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与突破的技巧.docx_第1页
采访与突破的技巧.docx_第2页
采访与突破的技巧.docx_第3页
采访与突破的技巧.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采访与突破的技巧文/时代周报记者 姚海鹰第一部分:采访前期准备有关采访前的案头准备等都不谈。我主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谈3个小问题。一、采访要讲程序,尽量预约,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事实:“在座的诸位,包括应届毕业生,应该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记者“无冕之王”的光环已经风光不再。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奉记者为神明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即使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很少有人以能接受他们的采访为荣。很多人对记者采访是不胜其扰的。我们知道,这两年来已经出现过有学者向记者和媒体索要采访费的事情。虽然从新闻的公共传播价值上,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但我个人觉得也是有道理的,我想,索要采访费用者的最终用途也不一定就是想借此敛财,我的理解,就是不胜记者采访干扰之苦。而且,我也深信,无论何时,即使西方所谓新闻如此自由并把新闻的作用视为第三权利的国家,也不会颁布一条法律说:“公民有义务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随着社会发展,公民自我意识的极大提升,现代社会公民特别是政府官员和学术界、企业界有身份的精英阶层,他们都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和生活质量,不愿意被人随便打断干扰,即便你是一名大报,譬如说人民日报的记者。因此,明白这些后,身为记者,你在做时间不是很紧的采访时,就要尽量提前预约,以备受访者有安排,这是一个成熟记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也是对受访者的尊重。这种习惯可能在一些经济类大报或北京、上海等地媒体工作的记者要普遍一些。中部城市特别是都市报中的记者的这种观念要淡薄一些。我们最忌讳的是,一个记者做任何采访都埋头往采访对象的办公室冲。往往会被挡驾。怎样预约?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约定具体采访时间。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现在最常见的方法是,与对方公司和专职负责宣传口的人员取得联系后,充分尊重他,并按照他的要求,把你写好的大致采访提纲,发传真或电子邮件过去,然后他再上报后回复你确定采访时间。现在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和外资企业都这样操作,它们习惯每天工作的计划性和流程性,要求所有采访者都预约,不会因为你要采访而中断。如果你想什么时候采访了才约见受访者,往往会扑空,而且还给人非常不懂规矩的感觉。强调:你发过去的采访提纲要有技巧。这是基本常识!你首先要明白对方要你发过去的采访提纲,他是要给高层或者总裁看,那就决定了你的问题不要太尖锐,如果尖锐到对方害怕见你,你就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发过去的东西只是宏观上泛泛而谈。你要知道,各个部门的新闻把持人非常有经验,看似不真诚的采访提纲肯定通不过。你至少要具体说说你要采访的东西。但对真正的采访目的还是要尽力隐藏,不要太尖锐。而且,在采访提纲中,还要言明对方接受这次采访的好处。记者的所有目的是先见到关键人物。只有在见面后,你才能问你想要问的问题,你可以尖锐,可以非常锐利地提问,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拥有主动权了。即便受访者拒绝回答或者狼狈逃掉都是新闻都是态度。此外,你的预约采访提纲要为自己留有余地这个看似简单,但很多记者会忽略。在发过去的采访提纲中,你还要加上一句:“如果您实在安排不出时间,请指派相关部门的人员接受采访也可。”这也是很有用的。因为,能采访到对方指定的人士,肯定比你无功而返要强百倍。还建议,你最好能开张介绍信,见面时配合证件出示,这样更显得正式一些。二、怎样给采访对象打电话?给采访对象打电话,要替对方着想,这不仅仅是话费问题。不好现象:我发现,很多记者,在电话采访时很会为自己节省,用办公室电话或者用IP电话,但在给采访对象通电话时就不那么注意了,特别长途电话采访时。为什么你不想想,那个正配合你完成采访工作的专家学者、或者求助的弱势群体,也想节省话费,他们对每分钟的花费比你还要心疼。记者这样做多导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你采访的对象,可能因为心疼话费,或认为你不通人之常情,只在匆匆之间给你有限的信息、敷衍了事,让你得不偿失。我们其实可以这样做:1,你在长途电话采访你的对象时,尽量不要打他的手机,打他办公室或者家里的座机电话。2,如果你手头实在只有他的手机。你要做的就要在第一时间内,接通电话后询问对方:“您身边是否有座机电话?请告诉我打过来,让您花费不好意思。”然后你马上主动打过去。也许,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的采访对象身边当时没有座机电话,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吝啬自己的手机费。我相信,作为记者,你的这个善意提醒,会让对方在一瞬间就能感受到你的善解人意,从而愿意配合你完成采访,尽量为你提供信息。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交流时,就是这样简单,你是善意的,你尊重并理解采访对象,那么,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例子:张越作为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制片人,她对所有记者编导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联系任何当事人时,都要注意不花对方的话费,只要有可能,必须由电视台的记者打电话过去。三、记者初见采访对象在仪表上要注意的问题。同样,这还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因为涉及采访对象对媒体的直观信任度,和对你的信任,所以不可小视。在穿着上现象:记者一般在外表穿着上,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休闲,这很好。但我的观点是不要太过,即便是休闲,还是要有一种经过修饰了点随便。请注意我的表达:“经过修饰了的随便”。就是说,你要表现自己的文化气质和品位,毕竟,记者是文化人,大家对你自然有个外表形象的期待。我认为,如果是遇到重要和正式场合的采访,你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要求你衣冠楚楚,但一定要整洁、大方、得体。我认为有三点要注意:一、不要在穿戴上太个性化。这可能是我的个人偏见,我毕竟是70年代的人。我很反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戴着很粗大的项链和手链去见你的采访对象。我还反对穿着奇装异服,和顶着很时尚另类的发型去见采访对象。我认为,除非你是娱乐文化记者,你的工作就是见那些体现自己品位的人们。否则,你就没有太多修饰自己的空间。因为,无论政府官员这些有身份的采访对象,还是普通百姓,可能更希望他所接触的记者至少外表看起来显得沉稳、不张扬、值得信任。二、女记者在见采访对象之前,可以化妆。我建议所有女记者,在化妆之后见你的重要采访对象。注意,我这里说的是重要采访对象。什么意思呢?就是尽管你天生丽质,也习惯了素面朝天。但你在见有身份的采访对象特别是商界人士时,还是要化点淡妆,这是一种“修养”的体现,表达了你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你会发现,化妆与不化装,对完成采访有很大区别。三、要学会与被采访者正确地握手“握手”这种方式最初来源于印第安人的土著部落,当两个长期相互攻击的部落为了表示友好,布阵谈判时,两个酋长相向走过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握手”,目的是为了证明双方没带武器。现在握手更多是为礼节,但它传递的信息也很重要。不知道诸位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各国政要高度统一的友好亮相方式,就是握手,而且还要握在一起后摇一摇,微笑着面对闪光灯。我个人认为,发自内心的有力的握手,会让初次见面的受访者,感觉到你的诚意,在一瞬间缩短彼此的距离。很多记者见到采访对象,往往只是点个头,很拘谨的样子,然后就木然地坐下,听天由命。这很没劲。我的观点是,能握手的一定要握手,它可以让你的采访做的更漂亮一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你要会握手。在握手中,最忌讳冷冰冰的握手,就是说,你伸出去的手是柔软无力的,就向一条死鱼那样毫无生气。正确的表达你热情和感召力的握手方法是,主动伸出你的手,坚定、果断、有力地和对方相握,不要马上松开,让对方能感到你的诚恳和热情。举例:6月23日中午,我在21楼会议室读报纸准备参加下午的评报,此刻李旭东总编领着赵社长进来看我们的筹备办公环境。看到我后,李总礼节性的简单介绍说这是姚海鹰,我想赵社长根本就没听清楚我是谁,但他马上冲我一点头,向前跨出一步,就把手伸向了我,有力地一握,还摇了摇,就在那一刹那间,领导的亲和力和平易近人的风度,就表现无遗,让鄙人感动的全身暖和,如洗桑那一般。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要所有记者见面就要握手,只是强调,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和对方沟通感情的细节。第三部分:写作中要注意的问题一、我要讲的第一点记者不要太迁就自己的写稿习惯,尤其是对写稿地点的选择性不要太强。我们知道,很多记者都有自己多年来喜欢和固守的写稿习惯,有的喜欢在深夜,这时才觉得文思泉涌,有的特别好静,有丝毫干扰都会敏感烦躁,觉得无法顺畅工作。还有人感觉自己在办公室不能出活,非要回到自成一统的家里才能顺利成稿,还有很多很多自己喜欢的写稿习惯,原本都无可厚非。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日报的节奏比较快,必须要求你以最快的时间成稿,不仅成稿而且还要保证质量。作为一个记者,你也必须养成适应各种场合环境下写稿习惯。特别是从周报进入记者的记者,一定要尽快改变曾经养成的写稿习惯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无论是在网吧、办公室还是在火车上、飞机上,或者采访途中,凡是能适应写字和敲击键盘的地方,你都要能清晰、准确地进行新闻写作。很多记者会说,我就是那样的习惯,多年来一直这样,怎么办?没有怎么办,这不是什么迁就的问题,必须调整过来。其实,这些习惯也是完全可以调整的。为了训练自己,你可以到喧闹的网吧里写稿,也可以带着笔记本电脑到麦当劳或者肯得基去写,你还可以规定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量内容。举例:CCTV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训练自己随时出境随时保持状态的方法是,在化装间化装或者做头发时,她也照样说新闻说台词。目的是锻炼自己不受干扰的能力。二、记者,特别是采写重大稿件和深度调查的记者,应做到向编辑提供被采访者联系方式,以供查询新闻来源的可靠性。(这也有规避新闻风险的作用)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建议长江商报以后要形成一种制度,就是尽量让编辑和关键岗位的人士,知道记者的采访真实性。至少,编辑和管理部门人员面对重大稿件时能充分掌握它的真实性。首先要说明一个前提,不是不信任记者的采访作风和个人品德素质,是处于从制度上来保证稿件安全性的需要。我们知道,在很多时候,一个记者会因为很多原因,而在稿件中夸大或者杜撰新闻事实,更多是以“知情人士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等等来表达,我们承认肯定有这方面不能实名的情况,但很多时候,都是记者的杜撰或者一种比较油滑取巧的采访写作风气。作为报社,只能以制度的形式来加以规避和防范。举例:在2005年上半年,经北京朋友的介绍,美国新闻周刊中文版的一位编辑希望我为它们的杂志写两个稿子,一个是作为中部教育大省城市武汉,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风气非常盛,这对家庭和父母会产生哪些精神方面的影响,主要的立意在于一种静态的人文关怀,对这种家庭的微小改变做一个描述。还有一个题目是了解武汉专职擦皮鞋的外来务工者为何会成为一个潜在的庞大产业,上海没有明令禁止,为何却看不到,与武汉人本身有无关联。严格意义上说,这两个题目不涉及到批评和问题报道,操作起来也非常轻松,可以说没有任何障碍。但是,当我辛苦采访成稿后,驻在北京的编辑却专门打电话给我说:“你应该在稿件后面附上你文章中所写的每个采访者的联系方式,编辑部要电话核实采访的真实性。”我最开始有些误解,是否对我这个临时合作者不信任?这位编辑解释说,这是美国新闻周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