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修辞用典.docx_第1页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docx_第2页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docx_第3页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docx_第4页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修辞用典篇一:谈谈诗歌鉴赏中的用典本篇开始讨论关于修辞的问题。首先讨论诗歌中的用典。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例如我们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外国也是一样,提到珍珠港,提到本拉登,就会联想到有关的事情,省去了很多解释,包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用典似乎更加重视。其原因大概是:一、古典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对信息压缩的要求更高。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典故、成语非常丰富,便于使用。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现在举出其中哭玉(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我听你绿窗人静棋声响,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这一段用了多少典故?但正因为用了这些典故,才把林黛玉的性格、才华、身世等等描述得淋漓尽致。当然,用典过多过僻,也会引起欣赏上的困难。例如李商隐的名作“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曾引起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以致有人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鲁迅先生的两首诗也曾被人歪曲过。一首是著名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 故园”,只因其中用了“神矢”一词,有人便将其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爱神之箭,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另一首是“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本来是一首猛烈抨击旧社会的诗篇,有人却故意曲解“飞光(?飞眼?)”、“道场(?鬼名堂?)”等词,把它说成一首玩笑诗,说是先生的一位朋友做家庭教师,同时受到两个女学生的追求,先生作诗笑他。但是,不能因为有的典故不易理解就拒绝用典。现在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泪:永巷长年怨绮罗,(深宫宫女失宠)离情终日思风波。(友人离别相思)湘江竹上痕无限,(娥皇、女英怀念虞舜)岘首碑前洒几多?(西晋百姓怀念羊祜)人去紫台秋入塞,(昭君出塞)兵残楚帐夜闻歌。(霸王别姬)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贫士送贵人)用七个故事或场景(都是典故!)写泪,最后归结到对自己身为贫士而被迫去送贵人这种尴尬处境的感叹,通篇却不露“泪”字。岔曲发展了这种形式,形成了一批名为“赞某不露”的作品,现在举一首赞竹不露:林落深幽,七贤同游。拂寒烟,数竿浅碧衬新秋,王禹曾向黄冈作翠楼。方动处龙蛇林外,水池园内,凤尾扶疏,枝枝清瘦。最可怜鹅黄几点伤心泪,留作潇湘万古愁。其中用了竹林七贤、王禹 黄冈竹楼记、湘妃等典故来描写竹,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由此可见,恰当的用典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但是,用典也一定要小心,避免出错。我曾经见过一位大诗人公开发表的一首诗,是赠给一位书法家的,诗前有一段按语:“书法家乃余挚友,白头如新”,殊不知“白头如新”是说交情很淡,直到白了头彼此还不了解的意思。还有一位更大的作家,在纪念一位前辈女作家逝世时竟用了“悼亡”这个词,而“悼亡”通常是指悼念亡妻的,这个笑话就未免太大了。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是以凝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一个典故就可以省去许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一)典故的类别1引用前人语句。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诗文句子作为自己的诗词中的句子。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2引用神话传说。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3引用历史故事。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放言)暗引:功名图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汉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画于麒麟阁。反引: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二)分析典故的方法1体会诗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2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只用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二、关于典故的运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直用、反用、隐用、化用等。直用典故,也就是直接引用,以此来作为正面的比喻寄托。这是用典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上面举过的例子大多是这一类。反面典故,就是正面引来,却反其意而用之。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引用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记载:汉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时,问到鬼神的源本,贾谊作了详尽的论述,一直谈到深夜,使文帝听入了神,不自觉在向前移动坐处。原本意思是说明文帝对贾谊的重视。但李商隐引用此典却反其意而用之,加上“可怜”二字,表示叹惋遗憾。说贾谊的谈话虽然引起了汉文帝的兴趣。但感兴趣的内容只是鬼神之事,实际上他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受到文帝的重视,贾谊也并没有受到重用。李商隐反用了这个故事,借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才学不得不赏识的怀才不遇的感愤。篇二:谈谈诗歌鉴赏中的用典本篇开始讨论关于修辞的问题。首先讨论诗歌中的用典。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例如我们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外国也是一样,提到珍珠港,提到本拉登,就会联想到有关的事情,省去了很多解释,包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用典似乎更加重视。其原因大概是:一、古典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对信息压缩的要求更高。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典故、成语非常丰富,便于使用。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现在举出其中哭玉(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我听你绿窗人静棋声响,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这一段用了多少典故?但正因为用了这些典故,才把林黛玉的性格、才华、身世等等描述得淋漓尽致。当然,用典过多过僻,也会引起欣赏上的困难。例如李商隐的名作“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曾引起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以致有人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鲁迅先生的两首诗也曾被人歪曲过。一首是著名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 故园”,只因其中用了“神矢”一词,有人便将其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爱神之箭,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另一首是“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本来是一首猛烈抨击旧社会的诗篇,有人却故意曲解“飞光(?飞眼?)”、“道场(?鬼名堂?)”等词,把它说成一首玩笑诗,说是先生的一位朋友做家庭教师,同时受到两个女学生的追求,先生作诗笑他。但是,不能因为有的典故不易理解就拒绝用典。现在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泪:永巷长年怨绮罗,(深宫宫女失宠)离情终日思风波。(友人离别相思)湘江竹上痕无限,(娥皇、女英怀念虞舜)岘首碑前洒几多?(西晋百姓怀念羊祜)人去紫台秋入塞,(昭君出塞)兵残楚帐夜闻歌。(霸王别姬)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贫士送贵人)用七个故事或场景(都是典故!)写泪,最后归结到对自己身为贫士而被迫去送贵人这种尴尬处境的感叹,通篇却不露“泪”字。岔曲发展了这种形式,形成了一批名为“赞某不露”的作品,现在举一首赞竹不露:林落深幽,七贤同游。拂寒烟,数竿浅碧衬新秋,王禹曾向黄冈作翠楼。方动处龙蛇林外,水池园内,凤尾扶疏,枝枝清瘦。最可怜鹅黄几点伤心泪,留作潇湘万古愁。其中用了竹林七贤、王禹 黄冈竹楼记、湘妃等典故来描写竹,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由此可见,恰当的用典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但是,用典也一定要小心,避免出错。我曾经见过一位大诗人公开发表的一首诗,是赠给一位书法家的,诗前有一段按语:“书法家乃余挚友,白头如新”,殊不知“白头如新”是说交情很淡,直到白了头彼此还不了解的意思。还有一位更大的作家,在纪念一位前辈女作家逝世时竟用了“悼亡”这个词,而“悼亡”通常是指悼念亡妻的,这个笑话就未免太大了。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是以凝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一个典故就可以省去许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一)典故的类别1引用前人语句。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诗文句子作为自己的诗词中的句子。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2引用神话传说。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3引用历史故事。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放言)暗引:功名图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汉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画于麒麟阁。反引: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二)分析典故的方法1体会诗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2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只用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二、关于典故的运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直用、反用、隐用、化用等。直用典故,也就是直接引用,以此来作为正面的比喻寄托。这是用典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上面举过的例子大多是这一类。反面典故,就是正面引来,却反其意而用之。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引用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记载:汉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时,问到鬼神的源本,贾谊作了详尽的论述,一直谈到深夜,使文帝听入了神,不自觉在向前移动坐处。原本意思是说明文帝对贾谊的重视。但李商隐引用此典却反其意而用之,加上“可怜”二字,表示叹惋遗憾。说贾谊的谈话虽然引起了汉文帝的兴趣。但感兴趣的内容只是鬼神之事,实际上他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受到文帝的重视,贾谊也并没有受到重用。李商隐反用了这个故事,借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才学不得不赏识的怀才不遇的感愤。篇三:诗歌鉴赏修辞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 情方 式(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触景生情(景情):以景结情(情景):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有景无情):景略情在:(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乐情2、借物抒情(1)定义及举例(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3、借事抒情(用典故)(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基本概念:(二) 考试重心(三) 正面描写命题角度。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2)“虚”的三类内容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相反相成相辅相成(4)“虚”与联想、想象2、动静结合(1) 基本概念(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8、疏密9、诗中有画:二、议论三、记叙第二节:修辞手法一、比喻四、借代七、设问二、比拟五、夸张八、反问三、双关六、对偶九、互文十、列锦(一)定义(二)作用(艺术效果)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十一、迭字第三节表 现手法一、象征:(一)定义(二)条件与特征(三)作用: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二、联想和想象(一)定义及举例(二)联想、想象与夸张(三)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四)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三、抑扬(一)概念:(二)分类1、欲扬先抑2、欲抑先扬(三)相关范畴褒贬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四、衬托(一)概念:(二)分类: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2、内容分类:(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五、对比(一)基本概念(二)特别提醒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它们的目的不同(2)修辞作用不同五、渲染六、用典(一)概念(二)作用1、优点2、缺陷(三)类别1、 内容类型:(1)用语 (2)用事引用神话故事。运用历史故事。2、方式类型(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四)常见常用典故七、照应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十、离合十一、蒙太奇第四节结构模式一、层层渲染、铺垫二、伏笔、照应三、结构对比:四、卒章显志第五节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一、关于表达方式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二)表现手法(三)区别与联系1、联系2、区别:(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三、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 情方 式(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例9: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例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析】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