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发展史2.doc_第1页
管理发展史2.doc_第2页
管理发展史2.doc_第3页
管理发展史2.doc_第4页
管理发展史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现代管理思想丛林阶段(20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1、时代背景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形成的西方管理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过程中形成的。(1) 经济背景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中得到了繁荣,成为超级大国,而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的国家。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50年代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从1961年1月1969年10月,美国经济持续出现了106个月的高速增长,在美国历史上罕见,所以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的繁荣时代。(2) 科学技术革命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使人类进入第三次能源革命时期。2 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及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3 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4 人类的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3) 企业结构发生变化1 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垄断企业。在美国,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工业公司,1901年只有1家,即美国的钢铁公司,1948年有12家,1960年增加到80家,1970年达152家,1980年增加到249家。2 垄断企业混合化20世纪5060年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较快时期,也是企业兼并或联合的高潮期。美国在19541974年的20年间企业兼并达21328起,平均每年1015起。19601970年英国企业兼并达9062起,平均每年800起以上,仅1970年就有4656家企业宣告破产。3 大中小企业协作化战后中小企业发展在各个发达国家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样,在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大企业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优势,力求利用中小企业适应性强、灵活性达、劳动工资低的特点和中小企业合作使之变成为大企业的协作厂和附属厂,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相互补充相互利用的经营格局。4 企业股份高度分散化5 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2、 大事件尽管学术界还有其他对西方现代管理论学派的划分方法,但纵观主要观点,国内外多数学者同意将管理理论的丛林中的诸家观点归纳划分为六大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1) 社会系统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的内容是为了说明协作系统如何才能达到企业内部的平衡,同时还要适应外部的条件,以便维持正常的生存与发展。(详细内容见代表人-切斯特巴纳德)(2) 决策理论学派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和詹姆斯马奇。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学派理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理论、系统论、运筹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内容发展起来的。(详细内容见代表人-赫伯特西蒙)(3)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来自于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以适用为目的,目标是向西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与方法。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艾尔弗雷德斯隆等。(详细内容见代表人-彼得德鲁克)(4)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化验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zwei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5)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在亨利法约尔(见代表人物-亨利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管理职能,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6) 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他的代表著作有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3、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1: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切斯特巴纳德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5岁丧母,由外祖父收养。受外祖父一家人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用哲学思考问题的习惯。1909年读完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程,但由于缺少实验成绩而没有得到学位。随后去谋生。1909年进入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统计部工作。1915年被提升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商业工程师。1922年担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所属的宾夕法尼亚贝尔电话公司的副总经理助理,1926年担任这个公司的总经理。1927年任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的总经理,并多年担任这一职务。此外,巴纳德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 巴纳德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后来被管理学界称为美国管理文献中的经典著作。主要观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有人组成的,人的活动相互协调构成一个系统,即组织的协作系统,但是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成员的目标不一致,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必须克服其生理、物质和社会的限制,自觉地进行协作,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经理人员的作用。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组织内部平衡和外部条件适应的全部综合,在这种组织中,领导者必须有某种道德规范,具有能够承担责任的能力,能够在别人身上创造出一种道德力量。代表人物2: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早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在芝加哥、伯克利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一直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曾来中国访问和讲学。由于他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所造诣。代表作品:管理行为(1945)、公共管理(与史密斯波各等合著,1950),人的模型(1957),组织(与马奇合著,1958),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1959),自动化的形成(1960),人类问题的解决(与A内威尔合著,1972),发现的模型(1977),新管理决策学(1977),思维的模型(1979)等。 主要观点: 西蒙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必须采用一套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及合理的决策程序。1) 管理即决策。2) 决策是包括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四个阶段的过程。3) 决策的一般准则是“最优”和“绝对的理性”。4)决策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类。代表人物3:彼得德鲁克(Pter F. Drucker,1909-2005)彼得德鲁克,1909年出生于维也纳。1929年成为英国一家国际性银行的报纸通讯员和经济学家。1937年移居美国,在一家企业集团做经济学者,后来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大企业的顾问。1942-1949年任佛蒙特德本宁顿大学哲学和政治学教授。1952年任纽约大学管理学教授。主要著作: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高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前沿、以成果为目标的管理、管理的未来、巨变时代的管理、 21 世纪的管理挑战等。主要观点: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应当从实际出发,特别应当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企业经理,并向他们提出建议,通过研究企业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就能够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日后的管理实践中加以改进。5、 当代最新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后)1、 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经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东西两大板块在不断地碰撞与交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当代管理理论有了新的发展。(1)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1 初级产品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世界更加注重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例如日本1984年的每单位工业产品的原材料消耗量仅是1973年的60%,这一过程仅用了11年。因此原材料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是世界经济中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特别加剧了初始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竞争。这种情况使初始产品严重过剩,因此不断地压低价格,导致竞争日趋激烈。2 加工工业经济内部生产与就业脱钩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科学技术在制造业中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小;在非制造业方面,尤其是在服务业方面,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新的竞争领域。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竞争加剧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3 资本的流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资本在世界经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一切参与竞争的资本主要是实力,而实力大小的标志就是资本量的大小。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从有形向无形转变,从实际性竞争向象征性竞争转变。(2) 东西板块的频繁碰撞1 价值观西化,强调个性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2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使得社会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3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生产要素不断重新分化、组合、凝结、再分化、再组合.,循环往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4 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2、 大事件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市场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应如何适应充满危机的国际经济环境,获得竞争优势,并不断谋求发展,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西方管理理论随着企业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企业再造理论、知识文化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1) 企业再造理论时代背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环境变化剧烈,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的变化都要求企业做出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分工理论已经开始受到顾客(Customers)、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三种力量的挑战,顾客正在变得更为挑剔,在买卖关系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企业之间竞争的方式和种类增多,程度也更为激烈,交易和竞争正在变得无国界。更方面的压力促成了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代表人物: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1993年,他们合作编著了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中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阐明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新方法企业流程再造。主要观点:企业再造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原来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彻底的变革,以达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质的飞跃。 企业再造的核心思想是:顾客是变革的着眼点;按照组织目标设计并整合工作程序;把权力和责任下放,组织重构以支持一线员工的工作。 企业再造工程的主要程序是:1 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 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3 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计划,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4 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2) 知识管理理论时代背景:(1)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生产、生活、教育以及管理方式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科学技术的发展 21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数字化和电子网络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当今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最突出的表征是经济活动高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无国籍化。这种表征说明,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在物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知识和信息正在逐渐取代有形的物质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的生产要素。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应该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将发挥主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彼得德鲁克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波士顿大学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在知识管理的工程实践和知识管理系统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阶段论和知识管理模型。 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针对西方的管理人员和组织理论家片面强调技术管理而忽视隐含知识的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并系统的论述了关于隐含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利用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21世纪初,瑞典企业家和企业分析家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引向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并相互比照的道路。他强调隐含知识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个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主要观点: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马斯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进雇员对特定问题的理解。 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 过程方面。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经营过程的创新。2 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文化方面。包括能促进知识扩散的组织和活动,使企业成为创造知识的企业。3 评价方面。通过对知识的检测、评估,利用和管理好知识。4 人员方面。培训已有员工、聘用有创造性的新员工,激励员工的创造性。5 技术方面。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超媒体和数据库、专家决策系统等以获取知识和使知识扩散,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的知识基础设施。(3) 学习型组织理论时代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管理实践中越来越重视人、信息和知识对组织的发展作用。1990年,彼得圣吉发表论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理论应运而生。 (1)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2)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巨大变化 (3)人们对新的管理思想的期待代表人物: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 彼得圣吉1947年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旋即被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 )教授的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新观念所吸引。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至今十余年来,他和戴明(Edwards Deming),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雪恩(Edgar Schein)与熊恩(Donald Schon)等大师级的前辈,以及一些有崇高理想的企业家,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蓝图。1990年,彼得圣吉在麻省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