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1.docx_第1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1.docx_第2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1.docx_第3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1.docx_第4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圣经“伊甸园”】、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天园”】、中国园林体系【“瑶池”、“悬圃”】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是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各园林体系以及众多风格的园林,按照山、水、植物、建筑四者的构配方式来加以归纳,有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前者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着重在显示园林总体的人工图案美,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后者的规划则完全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临摹。前者的代表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国园林史后者的典型第一章第一节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 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 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 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的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已从感性的适应状态转变为理性的适应状态,但仍然保持着亲和的关系。特点:1. 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2. 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3. 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4. 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完成对第二阶段园林的总结: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认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第三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 代表作:中央公园 他认为城市必须逐步的趋于园林化较上一阶段,内容和性质上均有所发展、变化特点:1. 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 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 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取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 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第四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人与大自然的理性适应状态逐渐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二者之间由前一阶段的敌斥、对立关系又逐渐回归为亲和的关系特点:1. 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2. 园林包含城市,城市在园林之中3. 针对防止环境污染选择植物,并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4. 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动植物科学等先进科技5. 城市外围营造防护林带,连接森林公园或更大范围的绿色景观6. 任何工程项目开发中,都必须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宏观自然背景:1. 中国多山,山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总体排列和走向大致顺应于国土地势的宏观轮廓分为五大系列:东西走向、南北走向、北东走向、北西走向、弧形走向,具有世界上山脉的岩石组织成分岩石性特征的全部类型2. 中国多河、湖。绝大多数湖泊为淡水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3.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种属最多的国家,被西方学者誉为“园林之母”。“纬向变化”、“垂直带谱”4. 气候普遍为大陆性但也兼具海洋性的特点,变化情况十分复杂,各地干、湿状态差别极大。人文背景:经济方面:封建社会确立的地主小农经济体制,农业为立国之根本。以农民和地主两者为主体的耕、读家族所构建的社区,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分散经营,便成为封建帝国的社会基层结构的主体。成熟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世界居于先进地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极为深刻。形成园林的封闭性和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的经营。而精耕细作所表现的“园林风光”则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向和审美情趣。政治方面: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政权集于皇帝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泱泱大国的集权政治的理念在皇帝经营的园林中表现为宏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大一统局面、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在园林发展的后期尤为明显。意识形态方面: 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1. 儒家:以“仁”为根本,“礼”为核心,是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正统,经典被统治阶级奉为治国安邦的教条。在古典园林中的反映: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之并重、风景式自由布局中含蕴着一种井然的秩序和浓郁的生活气氛。儒家的“君子比德”即美善合一的自然观和“人化自然”的哲理启发人们对大自然山水的尊重,导致古典园林在其生成之际便重视筑山和理水,从而奠定风景式发展方向的基础。“中庸之道”、“和为贵”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园林艺术创作,在造园诸要素之间始终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得园林整体呈现一种和谐的状态。2. 道家:以自然天道观为主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提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举凡造园的立意、构思方面的浪漫情怀和飘逸性格,园林规划通过筑山理水的辩证布局来体现山嵌水抱的关系;皇帝经营的园林景观讲求神仙境界的摹拟。3. 释家:即佛家,包括佛教和佛学。追求创作构思的主观性和自由无羁,强调“意”,使得作品能达到情、景与哲学交通化合的境界,从而把完整的“意境”凸显出来。禅宗思维对后期的古典园林也很有影响,在意境的塑造上,在意境与物境关系的处理上尤为明显。“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三要素天人合一:由宋儒提出。三层意义:人是天地生成的,强调“天道”和“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天人感应”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节。“山水文化”的形成。山水文化与士人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涵盖了他们所接触到的一切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崇尚隐逸”:和“寄情山水”有及其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综上,历来文化发达地区、自然生态良好地区、园林荟萃地区此三者,就地域分布而言大致是重合的。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园林性质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 自然属性: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景观艺术环境。2. 社会属性:古典园林是皇家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有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式和别墅庄园。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特点:规模相对小,小型在0.5以下,中型在0.5公顷至3公顷,3公顷以上的就算大型人工山水园。造园所受的客观制约条件很少,人的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风景园等。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加以分类:主要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圃、宫苑、御苑、御园等地,都可以归属于这个类型。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宫廷园居生活的日益丰富多样,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又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之分。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前者提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又被称作 园、园亭、园墅、山池、山庄、草堂等等。由于受到封建礼法的制约,私家园林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宅院”:建置在城镇里的私家园林。一般依附于宅邸,规模较小;“游憩园”:单独建制,不依附于宅邸;“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供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别墅园不受城市用地的限制,规模比一般宅院大一些。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院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园林艺术的精华荟萃。除此之外的非主流园林类型: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公共园林。他们作为园林类型而言,本身尚未完全成熟,还不具备明显的类型特征。坛庙、陵园、风景名胜区都不能算作园林。第四节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 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 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二、 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三、 全盛期相当于隋、唐。园林的发展进入全盛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四、 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园林的发展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五、 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现代园林的阶段。第五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一、 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主旨)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异同点?若以外国园林来比较,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风景式园林,二者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事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含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审美情感。英国园林之创作,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二、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西方古典园林【法式的规整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为两大主流】,它们将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建筑与山、水、花木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谐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把消极的方面转化为积极地因素以求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从根本上来说当然应该追溯到其造园的哲学、美学乃至思维方式的主导,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人文背景,但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此提供了优越条件。三、 诗画的情趣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需“动观”,即在游动、行动中观赏,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够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风景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四、 意境的含蕴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意境的含蕴的表达方式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情况:1. 借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