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逸之,1969年生于山东寿光,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青岛市油画学会艺术顾问,蓝上艺术空间艺术总监,青岛财经日报社总编辑助理,青岛财经日报第1画廊负责人。以书法创作为主体,兼及书法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长期关注中国书法的当代转型探索,尝试进行源于书法的现代水墨试验。近年来,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并参与组织策划多项当代艺术活动。2007年在中国青岛和韩国首尔参加“鲁韩墨缘中韩书法名家交流展”,2008年赴法国洛特举办书法展。作品被加拿大、韩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机构和个人收藏。注:日前,新华社山东分社的孙林华兄约要本人书法的推介评论文字,竟从未有过,思之尴尬不已,因急就此文,不避毛遂之讥也。我与书法不得不说的尴尬事 在开始写下这段文字时,确是一种很尴尬的感觉。因为发现,已过不惑的自己,竟从来没有一篇关于自己书法的文字。但这还不是最尴尬的,真实的情况是,曾几何时,自己渐渐被圈内的朋友冠上了美术评论家的头衔,粗粗算来,这些年自己写下的文字竟也不下几十万之多,这里面有展览的前言,作品集的序言,参加学术讨论会的论文,活动的述评,而更多的还是为艺术家朋友写的美术评论,内容涉及书法、国画、油画,还有当代艺术范畴的,如今受人所托或友情难却的文字债仍让自己疲惫不堪,渐渐地,自己竟也默认了这美术评论的虚名。然而,就是没有一篇关于自己书法的文字。所以在面对宣传甚至市场的时候,才有了现在自说自话的尴尬。其实,自己是很不情愿认同美术评论家的概念的,至少现在如此。一方面是惶恐和心虚,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理论系统教育和全面的对当代文化学科的了解,仅凭兴趣和朋友的信赖,在更高的平台上自知不足以支撑。最根本的一点,还是缘于自己对书法乃至艺术的热爱,首先是因为它的创作过程得以寄托和表达生命的意义,我对理论或者学术的关注更多地是服务于创作的需要。从这个理解上说,自己的书法评论的缺失,绝不是自傲或对于朋友的矫情,而是困惑“而立不立,不惑而惑”成了自己40岁时最切肤的感受。随着对书法学习的深入和更宽泛的对其他艺术门类和潮流的了解,自己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可能是自己大学4年哲学学习的流弊,我更愿意在艺术的探索中做减法,总以为有些最根本的观念和技法可以在更高层面上支撑自己的创作实践,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这些基本问题的答案离自己越来越远。有时很怀念初涉书法时那种技虽不逮却目标单纯的状态,对经典的顶礼膜拜可以让自己为了一个钩挑的写法翻遍所有资料,请益观摩能有的师友。在传统的狭窄通道中,前行的辄印清晰可辨。但是时代的变化太快,确立艺术名分的书法在当代必然面临更多本体观念的拷问。“笔墨当随时代”不再是在书法内部系统中自给自足的微调,而是面对艺术的全球化和综合性必须给出合理的答案,否则无以证明书法在当代艺术体系中的身份。“书法如何才是当代的,而不是古代的?如何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怎样的陈述方式才是他人能懂的,而不是自说自话?”这种自我追问也就成了自己书法实践的最直接动力和目标。“抒情达意”作为艺术存在对于人类的根本功能之一,对书法同样应作如是要求。传统浩如烟海,但成为能够承载鲜明的“抒情达意”特征的如祭侄稿般的经典并不随处可寻,神居何所鲜活变动的情感和精神如何找到与笔下表现形式对应的通道,即使在古人的话语系统中也并不容易实现,但这是传统书法确立现代学科化艺术地位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仍然在今天困扰着我们。即使许多成功的画家朋友都会承认表现元素的纯粹性使得书法成为中国艺术中最难的一种,这导致许多辛苦浸淫书道多年的朋友们在面对表现手段丰富的绘画作品时,会产生些许的困扰和游移,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但对书法的情感终是难以割舍,并且许多年以来一直苦苦学习和思索书法的现代转型之路。传统书法在现代社会渐渐失去实用功能之后,我以为传承不会成为问题,反而为书法在艺术的纯粹性基础上开辟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在失去了传统社会人文背景和古典话语系统后,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如何准确合理地改造和融入书法形式从而创造当代艺术意义上的新的话语系统,我以为这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应有实践立场。为此,我们更多地进行跨领域地学习和借鉴,更深入地介入社会和自我反省,更大胆而又细致地进行书法探索和实践,非此则无以体现当代书法在社会人文和艺术史层面的影响和价值,非此则难免沦为边缘化的尴尬。所以,成为一名当代书法艺术家便具有了更高的标准,既要有对传统经典的广泛涉猎和深刻把握,又要自觉铸刻现代社会人文的烙印,这绝对是一个难以完成的痛苦蜕变。这些年我更加自觉地结交其他艺术门类的朋友,寻找共同探索的同道,主动学习当代艺术的理论内涵,出国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时刻关注最前卫的艺术发展动态,甚至策划了多个综合艺术的展览活动,一个很自私的目的就是在比较中探寻书法在当代背景中可能具有的路径。在“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间,很明显我是选择后者。然而书法的现代转型之路面临表现阈限的尴尬。习惯的观点以为中国书法先天具有抽象的基因,是东方的抽象艺术。然而我相信且不说与书法经典晨夕无间的专业书法家,既是粗通笔墨的爱好者,在创作和欣赏书法时也不会从抽象的感觉入手,而更多是以熟知的传统经典作为标本参照,这点尤其在以书法发源鼻祖自居的中国人身上体现得最充分,这个参照范本比之绘画的四季山川、花鸟草虫、人物百态在具象性上甚至过之。人们总是试图在今天的创作欣赏中拼命寻找传统经典的影子,这也就是为何以学院临摹训练的逼肖性为特征的“二王书风”、“书谱风”等各种旧瓶装新酒的作品依然大行其道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式的书法评论大多“上追秦汉三代下涉晋唐宋元明清遍临百家融为一体”,反而我们在阅读近邻日韩特别是欧美等“外人”解析书法的文字中,体会到那种当下感受的鲜活和对生命本体的追问。当现代书法理论跳出笔画结体章法的传统模式从而转换为线条空间分割抽象构成等现代视觉系统后,风险丝毫不减,汉字的消解必然将书法带入抽象艺术和绘画性的领域从而造成书法定义和身份的迷失。现代书法的探索者们勇气令人钦佩,因为在今天传统仍占主导的书法环境下,他们承受着被边缘化的孤独。更令人气馁的是,在多年亦步亦趋于日本现代书法之后,如今许多前卫作者的炫目作品也只不过是二战后风行天下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中国材料翻版,并且其表现力也未必及得上后者用油彩在画布上的具有厚度的强烈程度。许多当年中国现代书法的先驱者摇身一变而成今天的当代艺术家,我想是一种无奈而又取巧的感觉吧。这同样令人尴尬。曾经因为自己的一些探索性作品而兴奋和自信,但随着眼界的开阔发现仍没有跳出已有相关成果的藩篱甚至不过是“二战后”抽象水准,那种感觉确实让我沮丧不已。但我坚信,书法的现代转型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在这个依然没有产生典型作品的领域,人人都有探索和成功的权利。一些实验水墨和线性抽象作品所透露出的契机值得深思和关注。在尴尬和巨大的风险面前,我选择了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进行自己的书法实践:一方面更深度地向书法传统挖掘,特别关注那些表现力强烈和抽象特征明显的书法素材。因为我坚信中国书法的线条和构成形式上一定寄托着深刻而又微妙的民族精神特征和个体情感因子,我们的任务是把他们找出来并加以放大。另一方面,我坚持不断吸收借鉴当代书法的探索成果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当代理念和表现形式,尝试现代书法创作中在材料综合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可能空间。我期待有一天,这两条道路会在某一个方向上相交并行,也许就会产生我理想中的当代书法作品。我深知这是一个危险的选择,它所需要的综合的支撑条件太高,除了方向的有待验证,除了有不断地陷入和迷失的风险、除了在反省和转换能力上的把控,仅在精力和创作环境上的要求对我就是一个大的问题,因此失败的概率自然要大得多,很可能会两手空空。但这是书法对自己生存意义的所在,我无从解脱。也许依然是哲学学习的流弊,我无法接受不经自己理智检验的创作实践,着很有悖于艺术发源就建立起的癫狂的酒神精神,有时我很羡慕“李白斗酒诗百篇”和“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的那种状态,好在还有前人“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激励,也就不做强求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没有对社会观念的深刻体悟和把握,没有书法史乃至美术史的自觉定位,都会影响效率和价值,也许理智更会派上一点用场。信手写来,不觉如此冗长,我想可能是书法的困惑在作祟。如此我和书法的尴尬亦将长期存在,命运之为宿命,都是自找的。好在终于有了第一篇对自己的书法评论。张逸之于2010年4月25日深夜7月24、25日,青岛,青岛!百年城市风貌艺术作品联展在青岛天主教堂广场举行,本次活动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青岛爱尔画廊承办,青岛晚报、青岛早报等媒体协办。 展览前言:艺术,让城市更美好 似乎找不到一个更理想的主题像“青岛,青岛!”这样,可以如此开放地承载和包容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各种复杂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还是认同或叛逆。这个不算是原创的修辞模式,因为换上不同的地域之名,便可以马上激发出新鲜的色彩,为生活在这个空间中的每个人的情感表达提供了对号入座的渠道。 可以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却没有超越时空的艺术创作。对许多人来说,正是艺术将个体和城市紧紧地连接起来,这座建置历史并不长久的城市,以其完美的自然景观和优秀建筑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人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表现素材和情感象征,而艺术家和爱好者们对城市的表现也从来没有停息过。以青岛为主题的创作和展览活动如今正在成为人们的集体共识和自觉行动,就我所感知,许多朋友曾经由愤慨于“文化沙漠”的说法,变成一种积极的创作动力,这种源于情感的努力最终必将极大地改变和提升这座城市的人文品质。我们的城市有理由为艺术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而艺术也应该为城市做点事。就像这次“青岛,青岛!”的活动。 日前,被称作“地球童话”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被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围绕这个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瑞设计的艺术中心,西班牙启动了庞大的旧工业区改造计划,充分延续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艺术气息,这项“以艺术为借口的改造”使曾经的钢铁重镇、污染大户、破败萧条的毕尔巴鄂获得重生,牢牢地印在旅游者的地图之上,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由是被誉为“西班牙的再度雄起之作”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许多文化艺术的从业者都渴望着来自上层的帮助和支持,但是作为艺术生存的真实状态,首先是源自行业内部的需求和健康模式。这次活动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它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不在于参与人群的层次和整齐划一,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由于这是一次纯粹源自民间的创意和行动,而后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变成一个自下而上通力合作的典范。它的成功落地才会真正说明我们这座城市在艺术行为中所能达到的状态和真实效果。在青岛天主教堂的广场上展开这样一次活动,似乎蕴涵着一些特别的意味。相信自它建成伊始,就没有停止过围绕这座建筑所进行的艺术活动,它不仅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建筑地标,更是被广泛认同的艺术地标,抛开宗教的因素,它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艺术圣殿。当社会进程面临全新的背景,当许多更年轻的身影加入到活动中来,在天主教堂的旁边所展开的“青岛,青岛!”艺术活动不应再是对过往艺术历史的缅怀,而是站在它刚刚整修一新的地面上,向着城市艺术的未来所做出的探索、展望和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园艺课程改革在新农科背景下的实践
- 气道异物类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全球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市场拓展激励报告
- 上海策划咨询报价方案
- 日语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DB65T 4382-2021 圆盘式果树修剪机 作业质量
- 段防洪应急预案(3篇)
- 书法专业面试题目及答案
- 最专业情商测试题及答案
- DB65T 4414-2021 机采棉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规程
- 心内科人文关怀护理
-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3版)题库
- 医院培训课件:《预灌式抗凝剂皮下注射》
- 退耕还林转包合同模板(2篇)
- 2025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复习:《艾青诗选》题集组(答案)
- 2024年游泳初级指导员认证理论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新能源发电技术 电子课件 2.5 可控核聚变及其未来利用方式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与防护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体育与健康-《立定跳远》教学设计
- 人工智能训练师理论知识考核要素细目表一级
- GB/T 9799-2024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钢铁上经过处理的锌电镀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