。金柱顶下照榴柱顶加64厘米。砌连二傈墩,以出廊并柱项石定长。例如,廊深144厘米,一头加金柱项半个3328厘米,一头加梅柱顶半个2688厘米,两头再各加金边64厘米,长共21696厘米。宽以往项石之宽定。如金柱顶宽6656厘米,两边各加金边L 4厘米,得宽为7936厘米。高随台基,除柱顶石之厚,加埋头尺寸(埋头尺寸由槐数确定,如45搞埋深192厘米、67镍埋深256厘米、9校为32厘米)。 躁墩与燥墩之间按面阔或进深用砖砌起来的与碌墩同高的墙叫拦土,拦土将台基之内分成若干方格。方格内用素土回填,分层夯实。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每槽用夯五把。头夯充开海窝宽六寸,每窝筑打四夯头。二夯筑银锭,亦订四夯头。其余皆随充沟。每横宽一丈、充剁大小梗十七道。第二次与头次相同。第三遍取平,落水、撤渣子、雁别翅筑打四夯头一遍,后起高娥一遍、顶步乎串娥一遏。” 中国古建筑习惯使用柱顶石传递上部荷载*柱顶石以柱径加倍定尺寸,由于柱顶石上皮并不与地面见乎而是凸上少许(o2柱径),在这露明的凸上部分的边缘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