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泰斗话收藏.doc_第1页
陶瓷泰斗话收藏.doc_第2页
陶瓷泰斗话收藏.doc_第3页
陶瓷泰斗话收藏.doc_第4页
陶瓷泰斗话收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瓷泰斗话收藏入门者要多学多看 谈到鉴定陶瓷的入门问题,张浦生先生说:“首先要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丰富的陶瓷鉴定基础知识;其次要接触实践,多去博物馆看实物;再次要找高水平的老师做指导;最后还要靠自身努力,且具有悟性,一个有悟性的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古陶瓷仿品赝品充斥市场,真东西太少,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光一般收藏者难以鉴别,就是鉴定专家有时也会出现失误。1996年我去香港,遇到一位在苏富比拍卖行负责瓷器鉴定的日本专家,他曾在北京中央美院读研究生。他对我说准备不干了,想来中国再好好学习。他这个话讲得很婉转,后来从侧面了解到,因为他连续收进了几件假货,对他的信誉影响很大。现在国外有些拍卖行的老专家也感到对国内采用高技术手段制作的仿品辨别起来很困难,说每年不到景德镇去一次就要上当。现在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老是买假货,原因是只看书,接触真品实物太少。书又不是正规专业的书,现在涉及古陶瓷鉴定的书籍有些泛滥,大都是抄来抄去,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结果误导、坑害了读者。”张先生认为,初学古陶瓷收藏的人一定要多看名家著作,博取众家之长,因为这些书中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很多老专家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靠得住,信得过。 今天的陶瓷鉴定分为目鉴与科技鉴定两大手段,张先生最为推崇前者。他引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的话说,“目鉴本来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工艺,这些经验不是无根据的凭借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基础上的,因为你们头脑里就有个数据库。” 识别仿古瓷的五大绝招 “如何鉴别仿古瓷?”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困惑的问题。张浦生先生认为要借助考古学的排比法:第一,从时代上排;第二,从品种上排;第三,从器形上排;第四,从纹饰上排;第五,从总体风格上排。排列之后再进行比较。比如宋代陶瓷与之前的唐代、之后的元代有什么区别,要搞清楚相互之间的特点与差异。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器形的变化,一是装饰的变化。再比如青花瓷器,它是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完美的结合,鉴定时排列其纹饰尤其重要,其中包括它的主体纹饰和边线纹饰在多年鉴定实践中,张先生还从造型、绘画、胎釉、款识、工艺等方面,总结出五种识别仿制瓷器的方法:第一,看造型。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但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那有可能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第二,看绘画。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要能,因为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第三,看胎体分量。分量过轻的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而分量太重的也不能要,因为古瓷分量一般都有规范。例如:明代永乐瓷轻,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轻;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等等。第四,看釉面光泽。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黯淡无光的也不能要,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第五,看款识。款字书法不像样的不能要,这是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写毛笔字的缘故;而款字书法写得太逼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 此外,还有瓷器扣之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那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元末明初大件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再有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 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将二者进行对比,这对学习鉴定大有裨益。“一件瓷器是真是假可以从重量上进行判断,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做得重量与真品一致。仿制者只能参照图片或隔着博物馆玻璃测绘名贵瓷器,他们不可能去称真品的重量。仿品一般是重于或轻于真品的。这次鉴宝活动上,一位陕西收藏者拿来一件瓷器请我鉴定,我一掂分量就说太轻,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 仿古瓷手法大揭秘 陶瓷作伪自古有之,这也是令众藏家避之不及,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目前是中国古瓷作伪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有三种类型: 其一,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由于它属随意制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质量较差。样式奇异,装饰别扭,款识罕见,工艺粗糙,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或好胜者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抛出一些诱人或激将的话语,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连国内几家大博物馆都没有,怕你也看不懂等等。在记者采访的间隙,一位姓尤的先生持自己的宝物请张浦生先生鉴定。看过后,张先生问过藏家的看法,最终断定这件为现代仿古瓷,釉面仿釉里红,造型比较奇特,是臆造出来的,而且是江苏一带生产的。 其二,摹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这类仿品是依据照片制作的,由于有图片作为摹本,不仅形象相仿,甚至连尺寸大小都一致,质量尚好。这对那些钻研书本知识的收藏者来说,尤易受骗上当。而且出售者往往拿出图录或者参考物让其观看,更令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没有底足照片),釉质也不符,有的“太白”,有的“过亮”,缺乏旧器的风采。 其三,复制型。特点是有形有神。这是仿品中水平最高的一类,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之后再经过一道专门的作旧工序,故而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出售者除了炮制出一套生动的流传故事外,还附送一本高价成交的拍卖图录,梦想发财者极易上当受骗。 采访中,一位北京的收藏者拿出几件器物,希望张浦生先生为其掌眼。张先生认为其中一件器物仅从器形来判断,是北方典型的钧窑作品,理应出现在金或者元代;但这件器物的疑问在于制作底边不够精细,釉面不够湿润,尽管底是老的,仍属于现代仿品。这样的器物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至于其他几件则属低仿品,张先生对该收藏者建议,买了就当作把玩品,以后还是不要投资类似的藏品,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 仿伪器的大量涌现对古陶瓷收藏是否存在伤害?张浦生先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沉寂多年的民间收藏日益复苏,制作仿古瓷之风愈演愈烈,这些仿伪瓷有新器旧款,老器新彩,后加款或者后加彩,还有老胎新彩,旧器新釉,等等。这些仿伪器的出现迷惑了不少收藏者的视线,对中国文化是一种破坏,不仅给正常的收藏事业与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无穷的困扰和危害,也给爱好者和消费者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它不可挽回地败坏了中国古瓷优秀艺术传统的美誉。当然,如果是为了满足众多藏家的愿望,由故宫等权威机构监制的一些印有仿制标志的精仿品,则是中华优秀的文化财产,理应受到保护。 学习鉴定小窍门:瓷片 许多专家在指导藏家鉴定时主张看整件器物,但是随着收藏热兴起,官窑甚至民窑精品动辄成百万上千万,并不是普通的收藏者所能接受的。张浦生先生表示,学习陶瓷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实物,多看博物馆陈列的精品珍品,然而博物馆的藏品只能隔着玻璃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便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不能随意拿馆藏品去仔细观察触摸。在这样的背景下,瓷片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了:价格较为便宜,还可以拿在手里反复研究。对民间收藏爱好者而言,收藏整件名贵古陶瓷器物的能力有限,机会也少;而收藏各种瓷片的机会却很多,代价相对低很多,携带、交流也非常方便。张浦生先生给记者讲到他每次去西安讲课,不可能带一批完整器物去,都是用收集到的瓷片上课,这样学生的印象也较为深刻。当然,瓷片只能看到局部,没有立体感,亦有自身的局限性,难免有“管中窥豹”的遗憾。收藏与鉴定,心态最重要 张浦生先生在谈到陶瓷收藏时,强调做一个真正的古陶瓷收藏家的重要性。“真正的藏家要有一定的财力,相当的眼力,大胆的魄力,坚强的毅力”。一个真正的藏家,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能把收藏作为发家生财的工具。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讲究品味,不能只顾理论而脱离实践;一个真正的藏家,要见多识广,多看真器、多比较,多向专家请教,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一个真正的藏家,应该把收藏本身当作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张浦生先生通过本刊送给广大收藏爱好者八个字:“识古不穷,贪古不富”。 谈及古陶瓷鉴定,张浦生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人,故而鉴定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防一切外来的干扰因素,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里,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尾记:瓷器市场前景看好 艺术品尤其是瓷器市场达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峰期,是因为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