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与练习.doc_第1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与练习.doc_第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与练习.doc_第3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与练习.doc_第4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与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1k m= m,1m= dm= cm= mm= um= nm,。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 的单位。(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 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 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和 组成 。多次测量取 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3、一个 中学生的身高为1.58 ,一本书的厚度为10 ,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 18.41cm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单位是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cm。(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图1) (图2) (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 圆的直径为 cm。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 mm。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mm。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 、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1min= s;30min= h(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 、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分或秒)8、误差是 与 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 能消除, 只能减小,不能消除。(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 、 。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 ,多余的四舍五入。第2节 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的变化叫做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的世界。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的物体叫 。 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 为参照物。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 ,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的。第3节 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 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 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相同 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 的物体运动得快。(2)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 来表示,速度值 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 (1)定义: 。(2)公式: 。(3)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内通过的路程。(4)速度的国际单位: ,交通中的常用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 的单位和 的单位组合而成的。 1m/s=_km/h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_ _ _.(5)单位换算:10m/s=_km/h 54km/h=_m/s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 运动和 运动。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 分为 直线运动和 直线运动5、(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 ,这种运动叫做 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 速度来表示。6、在匀速运动中速度的公式是 ,公式中V的大小是 的(不变、变化),路程与时间成 比,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的公式为 v= = ,平均速度的大小反应了运动的粗约或平均快慢程度。 变形公式有:路程s= ,时间t= 7、用速度公式计算,是重点和难点。灵活应用,用规范格式解题。第4节 测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3、实验时用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_ 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_产生的,说话时_在振动敲锣时锣面在_在扬声器纸盒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图1-1-1所示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_而发生的,声音可以在_中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B蝈蝈和蝉发声时,不需要物体的振动 C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发声停止,振动也停止 D液体振动时不能发声5.图l-l-5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_作用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靠_、_、_介质传播出去,_不能传声。鱼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鱼网,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表明_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4. 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叮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B C D5.如图1-1-4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如图1-1-4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 6、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2所示。(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 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图2知识点三:声速和回声1.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2.甲同学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将耳朵贴近钢管可以听到_次响声,其中第一次响声是通过钢管传过来的,第二次响声是通过_传来的3.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物质物质空气氧气铝铁铅物质的密度1.2911.43270079001l300声音传播的速度330316510050001300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4.轮船准备启航时鸣笛,同时开启闪烁灯,对岸的控制台看到闪烁灯后,经过8秒听到了鸣笛声。这艘轮船与对崖控制台的距离是多远?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例题:如图1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二:响度1、小明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2、往热水瓶中灌开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 变化来判断水是否灌满;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按键实质是改变电视机发出声音的。 3、如图12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轻敲鼓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_ ,比较图12甲、乙两次敲鼓的情况,两次鼓面上的纸屑振动幅度不同,说明两次鼓发出声音的 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4、小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制作了一种发声装置。他在纸筒的开口端打两个孔,并用一根绳子穿过这两个孔后系紧。如图2所示,他抓住绳子的一端,以平稳的速度在头的上方转动此装置,筒中空气柱由于 发出声音。当转速增大时,他发现纸筒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了,这是由于_(填“振幅”或“频率”)变大的缘故。5、在学校的联欢会上,同学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_传播的。能区分是小提琴发出声音是利用_这个特性。 6、发声体在振动,音调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_决定. 7、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不同 8、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_来判定的。 9、每一首乐曲都有一部乐谱,演奏家们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他们的_相同。通常人们说:“这个人说话嗓门大”。你觉得这个人嗓门大是说话时的_大. 10、如图所示,用薄木片从木梳的梳齿上以相同速度不等的力滑过,可以用来研究发声体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以上都可以二、选择题1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A音调会逐渐降低B响度会逐渐减小 C音色会逐渐改变 D音调、响度、音色都会改变 15、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16、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18、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特大地震灾害。在抗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19、欣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是用二胡还是小提琴演奏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节奏不同 20、乐队合奏一段乐曲时,细心的人能分辨出其中二胡及小提琴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 节奏不同 D.音色不同 21、如左下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震动幅度大致相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振动和发声的关系,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A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音色与波形的关系 D声音传播的条件22、在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虎队20年后重新聚首,演唱了他们的经典歌曲。在演唱时,观众能分辨出三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歌声的什么不同?( )A音调; B响度;C音色; D声速。 23、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者放松琴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传播方向 25、如图所示,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400 Hz。当它们从你的身后飞过时,你( )A只能听到蝴蝶的声音 B只能听到蜜蜂的声音C蝴蝶和蜜蜂的声音都能听到 D蝴蝶和蜜蜂的声音都听不到26、利用MP3听音乐时,调节MP3的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 )A音色B响度 C音调 D传播速度 27、那一张硬纸片让它快一些从一木梳子上划过,在让它从同一木梳子上慢一点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者都不同 30、用一块软橡胶以不同力轻敲一下音叉,所产生的声音将有不同的( ) A.频率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31、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小声伴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男中音响度大,音调高 B.男中音响度小,音调低 C.女高音响度小,音调低 D.女高音响度小,音调高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令人烦躁不安,危害人的健康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D从环保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都叫噪声2下列所给出的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剧院里悠扬的乐声 B公园里人们的轻声交谈C教室里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 D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3下列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A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 B在公路上和住宅间植树造林C用外罩把发出噪声的物体罩起来 D戴上防噪声耳塞4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的目的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旁建起透明板墙5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上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电视的音量开小点”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从_减弱噪声,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减小声音的_。6“无声手枪”是在_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中减弱噪声;城市的某些街道上有“禁止鸣笛”的指示牌,这是为了在_减弱噪声;城市居民楼要装双层真空玻璃窗,这是为了在_减弱噪声;射击队员戴着耳塞是为了在_处减弱噪声。7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6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但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_(选题“增大”、“减小”或“不变”)。第三章 物态变化1.温度计(1)温度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常用单位是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2)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 进行工作。【习题】图中温度计甲的示数为_,读做_,温度计乙的示数为_,读做_.(3)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 ),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 )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习题】1.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A:_ B:_ C:_ D:_2.某学生在测水的温度时,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取适当的温度计; 等待几分钟;让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水中,但没有接触容器壁和底;估计待测水的温度; 按正确方法读数并记录。请按正确的实验操作程序,将步骤(只写序号)排列为是 。2.体温计(1)结构:体温计的玻璃管很细,读数更精确;侧壁呈圆弧形,相当于放大镜,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度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2)观察: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3)使用前:甩一甩,使用其他温度计时不必甩(4)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如图,沿弧形面B方向读数便于看清【习题】某体温计示数是38 ,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 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先后读数分别为 小结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1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A37和39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3.熔化和凝固(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 态。(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 变化(3)熔化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4-18所示。图4-18图4-19图4-20(1)图419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4-20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a. 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b. 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4)熔点:( )体熔化时的温度。(5)晶体熔化规律:不断吸热,不断熔化,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6)非晶体的熔化:不断吸热,不断熔化,不断升温【习题】1.下列各例中属于物质熔化的是( )A卫生球逐渐变小或消失 B在荷叶、石块上出现露水C盐放入水中成盐水 D钢锭加热到1400以上时变成“钢水2.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48的海波是(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3. 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50的海波呈态,10的海波呈态4. 对0的冰块加热,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冰块完全熔化后,对它继续加热温度将(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5. 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A相等 B甲高于乙 C甲低乙 D不能判定6.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选填“A”、“B”或“C”),示数为_,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_态,该物质的熔点为_,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_(选填“快”或“慢”)(4)图象中DE段是_过程(7)凝固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8)凝固点: 体凝固时的温度(9)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能继续放热晶体凝固规律:不断放热,不断凝固,温度保持不变。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凝固规律:不断放热,不断凝固,不断降温(10)小结:以某一物质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熔点=凝固点=50)为例:(1)AB 段物体为固态,吸热、温度升高;(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 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 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8)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10)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习题】1.分析海波的凝固曲线(1)DE 段表示海波是_态,_热(选填“吸”或“放”),温度_。(2)EF 段表示海波的物态是_,_热,温度_。(3)FG 段表示海波的状态是_,_热,温度_。 2. 如图是给某种晶体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根据图象回答问题:在2-5min这段时间内晶体处于_状态,_热;由图可知,此晶体的凝固点是_;CD晶体段处于_态;晶体熔化用了_min3.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知,_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_,_物质是非晶体4. 如图所示为一固体熔化、凝固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此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_(吸热/放热),温度_,所以它是晶体(2)此晶体从_点开始熔化,熔化时间为_min,熔点为_,凝固点为_(3)AB段物质为_态,B点为_态,BC段为_态,DE段为_态(4)EF段为_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_热5. 高烧的病人用冰袋降温是利用了的道理;冬天,北方的菜窖里防止菜冻坏,常常放几桶水,这是利用了的道理6. 古代阿房宫大殿内的部分支柱是空心的,夏天在空心柱内放入大冰块就能使宫殿内格外凉爽,这是因为7.晶体熔化时热,凝固时热,但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4.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 。(3)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部和( )同时发生的( )的汽化现象。(4)沸点:液体( )时的温度。(5)沸腾条件:达到( )点。继续吸热(6)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7)蒸发:液体在( )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 )面发生的汽化现象。(8)用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现 象原 因同样湿的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晾在树荫下干得慢液体的温度越( ),蒸发越( )。同样湿的衣服,摊开干得快,叠住干得慢液体的表面积越( ),蒸发越( )。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干得快,关在没有风的地方干得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得越( ),蒸发越( )。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9)作用:蒸发(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习题】1. 打预防针前用酒精棉球涂在皮肤上消毒,有凉的感觉,这是因为 A酒精温度低 B酒精会挥发C酒精蒸发从人皮肤上吸热有致冷作用 D以上说法都不对2. 喝开水时,人们经常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因为 A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而水蒸发要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快一些B将冷气吹入水中,使水的温度降低C吹气使水杯中热的水下沉,冷的水留在上部D以上说法都不对(10)“蒸发”与“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蒸 发沸 腾发生部位只在液体( )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温度条件( )温度达到( )剧烈程度缓慢( )影响因素液体的( )、空气( )、温度气压影响沸点温度变化吸热( )温制冷吸热,温度( )共同特点都是属于( )现象,都是( )过程【习题】 1.液体汽化过程要吸热,以_方式汽化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以_方式汽化时,液体温度要降低。2. 如图413是对冰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 )ABC段是一个放热过程 B冰的熔点是0CCD段该物质处于气态 D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3. 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沸腾需要吸热,而蒸发不需要吸热 C、蒸发和沸腾都只能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图4-3(11)液化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12)方法:a.降低温度;b.压缩体积。(13)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14)作用:液化放热【习题】1.如图4-3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经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 房间壶嘴的上方 较多,判断出 房间的气温较高图4-13解析:“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产生的,水蒸气液化产生“白气”的多少与周围空气温度高低有关系,周围空气温度越高,水蒸气越不容易液化,“白气”越少,故乙房间气温较高。解答:甲;“白气”;乙 2. 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会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通过小镜子的反射来看清牙齿的内侧。医生把镜子烧一烧的目的是_。5.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2)升华(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3)凝华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4)凝华( )热。【习题】1. 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 ;属于升华的是 ;其中、是 (填“放热”或“吸热”)过程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2. 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夏天,吃冰棒解热利用了熔化吸热B.水结冰是凝固现象 C.用久的白炽灯内壁变黑是钨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D.北方的冬天,人们在室外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3. 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4. 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一定升高 B、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C、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升华形成的水蒸气D、冬天户外的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5. 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加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6. 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温度 (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 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7. 如图2-6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像并回答:(1)合金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是 ;(2)这种合金是 物质(填“晶体”或“非晶体”);(3)合金的熔点是 ;(4)图中BC段表示合金处于 状态8.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光的传播 知识点归纳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2、光_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实像增大;光凭靠近小孔,实像减小;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会作图)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5、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3105 m/s;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3、反射定律:(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是错误的)(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虚线)(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4)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反射角随之增大。(5)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相等都等于0度。4、光路图(要求会作):(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光污染也是镜面反射)6、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光的反射。1、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的虚像,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轴对称图形)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像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物体远离或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像也要随着远离或靠近镜面相同距离)。2、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刻度尺的作用: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凭,则光凭上不能 接受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将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不变。有3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太厚,会看到两个像。玻璃板没有放正,倾斜放置,蜡烛与像不能完全重合。不容易找到像。该实验在较黑暗的环境中做效果好。3、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水中的云,水中的鸟);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4、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线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而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5、球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以球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手电筒的反光罩)、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2、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海市蜃楼)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光的折射定律(看笔记)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2、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1)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2)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3)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 (4)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5)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