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情境的创设.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探究情境的创设.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探究情境的创设.doc_第3页
高中语文探究情境的创设.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探究情境的创设 江苏省震泽中学 沈金江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而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情景来展开探究活动,发展探究能力呢?本文介绍了山穷水尽,激发探索欲望;峰回路转,激活探索思维;移景唤情,融化探索情感;利用文本“三点”,创设探索背景这四种方法。关键词:探究 情境 创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所以,探究式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著名心理学家布朗在情景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认为知识是具有情景的,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产生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高中语文的探究式教学同样需要创设情景。那么,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如何创设探究情景呢?一、山穷水尽,激发探索欲望。先把学生带入山穷水尽的情景之中,再告诉他们柳暗花明有一村,激发他们以强烈的欲望去探索那柳暗花明之处的这一村。让我们把时空切回到陈情表第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环节:1、提供背景:首先从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导入向子期所思的嵇康被杀的这样一段资料:“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怒焉。初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及巽弟安亲善。会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囚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钟会劝大将军因此除之,遂杀安及康。”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嵇康生活的时代司马氏统治的晋朝是一个政治黑暗的高压时代。(2)、嵇康被杀的真正原因是拒绝做官。(3)、拒绝的形式是“答书”。(4)、拒绝的原因是“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2、推出事件:同样是在晋朝,公元265年,被晋所灭的蜀汉亡国之臣李密被晋武帝拜为郎中,李密不就,又拜为洗马,李密还是如嵇康一样拒绝做官。其原因之一是要在家供养祖母刘氏,之二是认为做官如履薄冰而不屑做官,之三是因怀念蜀汉不服魏晋而不愿做官。这不屑与不愿之情几乎又与嵇康相同。而更使我们担心的是李密竟然也用嵇康拒绝做官的形式给皇帝写信。3、提出问题:时代相同,情形相同、拒绝做官的形式也相同,所不同的只能是李密之信内容的不同了。那李密该如何写作这封信,才能摆脱噩运呢?请代为构思。刹时,教室里凝重得如李密行刑时的那一刻。一封信,要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谁能构思,那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然而柳暗花明之处就有那陈情表,这自然激发了学生去研读陈情表的强烈欲望。二、峰回路转,激活探索思维。庞海波先生在论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机制一文中阐述:如何才能引发学生以创造性思维去探索问题,“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涨落,就是系统对稳定状态的偏离。”涨落分为内涨落和外涨落。“内涨落对形成创造性思维是关键”,而外涨落与内涨落“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的”。峰回路转式的情景创设,正是创设了外涨落去促发思维的内涨落,促成学生以创造思维的形式去探究问题。让我们把时空切回到荷塘月色的第二课时:首先提问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后对荷塘月色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美,语言的美和荷塘月色的美)引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美的回忆。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文章4、5、6三小节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升华学生心中的美感。就在学生欣赏完配乐朗诵而尚未睁开眼睛时,我作了这样的小结:“田田的荷叶,朵朵的荷花,缕缕的清香,溶溶的月色,像朦胧的梦幻,又像缥渺的歌声。如诗如画,意境深远。朱先生笔下的清华园里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实在是太美了。” 对“荷塘月色”美的定位。“那么,朱先生写作荷塘月色时,清华园里荷塘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各位睁眼看世界”:(推出幻灯片)作者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他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据说原来不过是一塘死水,周围长着几棵杨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黄岳州、茅宗祥主编的新编中学语文教案第133页峰回路转,课堂一片哗然,学生的感情产生了极大的涨落。我特意安排两分钟的教学空白,让学生在哗然之中膨胀自己的涨落之情。然后推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如此残败的荷塘描写得这么美?课堂迅速变得沉寂而凝重。是啊,既是几棵杨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为什么作者要把它写得这么美呢?正是这峰回路转,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去积极探讨问题。三、移景唤情,融化探索情感。苏联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运用电教手段,展播作品背景,呼唤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融化于山水田野、融化于风土人情,生于斯、养于斯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探索其间的山水田野、其间的风土人情,听那里的故事,想那里的人物,编织那里的明天。执教雁荡山一文时,先看雁荡山的录像这就是“雁荡山”让自然界的“雁荡山”呼唤起学生的感情,去探索文字里的雁荡山。有同行执教边城,先请学生欣赏描写湘西生活的歌曲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观赏描述湘西风土的录像,让学生走进湘西,呼唤起学生对湘西的感情,再去探索湘西的人情边城,效果良好。四、利用文本“三点”,创设探索背景。1、文中盲点。有些知识文中涉及,但并未作注。如内蒙访古,多次提到“青冢”。为什么把昭君墓称为“青冢”,新旧教材均未作注,参考书上也没有统一说法,那就把这一知识盲点从语文课堂延伸到研究活动中去,那就让它作为学生的探索背景,留待学生课后探究。2、文中疑点。学生对课本上的某些说法产生怀疑,这正是可贵的批判思维的表现,探索问题的开始。不管课本上的说法是否正确,学生产生了疑问,就让他们探究。如果结果相同,此间也融合了他们作为探究主体的探究过程和探究体验;如果结果不同,那就更激发了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所以,我就把课内的疑点延伸成课外深究的背景,让学生去探究。例如人教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注说:“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同学质疑:“此时的朝庭正是韩侂胄执政,尽管韩侂胄的北代急于事功,但绝不是“一味屈膝媚敌”。再说此时的作者正是因韩侂胄想用他北伐中原,才在北伐第一线镇江知府任上,怎么能说早没有用他的意思?质疑合情合理。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该如何理解才是正确的呢?不忙回答,留待学生课后探究。 3、文中难点。有些难点,还真不太容易讲清,与其化九牛二虎之力把知识点讲清讲透,还不如让同学们带着这一难点去作探究。柳宗元的遇溪诗序中有这么一句:“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因该句是作者的自嘲而显得难懂。前文采用了类比,本有利于理解,但前文类比的“宁武子邦无道则愚,知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在文中均未作注,又为句子的正确理解增添了难度。一时要讲清非半节课不可,自以为讲清,学生懂了吗?而听懂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啊。于是让学生去搜集“邦无道则愚”“终日不违如愚”的资料和柳宗元被贬的历史资料,去研究“知而为愚者“、“睿而为愚者”、去理解“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三“点”均是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的探究活动,文中的“点”,成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