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扩张与风险防范_第1页
金融扩张与风险防范_第2页
金融扩张与风险防范_第3页
金融扩张与风险防范_第4页
金融扩张与风险防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机构快速扩张与风险防范执笔人:李连军一、金融机构快速扩张的特征(一)资产和负债规模高速增长截至2011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13.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06.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分结构来看,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仍占主体,占比为47.3%,比上季度末下降1.2个百分点。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分别为16.2%和8.8%。具体看来,2011年12月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分别为53.63万亿元、18.38万亿元、9.98万亿元、31.29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4%、23.3%、27.1%、22.0%;负债总额分别为50.26万亿元、17.30万亿元、9.32万亿元、29.20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1%、22.8%、26.5%、21.7%。继续保持规模持续增长。(二)生产经营场所迅速增加,区域扩张明显以北京为例,与“十五”末相比,2010年末,北京的金融机构数量翻了一番,达到540家;从业人员达到23.9万人,增长了51.3%。随之而来是区域扩张。有在现有业务区域内增设网点、在同一地区新的地域新设网点、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新设网点。通过向发达地区的区域扩张,分享产业溢出效应,增强产品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向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扩张,抢占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另外,金融机构通过区域布局合理分配资源,有利于调整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同时海外扩张实现国际化蓝图,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海外扩张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海外目标市场直接设立或开办分支机构,这是比较经济的途径和方式;二是通过海外并购现有机构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三)金融业务种类、产品急剧膨胀传统方面代理的产品主要在保险和证券领域,即:收益保障型保险理财产品(低风险甚至无风险,不包括通胀负增长),基金类(低、中、高等风险)。自身推出的理财产品以信贷类为主。针对客户的理财产品也很多,如光大银行推出的“T计划”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包括短期理财:月月盈;中期理财:季季盈、半年盈;中长期理财:财富“T计划”。中国民生银行推出的“非凡财富”非凡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又如针对大宗商品市场推出的黄金、白银理财产品,各类信托公司针对资本市场推出的阳光私募理财产品等。在虚拟银行方面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IT优势,利用多层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办公室可以进行网上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突破银行业务的地域限制。发展金融租赁。金融租赁业务具有融资功能,却不受信贷指标的限制,同时还能控制操作中的信用风险。通过经营租赁业务,能引申出租金转让与证券化、资产管理、产业投资顾问等创新型金融服务。(四)各种兼并重组、并购、参股、控股层出不穷。主要有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的并购和金融机构与外资银行的并购等多种方式。加强金融机构与大型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在重组并购、银团贷款安排管理、直接投资及股权私募、结构化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企业短期融资融券承销、企业上市发债顾问、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的各项合作。具体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截至目前,共有2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了30多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许多金融机构在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帮助下,在经营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水平和特色产品研发等方面迅速改进。上市公司入股金融机构。如新希望和东方集团入股了民生银行,成为我国首家上市民营商业银行,外高桥、浦东金桥和申能股份入股浦发银行。有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参股一些商业银行。外资入股金融机构。通过适度引资入股来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如亚洲开发银行于1997年入股中国光大银行。1998年9月,国际金融公司取得上海银行5%的股权;2001年,国际金融公司增持上海银行股份,汇丰银行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也参股上海银行个人资本组建商业银行。发展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五)金融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壮大。有银银合作、银保合作、银证合作、银企合作等扩张路径。随着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在基金、租赁、保险、资产管理等多个金融领域开展业务。金融机构互相结盟,采取银团贷款方式。招行则推出了包括融资授信、结算清算、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年金与信用卡等六大银银合作的产品体系。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开展银团贷款。金融机构应与国有商业银行达成合作协议,通过平等互利、有偿代理的方式,利用存款质押等代签国有商业银行的全国银行汇票,增加结算品种,解决签发省内外银行汇票的问题。外资金融机构入股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二、金融机构快速扩张的原因(一)做大做强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规模扩张有利于扩大市场覆盖面,分散经营风险。有利于为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集中度风险;有利于增加业务种类,丰富产品线,使收入来源多样化;有利于增强资本实力,从根本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加强与同业的合作,积极探索新型金融业务,同时降低流动性风险。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盈利能力。有利于分摊在产品研究开发、科技系统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巨额投入,从而不断提高研发能力,进一步完善营销系统,增强市场适应能力;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信用等级,从而扩大利润空间。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如银行、保险、证券是经营信用的企业,因此提升品牌形象对于他们而言极为重要。(二)求特求新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通过扩张手段,实现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在区域上、在地方上,在局部业务板块上,打造强势业务,培育金融核心竞争力。特色造就差异化,差异化产生竞争力。各家银行天然地与其所依托的地方资源、地方经济形成不可割裂的金融共生体与不可拆分的经济共同体,本身存在着独有的金融特色,银行强烈的扩张意愿应放在挖掘这些金融特色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特色立行,实现外在扩张与内在优化的和谐演进,否则这种扩张只能又一次成为找不到着力点的随机漫步。(三)做细做精达到“战略发展”的日的。其扩张目的就是以特色形成强势业务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做强机制,最后真正培育起有利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银行。因而,一个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必定会有几个发展好的银行存在,他们以区域性精品银行作为战略发展目标,平稳、较快地发展各项业务,持续改善资产质量,有效控制各种风险,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创建节约型银行,实行资本、规模、速度风险、效益的持续动态平衡,努力实行我国银行市场化、股权多元化、国际化、区域化和资本化。三、金融机构快速扩张的风险(一)饥不择食,引发不良竞争风险一是从存款方面来讲,为求绩效不择手段渐成常态。由于存款规模是商业银行立行之本,目前各家银行在上级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全口径存款日均新增和余额占比均是其中的关键指标,因而极力扩大存款规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比拚的重点。新增银行拓展负债业务,势必打破原有格局,使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引发恶性竞争,乃至培育寻租行为,从而使银行业经营成本增加。如采取发放高比率揽储费、协储费、实物奖品及以贷引存等方式拉储蓄存款,或利用对单位实权人物发“业务联系费”、多种形式的请客送礼、放松开户条件等手段争夺单位和个人存款。二是从贷款方面来讲,也可见乱象频出。由于各家银行贷款规模已逐渐趋于饱和,在经营业务高度同质化的情形下,扩大业务规模及提高盈利能力等要求使得业务竞争进一步加剧,于是无序竞争逐步出现,甚至打擦边球、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也不断滋生出来,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如采取拆借同业、搞假“委托贷款”、利用“存放同业”科目通过房地产信贷部之类附属机构等自办经济实体发放贷款等隐蔽方式,间接避开人民银行的规模管理。又如使用额外收取利息或利润,甚至直接突破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等手段,谋取高利。此外,有些商业银行为了照顾地方政府关系、单位关系、人情关系,不惜放松贷款条件发放关系贷款。这就导致贷款集中度不合理增高,信贷风险增大。还有些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占比过高,缺少企业贷款。银行业人士都明白,个人经营性贷款与企业贷款相比,可供抵押物少,违约风险偏大。但陷入恶性竞争,且实力和优质客户资源相对有限的新进入银行往往顾不了那么多。这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二)定位不准,风控机制不健全风险新进入银行往往业务单一、趋同,市场不准,各自封闭,没有形成市场型的特色分工体系。其金融产品结构往往呈现出高度雷同的现象,特别是其市场定位的趋同性,中从区域定位看,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二是从产品定位看,基本上是别人经营什么业务,我就经营什么业务。三是从客户定位看,也大都集中在“两通、两高、两上”(交通、通讯、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方面,同化趋势明显。新进入银行在已有产品、产品创新、中间业务拓展等方面,与当地原有银行相比,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尚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理念落后。一方面体现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缺乏实施差别化风险管理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风险分散化不足,集中度过高。风险管理机制差距明显。其中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报险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避险系统、全程监控系统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有较大的差距。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而国内商业银行,其主营仍是存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手段比较重视定性分析,风险量化手段欠缺。(三)自身条件局限,造成经营风险一是营业网点布局受限。在金融机构都竞相扩张的进程中,因优质资源相对有限,很难找到高性价比的地段,造成经营成本过高,风险增加。二是机构设置上有局限。它们往往显现出资产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特征,不仅导致其经营风险高,而且阻碍、牵制了其业务开拓发展。三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局限。因市场准入过松,导致其资本金严重不足,而且往往缺乏有效的所有者约束机制,产权关系模糊,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极不健全。更有甚者,管理者选择机制扭曲,致使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缺乏银行经营管理经验,而且员工素质普遍偏低,存在大量的子弟兵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四是人才储备不足,操作性风险加大。在新增银行中,刚毕业的新人和同业引进的新人较多,总体表现为缺乏系统性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优秀人才短缺。这方面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一是临时拼凑的人才队伍难以担当重任。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业经历普遍不足,技术老化,知识结构失衡,高水平人才匮乏。二是重赏引才得失参半。目前金融机构只能依靠更加突出的个人收入优势从同业挖来或留住人才,这部分人约占2/3,而这必将无谓地大大增加经营成本。三是无源之水难以为继。金融机构本来人才队伍结构就有缺陷,在大规模扩张的的情况下更是捉襟见肘,很可能在立足未稳的时候,其对人才激励制度的相对优势就消失殆尽,它们临时建立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其中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就很可能大量倒流回国有同业。关键是它们远没有国有商业银行那种承担一定规模人力资源流失的坚实基础,只要有某种量的流失,就可能无人支撑局面。 (四)经营思想错位,盲目扩大票据业务风险票据业务具备规模扩张的功能。因此,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进入银行,往往盲目扩大票据业务规模。一是把票据业务的发展作为其实现规模增长的一个主要手段。通过向企业发放贷款或办理贴现,转存保证金或开具定额存单,再签发票据。如此滚动办理,即可实现存款、贷款的双重增长。二是利用票据业务释放不良贷款。通过增加票据资产扩大贷款规模,从而做大分母,以降低不良贷款率。但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进入银行在票据业务上,其责任制度的严密性与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与国有商业银行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未能覆盖所有风险点,很难有效地防范风险。 上述错位经营往往使风险防控机制形同虚设,给金融票据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此类案件,一是“克隆假票”。即先通过伪造承兑汇票或大额定期存单,并以此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获得贷款后派生存款,转手用大额存单再质押贷款。如此周而复始,凭空即可做大存款、贷款规模。二是金融诈骗。即犯罪嫌疑人先谎称帮助银行完成拉存款任务,以高息为诱饵骗取企业或个人存款。若存款人是企业,犯罪嫌疑人往往通过偷出企业预留印鉴伪造票据实施诈骗;若是个人存款,则在客户办理存折时,偷办信用卡挂于该帐号下,再实施诈骗。(五)、利率市场化风险从全球范围内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资金配置的过程必然更为市场化,这就促使各国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对我国而言,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在由管制化利率向市场化利率转轨进程中,国内银行尤其是金融机构将面临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等压力。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的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管制下的利率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尤其金融机构在利率管理人才与技术工具方面与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信贷风险和定价风险进一步加大。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贷款利率异常灵活,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果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片面追求短期收益,将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埋下道德风险隐患,降低信贷资产质量。同时,金融产品价格对银行经营的杠杆作用将越来越明显,金融机构在定价方式、定价程序、定价策略上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处于明显劣势,风险突出。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缩小,用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优质客户可能会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竞争手段,导致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利差下降、经营收入随之减少,金融机构规模小,议价能力无法与大型银行相比,经营压力必然加大。(六)流动性风险。近年来,随着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渐成宏观调控的常态,存款类金融机构、特别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日益趋紧,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持续加大。从宏观层面看,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贷存比较高的金融机构(一般在70%左右)影响就比较大。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加大了金融机构的吸储压力,存款资金来源不足成为贷款业务规模增长的约束力。贷款规模快速增长与存款规模缓慢增加形成鲜明反差,带来流动性风险。从微观层面来看,银行追求高收益资产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流动性。为追求资产的高收益,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纷纷将流动性较高的短期性票据或其它资产换成期限较长、流动性较低的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这就使银行资金短借长用的矛盾更为突出,流动性风险加剧。此外,大型商业银行逐渐成为第三方存管资金等各类资金的汇聚地,在对储蓄市场份额重新分割的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市场流动性在向大型商业银行集中,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压力较大。金融机构扩张,随之而来的便是资本金补充。然而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渠道较窄,资本金压力过大将导致金融机构信贷被迫紧缩,在银行信贷业务是银行盈利主力的情况下,这将严重影响其业绩和其可持续发展。四、防范风险的措施及手段(一)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是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对企业金融业务,可尝试实现“业务风险管理”和“职能风险管理”的初步分离。企业金融业务可以按照事业部制进行管理,实行专家审批、独立审批制度。以贷前调查、单笔交易审批、放款审核为主的业务风险管理由事业部负责,事业部设立独立的中后台进行管理,其中风险管理岗位实行双线汇报制度。以信贷政策、授权、限额、组合、集中度管理等为主的职能风险管理则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负责。此外,风险管理部和审计部对事业部进行现场检查和内部审计,与事业部的条线管理共同构成风险管理的内控架构。(二)积极探索新型风险控制技术和工具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要借鉴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贷款定价方法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应当如何经营提供必要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并进一步解决未来发展中的经营策略、市场定位、风险偏好和风险报酬等问题。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要重点加强利率风险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寻求新的风险控制技术和工具。从国际范围内的风险管理趋势看,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己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要在加快制度改革,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操作风险控制技术。(三)形成“以正向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金融机构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培育持续创新能力,建立激励创新的长效机制,形成“以正向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对小企业金融业务的考核,必须要与传统业务区别开来。比如,对小企业信贷员的考核,强调考核小企业信贷员的贷款笔数,同时兼顾贷款额度和贷款质量,放款笔数越多,评价结果就越好。仅考核小企业信贷员的信贷业务,使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绩效考核指挥棒始终指向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建立免责制度并设置信用风险容忍度,以充分调动小企业信贷员积极拓展业务的积极性;对违规行为“零容忍”,有利于小企业信贷员队伍的持续建设和良好风险管理文化的长期传承。(四)建立多层次队伍,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要坚持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的,能够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风险经理队伍,以客户经理、行业经理、风险经理共同营销客户和控制风险的机制为重点;要逐步建立多层次的专家队伍,如信贷审批专家团队、职能风险管理的专家队伍、专业的检查和内审专家队伍,强调信用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形成“信贷人员都是准风险管理人员”的理念。(五)关注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规范银行考核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加强内外防控是关键,是银行稳健发展的根基。针对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教、设立机构、挤占结算资金等方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定位、产品优势及创新、存贷款发展规划和策略,更应规范其发展指标的考核。要严格监管各个银行时点考核存贷款指标和大搞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做法,坚决限制其大搞突击发展。要引导其重视拨备后利润指标的考核,指导其走异质、品牌、审慎、稳健经营发展的路子。对金融机构的扩张发展应给予科学引导,使其做实、做细、做精、做好,打造品牌和特色,赢得信誉和口碑。一是要求它们在与同质银行业务功能的竞争方面努力做到更优、更全。二是引导它们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掘特色、打造品牌。三是监督它们合规合法地规避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四是督导它们确立“风险为本、内控与业务并重”的绩效考核导向,摒弃过去那种“重视业务指标,忽视风险与内控指标”的不科学做法。五是指导它们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适当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指标的权重,提高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同时,强化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内控风险责任制,对于违反内控规定、制度执行不力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要严厉处罚。 (六)推进内外部监管创新,有效控制产品风险 针对金融机构新增网点单一、产品单一的问题,监管部门应该要求它们建立健全完整、有效、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内控机制。要对网点扩张过程、产品创新过程中可能发生风险的各个环节逐一加以控制和改进,从制度建设、工作方法直至整个经营过程予以强化、细化、精化,制定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同时,监管部门要建立一套全过程的、动态的跟踪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银行机构扩张、产品创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对一些目前还不具备发展条件、投机性和虚拟性较强的金融产品创新,应认真研究,严格控制,审慎发展。二是对各类信贷产品要严格审批手续。三是对公司业务要严格登记开户资料。四是对票据业务要确切掌握交易背景及实质内容。五是对客户对账环节要严格把关。此外,监管部门还要积极引进知识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增强监管人员的识别能力,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七)加强准入管理 监管部门要严控银行扩张,严审本地扩点,加强对新进入银行的监管考核。这是控制源头风险的关键。监管层严把准入门槛,监管评级是关键。必须严格依照监管评级,结合各银行的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贷存比、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等关键指标,评估该银行是否具有扩张尤其是跨区经营的能力。准入前要进行充分评估,要求其制定短期和中长期扩张计划,其中重点是跨区域机构布局计划,并上报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对有跨区扩张计划的银行要重点进行差异化准入的统筹管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管理能力和不同风险评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准予不同的异地机构布局区域,严格掌握跨省设立异地分行的准入标准。二是根据各地银行竞争环境优劣程度、当地经济形势、国家对该地区的发展战略(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对设立异地分行者实行不同的准入标准。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要重点关注单个城市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水平究竟如何,以及其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是否处在良好可控水平。 (八)引导人才培养,关注人才储备人才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素。优秀管理人才与银行业务的发展密切相关,人才的流失意味着相应业务转移而流失。所以,加强人才管理是中国金融体制总体朝着股份制方向发展的关键,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当今,监管部门的首要任务是督导银行业建立健全与股份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起简捷、灵活的法人治理架构,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必须尽快引导银行业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股份制机制的人事、劳工福利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系统化、高素质人才。一是对新增银行,要引导其根据所制定的中长期跨区域发展规划,加大跨区域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对异地分行行长及副行长、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会计结算等岗位人员的培养,建立跨区域发展“人才池”,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二是加快金融机构“职业家园”的建设,从产权结构、激励手段等方面实现人力资源的相对长期化,进而改善从业人员的心态,创造并积累起优势的企业文化。如在激励机制中进行股票期权设计,并将一些福利方式长期化(如住房、养老保险等),让大量的从业人员成为金融机构的主人或“准主人”,将相当一部分银行人稳定在金融机构之中,实实在在地变临时工作场所为职业归属处。 (九)加强合规性监管,规范票据市场从监管的角度讲,应充分认识票据市场的不良竞争所带来的票据业务中极大的潜在风险,要对银行加强指导和检查。不但要加强定期检查的力度,更要加大突击检查及关联延伸业务和单位检查的频次。重点检查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的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资金流向、发放贷款的保证金、票据业务的内控机制和存在的风险等。注重对各风险点和风险环节的监管控制,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违法行为,并加大处罚力度。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讲,监管部门应规范票据业务操作。要引导银行树立正确的票据经营思想,防止银行盲目扩大票据业务规模,以遏制金融票据犯罪案件的发生。主要规范的内容:一是将票据融资全部纳入信贷授权和客户授信范围。二是在监控方式上,要将票据承兑业务总量控制和单户承兑比例控制相结合,尤其是对异地承兑更应加大监控力度。三是对票据质押贷款资金流向进行监控,严防存款、贷款双重虚增规模和“克隆假票”犯罪,尤其是对大额存单的质押贷款要严格监控其资金流向。四是对票据承兑保证金,实行等级或最低限额管理。五是要求银行对办理贴现的增值税票原件除加盖“已贴现”戳记外,还必须注明贴现金额和贴现机构名称,缺一要素即进行严厉处罚,防止同一票反复贴现的问题发生。 (十)引导银行优势发展,建立银行退出机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所导致的后果是资本金趋紧,流动性压力增大,稍有风吹草动和意外事件发生,就容易出大事。监管部门对于它们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负有重要的引导责任。比如,可以从积极引导其办出特色、服务当地金融短板上下功夫。还可以协调有关部门,从税收、物业费等多个环节上提供优惠扶持,以减少其经营成本,提高其服务当地金融短板的积极性。其次培育一批实力强的银行进一步做大,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的银行。二是部分有实力的银行发展成为区域性龙头。三是实力一般的银行发展成为专门为社区服务的小银行。四是还有一部分银行,可以发展成为提供某类专业特色产品服务的银行。五是最后一类实力和管理都比较弱的银行,就该按照市场机制逐渐退出,或积极寻求被收购兼并。走完全市场化之路,有能力就参与竞争生存,没能力就关停并转退出。在这个过程中,监管部门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争取社会成本最小化。(十一)树立科学的风险观,强化系统风险管理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把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有机统一起来,树立成熟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科学的发展观和风险观。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看待风险管理,强化系统风险管理意识,并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风险的长效机制。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全过程,把每个业务环节都作为风险控制关口,使风险防范意识深入人心,人人都是风险的防范者、控制者。要设置明确的信用风险容忍度,强调适度、合理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对合规风险要实行零容忍,并通过品质管理、现场检查和内部审计构筑合规保障体系。(十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面临多重利率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势在必行。从内部来讲,就是通过对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的分析来确定贷款利率与转移资金利率。在确定资金利率的过程中要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资金和服务成本;二是预期利润;三是企业形象,四是客户结构。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导向,引导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使资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地域、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水平;从外部来讲,就是要把多余的资金投放在货币市场,获取短期利益,弥补资金来源与运用中的期限缺口。在我国目前市场和市场主体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银行应加强对利率的预测研究,根据内外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利率。并采用西方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缺口理论和有效持续缺口理论对资产和负债的类型、数量和期限进行合理的搭配,还可运用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避免利率变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面临多重利率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势在必行。从内部来讲,就是通过对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的分析来确定贷款利率与转移资金利率。在确定资金利率的过程中要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资金和服务成本;二是预期利润;三是企业形象,四是客户结构。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导向,引导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使资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地域、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水平;从外部来讲,就是要把多余的资金投放在货币市场,获取短期利益,弥补资金来源与运用中的期限缺口。 由于利率是很难准确预测的,以及很大一部分资产负债结构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的顾客手里,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方式来控制利率风险,有时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于是,各种积极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如远期合同、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衍生业务应运而生。我国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