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 盈余管理行为研究作者袁渊院系会计学院专业会计学年级2002学号0213222指导教师李日昱副教授答辩日期成绩优秀95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为了影响 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事项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 过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作为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会计 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分红计划、债务契约、政治动因、高层管 理人员变动、税收动因和证券市场融资等等。在我国,由于市场环境条件的影响,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以配股为主。配股资格的获得, 是以盈利指标达到证券监管机构设置的标准为条件。在这一政策导向的影响下,上市公司有 调整报告盈利的动机。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配股要求,甚至不惜为了达到中国证监会提出的最低净资产收益率标准而进行盈余管理。 本文共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盈余管理的含义,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的目的)第二部分,剖析中国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出现盈余管理现象的背景环境。以及产生的动 机和内部原因。第三部分,归纳和评述了相关的学术文献。 第四部分,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提出了对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几点建议。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造假 盈余管理 配股1Abstract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occurs when managers use judgment in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instructing transactions to alter financial reports,to either mislead some stakeholders about the underlying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 or to influence contractual outcomes that depend on reported accounting numbers. As an important issue in financial repor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have been attracting the eyes of accounting researchers since1980s.Many motiva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motivations include remuneration, compliance with debt covenants clauses, political cost, taxes and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nfluenced by the market, share allotmen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 that public companies absorb new capital from market in China. To ensure quality,the regulatory bodies set a series of provisos for share allotment. Earnin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This motivates the public companies to increase their report earnings.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have a strong incentive to issue new shares. Evidences show that they might even manipulate earnings to meet with the ROE threshold of SEC. The uncertainty of future operations, limited finance channel,and the strict issue qualification may induce other potential motivations,including stock up fund and redounding upon large shareholders.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Firstly, it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arning management.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have a strong incentive to do the earning management when they do the share allotment. And it also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and inner reason about earning management during share allotment.Thirdly, it reviews and comments on the relative academic paperFourthly, it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case about earning management. Fifthly, it raises some resolutions to the false earning management.Key words: listed corporation;accounting information;falsity;earning management;SEO2目 录目录一、前言 .1 二、盈余管理概述 .1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1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2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2 (四)盈余管理的目的 .3 三、我国公司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背景 .3 (一)市场环境条件 .3 (二)我国上市公司为配股进行盈余管理的内部原因分析 .4 (三)我国上市公司为配股进行盈余管理的外部原因分析 .5 三、文献回顾与评述 .6 (一)国外相关文献 .6 (二)国内相关文献 .6 四、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7 (一)基于配股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 .7 (二)案例分析 .8 五、防止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 .9 (一)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9 (二)建立合理的上市公司信息系统 .9 六、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的设想 . 10 附录 . 11 主要参考文献 . 12 后记 . 131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最近几年我们目睹了太多上市公司(Listed Corporation, 简记为 LC)的业绩骗局,如 ST 猴 王、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为配股而进行的会计信息造假现象的泛滥,不仅严重扭曲了股票 的价值,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大的挫伤了股民投资的积极性, 而且造成了分配不公,信用水平下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如果不加以严厉的打击和治理, 我国的资本市场就难于有效健康的发展。鉴于上市公司的恶意盈余管理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所以本文把这一问题作为分析的重点。一、前言随着会计盈余重要性的不断增强,立法和行政机构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会计盈余指标来对 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管。股份公司上市资格的认定、上市发行价格的确定、上市公司的再融资 资格(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股票交易的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摘牌等都与盈余指 标有密切的联系。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许多股份公司为确保股票可以发行,提高发行价, 或上市公司为了能够从市场上再次融到资金,不惜人为操纵盈余,向市场提供虚假的财务报 告。正因为如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引起了广大股东、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会 计信息使用者的广泛关注。为此,美国证监会要求更多的公司重述已披露的收益,并且促进 披露规范的严格执行。我国上市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单靠自身的积 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证券市场上获得后续资金。从国内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上市 公司的再融资一般都以增发新股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就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而言,配股与增 发新股是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取得后续资金的主要方式。1998 年以前,由于体制上的限制, 我国上市公司只能通过配股在证券市场上融资。1998 年后,我国开始试行增发新股。1999 年 以后改进增发发行机制,到 2001 年以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步伐加快,但配股仍然是上市公 司获取后续资金的最主要渠道。然而,并非所有上市公司都会获得配股资格。为了保证在证 券市场上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质量,使有限资源流向绩优公司,从 1994 年起,中国证监会规 定了相应的配股权资格线,并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发达国家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而我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 才开始兴起,目前许多文章都是概括性或介绍性的。也有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净资产 收益率的 10%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得出上市公司有盈余管理倾向的结论,但文中运用描述 性统计方法对 10%的配股现象进行论证,缺乏应有的说服力,无法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 象全面地加以揭示和剖析。本文的研究是通过案例研究和对已有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总结出在过去 5-8 年 中国内学者对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总结学者们对 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问题的看法,提炼其中相似的规律和存在的分歧。同时为证券监管机构 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二、盈余管理概述在学术界,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一个有 20 年历史的研究话题。什么是盈余 管理?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哪些?盈余管理的目的有哪些?所有 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盈余管理时必须弄清楚的基本理论问题。(一)盈余管理的含义对于什么是盈余管理,至今并无定论。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1东北财经大学 2006 届本科毕业论文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 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 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西方国 家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有 20 年的历史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纵观国内外目前 的学术研究,盈余管理主要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看法。加拿大会 计学家 Scott 所持的是狭义的“经济收益观”,即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 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 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 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可被视作“会 计政策管理”;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 Katherine 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 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对财务报告进 行的控制,是一种“ 披露管理”的概念。(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两者追求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行为的动机或激励手段也不统一。加上 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与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也有 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另外,从会计角度看,盈余管理的存在与我们现行会 计所采用的原则与方法是分不开的。1.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是形成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应计制会计或权责发生制试图将 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和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而不 是在经济实体实际收人或付出现金时予以确认。因此,为了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的业绩, 而不是仅仅记录现金的收人和支出,应计制会计采用了预提、待摊、递延以及分配等方法程 序,将各期间收人与费用、收益与损失配比。在当今和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会计中的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再加上要分辨何种判断为盈余管理,何种判断不是盈余管 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彻底消除盈余管理是不可能的。2.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滞后性是形成盈余管理的另一因素。无论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 计准则,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多的选择空间。再加上 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其中部分交易和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 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制订的滞后性对会计事项做 出对自身有利的决定。(三)盈余管理的手段在经济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判断,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 供了工具和有利的条件。会计准则范围之内,为处理业务和编制财务报告,企业管理当局必 须在各种政策和方法之间进行选择并做出判断。管理当局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判断去影响或 改变财务报告,这些判断中包含会计判断和其他管理判断。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三个:利用应计项目;是调整会计政策;是利用特殊交易。1.利用应计项目。经营者利用各种应计项目操纵利润实现盈余管理,这些应计项目包括 了损益表中不涉及现金流量的收入费用项目,具体包括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利用待摊 费用或递延资产;利用存货的增加。2.调整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宏观上构成了会计的框架,在微观上构成了企 业核算经济业务的依据,因此会计核算的结果只能是近似精确。会计准则规定,当会计政策 的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变 更会计政策是可以的。由于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 斯考特: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2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政策更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于是一些企业就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来调节盈余。3.利用特殊交易。利用关联方交易。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其实质是通过合 法但不合理的方式将利润和费用在关联方之间转移。由于关联方关系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识 别上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关联方交易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为经营者提供操纵利润的空间; 注销、出售或重组巨额资产。如果企业的净收益达不到奖金计划规定的盈余下限或由于组织 结构变动经营者不得不报告亏损时,经营者会通过注销巨额资产来提高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四)盈余管理的目的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希望通过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具体而言,其目的包括:1.基于激励的目的。直接操作盈余管理的主体往往是企业的管理层。经理人通过盈余管 理,对外传达其拥有高超管理技能的信号,因而得到更多的分红、认股权或者晋升机会,同 时减少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干预或撤换的机率。这是管理层对高额报酬和职业竞争压力所做 出的回应。学者认为由于外部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 所以经 营者就会乘机操纵净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2.避税。对于盈余管理,所得税可能是一个明显的动因。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 一 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而且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 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 33%的比例税率, 同时又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即对年纳税所得额在 3 万元(含 3 万元)以下的企业,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在 3 万元至 10 万元(含 10 万元) 的企业,暂减按 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税法的规定为其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3.资本市场目的。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是多元的,其中筹资动机最为显著,即以高 报的收益取得银行和投资人的信任,争取到更多的贷款和投资, 因而占据了资源配置上的优 势。筹资动机在上市公司具体体现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等。我国公司法 对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规定了财务指标的及格线,企业往往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 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同时,我国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又规定,公司连续三年 亏损将停止或暂停上市资格,为避免退市,企业会采取在某一年度巨额冲销的盈余管理策略, 将费用和损失在当期全部予以确认,以达到在以后年度实现连续盈利的目的。三、我国公司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背景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首先就要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总体市 场环境和导致上市公司为配股进行盈余管理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一)市场环境条件公司上市以后,可以选择的再融资方式主要有增发新股、配股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三 种。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资成本的制约。对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资 本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对股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 率相关。在资本市场发达国家,公司的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 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债务的避税作用,债务成本往往低于股权筹资成本。西方发 达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 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也表现出优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的倾向,但由于 国有股股东普遍不到位,严重削弱了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上市公司一般没有分红派息的压 力,外部股权融资成本成为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所以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明显排在 外部股权融资之后。在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发布之前,由于增发新股的审批比配股更为困难,因此配股自然就成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1998 年后,我国才开始试行增发新股。19993东北财经大学 2006 届本科毕业论文年以后改进增发发行机制,加大了市场对发行人和发行定价的约束力。进入 2000 年以后,增发新股的步伐加快。但是,配股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 1 的 1993-2000 年深、沪股市 A 股筹资规模统计,清楚地显示了近几年配股融资在我 国资本市场筹资中的基本状况。结果如表 1 所示:表 11993 年至 2000 年 A 股筹资规模统计年份1993199619982000A股 IPO19.522.444.1103.4配股50.2合计27.729.577.6153.6配股占市场筹资额比例9.60%24.07%43.17%32.68%20010亿元1501005001993 1996 1998 2000年份A 股 IPO配股合计图 11993-2000 年深、沪股市 A 股筹资规模统计0.50.410亿元0.30.2配股占市场筹资额比例0.101993 1996 1998 2000年份图 2配股占市场筹资额比例(二)我国上市公司为配股进行盈余管理的内部原因分析配股是股份公司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行为。与其它发行方式相比,配股最主要的特征是 原有股东享有优先认购股票的权利。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配股愿望,其实施配股最直接 的目的就是筹集资金。另外,中国上市公司实施配股还有以下的考虑:1出于筹资成本的考虑成本低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配股的一个主要内部原因,在一些上市公司经理们的眼 中,信贷的融资成本是硬约束,股权融资成本是软约束。只要想办法把股东,尤其是中小股 东的钱拿到手,这笔资金到底怎么用、效益怎么样、给不给股东以回报,只由公司经理们说 资料来源:CCER 色诺芬金融数据库和 原红旗著上市公司配股行为与经济后果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 6月4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了算。而且我国上市公司支付的股息实际上是非常低的,股息支出对配股来说并不构成太大 的成本,这种软约束等于无约束,公司为这一大笔配股募集资金所支付的成本只是一笔承销 费用,而根据证监会的规定,股票承销费用仅在总承销额的 1.5%-3%之间;经验数据表明我 国的配股发行费用大约为总承销额的 2.3%。这样低的成本造成上市公司“只思配股圈钱, 不思回报股东”的现象十分普遍。2.出于筹资效率的考虑配股的筹资对象主要是对公司有所了解的老股东,而且一般条件比较优惠;再加上认股 权的转让可以吸纳有出资能力的新股东,所以成功的把握性比较大。能够使公司在短时间内 募集到巨额的资金,尤其是那些广受欢迎的优质公司。3.调整股本容量的需要由于公司通过配股不仅增加了资本金,而且实现了新股的发行,因此股本规模也得到了 扩张,并且这种扩张是在股权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的。上市公司的股本 容量是一 个十分微妙的问题。一般讲,适当规模的股本有利于稳定股价,增加流动性以及防御恶意接 管等,因此也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公司通过配股,在筹集资金的同时达到股本扩张的目 的,可谓一举两得。4.信号传递的作用 信息经济学认为,市场上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妨碍市场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由于公司经营者普遍被认为比外部投资者更加清楚公司的内部情况,因此经营者的行为被视为传递内部信息的渠道。上市公司选择配股可以传递企业经营良好的信号。5.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性决定其存在普遍的配股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相当一部分是由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的,即将原国有企业主体的优质资产拿出来组建股份公司并上市融资,而将绩差资产留在原企业形成母公司。虽然国有企业的上市 公司经过发行股票融资后,资本结构得以优化,但是母公司依然债务负担沉重,流动资金紧 张。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有较强的动机设法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改善自身 的经营状况。(三)我国上市公司为配股进行盈余管理的外部原因分析上市公司基于配股进行盈余管理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有下列外部原因:1.应计制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会计盈余是应计制的主要产物。会计盈余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证券分析中唯 一重要的关系,市盈率受到的关注程度反映出了会计盈余的重要性。在财务会计领域,人们 长期认为,仅仅报告现金流信息是不够的,而应计制会计信息才是适当的,因为应计制符合 配比的概念。应计制会计对恰当的财务呈报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应计制程序又是模糊的和没 有很好定义。例如,存货计价方法的后进先出法与先进先出法,折旧的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 存货计价与折旧使影响一家企业财务报表的经济事项存在多种成本和收入配比的方法。由于 会计准则允许公司管理当局在生产与提供财务信息时使用职业判断,因此公司管理当局可以 凭借其对经济活动及其机会的了解来选择符合该公司经济情形的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估计 和披露方式。2.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与信息的不对称驱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是有用的,其作用在于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估计企业经济收益的信号,投资者在接受到盈余数字的信息后,会改变对企业未来股票价格的信念。另外,会计盈余的有 用性还体现为立法和行政机构广泛地使用会计盈余指标对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督。如我国立法 和行政机构就多次使用会计盈余数字对配股进行规定,中国证监会自 1993 年以来,共六次发 布关于配股条件的文件,其中都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主要的配股条件。因此,我国立法和行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 年第 1 期。 据财经杂志(1999 年第三期)调查:61.11%受调查的上市公司经理认为进行利润包装的主要动因是为了配股,此外有5.55%的经理认为进行利润包装的部分原因是为了配股。5东北财经大学 2006 届本科毕业论文政机构十分重视会计盈余数字,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达到有关政策的要求或者逃避有关政策的监管。3.独特市场环境导致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首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安排不合理,国家股一股独大,却不能上市流通,上市流 通部分的股权则极为分散。畸形的股权结构一方面导致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动力不 足;另一方面,广大公众股股东虽对信息公开的要求十分强烈,但由于很难形成合力,不能 对管理当局产生足够的压力。其次,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客观上纵容了上 市公司在会计信息上冒险作假的行为。许多国有企业为了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不惜“包装上 市”上市后,不少公司并未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业绩并未改变,但为了继续从资本市场 上筹资,获得配股权,只能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最后,上市公司现有的治理结构不完善, 一是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竞争,外部治理不健全:二是内部治理缺乏有效的运行 机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盈余管理行为再所难免。三、文献回顾与评述为了更好的回顾相关领域内已有的学术成果,我对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得到的结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工作。(一)国外相关文献股票再发行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当投资者对企业 价值的评估过分依赖报告盈余时,大股东就可能通过增加应计利润实施盈余管理,以更加有 效地提升股票发行价格。Teo(1998)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股票再发行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可 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提高发行前的报告盈余,而可操纵应计利润的逆转造成了股票发行后企业 经营业绩和股票收益下降。Rangan (1998)认为企业原有股东可以通过提高报告盈余来影响投 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并从股票发行中获得收益,盈余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股票再 发行后的业绩下滑,投资者没有能够及时看穿企业增发新股时的盈余管理行为,被一时蒙骗 以致高价购买了股票。Charme (2004)发现公司在股票发行期间具有较高的异常应计利润,而 在股票发行之后异常应计利润发生逆转,股票发行期间异常应计利润和发行之后的业绩表现 之间具有反向相关关系。可见,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股票再发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造成了企业业绩下降。(二)国内相关文献关于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集中在配股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蒋义宏、陈小悦、肖星、陆宇建等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研究,均 发现在配股生命线(净资产收益率等于 10%)上,上市公司具有非常集中的趋势,从而说明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达到配股要求,采取了明显的“盈余操纵”措施,形成我国股票市场独 特的 10%现象。蒋义宏指出,上市公司预期在年度报告中 EPS 会略低于 0 或 ROE 不到 10%时,就会有强 烈的利益驱动,操纵利润以使 EPS 略大于 0,或使 ROE 略高于 10%,我们将 EPS 略大于 0 或 ROE 略高于 10%称为利益驱动的敏感区域。他同时以所有上市公司 1997 年报中的相关数据为 样本,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 EPS 和 ROE 处于敏感区域的上市公司是否有利润操纵的行为。 结果显示 1997 年度 EPS 略高于盈亏临界点和 ROE 略高于配股资格临界点的上市公司中确实存 在利润操纵的行为。陈小悦、肖星、过晓燕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按照税后净资产收 益率将样本分为 5%9%,10%12%和 12%以上三组,以 5%9%和 12%以上的两组公司作为对 张祥建等,“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经济科学,2005 年 1 月6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比样本,考察净资产收益率在 10%12%的公司是否有明显的利润操纵现象。研究结果表明, 为获得配股权利,处于临界点的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利用现有的信息不对称 和契约的不完备性(即仅凭净资产收益率决定配股权)对利润进行操纵,从而达到获取配股 权的目的。其直接后果是证券市场中有限的追加资源被不合理地分散化,因而也就降低了追 加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陈小悦等发现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生命线”而操纵了报告盈余, ROE 位于 10%-12%之间的公司具有超常的应计利润和线下项目产生的利润。陈静(1998)考察了应收帐款(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 ROE 的关系,发现 ROE 位于 10%-12% 之间的公司,其的应收帐款的比例高于其他上市公司。据此,她认为这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 利润,采用了应计项目的方法。陆宇建(2002)通过检验盈余分布状况发现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 维持在 6%与 10%狭窄区间之间的证据。张祥建运用横截面修正的 Jones 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分布特 征,并分析了盈余管理对配股后业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前 3 个年度和配股当 年存在系统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并导致配股后上市公司业绩出 现整体滑坡。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引起各契约关系人之间的财 富再分配和利益冲突。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声誉,制约了其在证券市场上 进一步融资的能力。还有其他学者发现,上市公司管理者成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在我国的利润表中 具体是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以及补贴收入等项目)的交易来达到监管部门对收益指标的 要求。相对于管制政策出台前,处在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来自非经常性项目的收益显著增加。 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 损的公司则以交易方式进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他们发现具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应计利润总 额显著高于非临界公司,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四、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为了具体的说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手段,我们以引自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 问题研究(蒋义宏、魏刚著、2001 年 10 月第一版)中的案例为例进行分析。(一)基于配股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LG 公司早在 1995 年就利用资产重组后的财务包装,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 10%以上。LG 公司 1993 年和 1994 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在 10%以上,然而 1995 年公司主导产品受市场影响 销售急剧滑落,按照笔者的测算,LG 公司如果 1995 年末不进行资产重组,那么净资产收益 率将为 5.26%,不仅前两年保持的 10%记录前功尽弃,而且还要从 1996 年起连续三年保持 10% 以上的记录,至 1999 年方能获得配股资格,对于刚刚入主 LG 公司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 HT 公司而言,其买壳上市的计划就要落空,其希望通过配股筹集资金来弥补当初购入 LG 公司大 宗股权而付出代价的计划也要落空,于是 HT 公司导演了一场对 LG 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好戏:首先,HT 公司和 LG 公司签署协议,由 LG 公司出资 16000 万元收购 HT 公司属下的电表 公司,收购价格为电表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两倍,收购所需款项的一半先以 LG 公司对 HT 公司的长期负债挂帐,三年后偿还,另一半则以现金支付。然后,LG 公司匆忙于 1995 年 12 月 22 日召开股东大会批准上述协议,并于 1995 年 12月 25 日发布收购公告。按合并会计理论,以现金收购股权方式受让的子公司应采用购受法编制合并报表,即把子公司被收购日以后的净利润列入合并利润表。按照当时的会计制度,于年末收购的子公司 案例引自盈利管理研究,魏明海 2001 年著 和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蒋义宏、魏刚著、2001 年 10 月第一版。相关其他案例见附录和以上参考文献。7东北财经大学 2006 届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这样做也符合重要性原则。与 LG 公司同在一个交易所上市的 ZF 公司,1995 年合并报表中子公司购受日以前的净利润列入合并利润表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 保留意见。但是 LG 公司却成功了。LG 公司将电表公司购受日(1995 年 12 月 22 日)以前的净利润 846 万元全数列入 1995 年度合并利润表,使 LG 公司净利润从 572 万元剧增到 1418 万元,净资产 收益率从 5.26%陡增到 13.04%。注册会计师对 LG 公司 1995 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无保留意见 的审计报告,LG 公司根据重复计算的净利润向股东派送红股,LG 公司 1996 年获得具有配股 资格,并以配股所得资金偿还了对 HT 公司的负债。(二)案例分析通过对上市公司历年来为达到配股资格线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配股公司 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运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会主要通过提前确认,收入,确认虚假收入,或者运用巨额冲销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2.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一些会计政策的变更,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合并范围的变更等与企业当期的会计盈余,甚至未来期间的收益密切相关,上市公司经常使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 理。3.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 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代理和租赁等。关联交易之所以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其特殊的经 济和政治背景。从上市公司的生成机制来看,在股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 通过国有企业剥离改组而成。改制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 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另外,上市公司业绩是考核当地政府部门 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上市公司与当地政府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利益,当上市公司在经 营中遇到困难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政府管理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为上市公司的关 联交易提供了繁衍的温床。4.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本结构、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 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然而,在一些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却被作为盈余管理的 重要手段。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往往在于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 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等,资产重组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提供了 机会。5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主要包括处置资产损 益、股权转让损益、债务重组收益、诉讼胜诉、费用减免、税收减免、利息减免、财政返还 和补贴收入等。非经常性损益,产生于偶发性的、非正常经营活动,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 而获得的,因而具有短暂性和临时性,它不同于持续性收益,后者是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生 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是受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如组织形式、经营机 制等的联合影响所产生的。根据持续性收益,可以判断和分析企业的成长性和投资价值,而 非经常性损益则不足以成为评价和判断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依据。一般说来, 与非经常性损益的上述特点相适应,对一个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而言,它在利润总额中所占 的比例较小。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多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依靠一 些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摆脱了亏损的困境,或达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配股的标准,甚 至跨入了“绩优”的行列,这不能不说是在进行盈余管理。8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五、防止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都采用盈余管理的方法包装自己的业绩,其目的就 是达到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或增发资格线。而我国上市公司大搞无度无规律的再融资,与我国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是分不开的,我国上市公司拥有控制权的股份一般为非流通股,从 权利上与流通股是不对称的,公司治理难以对全体股东利益负责。在这种上市公司治理背景 下,低标准必然导致再融资泛滥,从而危及股市长期发展。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建立合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一)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是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内部保障机制,要想从制度上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笔者认为市场监管机构 必须将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引入监管范畴,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 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监事会、财务总监、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委员会的职权,建立健全 经理法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经理人实行期股、期权薪酬制度等较长时期的经营业绩的评价 标准,鼓励经理人集中精力提高公司长期经济效益。通过合理的约束机制的建立,使上市公 司经理层从过分看重对资本控制权的追求中解放出来,转向对企业投资回报的关注,使企业 能够真正根据项目投资回报的高低及实际的资金需要量来决定是否融资以及融资的规模,上 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才会趋于理性。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础,只有上市公司实现了规范化才有公司行为和证券市场的规 范化。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针对目前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缺陷和管理层的有关要求,应该特别 注意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规范公司决策程序,强化内部管理机构的责任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是上市公司治理所依托的重要工具,上市公司的一切重大事 项都应当通过股东大会来表决,股东大会必须依照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来做出决策,不能以 任何非股东大会的形式代替股东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城乡结合部电力设施改造分包协议
- 2025版内容创业佣金提成协议下载
- 2025版材料科学与工程实习生就业合同规范
- 河北省泊头市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智能穿戴设备委托开发合同
- 2025方管市场大宗交易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人民法院协议离婚程序操作指南及案件审理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环卫货物委托运输协议
- 2025版南汇农业志编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同
- 2025年建筑防水材料销售与施工培训承包协议
- 电气照明系统课件
- 临时用水施工专项方案
- 北京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GB∕T 9286-2021 色漆和清漆 划格试验
- DB35∕T 1844-2019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 720全景照片制作方案及发布流程
- 工作责任心主题培训ppt课件(PPT 26页)
- 除尘器基础知识培训资料(54页)ppt课件
- 完整解读新版《英语》新课标2022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课件
- 《国际商务(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