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doc_第1页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doc_第2页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doc_第3页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doc_第4页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闻、P 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 第三章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有一个要素(劳动)投入。只要生产技术不变,而在有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这一结论不再存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投入。在一个要素投入的情况下,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一般均衡体系。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许多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被运用于对国际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分析,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个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只有一种要素投入的模型中,厂商在要素方面没有选择,产品成本完全由该要素的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价格决定。要素的生产率及其价格都是给定的,都是由产品产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对产品的成本来说,这些都是外生变量。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甚至连一国要素供给的绝对量都无关紧要了。但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已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产品价格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2)运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产生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在建立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方面的主要贡献者有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Ohlin)、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或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亦作出重要贡献。这些学者包括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沃夫冈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罗勃津斯基(T. M. Rybczynski),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等。本章与下一章将分别介绍新古典贸易理论,也将分别介绍这些经济学家的贡献。其中本章主要介绍赫克歇尔和俄林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以及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源禀赋的贸易模型,介绍以资源禀赋不同而产生的贸易和生产模式,贸易对本国价格、生产、消费和福利水平的影响,以及对这一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下一章中,我们将介绍萨缪尔森等其他经济学家对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贸易模型的拓展与应用。一、赫克歇尔俄林的主要贡献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贡献最大的应是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赫克歇尔和俄林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而且,他们注意到了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这种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这种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里的“密集型”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钢铁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本劳动的比率高于大米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那么钢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大米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反之,钢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另外,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也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本雄厚,被称为“资本充裕”国家;有的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充裕”。这里的“充裕”也是一个相对概念,用资本劳动的比率(人均资本)来衡量。如果美国的人均资本高于中国,美国就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中国则是劳动充裕的国家。但如果中国与柬埔寨或孟加拉等国相比,中国也许又该算成为“资本充裕”的国家。由于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要素,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力价格会偏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在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里,资本的价格会相对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可能会有利。因此,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一般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则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是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中国就应该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上的相对差别。赫克歇尔对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反映在他于1919年发表的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在这篇被萨缪尔森称之为“天才之作” Samuelson, Paul A.,1982, “Bertil Ohlin:1889-1979”,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2 (Suppl. pp 33-49)的文章中,赫克歇尔提出了建立在相对资源禀赋情况和生产中要素比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他写道,“产生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可以概括为相互进行交换的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即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不同产品中所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 Heckscher, Eli F., 1919, 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Harry Flam and M. June Flanders, “Heckscher-Ohlin Trade Theory”, 1991 MIT Press, p48,并且,为了分析要素价格不同所产生的国际贸易,赫克歇尔假设“在不同的国家里,任何一种给定产品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从这一点出发,赫克歇尔又进一步推断出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可能影响:“如果所有国家的生产技术都是相同的话,贸易就必然继续发展直到各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出现均等化。下一步,我们必须考虑这种均等化是否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虽然迄今为止这一命题远未被证明,但这是贸易中不可避免的结果” 同2,p9.。由此可见,赫克歇尔不仅从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来阐述了贸易的基础,也揭示了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在赫克歇尔的基础上,俄林进一步发展了资源禀赋的贸易学说。俄林对其理论的阐述首见于他于1924年发表的博士论文贸易理论 这篇论文于1924年以“Handelns Teori”为题用瑞典语发表,直到1991年才被译成英文,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中,而后,他在1933年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中则更周密地论证了资源禀赋差异所产生的贸易和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阐述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俄林的贡献可以概括为:1、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区间贸易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两地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而后者又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价格决定,故两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所以,通常大量使用本地丰富而廉价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成为该地区的出口品;而生产是需要大量使用本地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则应从其他地区进口。另一条件是生产要素不具有完全可分性。因为生产要素不完全可分,小规模生产是不经济的,而专业化的的规模生产会带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因此,各地区发挥其资源的相对优势并追求规模经济就导致了区间贸易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贸易将使生产优势价格均等化。在某种情况下,生产要素与商品的移动可以相互代替,因此价格将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这种移动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均等化。2、国际贸易中的生产要素禀赋。国际贸易只是区间贸易理论的扩展运用,不同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的移动受到更多的阻碍,故更应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问题。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内,各国应该从事生产和出口那些须较多耗用其供给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本国生产须较多耗用其供给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赫克歇尔( Eli F Heckscher,1879-1959)赫克歇尔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97年起,在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跟耶尔纳(Hjarne)学习历史,跟戴维森(Davidson)学习经济,并于1907 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临时讲师;1909年1929年任经济学和统计学教授。此后,因他在科研方面的过人天赋,学校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他成功地使经济史成为瑞典各大学的一门研究生课程。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和在经济史研究方面引入了新的方法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在经济理论方法最主要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他最著名的两篇文章。1919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并且,一开始就运用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他认为,要素绝对价格的平均化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他的论文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其后,这个理论由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加以发展。间歇性免费商品(1924)一文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比琼罗宾逊和爱德华张伯仑的早了9年。文章中还探讨了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集体财富(即所谓的公共财物)的问题。在经济史方面,赫克歇尔更享有盛名。主要著作有:大陆系统:一个经济学的解释、重商主义、古斯塔夫王朝以来的瑞典经济史、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及其它解释、经济史研究等。赫克歇尔通过对史料提出更广泛的问题或假定,进行深入的批判性研究,从而在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两个方面架起了桥梁,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是瑞典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1899年4月俄林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他早年就读于隆德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University of Stockholm),后来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4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5年后回瑞典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曾在美国佛吉尼亚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1924年出版国际贸易理论,1933年出版其名著,即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1936年出版国际经济的复兴(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construction),1941年出版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等。俄林的理论受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关于生产要素比例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T.H.Williams)的指导下,结合瓦尔拉斯和卡塞尔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中最终形成。因此,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二、资源禀赋贸易模型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亦称“要素比例”“资源配置”)学说可以通过以下的简单贸易模型得到进一步说明。1.基本假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1)两种生产要素:假定为劳动和资本。(2)两种可贸易产品:假定为大米和钢铁。无论生产大米还是生产钢铁,都要使用劳动和资本,但使用的比例不同。假定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3)两个国家:假定为中国和美国。中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不在国际间流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但劳动和资本在国内可以自由地从低收益的地区和产业流向高收益的地区和产业,直到该国所有地区和所有产业的劳动收益相同和资本收益相同。另一方面,若没有国际贸易,两国的两种要素之间将存在着收益上的差异。(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为了集中分析要素禀赋差别的作用,各国的生产技术假定是相同的。假如大米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大米在美国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型变换”的情况。如果一定的人均资本在美国生产出某个产量的产品,同一资本劳动比例会在中国生产出相同产量的产品。(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这意味着如果在任何一种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和资本量一同增加,则该商品的产出也以相同比例增加。如果劳动和资本量同时翻倍,则产出也翻倍。(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这意味着表现两国需求偏好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的。当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同时,两国以相同的比率消费大米和钢铁。(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国都有许许多多的大米和钢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任何单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左右商品的价格。也没有任何单个的厂商或要素的拥有者能够决定要素市场的价格。完全竞争也意味着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这一假设也是为了简化分析,以便于集中讨论贸易的原因及结果。运输成本和关税的多少只是在最终产品价格上的单调增减。在以上这些基本假设中,后面四个在古典贸易模型也同样存在,而最前面的五个是HO模型中特有的。其中第(1)到第(4)个假设强调了两国和两种产品差异所在(资源禀赋和使用比例),第(5)个假设是为了简化分析,有别于古典贸易模型。这并不意味着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技术的差别不存在。2生产与贸易模式根据以上基本假设,两国的生产和贸易模式简述如下: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充裕的国家,且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和相对价格低,具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美国则相反,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生产钢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成本和相对价格低,因此,美国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中国会增加大米生产减少钢铁生产,并向美国出口大米进口钢铁。美国会减少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并从中国进口大米,向中国出口钢铁。决定两国生产与贸易模式的基础仍然是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这一比较优势是由要素配置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异决定的。3.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一般均衡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消费、以及商品价格的差异。国际贸易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各国商品的价格、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经济发展。这一节,我们分析这种影响。本节对贸易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价格、生产、消费以及贸易利益等方面。在对贸易利益的分析中,包括对生产者利益、消费者利益、整个社会利益变动的分析。这种分析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局部的和整体的。与前一章一样,本节中我们使用的是静态的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我们仍然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来对贸易影响进行一般均衡分析。与古典贸易模型相比,HO模型对一国生产可能性的假设有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关于两国生产各种商品能力不同的原因。古典贸易模型解释为生产技术上的不同,HO模型则强调要素的禀赋不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而资本相对不足。因此,中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能力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要强,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大米。美国则相反,生产钢铁的能力强于生产大米的能力,生产可能性曲线向钢铁倾斜。第二,关于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假定。古典模型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每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是不变的。因此,每单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固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赫克歇尔俄林假设有两种要素投入,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也就是说,当一国将其生产资源从某个产品生产中转移去生产另一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的该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大。从另一角度说,如果一国继续不断地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向一种产品生产时,每个新增加的投入所能得到的产出会越来越少。这种“成本递增”或“收益递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外凸的形状(机会成本等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递增的斜率形成外凸的曲线)。图3-1中,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特征。中国 美国图3-1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P0=1.5S1CIC1C1P1=1 0 30 50 钢铁大米 60 40CIC0 进口 PPF出口 E大米 50 30 0 40 60 钢铁 进口 PPF出口 ES1C1CIC1P0=0.5P1=1CIC03.1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如在李嘉图模型中分析的一样,图31中两国在没有贸易时都选择A点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假定中国生产38吨大米42吨钢铁,美国生产25吨大米35吨钢铁,各国都只消费本国生产的产品。在A点上,中美两国大米的相对价格(大米价格/钢铁价格)都等于本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分别用和来表示。由于中国拥有充裕的劳动力,中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比较低,假定为0.5;美国劳动力相对缺乏,大米生产的相对成本比较高,假定为1.5。而两国的钢铁生产的相对价格(大米相对价格的倒数)则正好相反,中国是2,美国是2/3。如果两国发生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美国会向中国出口钢铁以换取大米,中国则出口大米用来跟美国换钢铁。自由贸易对各国经济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产品价格的变动。在一般均衡分析中,表现为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封闭时,中国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美国。对于中国来说,出口大米会使国内大米的价格(Pr)上升,进口钢铁又会使国内钢铁市场的价格(Ps)下降,从而使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从到)。对美国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出口钢铁进口大米,大米的相对价格下降(从到)。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只要中国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美国,中国的大米就会不断地出口到美国,美国的钢铁就会出口到中国,直至两国大米的相对价格相等为止。这一相等的相对价格也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国际相对价格。两国进行交换的国际相对价格的最终确定取决于“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供求关系。在决定大米的相对价格过程中,中国是相对供给方,美国是相对需求方。从中国方面来说,希望大米的相对价格越高越好,至少不能低于封闭时的0.5,否则就没有动力去从事国际贸易。对美国来说,希望大米的相对价格越低越好,至少要比自给自足时的1.5低,否则也没有必要去跟中国交换。因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国际大米相对价格的两个边界分别是中美两国在没有贸易时的国内相对价格。也就是说,这一最终进行交易的国际相对价格一定高于0.5低于1.5,而究竟是0.8、1.2、还是别的什么数则取决于双方相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大小。在本章附录中,我们将运用“提供曲线”的方法来详细介绍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会进而影响两国的生产和消费。为了继续讨论贸易对各国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在此我们先假定自由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为1(1),即每吨大米可以交换1吨钢铁。在中国,大米相对价格的上升(钢铁相对价格下降)使得中国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减少。而在美国,更多的资源则会被用来生产钢铁,同时减少大米的生产。各国的生产点都会从原来没有贸易时的A点向点S1转移,在新的生产均衡点S1上,国际相对价格曲线与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大米的相对成本等于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国际贸易所产生的价格变化引起了生产的变动,形成了中国多生产大米美国多生产钢铁的“国际分工”局面。但与斯密和李嘉图模型不同的一点是,HO模型中的分工不是完全的。各国的生产只是“多”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非“完全”生产这种产品。主要原因是,在HO模型中,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如果完全生产一种产品而放弃另一种产品的话,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会变得相当大。中国多生产大米少生产钢铁并不意味着中国愿意多消费大米少消费钢铁,而是愿意用大米来换取更多的钢铁。两国的生产虽然都移到了S1点上,但自由贸易使得各国可以在国际相对价格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上进行消费。中国愿意出口一部分大米用来进口钢铁,美国则希望用钢铁换大米,但各国究竟用多少大米或用多少钢铁来交换则取决于本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偏向和水平。中美两国都会沿着国际相对价格曲线找到一个社会福利水平最高的点进行消费。在图31中,新的消费点都在C1。在这一点上,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际相对价格曲线相切。两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额就是进出口。在图31中,我们假设中国出口了20吨大米进口了20吨钢铁。美国的进口大米出口钢铁,正好等于中国的出口和进口量。在没有借贷的两国模型中,两国的贸易必须是平衡的。在图31中,贸易后中国的大米消费为40吨,钢铁为50吨,美国消费50吨大米和40吨钢铁,与封闭经济中的消费点A相比,两种产品的消费显然都增加了。但在最终的消费点,不一定两种产品的消费都增加,也有可能一种产品增加而另一种产品减少,具体的消费量取决于相对价格变动的幅度和社会的偏好。与封闭时的情况相比,贸易对生产和消费的最根本影响是造成两者的分离。任何一国不再只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本国生产的产品也不需要完全由自己来消费。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数量。具体来说,本国生产量超过本国消费量的部分为出口,生产量低于本国消费量的部分为进口。从生产点(S1)到消费点(C1)之间所形成的三角形被称为“贸易三角”。在两国的贸易模型中,两个贸易三角是全等的。3.2国际贸易的总收益谁都知道贸易一定是因为有利可图才进行的,可是这个利究竟有多大?怎样来衡量?衡量国际贸易收益,我们既可以从整体上作抽象说明,也可以从个别商品上作具体计算。从整体上,我们仍用生产可能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来说明一国的贸易收益。图3-2贸易总收益大米S1 A A P0 P1 P1 C1 U0 U1U0钢铁图32显示的是中国贸易前后的情况。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的生产和消费都在A点。在有限的生产资源限制下,A点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在A点上的消费组合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达到最高。如果用社会无差异曲线来表示社会效用或福利水平的话,没有贸易时中国社会的福利水平是U0。根据我们的假定,中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相对优势和钢铁的相对劣势,因此,一旦贸易开放时,中国会出口大米,进口钢铁。进出口的结果使国内大米相对价格上涨(从P0到P1),中国的大米生产增加和钢铁生产减少。生产点由A点转移到S1点。而中国的消费组合却不必跟着转移到S1点。中国可以按照国际市场的价格高价出口大米和低价进口钢铁,使大米和钢铁的消费都超过没有贸易时的水平而达到C1点。在C1点上,两种产品都比原来消费得多,而且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水平上消费。如果我们用社会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远近来表示社会福利程度高低的话,C1点所达到的社会福利(U1)显然高于A点的U0。整个社会的贸易利益可以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来衡量:贸易使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使社会满足程度得到提高。在以上贸易利益的分析中,有两点必须说明一下。第一,从A点到C1点表示的是最终的消费变化和全部的贸易利益。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贸易利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商品的交换,另一方面来自对生产的调整。贸易前,中国的大米便宜而钢铁昂贵,而美国则正好相反:钢铁便宜大米贵。中国即使不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仅仅将生产出来的一部分大米用来出口换取美国的钢铁,就可以获得利益。在图32中,这种单纯交换使中国的消费点从A移到A从而使社会福利增加(从U0点到U0点)。事实上,为了发挥大米生产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则会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将生产点从A点移到S1,多生产大米用来交换钢铁,从而使消费从A点到C1点,其收益则更大(从A点到C1点)。第二,中国的最终消费选择不一定非要在两种商品都比贸易前更多的C1 点。新的价格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可行的。最终的消费组合取决于该国的需求偏好,贸易利益的衡量是由社会福利程度来衡量而不一定非要两种产品都比以前消费更多。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偏爱钢铁,即使其最终的大米消费比贸易前减少,中国的社会福利仍会提高,贸易仍然给中国带来利益。4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局部均衡分析4.1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商品的价格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同样的商品在有生产比较优势的国家价格比较低,在没有生产比较优势的国家价格比较高。根据前面所用的例子,我们假设每吨大米的机会成本在中国是0.5吨钢铁,在美国是1.5吨钢铁。如果我们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并假设每吨钢铁等于1000元,那么中国的大米价格是每吨500元,美国是每吨1500元.如果两国发生贸易,美国看到中国的大米便宜,就想从中国进口。但是美国必须支付每吨至少500元的价格,中国农民才会将大米卖给美国。美国当然愿意支付,但不能等于或超过美国自己生产大米的价格(1500元),否则美国就没有必要从中国进口。作为中国,想尽量抬高交易价格使出口有钱可赚;作为美国,想尽量压低交易价格,使进口有利可图。那么两国最终以什么价格成交呢? 从更广泛的范围来讲,单个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为了简化分析,我们还是用两个国家的例子来说明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并假设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图3-3的(A)是中国的大米市场,(C)是美国的大米市场,(B)是大米的国际市场,大米的国际价格则由国际市场的供求均衡来决定。图33大米贸易及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 (A)中国大米市场 (B)国际大米市场 (C)美国大米市场 价格 P P P SX S 出口 S 1500 1500 1000 1000 1000 DM 进口 D 500 500 D 数量Q 交易量 Q Q在这一例子中,中国是大米出口国,只要价格高于500元,中国就愿意出口大米,国际市场上的供给曲线(Sx)是中国的出口曲线。当价格等于500,中国国内的供给量正好等于需求量,出口为零。当价格超过500元以后,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其间的差额就可以用来出口,出口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美国是大米进口国,只要价格低于1500元,美国就进口,价格越低,进口越多。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曲线(Dm)就是美国的进口曲线。同理,当大米价格等于1500元时,美国国内市场上供求达到均衡,无需进口。只有在价格低于1500元时,美国国内市场才出现短缺,需要靠进口来弥补。所以美国的进口需求曲线从1500元开始。在国际大米市场上,如果中国的出口量小于美国的进口量,供不应求,国际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跌。只有在进口量等于出口量的时候,国际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才会形成。在我们的例子中,这一价格假设为1000元,交易量为20吨。当然,这一价格不一定是1000元,可能是大于1000元小于1500元的任何数,国际价格的波动的范围可以表示为:没有贸易时出口国的国内市场均衡价格 国际市场价格 没有贸易时进口国的国内市场均衡价格4.2贸易条件在贸易中,一国不仅注意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也注意进口商品的价格。在经济学中,我们把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表示为: 贸易条件 (TOT) = Px / Pm假设中国出口大米,进口钢铁,中国的贸易条件就是:大米国际价格钢铁国际价格。而假设美国正相反,出口钢铁,进口大米,其贸易条件是:钢铁国际价格大米国际价格。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有两种以上的商品交易。在多种商品情况下,我们用加权平均的办法来计算商品价格。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为:Px = xi Pi 这里,xi是第i项出口商品的权数,由该项商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表示;Pi 是第i种出口商品的价格或价格指数。同样,用mi表示第i项进口商品的权数,Pm 表示进口商品的价格或价格指数。我们计算出进口商品价格: Pm = miPi 如果Px/Pm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我们称之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为了衡量贸易条件的变化,世界银行建立了贸易条件指数,用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的比来衡量。如果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上升的比进口商品进口指数要快,贸易条件指数就上升,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恶化。应当强调的是,贸易条件中的价格是国际市场而非本国市场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与恶化取决于所有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化。一般来说如果出口商品供大于求,会使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贸易条件恶化。如果进口商品供大于求,情况则相反。贸易条件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本国的行为,也取决于外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行为。本国或外国的贸易政策、汇率政策等都会影响贸易条件。4.3对本国进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变化不同的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受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不同。我们先来看自由贸易对进口行业的影响。所谓“进口行业”,指的是没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能力的行业。在这类行业中,既有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也从国外进口,两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上竞争。因此,进口行业实际上是一国内“与进口商品竞争的行业”(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就简称进口行业)。在我们前面所假设的例子中,中国的钢铁工业和美国的大米种植业都是进口行业。图34显示的是中国钢铁市场的情况。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的钢铁价格由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在供求均衡点上,钢铁的价格假定为P0。在这一市场价格下,钢铁的供给量(S0)与需求量(D0)相等。由于我们假定中国不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的钢铁价格高于别国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我们进一步假定国际市场上同样的钢铁每吨只有1000元,而中国的钢铁每吨则要2000元。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中国一定会有人以国际市场价格进口钢铁。当然,进口商不会在中国市场上按1000元出售,他一定想按中国市场上的价格2000元出售以赚利润。但问题是,在每吨2000元的价格上,需求量并没有增加,人们仍然只购买D0吨,而供给量却增加了:除了国内厂商生产的以外,现在加上一部分进口钢铁。供大于求,出现了剩余。为了促销,进口商以低于2000元的价格出售(只要高于1000元,他仍然有利可图)。迫于竞争,国内钢铁生产厂商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是,中国整个钢铁市场的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在新的均衡点上,国内生产的钢铁(S1)加上进口的钢铁(M)等于在新的价格下国内对钢铁的总需求(D1)。图3-4进口对本国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价格P(千元) 供给曲线 P0=2 P*=1 进口M 需求曲线 S1 S0 = D0 D1 数量中国钢铁的价格究竟降到什么程度为止?这取决于中国钢铁进口量对国际钢铁市场的影响。如果中国是钢铁进口“大国”(即中国的进口的数量大到足以能够影响国际钢铁市场的价格),中国钢铁的价格会降到2000元以下,但在1000元以上。因为新的国际钢铁市场的价格已经由于中国的大量进口而上涨到1000元以上。但如果中国只是一个进口“小国”,国际钢铁市场价格根本不受中国进口的影响,那么,自由进口会使中国钢铁的价格最终跌到跟国际市场一样的每吨1000元。但是,不管“大国”还是“小国”,自由进口的结果都使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到与国际市场相同。不过“大国”降价的程度低于“小国”,因为“大国”所面临的新的国际市场价格由于该国的进口而比原来提高了。当然,为了简化我们的分析,运输费用在这里是假设为零的。进口行业产品价格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该产品的国内生产和消费。一般来说,由于产品价格的下降,对产品的总消费会增加(在图34中,从D0增加到D1),而国内的生产会下降(从S0到S1)。消费与国内生产之间的缺口(M)则为进口所填补。因此,进口国外商品的结果是: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下降,生产减少,消费增加。4.4对本国出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变化自由贸易对出口行业的影响正好与进口行业相反。在我们的例子中,中国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大米的销售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在图35中,这一价格假定为每吨500元。而国际大米市场的价格则高于500元(我们假设为1000元)。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中国的大米生产者马上发现将大米卖到国外可以比在国内赚更多的钱,于是,大批大米会出口。大米出口的结果使得原来供求均衡的国内大米市场出现短缺,从而造成国内大米价格上涨。这种出口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跟国际市场的价格一致。当国内大米市场价格跟国际市场一致时,对大米生产者来说,在国内销售和出口到国外就没有什么大区别了,一部分大米就会留在国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大米就不再继续外流,国内市场短缺的现象也会消失,价格也就稳定下来,新的国内大米价格比没有贸易时要高。图35出口对本国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 价格(千元) 出口(X) P*=1 供给曲线 P0=0.5 需求曲线 0D1 S0 +D0 S1 数量 中国大米价格上涨的幅度也取决于该国在国际大米市场的地位。如果中国是大米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其国内大米价格的涨幅会小一点,因为国际大米价格会由于中国的大量出口而有所下降,新的国际价格会低于原来的1000元,比如说800元。这样,国内市场价格从500元上升到800元,涨了300元。但如果中国是大米出口的“小国”,无论中国出口多少,对国际大米市场来说无足轻重,那么,国际市场价格仍是1000元,中国国际市场价格也会最终涨到1000元,上涨500元。由于大米价格的上升,中国大米生产会增加(从S0增加到S1),但国内对大米的需求也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下降(从D0到D1)。生产量与国内消费量之间的差额为出口量。所以,出口对本国出口行业的影响是: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生产增加,国内消费减少。4.5单个商品市场上的贸易利益贸易利益也可通过个别商品市场消费生产的变化来衡量。让我们先来看出口大米所产生的贸易利益。图36出口大米所产生的利益变动价格(千元) 1.0 供给曲线 a b 0.5 需求曲线 080 100 120 数量 图36表现的是中国大米市场贸易前后的情况。贸易前的国内市场价格是每吨500元,生产与消费量相等,假设都是100吨,贸易后的价格上升为1000元。国内生产增至120吨,但消费量则降为80吨,生产量超过国内消费量的部分(40吨)为出口。作为大米的消费者,出口并没有获得好处,不仅消费量减少,还要付高价。因此,在大米贸易中,消费者只有损失而没有获利。我们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