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_第1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_第2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_第3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_第4页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分类号: 西安文理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系(院)名 称 文化与旅游学院 专 业 班 级 历史学(2)班 学 生 姓 名 贾晓婕 学 生 学 号 05101090229 指 导 老 师 任颖 提 交 时 间 2013年5月2日 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制2欢迎下载。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贾晓婕摘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来自于对哲学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当时乃至后来的西方教育有深远的影响和极大的推进作用。孔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统治中国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教育史上有名的“孔圣人”。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古代东方和西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学说也为人们所发扬,虽地处两方,但思想却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两相比较,能更清晰地理解东西方的教育思想和主张的异同。 关键词: 苏格拉底;孔子;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其实来源于哲学的思考。先哲们思考宇宙、思考自然、思考人类本身,在思考中产生教化的意愿,从而有了教育,有了专职教人育人的老师和教育家。因此东方和西方的教育家们同时又是伟大的哲学家,或者可以称这些贤者为先行的思考者。他们以思考为骨,教育为神,培炼人的智慧的灵魂,而苏格拉底与孔子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生平 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或公元前470年)的雅典,父亲是一名雕刻匠,母亲是一名助产婆。据文献记载,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但长于辩论,言说之间非常具有魅力。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古希腊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苏格拉底是在公元前399年被处死的。他的一生经历了雅典民主制由繁荣兴盛到腐败衰落的全过程,经历了从伯利克里黄金时代跌落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深渊。在这期间,苏格拉底曾三次参战,目睹战争的惨烈;也曾参与政局,接触政治的黑暗。这使得他透过言行表露出来的思想格外淳厚博大,富含生活的哲理,引人深思。 苏格拉底一生遵守法律,相信正义,并为自己身为雅典公民而自豪,以教育青年为己任,并为自己的信仰奋斗了一生,让人敬仰。而与之相对的孔子是一生都颠沛流离,但不愧于他骄人的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统治中国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是东方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更是教育史上有名的“孔圣人”。他的教育理念广为人知,被大家所学习、应用到实际的教育中。2、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是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人们带来了实用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和新的领域。而其教育思想追根溯源脱胎于他的哲学,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中饱含哲学的思考,审视和指导着教育。不同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来源于他的学说,是他开说立派的附庸。但基于他的学说非常成熟的,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跟他的学说主题有很大的相关性,而且具有很浓重的中国式特点。但将两者的教育思想放到一起看却能得到两人的观点在很多地方都有相通之处。(1) 相通的政治与教育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热衷于政治,他们的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的问题中度过,所不同的只在于苏格拉底用政治延伸了哲学和教育,他的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因为在伯利克里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的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十分痛心,便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而空子则是在整个政治主张中传教。他想通过是当政者接受自己的学说来由上自下实施自己政治主张和抱负,教育史其发展学说或实现抱负的方式。他通过教育扩大自己学说的影响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之说。他们都经历了动荡纷乱的社会,面对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以“礼”这一行为规范来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而苏格拉底主张严格遵守法律,用正义和美德是社会保持稳定。因此,在教育中,两人不约而同的从个人的认知与品行着手,在通过他们的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 两人同时都重视教育,而且有教无类。 苏格拉底并没有办过学校,但他施教于所有与他相遇的任何人。不论冬夏,他穿着一件简朴的长袍,赤脚走上街头,或站在市场上,或立于神庙前,也许在体育场的林荫道上,与青年人(事实上他更注重这些“城邦的未来”)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法律、婚姻、正义、艺术等,还有广受争议的道德问题,从不懈怠,持之以恒。在面对是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的问题时,他说:“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有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1可见他认为教育是这些青年人成就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同再优良的野马只有驯化才能成为良驹,对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重视在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他以一个非常谨慎但又开放的态度面对教育。相对于智者们所主张的和所教授的那些缺乏确定性和绝对性的、易变的,感性和感觉的东西,他在这方面非常慎重,他认为人们将由教育获得智慧和美德,这将决定他们日后的言行、品德和成就,所以他更是以自身为例,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进行启迪人心的教育活动,自喻为雅典的一只“牛虻”,时刻刺激雅典人不要忘却德行和智慧,重视自我德行的修养,不能随便作为。而且在教育活动中他的格局和眼界都很宽,没有界定范围,只是给了求知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孔子则将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生存需求的方面。一次孔子路过卫国时,弟子冉有问他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十分富有,那么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孔子答道应该教育他们。教育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为了要人们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应当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而且孔子甚至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使世人皆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到他创办的私学接受教育;不论个人是聪明还是愚鲁,都能被教授知识,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普及了。从教育的对象来说,两人都是有教无类的典型了。苏格拉底没有办过学校,但他所在之地就是学校。他的听众既有本国青年,也有异都学生;既有富者也有穷人;既有上等阶级子弟,也有鞋匠、木匠等劳动人民。他在言谈中实现自己的教育。总之,苏格拉底把自己极其丰富的学识毫不吝惜的教给所有人。他重视教育,认为一个无知的人是愚人,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不能做出有德的行为。而人们,无论是禀赋好与坏,都应该接受教育才有可能成才。要想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都必须学习和训练,不能自负,要有从师的意愿,要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学习,同论语-述尔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相同之处。而且讲到禀赋好的人如果预先学习了自己将来的活动内容,学会了管理的艺术,养成了政治的美德,那么将来就能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而孔子就更不必说了,他本就是有教无类的倡导者,这一方面表示了他极力推广私学,扩大受教育的人的范围,一方面也是说通过教育不论怎样的人,或智或愚,就可以消除这些差别,那么教育的时候就不会考虑过多学生本身的素质,因为这正是教育的目的。(2) 对教育的态度 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首先要归功于他们面对教育是端正严谨的态度。苏格拉底有自己面对教育的态度。首先从执教者的角度出发,受母亲“助产婆”身份的启发,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人们“精神上的助产士”(或“思想的催产婆”)。他认为人生而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不灭的,所有的智慧与美德都储存其中,人们只是暂时的“忘却”了这些东西。而教授知识的人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回忆”起这些知识。引导的过程中由提问引发思考,有思考就可以解决问题。虽然这种教育观是天赋观念的一种反映,而且有适用范围的限制,我们现在也更推崇后天的努力更加重要这种教育观念,但不得不说苏格拉底的这种面对教育更注重独立的、个人的思考,而且不强制、民主性的引导式态度更贴近人性化,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因为,当苏格拉底将自己置于引导者的位置后,那么就将思考者的位置留给了受教者。如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对话中就体现了苏格拉底在教育中的睿智和开明。面对学生,他没有直接教授哪一类行为或品行是属于正义或非正义的,而是在对话中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正义还是非正义?当学生回答属于非正义时他又问: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属于非正义的呢?学生就会思考,就会由此而联系实际、考虑立场来品评人物或事件,比直接教授更能获得好处。 其次,从受教者的角度出发,人要“自知”。 希腊德尔菲神庙的庙墙上刻着颇赋有启迪意义的“认识你自己”几个字,而从苏格拉底和优苏戴莫斯关于认识自我价值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苏格拉底认真的思考了这几个字,并感悟于这几个字。因为在他的教学活动中有贯穿全程且不变的内容就是:认识你自己。面对教育,苏格拉底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认识自己。 一个人不是只知道自己的名字就是认识了他自己,而是要思考自己作为人的用处如何,能力如何。人们由于认识了自己,能够了解自己能作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获得幸福,避免祸患。这种“自知”使人谦虚谨慎,量力而行。而苏格拉底则宣称:“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正因为如此,德尔菲的神谕说:“所有活着的人中苏格拉底最有智慧。”3由“自知”到“无知”,体现了对一个人自我的反省和剖析,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确实需要这样的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的过程。犹如一座高楼一定要基石稳固,不然就有可能有倾斜或坍塌的危险。这与“吾一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苏格兰强调和凸显了人自身的重要性。在“爱智求知”的本性中,只有“自知其无知”才能引发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对教育的慎重以待。 “自知”也有了解自身,不做有违自身能力和正确道路的事,即“自知”而“毋过”。就是要谦虚慎行,不要犯了过错。这代表的是一种温和的处世态度,自制的行为方式。“自知”的另一面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对知识的渴望,而且“无知者无德”,这里“自知”就更代表了一种对美德的渴望。 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则要说到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主张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就是行天下正道,不偏离正常。“中”是大家应当遵守正确的道路,“庸”是大家都认定的道理。因此孔子强调对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要求,也要求个人行为要自制、节制、温和平和,“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无论悲伤和快乐都不要突破极限。当然,这是一个极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我们这里也只是取其一支意思来与苏格拉底的“自知”相较。而中庸之道同时又是君子之道,即德行之道,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从这方面看,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教育的把握上极其的相似,都极其看重个人自身的修养。 孔子对学生的要求非常多,他强调学生(受教者)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这在其对学生宰予、冉求、颜回三名弟子的评价中可得到充分的验证。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篇)这三则材料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孔子自己重视教育和学习,对教育有着虔诚的态度,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非常重视。冉求在学习上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时,孔子告诉他,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固步自封自动停止前进。这就是勉励冉求端正学习态度,宰予虽然伶牙俐齿,天赋较好,但却无疾而昼寝,不好好学习,不注意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令孔子极其的反感,斥其为“朽木”。颜回虽反应不快,老师讲的道理要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才能明白,但孔子欣赏他对学习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态度。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积累知识,才能在成就上超越前人。老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并且要严格要求学生才是真正的教育。他们都重视教育,有端正仔细的教育的态度和严格的自我及对学生的要求。在现当代,无论是国家和社会都离不开人才,而人才都来源于教育的培养。当然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它的范围更加广泛,要求更加具体严格,内容也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经历着教育与被教育。但学校教育仍然是现代教育方式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首先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由知识冲破由蒙昧的枷锁,有了解放自我,审视世界的能力。这未尝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最先对教育进行解放的先驱们。是他们最先的教育不以人分、共享知识的主张使教育不再被垄断,革新了人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和观点,并以自身的品格为例教育人们要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用端正恭谨的态度面对教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德育为先”和加强自身修养的素质教育,以及西方的各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与先哲或者说与苏格拉底和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说他们对现代教育的成熟发展起了源头的作用,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三)教学方法 至于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法”在教育上有重要的意义。他不仅提供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更提出了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品质和态度,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真诚的“无知”态度与谦虚开明的品质。 “苏格拉底法”也有人根据其特点称为“问答法”、“谈话法”、“辩证法”或简称“产婆术”等。简而言之就是一问一答探讨式教学,与我们现在教育提倡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有相似之处。我们已经提到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就是将人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发掘出来,而自认为是知识的产婆的苏格拉底便在与人们的交往接触中以言语(提问)作为教育工具。苏格拉底本人有长于言说,善于辩论,是一个不以书本传世的哲人,可以说他是一个对话的哲学家,思想与教育都在流动的“言”中。所以对话,简练的一问一答和极强的互动性是“苏格拉底法”鲜明的特征。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后人将之概括为四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其无言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用问题引导对方开拓思路),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所谓“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并使学生自觉地摆正自己的态度,多方面的思考人与人的普遍原则,从而辩证的、具体的看待问题,而非笼统的、绝对的对某个问题下结论。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思考的空间非常大。 这是苏格拉底在传统教育不足以应付时代的需求时,想要给人们提供的一种新的教育。他是永远的探索者,他不知疲倦的提出问题,却不强行灌输什么。因此,在他以对话为方式的教育活动中对话常以问号而告终。然而他的问题却动摇了人们的自信和所有使他们感到舒服的生活常规。他用这种方法使人们困惑,强迫他们去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去探寻真理。政治、伦理、道德都将掀开神秘的面纱呈现在大众的眼前,这样,教育的中心是个人,也成就了知识。而这种面对面口语化的交流,恰如希腊戏剧的上演对于公民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一样,苏格拉底的言说教育带给人们的冲击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亚西比德甚至这样赞道:“他的言论真神明,最富有优美品质的意象,含有最崇高的意旨,表达出凡是求美求善的人们都应该知道的道理。”这虽然是表达出对苏格拉底言辞的赞誉,但未尝不是“苏格拉底法”的成功之处。 同样提倡在你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论语-述尔中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才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引导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而苏格拉底更为彻底,教育方法自主性空间很大。而且他本身便是引导式、启发式教学,主张在谈话中引导受教者自我认知,独自思考,获得结论,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两者同样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常规的道理之外有自己的见解。要“学”“思”合一,这便是孔子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教学方法了,与苏格拉底的方法可以说不谋而合了。而细想一下我们便可以发现这与我们现代教育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也是渊源颇深的,几乎可以说是对苏孔两人思想的在加工和升华。(四)教育的内容 苏格拉底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我们所谈的仅是从其哲学思想及言行中剥离出的教育主张和思想,就其所教授的知识本身而言,要从哲学的角度陈述。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美德。他认为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观念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而从教育上说也许也是视其为必要理解和学习的内容。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而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是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知识。而苏格拉底的“知识”不同于感受或流行的意见,而是理性必然真理,是伦理世界的必然存在。某一方面来说,苏格拉底的“知识”(教育内容)更趋近于一种对世界的思考、“自我”的知识而非自然的数学或物理知识。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作为一个人,一个雅典的公民,必须要有德行,而德性的知识是德行的前提。于是,在教育中,美德和知识都可通过教授获得,教育就是要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这只是包含着人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对自我所具有的德行的认知和深化,对于社会生活中道德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对政治生活的理解等等。甚至还有朋友的友谊、对婚姻的态度、注意保持健康的身体.这些都作为教育的内容在苏格拉底的知识中出现。我们不得不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与教育结合的非常完美,但无论是在哲学思想中还是教育思想中,德行的或者可以称为美德都是他极为重视的一个内容。他自身就不计报酬教授学生,认为智慧和知识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在教授中获得一个朋友才是最大的益处。他生活简朴而自制,是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师者。他的教授涉及到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很多方面。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有具体讲述:在第一卷第二章中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劝诫青年不要犯罪并勉励他们培养自制和各种德行;在第一卷第六章与安提芬(一个智者)的谈话记录中更是表现了苏格拉底劝诫人们勤俭,理性面对政治。正如他所说的:“安提芬,是我独自一人参与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处尽可能多的人来参与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其更大作用呢?”此外,还劝诫人们不要夸耀,不要自负等等许多内容。这正是他平时的言行记录也是教育内容的梗概。我们说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可能更偏向于伦理道德,但对个人的人格教育和塑造有很大的有利的影响,这支撑起了苏格拉底教育的骨架。 关于教育内容,论语-述尔中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其实也表达了孔子的教育宗旨,“文”指知识、文章广义的文章。即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条理,章是连起来一大片文理;“行”指事业的成果;“忠”指言而有信,为一事一物都尽心;“信”指有信义。这四个是密不可分的。以通俗来讲便是孔子的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先,注重仁与礼,即仁者爱人,知礼守礼;以知识教育为重,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为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也是德育内容;“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于军事技能,同时也是对个人身体健康的一种要求;“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数”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统筹之法,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等。说起来就是培养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主张通过“六艺之文”的学习,传递修己治人之道,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全面的教育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没有这样全面细致,是一个大的构架。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学习广播而实用的知识,与格老孔的谈话更证实了这一点。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热都是哪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到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锻炼身体。这又与孔子的六艺之中“射、御”有想通处,都是希望人们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苏格拉底认为,健康的身体不论在平时还是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锻炼使人强壮。 赵纪彬先生曾言:古希腊是“智者气象”,古中国是“贤人作风”。智者也罢,贤人也罢,本质上是一致的。而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都是相通的。他们的思想也正是说明人类由蒙昧走向理智,由迷信走向自信。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人类智慧的摇篮期,东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思想胚胎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对这些相似性的分析和认识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探讨人类文明的渊源。三、结语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的教育思想都对东西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影响,直至今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可见到他们思想的影子。所以,不论时代有着怎样的发展,我们都应该重视与尊重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使之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更大的推进作用!参考文献:1刘烨编译.苏格拉底的智慧M.中国电影.2007,1.14.49.51.2刘家和.世界上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M,1986,273.2273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 .人民出版社,1986,17.26.28.46.664刘烨编译.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M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82-1965(古希腊)色诺芬.吴永泉译. 回忆苏格拉底M. 商务印书馆,1904,4.31.47.77.786刘小枫.甘阳.色诺芬的M.华夏出版社,2005,7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9,84-878(美)克里斯托弗.希尔兹.聂敏里译.古代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79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M.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9,156.160Comparison between Socrates and 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Jia Xiao JieAbstract: Socrates is a famous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is an admirable educator. His educa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