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实践作业.doc_第1页
毛概实践作业.doc_第2页
毛概实践作业.doc_第3页
毛概实践作业.doc_第4页
毛概实践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对西部农村教育情况的分析信计1001班-奉有健、姬士俊、王绍华、徐俊刚、赵龙前言:当今,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显拉大;当今,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制约;当今,西部教育问题,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教育乃立国之根本。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缩小中国当前贫富差距悬殊的重要措施,是国家稳定的有力保证,是稳固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方法。因此,要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我们首先就要找出西部农村教育的问题所在,深入分析,抓其根源,治病医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或说是真正意义上促进了西部农村的教育事业,否则就有可能把其引向深渊,得不尝失。关键词:西部教育 农村教育 西部状况 教育问题-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块基石,而西部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经济方面远远被中东部甩在了后头。因此,大力发展西部教育是21世纪的重大任务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小组以通过网络向同学、朋友谈话的形式全方面的了解了当前西部农村的教育情况。据此,我们分析总结出了西部农村教育存在以下几个共同问题和不足:一、农村对教育在态度上的不积极;二、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师资素质不高;三、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四、教育体系、结构的不平衡。一、农村对教育在态度上的不积极现状:在人们的印象中,西部是一个干旱,贫瘠,荒芜人烟,毫无生气的地方,这样的看法也许在几十年前确实成立,但是拿这样的观点来继续形容现在的西部那就有点过时了。在这几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之下,中国西部的经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这成绩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腰包也充实了,家里的房子装饰地冠冕堂皇,但是有一个地方却没有人能够去重视,那就是农村小学。现在的农村小学和几十年前的没有什么两样,还是那样破败,几间不大的教室,学校里面就只有几十个学生,几个毫无学历的教师,一个黑板,几盒粉笔,当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的孩子们用电脑,用投影仪在上课的时候,当这些孩子在用投影仪看美轮美奂的图片的时候,他们却只能干巴巴地看着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写过之后漫天的粉笔灰,他们只能欣赏那书本上仅有的几幅漫画,这就是西部农村的教育现状。态度:要说西部农村当地人对小孩的教育态度就是不重视,具体情况如下。首先学校少,很多的人根本就上不起学,所以他们的父母干脆就不让他们上学,而是让他们直接就留在家里帮忙干活。而在西部农村大部分家庭都是处于温饱型,自己连个饭都吃不饱,上学完全就是浪费时间,并且觉得上学也不能当饭吃,他们是比较实在,只看到了眼前,看不到孩子上学以后会有什么将来。其次,当我们看到那些地方本就学校少,又发现那些地方到处都是山区,沟壑,隔壁的,孩子上个学就得走好远的路,并且路上充满了艰险,就算有些能够让孩子上得起学的家庭也不会让孩子上学,上学前可能还吃的饱饱的,刚到学校就饿了,中午怎么办,这不让孩子上学,饿一天的肚子?并且在路上遇到些不安全的事怎么办?最主要的还是那些人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只是一个形式而已,随随便便为孩子在这方面做一点就不错了,并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自己这么大的时候还不是没读过书,他们对于孩子的基础教育或许完全就不知道它所起的作用,而直接置之不理。社会对西部教育问题的态度或许会很关注,但是没有很实际的影响,会有很多人说西部的教育很差,并且也提出了支教西部的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多人行动起来,首先可能是西部地区的环境相当地差,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重点是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态度不够强硬,也只是口号而已,国家应该给那些西部支教志愿者足够的优惠和保障。这样西部的教育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和提高。二、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师资素质不高 到这里教书,这里无水、无电、无班车,山路崎岖不平,骑车很危险,设备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使得执教的教师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家人;在生活方面由于山区条件落后,落后的连吃水都困难,没有自来水,每天还要去很远的有水的地方挑水回来吃,交通不便,蔬菜,肉食几乎是奢侈品,教师的伙食很差。在住宿方面更差:贫困山区的老师基本都在校住宿,住宿条件非常差。很多老师住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危房,阴暗潮湿。一间平方米的房子住个人,吃、住、办公等全在一起。谁的家属来了,其他人就得四处借宿。这样艰苦的条件使得很多教师忍受不了。教师少,条件差,又是老师还要垫学费: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高。沿着崎岖的山路,走村串户,动员学生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辍学,几乎每学期每个老师都要为学生垫一笔学费,跑山路,垫学费,学生多了,老师更辛苦了。初中教师包括名代课教师也只有人,平均每个班不到两位老师,因此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目,只有让小学老师来上。一个初中老师往往要带个班,一周节课时左右,有些老师要跨三四个科目。最多的初中班有100多人,少的也有八九十人,老师批改的作业量可见有多大。同时,老师还要负责早读和晚自习,夜间要查房,起得早,睡得晚。这是很多人所不能长期忍受的,是教师,大学生不愿去西部支教的一个重要原因。支教教师不得不自掏腰包:每年上面要求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考试,可费用都是老师自己掏腰包,还占用时间。贫困山区的教师拿的工资本来就少得可怜,代课老师更少,每月才元。但一学年下来,每个老师用于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评比、做课活动的费用将近元。不参加还不行,否则职称不能评,年终考核受影响。每次活动完还免不了验收检查,尽管没有实质意义,可机构照样得成立,图片、表格照样要制作,对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也是教师不愿去执教的一个原因。 言语障碍:由于西部山区交通不便,方言众多而且差异大,使得很多不懂方言的教师,使得老师和学生的交流非常困难,这也是教师,学生不愿去西部支教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以上西部山区落后的条件,西部贫困山区的教师生存状态较差,教学艰辛,而一些不合理因素更加重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负担。要遇到很多困难,语言上的,饮食上的,环境上的,心理上的,习惯上的,感情上的,思维方式上的等等, 使得很多想去西部支教的教师,学生望而却步,条件的艰苦程度是他们不能忍受的。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西部条件的艰苦才使得很多教师,大学生不愿去西部支教,其实反过来看从另一面看,教室,大学生不愿去西部支教也反映了西部条件的艰苦。要是教师,大学生主动去西部支教一方面在于教师,大学生自身,政府要鼓励他们去西部,教师,学生要怀有一颗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要加大对西部的经济建设,尽快改善西部的交通,生活条件,只有交通,住房,衣食等硬件方面得到改善才会吸引大量的教师,大学生去支教,教育这一软件方面才能得到提高。三、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各种办学条件。校舍简陋、校舍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等种种情况在西部农村地区真可谓其一大共同点。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各地区的办学经费都是由当地财政提供的。而原本就贫困不堪的地区,财政匮乏,根本就无力提供这一笔资金。近年来又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这原本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的学生是一件打好事情,可是从另一方面又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还是在那个贫困圈里打转,跳不出去。因为用于补助和减免的那些费用得从县财政中抽出去填补。这样,财政用于发展经济,搞建设等方面的预算资金就会减少,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埋下伏笔。县域经济的不发展、发展滞后又从根本上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导致县域资金的大量外流,如银行撤点,工厂停产移出等等。最终的结果即会是穷的越穷,西部农村入学率的进一步倒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西部人民生活得更艰苦,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等更加突出。四、教育体系、结构的不平衡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得益于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西部的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民族的教育。民族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文化类型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西部的资源,是西部的财富,这是中东部无法企及的。西部的教育应以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为背景,也必须以保护和发扬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为其基本特色。不同的地区,人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象征,不同的语言给予了人们不一样的思维模式。搞教育,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教育必须得顺其自然规律循循渐进,这是发展教育,提升教育质与效的唯一捷径,而不应逆其强推。曾在某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癖不群的青年,则大多是具有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的。”我觉得这正恰到好处的描写出了当今西部农村的教育情况。乡村教育以升学为唯一取向与目标的定位由来已久,缺乏对全体学生自身生命的健全成长方面的关注,缺乏对他们以后多方面的培养,一味的教育他们要升学,升学是学生的唯一出路。然而,这问题的根出在乡村吗?不是的,他们只是大树下的小草,为了吸收阳光,他们唯有努力的向上长!但是,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长得比大树高的,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内在的特点。假如说西部农村孩子还有受到压迫的话,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压制着他们自身特点的发展,压制着他们个性的成长,强求着他们走所谓的“科学、规范”的成才之道,要求他们向着“东部”成功模式发展。于是他们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以发达地区和以主流文化汉族文化为主的教育方式施教的,他们都是被牵着鼻子来学习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对那些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他们从心底里就没法想通,简直就是在无理取闹,完全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他们对这样的课程感到厌烦,没兴趣。由此带来的教育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每个民族都有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潜在意识,有排斥他族文化的本能。如此的教育制度、模式势必会遭到西部人民的抵抗。地域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教育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所以,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农村教育问题刻不容缓。最后,西部农村教育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