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还是蜡烛吗.doc_第1页
教师还是蜡烛吗.doc_第2页
教师还是蜡烛吗.doc_第3页
教师还是蜡烛吗.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还是蜡烛吗?(2010-04-18 10:21:42)转载中国教育资讯报/ 2002 年/ 08 月/ 14 日/ 第B01 版/茅卫东夏献平梁锦明冯家胜在人们的记忆中,将老师比作蜡烛是对教师那种奉献精神的褒扬。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不再欣赏这种比喻。蜡烛是社会对教师的认同我觉得拿任何比喻来对教师都是片面的,也是欠科学的。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比喻的不确切性。有些经典比喻之所以能传承,是因为从某一侧面看有它的固有价值。将教师比作蜡烛就是典型例子。教师是蜡烛吗?我说“是”。将教师比作蜡烛不仅仅是对教师本身的肯定,更是对奉献精神的褒扬,是对人类文明传递工作的厚望。人们在说“教师是蜡烛”时所表现出的敬意,是对广大教师终身从教的深情鼓励和安慰。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远大的理想,而教师的理想就是为自己的学生实现理想。为了学生实现理想,他可以夜以继日,他可以废寝忘食。如果你一生都是当教师,那么你的一生就是为别人实现理想奋斗的一生。从此点看,将教师比作蜡烛,是最确切不过的了。我说“不是”。蜡烛怎么能比教师呢? 蜡烛灭,光也灭;教师不在,影响常在。蜡烛不稳定,弱不禁风;教师精神持久,能坚如磐石! 蜡烛是被动燃烧,而教师是主动奉献。蜡烛是燃烧有机物,教师是燃烧辛勤和才智;蜡烛的光诞生于泪水中,而教师的光产生于理智和激情中。蜡烛的燃烧会产生污染,教师的工作却净化灵魂。蜡烛现在人很少用,教师却是永恒的。蜡烛不会根据人的需要而变化光的强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改变工作力度。尽管蜡烛与教师工作不好做比较,但我还是喜欢此说,因为这并不是教师自喻的,而是社会对这一崇高职业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看,也既是社会对教师品行的要求和期望,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尽管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七情六欲,教师也并非都乐意像蜡烛那样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每当我们想到了蜡烛,就想到了伟大奉献精神带来的光芒,会感受到无私奉献的崇高,也因此感到了自豪。夏献平让教师走下神坛无论是将老师比作蜡烛,还是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在神化教师。这些比喻强调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许多优秀教师真是在这样的口号激励下,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努力探索,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就。但教育事业是一项科学事业,她需要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充满感情,她更需要冷静理智的客观分析与谨慎实践。神化教师,不论是出于教师自己的意愿,还是出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需要,现在看来,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了。神化教师,究其实质,也就是形式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泛滥。教师是人不是神,我们还是把教师看得世俗些比较好。教师也是有私心的坦率地说,真有几个教师是抱着“培养接班人”这样的崇高使命而投身教育事业的? 当年报考师范大学可以加二十分,以后师范生有专业奖学金,再是师范生包分配,现在教师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些措施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教师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这是一个让某些人很尴尬的事实,所以我们有意无意地在回避。其实,前些年就有人说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只是我们太天真了,天真得不肯承认这些事实,更不愿去反思。目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绝大多数就应该包括了教师在内的。没有理由要求教师必须是“无私奉献”而不能考虑自己的前途与幸福。教师也是喜欢钱的现在还是有不少地方的教师收入不尽人意,这些地方的教师也就多少有点人心不稳。或许有人以为教师只要知道自己从事的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知道同行中有许多人都在无私地奉献,那么他也就会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所以有人不惜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寻找模范、宣传模范上。不能说这样做一点效果也没有,可是其效果之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个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如果认为史记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过于偏激,那么今天我们还在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就等于抽掉了市场经济的发动机。我们得承认人都是有私心的、都是有利己之心的。实际上,无私也就无公了。看“公”字的形状,不就是“八个私”吗? 这才是“公”字的本意啊!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总算承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总算确认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性。那么这一条也应该适用于教师的。既然现在的领导干部都需要“高薪养廉”了,那么再要求教师“甘于清贫”,这是不是有点没有道理?教师并非都是“人杰”应该承认,教师中的确是有些人才的,于是有人就愿意拿这说事。你不是说教材落后吗?你看钱梦龙怎么教得这样好! 你不是说考试制度有问题吗? 你看魏书生的学生怎么学得这样轻松! 你不是说语文教育误尽天下苍生吗? 于漪老师怎么带出一批批的优秀学生? 你不是说班主任不好当吗? 李镇西怎么就做得那么好?.这些教师中的杰出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让所有的教师或者让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名师是不现实的。原因多了:一、因为上面说的个人利益或者说觉悟问题;二、不是谁都能有条件进行改革的;三、也不是谁都有能力有魄力进行改革的。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他们之所以成为典范,不正是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少而又少吗?所以,现实一点来看,与其把中国教育的希望单方面地或者说主要地寄托在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和人品德行上,不如把精力多放在对现行教材、考试制度、办学制度、教师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上。不要把宣传典范放在第一位,不要希望教师首先是个道德家。如果谁还有不同意见,我建议不妨去找本书看看,书名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不敢接受的比喻每年的教师节,应该是全国教师普天同庆的日子,每次我翻开学生送来的教师节贺卡、打开学生远方寄来的教师节电子贺卡、打开新浪的教师节专辑,映入眼帘的无不是一支支燃烧着的蜡烛。多少年以来,人们都一直在用蜡烛来比喻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也一直以蜡烛精神来鞭策者自己,处处要求自己“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我们老师让是那支可敬而又可悲的蜡烛吗? 还心甘情愿地当着那支蜡烛吗? 从我母亲到我自己,一直都是从事着教育事业,我身边还有不少亲戚与朋友也是同样从事教育事业。但是,我认识的老师中,我所知道的老师中,好像没有多少能够一直坚持到退休的年龄。通常要不就是不甘于自己的能力与青春在教师队伍中消磨而过早地离开了教师的队伍;要不就是到了一定的年纪承受不了沉重的压力而在燃烧完自己最后的一点点“蜡油”后倒在了讲台上,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也有不少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受不了教师这一名称的重压而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教师的岗位,过早地下岗到其他地方谋生去了。我母亲就是上面的第二种人,而我也是为了捡起母亲不情愿放下的教鞭而走上了这个讲台。难道我们真的就是一根在燃烧着的蜡烛吗? 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吗? 我们真的就要把自己燃烧掉了吗? 我想每一位在职的教师都不敢接受这个现实。但是,现在的教育的确是在燃烧前每一位人民教师的身心,师资的不足,一个教师要上好几门的课,一个教师教着好几个年级的课! 一年到头的辛苦换来的却只是一张张工资的白条,家里还有几张口等着吃饭! 天天埋头在教案上,天天苦于在作业堆里,严重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身体过早衰老是教师们的职业病!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都在拼命地干着,就是那么一句“蜡烛精神”就把我们大量的教师付之一炬! 这是一件多么悲壮的事情啊!也难怪有这么多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怪不得有这么多人不愿意与教师结婚,怪不得有这么多人师范毕业后像躲瘟疫一样逃离教育行业。谁都想自己过得好一些,谁都想自己过得轻松一下,老师们何尝不是? 可是我们肩负着民族的事业,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我们放不下啊! 我们只能是含着眼泪,忍着心酸,强打精神站在讲台上,忘我地传授知识给下一代。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像蜡烛一样地燃烧掉吗? 我们就像蜡烛一样,在烧干烧净以后就永远地躺下了,可以永垂不朽了吗? 这样说来,谁愿意当这个老师呢? 谁愿意站出来承担起教育事业呢? 谁愿意来当这支蜡烛呢?放弃这种比喻吧,我总觉得把老师比喻成蜡烛太悲壮了,太伤感了。红烛不是教师的代名词记得二十年前,我主持校团委工作的时候,我班上有个学生写了一篇红烛颂的散文,我看了之后非常激动,很快就把它发在了团委主办的校刊上,一是以此鼓励学生的创作,二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树立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现在再回头看这个问题,又有了较深的认识和感悟。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您就是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您为我们操碎了心,生命在燃烧中减少;您淌着鲜红的心血,为我们流尽了最后一滴泪。我们当时觉得,这是学生对我们的理解,是社会对教师的称赞。当时,用这种比喻来形容教师工作的性质也不为过,事实上,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流尽了自己的眼泪,就像那颗燃烧的蜡烛。但是,在新形势下,教师又不愿做一支蜡烛,在燃尽了自己的时候,一无所有,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一生一世也就培养出了几个学生,最终掏干了自己肚子里的东西,成了一个老朽,这样做也觉得有点冤。教师也是个人,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应有其他方面的贡献。当然,这不是敬业爱岗的问题,是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问题。做一支蜡烛,只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但光有这种精神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说只有精神就能产生物质的话,这不就成了唯心论者了?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方可驾驭新时期的教育。既然我们有了较全面的知识,为何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不能为社会作点其他贡献呢?事实上,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做不好教师。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乐于奉献、乐于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公民必具的品质。也只有做一个高尚的人,方可影响我们的学生,教育好下一代。试想,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人,又怎能做个好教师呢。由此可见,用红烛来比喻新时期的教师,只反映了教师的一个方面,不能完整地概括教师的性质和作用,我想做一个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如有可能,再为社会作点其他方面的贡献,这才是新时期教师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流落下来的“蜡油”我们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留给后生,一代一代地相传。这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这是我们心血的结晶,如果没有这些做铺垫,后人也许会走我们走过的弯路。简短发言教师是“蜡烛”,它意味着教师要奉献,不能有所取,这已经过时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概是要学校像工厂一般生产出许多产品(毕业生) 来吧,这可是进入工业社会了,不妥。教师是“园丁”,可能是要老师对学生要像花农照料鲜花、草木一般呵护吧,这一定是一个农业社会论,典型的小农意识,与时代背道而驰了吧!教师是“导航者”,这说明教师和学生同在一条船上,教师也在搭船,只不过他是个领航员。要使船安全行驶,所有人都得齐心协力。以上各种比喻都有时代赋予教师这职业的一种内涵,都有道理,都不太妥。“蜡烛”充分体现了社会的不道德!教师阶层于社会是一个不可缺的阶层,但它又不是一个直接从事生产的阶层,更不是一个权力阶层,这种地位决定社会有可能对教师提出尽可能多的要求而付出尽可能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