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正说秦始皇.doc_第1页
1 小正说秦始皇.doc_第2页
1 小正说秦始皇.doc_第3页
1 小正说秦始皇.doc_第4页
1 小正说秦始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正说秦始皇谢鸿欠鄙人窃为秦始皇忝作了一首七言古绝如下:秦始皇千古英雄自风流,只今惟有旧魂游。成非王者败非贼,莫在人后妄春秋。浅析:明代李贽称秦始皇为“千古英雄”,鄙人深然其说,故采用。既是英雄,自当风流,勿须赘言。李白在其古风诗组中的第三首(秦王扫六合)最后写到“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次句“只今惟有旧魂游”亦是相近意思。英雄如秦始皇者,死后亦仅存寒灰一把,况乎我等平泛之辈?每念及此,总使人豁然坦荡,放下无谓的执着与强求。秦始皇死后,两位重要历史人物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横空出世。项羽兵败后以自刎的惊世之举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刘邦则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被人们以“成王败寇”的标准来评价的历史人物,即便他失败了,但人们仍称其为“失败的英雄”而非贼。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在指出其缺点与不足处的同时,对他打败秦王朝的主力部队、加速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贡献以及杰出的军事才能作了极大的肯定。而对汉高祖刘邦这位成功者,又有多少人认为他是英雄呢?(实际上刘邦也是英雄,其历史贡献还是很大的。)司马迁在肯定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其贪婪、好色、粗鲁、残忍的劣根性和猜忌功臣的心理。孔子在编修鲁国史书春秋中,融入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后世史学家受此举影响甚大,多采用“春秋笔法”撰史。故“春秋”有褒贬、评价之意。浅译:秦始皇是千古英雄,也是千古风流人物。然而现在他也只剩下一缕旧魂在游荡罢了。成功了不一定就是英雄,失败了也不一定就是贼(就像项羽和刘邦)。不要在人们背后妄自褒贬或妄论其功过是非,(而要以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待、评价之)。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他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位皇帝,一直以来人们尤其是文人与政客对他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称帝,到今年公元2012年,一共是2214年。在这两千二百多年里,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多数都只持否定态度,极少人看到他的另一面,或者叫称始皇帝前、统一六国之前的他。今天人们只要提起秦始皇,脑海里便会立即出现“暴君”、“焚书坑儒”、“孟姜女哭倒长城”、“秦始皇陵”等字眼或事件;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书同文字、开发岭南等事迹却鲜有人记得。其实秦始皇是有点冤的。汉代对秦始皇的抨击是最强烈的,对秦始皇的评价基本上就是一个字骂。唐代则将秦始皇作为警戒帝王的反面教材,到了中晚唐(柳宗元)和宋代(郑樵)才有人站出来给秦始皇说了几句好话。对秦始皇评价最高的当数明代的李贽,他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千古英雄”。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诸如袁枚和梁启超等也对秦始皇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或褒或贬。人们骂秦始皇,对其指责主要集中在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修筑宫室陵墓三大事件。 “焚书”与“坑儒”实际上不是同时发生的。“焚书”发生在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由史记的记载可见,是李斯向秦始皇提出要焚毁诗书和秦国以外的史书以控制“黔首”,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秦始皇焚毁典籍确是一大污点,这个是值得批评的。“坑儒”发生在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由史记的记载可见,是侯生卢生等方士忽悠了秦始皇,还在背后说他的坏话,秦始皇盛怒之下将互相告发的四百六十余方士给坑了。其实,说得确切些,“坑儒”应该叫“坑术士”或“坑方士”。“坑儒”和“坑术士”或“坑方士”的概念可就不一样了,若是人们都知道坑的是术士、方士,或许对秦始皇的责骂之声会小些。关于秦始皇修筑长城,有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其实在正史上并没有这一故事的记载,但这个故事却成了无数艺术家和文学家创作和演绎的对象,久而久之就为人们所深信了。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卢生入海求仙药回来献上“录图书”(一种关于符谶的书,类似于唐代袁天罡的推背图和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这里的“胡”是指北方的匈奴(实际上这里的“胡”当是指秦二世胡亥),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发生在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可见修长城是为了防匈奴。秦始皇修阿房宫和陵寝,史书记载,动用了七十余万人力,至少修了三十七年(王立群教授认为是三十九年,加上秦始皇下世后秦二世修的两年)。然而据王立群教授考证,“七十余万”这个记载不大可靠,至少在秦始皇前期是不可能动用这么多人力的,因为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北击匈奴修长城和南征南越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唯独在秦始皇下世后秦二世接着修秦始皇陵时才有可能能动用这么多人力。秦始皇修建宫室(修阿房宫则是因为咸阳宫殿太小,官员太多,容纳不了。史记原文为“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和陵寝可以说纯粹是为了个人享乐,应该毫不讲情面地给予批评。然而,焚书坑儒和修长城则不尽然。至少从宋代以来就有不少大家认为,对中国古代典籍损害最大的不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事件,最应该负责任的是萧何和项羽。刘邦打入关中之后,萧何跑到秦宫室将地图和户籍相关的书拿走了(以便日后为刘邦收税征兵打仗),其他的他都不要了。项羽来了,一把火将秦宫室连同典籍烧了个干净。而修长城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痛苦,但也该看到其积极作用的。秦始皇固然犯了许多过错,但作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人,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是不容质疑的,所以在讨骂的同时,肯定其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也是必要的。然而秦始皇之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实非我等这些无学之辈所宜妄论的,故而不表,只求与大家共同认识“另一个”秦始皇。历史上,开国帝王杀开国功臣那是家常便饭,如刘邦和朱元璋等。秦始皇有没有杀开国功臣?不知情的人或许会脱口而出:“还用说?肯定有!”实际上,应该说秦始皇没有或者极少杀开国功臣,因为至少在史记和其他史书中都没有记录。如果秦始皇杀了开国功臣,像这样的大事,司马迁和其他史学家们能不记载吗?我们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刘老三与秦始皇各自对待功臣的态度和做法作一个比较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刘老三的大作主要有:三夺韩信兵权,忘恩负义,最后将其诱杀;将彭越剁成肉酱分给天下诸侯吃;黥布虽然谋反了,但是就算他不反,刘老三也是要杀他的。要知道,这三人可都是刘老三得天下的保证啊,没有他们刘老三就只能乖乖在四川当个汉王。秦始皇手下的文臣武将一大堆,文有李斯、蒙毅、尉缭、顿弱等,武有王翦王贲父子,蒙武蒙恬父子等。这些人,秦始皇一个也没杀,反而对他们很信任,十分倚重。李斯,大家都认识,后被赵高陷害致死,不多介绍。李斯始终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而萧何前后三次被刘邦猜忌怀疑,还被打入大牢。与萧何相比,李斯何其幸也!蒙毅,蒙恬的弟弟,是秦始皇重要的谋臣,与其兄蒙恬一文一武,在秦始皇后期和秦二世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被赵高陷害致死。尉缭,“尉”是职位,即国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缭”是名字。秦国的大将如白起王翦等都没有写过兵书,唯独尉缭写了一部兵书尉缭子,流传至今还存有五卷。尉缭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统一天下要以军事手段和金钱手段双管齐下的策略,加速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步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尉缭说了秦始皇的坏话,还要逃跑,可秦始皇把他追回而且仍旧重用,这可是有悖于我们 “常识”的啊,但这却是事实。顿弱,也是秦始皇的重要谋臣之一。战国策记载“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于是顿子曰: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劳,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面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而怒。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秦王曰:山东之建国可兼与?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毕从,顿子说也。”顿弱简直是侮辱了秦始皇,但秦始皇不但没有杀他还能容忍并让其建功,着实让人难以置信。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王翦王贲父子灭了五国!这样的功臣,足以和韩信相媲美,要是换了刘老三,能不将他们宰了?可人家王翦是寿终正寝的。灭楚国时,秦始皇起初是派了年轻的李信(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先祖)带了二十万军队去的。可是李信全军覆灭,最后还得请老将王翦出马,领六十万大军,历时三年才将楚国灭了。李信全军覆灭,秦始皇不但没有杀他,最终还让他跟王贲去灭了齐国,将功补过。蒙氏一族三代人,蒙骜、蒙武、蒙恬为秦国立下了无数功劳,和王翦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