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的加工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稻谷的加工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稻谷的加工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稻谷的加工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稻谷的加工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稻谷加工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回顾了中国稻谷加工技术发展的历程,总结近年来稻谷加工技术的进展,分析稻米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将采用生物技术和现代分离技术研究开发稻米精深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技术,同时应用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研制相应的加工装备。 稻谷加工是对稻谷进行工业化处理,制成半成品粮、成品粮、米制食品和其他产品的过程。稻谷加工业主要包括:大米生产,大米食品生产,碎米、米胚、米糠、稻壳等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稻谷加工机械装备和检测仪器的制造。1、 我国稻谷加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1.1稻谷加工业发展的历程 我国种植稻谷的历史悠久,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址在江西万年的仙人洞遗址和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大约有12000年;最早的栽培稻实物是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大约有8000多年。最早的炭化稻米实物在河南舞阳贾湖文化遗址出土,距今大约有7000-8000年。 在湖南澧县彭头山等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储存遗迹和用具,如大型方形地面建筑和小型半地下穴房屋周围的窖穴,类似的用具还有浙江良渚文化遗址的木构窖藏和大溪文化遗址的大陶缸等。人们要食用稻米,需先对稻谷进行加工。我国稻谷的“加工”也有数千年的历史。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有稻谷加工用的石磨棒、石杵,湖南皂市出土有石磨盘、石磨棒等等。 建国以来,我国稻谷加工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计划发展阶段 自20世纪初从西文引进砂盘砻谷机、铁辊筒碾米机在江、浙、粤等沿海产稻区先后建立机制米厂起,我国稻谷加工业开始进入现代机械加工阶段。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到解放时仅江、浙、粤、川4省的稻谷加工能力就占了全国的60%。解放后,国家分别在1956年至1958年和1961年至1962年对粮食加工进行了两次计划布局调整。 快速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以乡镇中、小型加工成套机组迅速发展为标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粮价的放开,小型成套碾米设备大量进入农村乡镇,据农业部统计,农村乡镇拥有的成套碾米设备已经达60多万台(套)。 高水平发展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了高水平发展阶段。虽然农村的小型加工机组保有量仍然很高,加工量占稻谷总量的50%以上,但城镇稻谷加工业企业的规模逐年增大。大批企业直接引进日本佐竹和瑞士布勒等国外公司的稻谷加工工艺和装备,部分大型、特大型稻谷加工业企业在引进工艺技术、装备的同时,还积极采用当今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控制和管理技术,部分稻谷加工企业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1.2我国稻谷加工业的现状 稻谷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稳定性最好、总产最多的大宗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5年我国稻谷的产量在1.75-1.99亿吨之间,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8%以上。 我国稻谷加工业发展很快。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2003年全国粮油加工业统计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60亿元,比2000年增加25%,其中稻谷加工业362亿元,占全国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的17.6%,占全国食品加工业总产值的7%以上。特点如下: (1)行业整体东部强、其他弱 稻谷加工业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华南和东北地区的稻谷加工业发展很快,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地区除重庆、四川、宁夏等少数省、市、区稻谷加工业有所发燕尾服,个别企业采用了先进技术装备外,其他省、区因经济发展等原因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2)装备机组数量大、效果差 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农村乡镇有处理稻谷能力1吨/时以下的成套碾米加工机组60多万台(套),但工艺设备简单,出米率低、产品质量较差。稻谷产区城镇和农场均有加工稻谷企业,生产规模一般在日处理稻谷150吨以下。 (3)大米产品用途窄、品种少 大米用于直接食用产品占绝大部分,其他工业产品非常少。据统计,我国稻谷加工后直接食用的占总消费总量的86%,饲用占5%,工业用仅占1.5%。普通大米产品多,特种米少。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2003年的大米产品中,特等米约占32%,标一米占56%。 (4)生产企业民营多、外资强 股份制、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稻谷加工业,除特大型稻谷加工企业集团和部分县、市米业公司仍然是国有控股外,其余稻谷加工企业基本属于民营、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 民营资本占据农村小型加工机组的绝大部分,在某些地区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民营资本投资兴建或重组、兼并组成了大型稻谷加工企业集团。在香港上市的香港金源米业国际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台湾省)旺旺集团均在内地布点建设稻谷加工企业。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大型企业集团也进军了国内稻谷加工业。目前,虽然外资的稻谷加工企业数量不多,但起点高,规模大,又有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公司作为依托,发展势头很猛。2、 我国稻谷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根据粮油供应形势,协调加工精度,正确掌握产量、质量与出率之间的关系是整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在质量指标中,稻谷加工业始终优先保证纯度,以保证人民的健康。稻谷加工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生产操作,都紧紧围绕国家的需求。2.1我国稻谷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2.1.1我国大米质量要求和标准的发展历程 刚解放时的大米质量方针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单位产量,努力提高出品率。随着粮油形势的好转,又适当放宽加工精度。1950年3月,国家要求碾米厂糙出白至少92%,同年下半年,经过调查研究,改为按照原粮质量“以质定率”的原则,在营养、适口、节约三个方面同时兼顾,粮食部拟定了大米的一般质量标准,12月通知在全国推行,并通称为“标准米”,为了照顾医疗、工业及其他特殊需要,可以以省市为单位,指导专厂生产一定的特制米。1956年7月国务院批复粮食部,特制米的量要掌握在大米总量的10%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增多,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情况,逐年扩大了精米的生产。如1984年,全国标一米和特制米的产量占大米总产量的54%,比上年增加了24个百分点。 为在全国调拨粮食时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粮食部在1957年开始标定全国大米的精度样品,于1958年开始正式执行。1962年9月又对省际调拨的大米质量标准做了统一规定,省内销售的大米标准仍由各省自定。1963年12月,粮食部宣布大米的省间调拨标准为“部标准”,分为特制一等、特制二等、标准一等、标准二等和标准三等5个等级。1978年1月将大米标准改为特等、标准一等、标准二等和标准三等4个等级,并经国家标准局定为国家标准(1986年进行了修订,后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正在进行修订。)。各地定量供应的大米一般以标二米为大宗,有些省在标二米之下,自行订了若干档次,以便灵活掌握。2.1.1我国稻谷加工工艺的发展历程 稻谷加工工艺必须与国家粮食供求形势相适应。各个时期的情况大致如下: (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加工工艺包括:初清、清理、砻谷、谷糙分离、碾米、白米分级和副产品整理等工序。由于我国供应的大米基本上是标二米,含碎米一般在15%-30%。因此,稻谷加工工艺流程较短,全国大部分地区长期采用“一机出白”,少数地区采用“双机出白”。由于我国原粮含杂多,因此清理工段一贯得到重视,一般都配备初清、筛选、去石、磁选、风选和除稗等工序。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加工工艺中逐步增加了大米抛光等工序。 由于大米产品的等级逐步提高,因此,稻谷加工工艺流程逐步延长,由“一机出白”逐步过渡到“多机轻碾”。 更加重视清理工段,吸风分离、二次去石、多次磁选等工艺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市场对大米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 加工工艺中逐步增加了糙米精选、白米精选、大米色选和配米以及保鲜包装等工序。 部分企业配备有糙米调质工序,特大型企业还增设了稻谷分级加工等工序。 清理工序继续得到重视,但由于稻谷中稗子很少,因此,清理工段中不再设除稗工序。2.2我国稻谷加工装备的发展历程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工工艺是先导,装备是基础。 我国历来重视根据国情研究开发稻谷加工技术装备,重要的成果如下。2.1.1 20世纪50年代 (1)清理筛、去石机 通过应用“清理筛利用橡皮球清理筛面参数试验”和“干法比重去石机结构、工作参数试验”两项基础性课题的成果,自衡振动筛的细杂筛面不堵孔率达80%以上,大、小杂去除效率高而稳定,研制开发的两种形式的干法比重去石机去石效率在95%以上,在稻谷加工业中普遍使用。 (2)“59型”谷糙分离溜筛 1959-1960年由顾尧臣和陈宛琼等同志完成,该机工艺性能效果好,与当时最好的8-12道串联溜筛相同,而单位产量占用的面积和空间减少50%以上,提升设备减少50%以上,是谷糙分离设备的革命性成果,于1964年4月获国家科委创造发明奖。2.2.2 20世纪60至70年代 来自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粮食加工研究设计室的技术人员1964年在上海粮食机械厂成立了主要从事稻谷加工技术研发的粮食部直属的专业科研机构-上海粮食机械厂科研所(后搬迁至安陆又搬迁至武汉,曾名粮食部湖北粮科所、商业部武汉粮科所、国内贸易部武汉粮科所(院)等,现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 科研部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开发工作,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有: (1)研制开发了日产30吨和50吨成套组合碾米设备 根据国家科委1965年下达的任务,于1966年-1974年完成研制开发。特点包括: 以“合并工序、简化流程”为特点的5种组合单机(即筛选去石组合机、高速除稗筛、沙盘砻谷组合机、“59”谷糙分离溜筛和碾米组合机),技术经济指标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设备采用紧凑、合理的单排一列式平台布置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2)组织全国碾米设备选型定型集中优选试验,首次完成碾米设备选定型 在商业部粮油工业局的领导下,由湖北省粮油科研所全面技术负责并牵头于1976年2-8月对碾米生产和科研发达的13个省市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组织选送先进设备,在湖南衡阳市第四米厂筹建试验场地和设施。1976年9-12月,集中对72台(套)先进碾米设备进行评比试验。采用科学的“试验原料、衡量指标、试验方法、仪器工具”四统一评优试验方法,保证了优选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优选出的31台(套)碾米设备作为以后设计定型的基础。1976-1980年完成的碾米设备选型定型标准化课题被国家标准计量局列为国家重点项目。碾米设备选型、定型标准化结束了我国碾米设备品种不全、规格型号繁杂、总体落后的状态,使中小型碾米厂从作坊式进入整洁、紧凑、连续化、机械化的现代方式。成果内容有:定型了16个品种、21个型式、40个系列规格的定型碾米设备及其有关标准,主要设备都采用“组合设备”的形式,以钣金结构为主的设备采用“薄壁型钢”新技术。典型设备有高速振动除稗筛、组合清理筛、胶辊砻谷机、平转谷糙分离筛、螺旋槽砂辊碾米机等。制订了符合我国碾米厂大、中小型结合以中小型为主的方针的日产30吨、50吨、80吨定型碾米设备的基本系列标准。 1974年完成的日成30吨、50吨成套组合碾米设备在选型定型中绝大部分中选,说明了专业研究设计所的优势。 (3)完成日产100吨成套组合碾米设备的设计和示范 1978年5月通过鉴定的我国单机产量最大的日产100吨成套组合碾米设备,在湖北襄樊建立示范厂。主要设备有:SX100型筛选组合机、CB100型除稗筛、JL100型胶辊砻谷机、GC100型平转谷糙筛、NM100型碾米组合机和MS100型白米淌筛。在稻谷仓下料量、风网的风门等自动控制方面进行了探索。 同时期各地粮食加工厂、粮机厂的主要成果有: 平转谷糙筛 平转谷糙筛具有占地小,效率高等特点,由湖南临湘县粮油加工厂于1969年率先试验成功。20世纪70年代初湖北武昌县粮食科粮油加工厂自行开发了FM72型谷糙分离游动筛,三层筛面,1974年初湖北枝江董市米厂自行开发四层筛面的平转谷糙筛。上海第四碾米厂也自行开发了大型平面回转谷糙分离筛。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地米厂逐步采用平转谷糙筛取代单循环谷糙分离溜筛和多层筛面的复式溜筛,到1976年选定型集中试验时,全国共推荐了10种不同形式的圆形和长方形平转谷糙筛参选。 重力谷糙分离机 重力谷糙分离机是国际上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试用的新型设备,70年代中期推广使用。受国外设备的启发,上海粮食机械厂科研所(现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始自行研制,第一台重力谷糙分离机样机诞生在上海粮机厂,并在浙江、广西等地进行生产试验。在上海粮机厂科研所重力谷糙分离机样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研究试验完善,由湖北省襄樊市粮食机械一厂投入批量生产。 喷风米机 湖北省粮食局机械厂从1976年2月开始研制PM-30A喷风碾米机,1978年4月通过湖北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定名为旋筛喷风砂辊碾米机,适用于日产50t米厂。2.2.3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后,粮食院校、各地的粮食加工厂和粮机厂大搞技术革新,使我国稻谷加工技术、装备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具体有: 大米抛光机 无锡轻工业大学在国内率先与江苏丹阳粮机厂合作开发了适用于日产12-15t成套碾米设备的MP-18/15抛光机,于1986年在镇江通过江苏省粮食局组织的鉴定。根据市场的需求,在MP-18/15抛光机的基础上,又陆续开发了适用于日产50t米厂的MP50型抛光机等产品。商业部武汉粮科所(现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先后开发了几代大米抛光机,销往各地,并出口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为后续承担国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开发MPGF16大米抛光机奠定了基础。同期,湖南郴州粮食机械有限公司研制开发成功了立式双辊抛光机,并于1998年通过鉴定。 立式碾米机 武汉食品工业学院和湖南湘粮机械厂合作开发了MNML15型立式碾米机,通过湖南省鉴定,适用于日产30t以下碾米厂。 武汉食品工业学院和湖北粮食机械厂合作开发了MNML30型立式碾米机,于1995年10月通过湖北省科委鉴定。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99年开发成功6NPY-600型胚芽精米机,采用立式结构,留胚率稳定在80%以上,达到日本同类设备水平。 谷糙分离设备 主要是改进平转谷糙分离筛,开发重力谷糙分离机。 平转谷糙分离筛作为谷糙分离主力军,因筛面层数较多,筛体高,筛体机偏心平衡块引起的力偶矩大,使得筛体易损伤,使用寿命短。为此,商业部武汉粮科所研制新型的MGCP802平转谷糙分离筛,1987年通过技术鉴定,效果优于原有的设备。 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研制了鄂GCZ1155重力谷糙分离机。在学习引进设备精华的基础上,湖北省武昌县(现武汉市江夏区)粮机厂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发出MGCZ40202型双筛体重力谷糙分离机,同期襄樊市粮食机械一厂也推出了自行研制的MGCZ21007双振体重力谷糙分离机。 白米整理设备 白米分级平转筛是随着平转谷糙分离筛的发展起来的,结构基本相似。为满足生产高纯度、高精度大米的需要,商业部武汉粮科所研制开发的MJZP1003白米分级平转筛和MJXT60滚筒精选机,1987年12月通过鉴定,适用于日产50-80t米厂。 受引进平转振动筛的启发,郴州粮油机械厂生产了MMJM系列白米分级筛,其筛体运动轨迹类似于平面回转振动筛,进料端为大椭圆形,以后长轴逐步缩短,到筛选中部时为圆形,到出料端逐步过渡为近似直线。 安陆粮食机械厂借鉴国外设备,开发生产了MJXT503型滚筒精选机。 大米色选机 核工业理化研究院于1994年立项,开发出MMS-24型色选机,于1996年在江苏通过核工业总公司组织的鉴定,性能指标达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同期,合肥安科光电机械有限公司出研制生产出ASM-120型色选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副产品整理设备(含米糠成型保鲜机) 株洲市海联粮科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生产KXFD系列糠粞分离器,优于原有的KXF系列圆形糠粞分离器和KXS系列糠粞分离筛。 湖南邵阳市粮油机械厂开发生产了专用的ZXF56系列自吸式谷壳粉碎机,与一般的粉碎机相比,具有能回收壳中含粮,能防止沙石等杂物进入机内等优点。 由于米糠的特殊性质,在进一步加工之前,必须进行稳定保鲜,1987-1988年湖北省安陆市粮油膨化机械厂研制开发了MKJ-100型米糠成型保鲜机,适用于日产50t米厂,1989年10月通过了湖北省粮食局主持的鉴定。 稻壳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利用设备 粮食部科研设计院20世纪60年代初曾组织开展专门研究,用稻壳气化成气体燃料,驱动内燃机发电,所采用的是下吸式气化炉也是中国创造的炉型。并在20世纪80年代承担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稻壳煤气发电课题。 粮食部门与重庆红岩机器厂合作在1981年开发成功稻壳煤气发电机组。目前重庆红岩机器厂仍在生产的定型产品有160KW和200KW稻壳煤气发电机组。 原常德粮食锅炉厂生产的6t/h以下的稻壳锅炉。 我国稻谷加工技术装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粮油工业中的其他门类相比较,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在稻谷加工技术装备方面投入的研发经费很少。自1976年碾米设备在全国粮食行业率先进行选定型以后,在“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中均无稻谷加工这一块。在此时期内全靠1976年碾米设备选定型打下的基础和各基层单位自己的积极性,开展碾米工艺与设备的局部研究和开发,造成全国许多地区稻谷加工业企业技术后劲不足,表现在工艺陈旧、设备老化。全国各地稻谷加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由于长期以来对碾米工艺与设备没有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引进和学习,我国稻谷加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粮油工业技术进步迅速,饲料工业、小麦粉加工业、油脂工业、粮油食品工业以及新兴的淀粉工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技术装备。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从瑞士布勒、英国佐竹(原英国西蒙)、意大利高尔非特等公司引进200多条成套小麦粉生产线;而直至90年代中期,我国仅引进2条日本佐竹成套碾米生产线。2.2.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国家投资项目 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继续重视稻谷加工技术的研发工作,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计委和科技部重大专项等计划中陆续立项,简介如下: (1)大米精加工及米质调理技术 该项目1996年被列为国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子专题,由原国内贸易部组织完成。包括3项内容,分别为:大米增香剂、MPGF16大米抛光机及抛光剂和MNML34立式碾米机。 (2)糙米流通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 我国一直是稻谷流通,而日本却是糙米流通。日本是将收获的稻谷在乡村干燥、脱壳,以糙米形式储存,继而以糙米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在进入销区的加工点后,再加工成白米进入市场。 经过粮食行业多年的研究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严密论证,1998年国家计委在“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制开发项目”中立项,设有5个课题、17个专题,对糙米流通全过程涉及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开发,并在稻米的产区和销区进行综合性示范。计划今年完成鉴定验收。 (3)全国早稻品种改良科技产业工程项目 这项工程于1999年初由科技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四个水稻生产大省共同协作实施。其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长江流域早籼稻品质差,市场卖粮难,大量积压的难题,从品种改良、栽培示范与推广、加工转化及优化种植结构四个方面着手研究,力争5年内基本解决早稻转化问题。 早籼稻的加工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4省自行设计研制了一批先进实用的加工设备,改造、新建了不少新产品生产线,开发出系列早籼米及其制品。由国家粮食局主管的“早稻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单列专题,已完成了工业化生产实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早稻作食用转化方面,湖北省已组织开发出优质米粉、新型黄酒和米乳饮料等产品。在早籼稻作饲料产品开发方面,各省已完成了早籼稻糙米作能量饲料饲养肉猪、肉鸡、蛋鸡的配合料、浓缩料、预混料配方与产品的设计、研究与鉴定。研究表明,用早籼稻、早籼糙米代替猪饲料中的全部玉米是完全可行的。研究人员筛选、确定了早籼稻型猪用饲料配方,并进行了推广。 (4)优质稻产后精加工及保鲜技术装备研究开发 该项目于1999年由科技部立项为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九五”国家攻关项目“水稻大面积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优质食用稻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培养出了优质早、晚稻新品种,进行了大面积的高产开发试验示范,推出了“湘米优化工程”。但该项目缺乏产后加工与转化产业工程的研究与开发。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对优质稻产后的精加工、深加工、保鲜和检测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全国优质稻工程,围绕提高优质稻的商品价值,提高大米的食用品质,利用优质稻生产优质主食大米(即米饭专用大米),使优质原粮生产出优质产品。本项目在优质稻精加工工艺与装备、优质稻米的保鲜技术与装备与大米食用品质检测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对建立专用米生产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计划今年完成鉴定验收。 (5)西北地区稻米保湿保鲜及减碎加工技术研究 该项目于2001年由科技部立项为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改专项围绕减少稻谷收获后的失水所造成的影响,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提高大米的食用品质,在稻米的储存、保鲜和加工等方面展开研究。该专项的研究成果通过调整砻谷机的工作参数,辅以糙米调质,采用新型碾米机可以提高大米整精米率2个百分点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已经于2004年7月通过验收。 (6)稻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该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有关院校承担,2004年4月份通过国家验收。同时,申报的滚动课题已经获科技部批准。该项目从籼米、米糠、碎米中研究开发出大米蛋白、米糠蛋白、多孔淀粉、高蛋白婴儿营养米粉配料、米糠营养素、米糠营养纤维、米糠营养系列保健食品等9种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目前,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建立多功能生产示范线。 (7)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示范)工程 2001年以来国家计委实施了“国家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示范)工程”项目,其中有5个稻谷加工项目通过审批立项。2.2.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企业研发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资本和国内的民营资本逐步进入稻谷加工装备制造行业。 (1)国外公司在华设厂生产,促进了机械装备的升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佐竹制作所率先在苏州设立独资企业-佐竹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推广先进的全系列稻谷加工装备,迅速提升我国稻谷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降低了企业的建设投资。同时,瑞士布勒集团、日本金子农机、日本安西公司以及韩国大原等国外企业在国内推广其产品。 (2)民营资本进入稻谷加工机械生产领域,丰富了稻谷加工机械装备 随着民营资本进入稻谷加工机械生产领域,原国有粮机厂逐步转让给民营资本。这些粮机厂自主开发了多种新型装备,在大中型稻谷加工厂普遍推广应用的主要装备有立式碾米机、低温升碾米机、大米抛光机、大米滚筒精选机、大米色选机、重力谷糙分离机、糙米精选机、大米保鲜包装机、米糠膨化机、低破碎提升机、配米装置等。 正是我国稻谷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日本佐竹公司在苏州提前一年新增二期工程,布勒集团在无锡设立工程公司,韩国大原在大连设厂,国内其他行业机械厂商和民营资本如牧羊集团、湖北银泰集团、浙江耀江集团等也开始进入稻谷加工装备生产行业。2.3稻谷加工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粮油加工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集中度不够、现代化水平不高,与粮食生产、消费、流通等产业的关联度仍然不够紧密。部分企业盲目发展,存在资源、能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除了粮油加工业存在的上述共性问题之外,稻谷加工业存在的特殊问题还有: (1)低水平重复建设,发展带有一定盲目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稻谷的加工能力大大超出市场需要,连续几年的平均开工率低于30%。 (2)稻谷加工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 小时加工能力小于1吨的农村小型加工机组的加工量占稻谷总量的50%以上。企业规模小且管理粗放,初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加工产品含杂多、质量差,出米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3)产品标准和监控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米产品品种和档次甚少,现有的大米国家标准产品仅一种,等级仅特等、标准一等、标准二等、标准三等4种,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不大。高等级大米产品的名称不规范,不统一,如:精洁米、免淘米、精米、珍珠米等等。 泰国大米产品国家标准有11个等级,美国大米产品标准有7个等级。日本的稻米产品品种较多,从用途上分为米饭用米、粥用米、酒米(清酒专用米)、炒饭用米等等,从加工精度上分有普通米、免洗米等等。 (4)稻米产品的品牌集中度极小 我国稻谷加工企业(含农村加工专业户)有几十万家,仅有少数区域性的品牌,缺乏全国性的著名商标。经过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等部门的努力,今年大米被列为中国名牌产品的评选范围。2004年9月1日公布共有7家企业的产品被确定为2004年度中国名牌产品,但数量与全国第一大粮食和口粮的地位不符,如小麦粉评选出13个中国名牌产品,糖类就同时评选出了17个中国名牌产品。 (5)缺乏稻谷综合利用技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我国每年大约可产出稻壳3700多万吨,碎米3000多万吨,米糠1000多万吨。由于资源分散和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装备,不仅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企业因稻壳造成环境污染。3、 我国稻谷生产和消费发展趋势3.1我国稻谷生产发展趋势 (1)稻谷种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展,全国耕地面积在减少,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减少2.01%,1998年至2003年,平均每年减少118万公顷耕地。 我国粮食作物中稻谷的种植面积最大,但近年呈减少趋势,南方减少,北方增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20年来,播种面积平均每年减少26万公顷,累计已经减少500多万公顷。种植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也下降了2个百分点。面积减少主要在南方籼稻生产区,同期,北方粳稻生产区呈大幅增加趋势,但从2001年已经开始逐年减少。 (2)单产稳定,略有提高 除个别地区零星低产陆稻和再生稻种植外,我国种植的全都是高产稳产的水稻。2002年平均每公顷产稻谷6188.9公斤,比世界同期平均单产高60%以上,比全国粮食平均单产高44%,比我国单产第二位的玉米高出26%。随着超级稻的推广,今后稻谷平均单产还将稳定提高。 (3)籼稻多,粳稻少,粳稻增加快 南方种植面积大,生产集中;北方种植面积少,生产分散。人均占有稻谷南方省份为158.2公斤,同期北方省份仅35.1公斤。籼稻多粳稻少,粳稻年产约5505.5万吨,而同期籼稻产量为13285.3万吨。 (4)稻谷的输出省份数量逐年减少 除青海省外,我国其他省份都生产稻谷。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全国稻谷产量尤其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稻谷生产量不断下降。到2000/2001稻谷年度,全国仅7个省份输出的商品稻谷量超过100万吨。3.2我国稻谷消费发展趋势 (1)食用需求预测 根据前5年稻谷消费的情况,预测稻谷的直接食用消费比较稳定,人口的增加和人均直接食用量的减少相抵后,增长不十分明显。根据前5年的情况分析,预计今后几年年消费大米量约在11784-11885万吨左右。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大米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优质稻谷的比例持续上升,有些县市优质稻谷的比例已经过半。预计稻谷市场上“放心大米”、“绿色米”、“有机米”和“营养强化大米”等标志产品的比例将逐年上升。 (2)非食用加工的需求预测 前5年饲料用、工业用稻谷的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饲料稻用量,消费量最高达到880多万吨,考虑到玉米等品种价格和国内供应量的影响,稻谷用于非食品方面将没有优势,预计饲料稻的需求量将维持在相同水平,工业用稻谷的消费量将在200万吨左右。 (3)稻谷总需求预测 根据前5年的情况,分析预计今后几年稻谷需求量基本稳定,略有上升,大米年总需求量将达到13608-13723万吨,扣去进口大米,折合稻谷19394-19554万吨。4、稻谷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发展4.1稻谷加工业的发展重点 今后,我国稻谷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将是: (1)建立健全稻米标准体系,加强质量控制 要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稻米标准质量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为稻谷加工业的发展奠定法规基础。 (2)扶持壮大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名牌产品 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加工企业,并引导其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同时重点扶持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养一批名牌产品,提升和保障军粮和城市居民供应大米的质量,逐步实现优质化、品牌化。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实体,促进稻谷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3)推广小型高效机组,提高农村加工水平 通过研发和推广小型高效稻谷加工机组,替代农村现有的落后装备,提高出品率,改善农民消费的大米质量。同时可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4)建设重点示范项目,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通过示范性主食工业化项目,促进米饭、米线(米粉)等稻米主食化的工业化生产,利用新技术生产方便米线(米粉)、方便米饭、保鲜米饭和早餐食品(米片及米糊)等适应市场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