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doc_第1页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doc_第2页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doc_第3页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doc_第4页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论文摘要 社区治理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社区中的居民参与水平。如何使居民能够更加有效的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目前社区参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希望以居民参与途径的研究为切入点,在梳理居民参与主体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寻找提高居民参与效果的措施。 居民参与的主体和内容是研究居民参与途径的基础。在参与主体方面,居民在参与中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社区中既有积极的参与者、自利的参与者,也有跟随的参与者和冷漠的参与者,社区中的人员构成情况和居民参与的现状密切相关,是居民参与研究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参与内容方面,政治性的参与(选举、听证会、居民会议、社区对话)和非政治性的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文化活动、社区互助、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在不同的参与途径选择下,居民的参与会有不同的效果。 居民参与的途径是连接居民和社区事务的桥梁。目前,我国的居民参与途径主要有动员型途径、自组织型途径、个体行动途径、社区网络论坛、社区网络互动,前三种是传统的参与途径,后两者是新出现的网络参与途径。这几种途径在参与的人数和规模、制度化、参与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居民参与途径的选择,既要和社会发展情况相联系,又要与参与的主体和内容相适合。 当前居民参与的途径与参与内容相匹配的情况,构成了我们研究居民参与现状的分析框架。从中,既可以看到我国当前居民参与的实际特点,又可以看到当前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而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提出一些实际措施,在构筑多元参与途径的基础上,提高居民参与的效果。 本文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将居民参与主体和内容进行梳理和分类;在居民参与途径研究中,引入网络参与途径,并将其与传统参与途径 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居民参与分析框架,即以参与途径和参与内容的匹配来衡量和评价居民参与的情况。当然,由于作者的研究能力和本文篇幅的限制,本文侧重于对居民参与体系的梳理和分析框架的建构,而对于目前我国居民参与现状的分析难免不够准确和深入,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来解决。 关键字:社区治理 居民参与 参与途径 传统参与途径 网络参与途径 Abstract Raising the level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our urban managementTherefore, a major topic in community research is how to make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effectively and realize the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in it. This thesis is just written with the hope of taking the participation way as the entry point, to analyze the subjects, contents and ways of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rough cases and comparative study, and make the effort to find measures to improv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levelThe study of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ways must be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articipation subjects and contents. Different residents perform and impact differently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a real community, there are positive participants, self-serving participants, negative participants and indifferent participants. The residents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tus quo in the community, and become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i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research. Participation contents includ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lections, public hearings, residents of the community, community dialogue and non-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ublic affairs of the community, cultural activities, community mutual aid, public welfare and voluntary service, and each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decide the different results in different participation wayParticipation way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sidents and community affairsCurrently, participation ways conclude mobilization, self-organization, individual action, network forum and network interaction. The first three can be considered as traditional participation ways, and the latter two are the new network participation ways. These ways have several differences in the participation scale, participation systematic, participation degree, and when choosing it, we should consider both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tch with the residents and the participation contentThe match between participation contents and participation ways constitutes the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urrent participation research. In the framework, we can find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ual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but also the inadequate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rough analysis, we can take some practic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on the basis of a reasonable and multiple participation way systemThis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three tasks: First, putting the former participation study in order and classifying the residents and participation contents properly; Second, introducing the network participation ways to the research and compared them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s; Third, establishing a simple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research, which 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participation by the match of the participation contents and ways. Nevertheless, for the limit of the authors research capacity and the length of this thesis, we focus on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icipation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more than the current particip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which also need to be deeply analyzed in the further studyKey words: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ion ways; Traditional participation ways; Network participation ways目录 第1章 绪 论.1 1.1前言1 1.2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1 1.3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2 1.4采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6 第2 章 居民参与研究中的概念与理论基础8 2.1基本的概念和理论8 2.1.1居民参与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8 2.1.2居民参与的理论基础 9 2.2社区治理中的居民. 10 2.2.1居民在社区参与中表现出的差异性10 2.2.2居民参与的类型对居民参与的影响11 2.2.3影响居民参与类型的因素. 11 2.3居民参与的内容 11 2.3.1政治性参与. 12 2.3.2 非政治性参与14 第3 章 居民参与途径研究.15 3.1居民参与的传统途径15 3.1.1居民参与的传统途径分类. 17 3.1.1.1动员型途径. 17 3.1.1.2自组织型途径18 3.1.1.3个体行动途径18 3.2 居民参与的网络途径19 3.2.1居民参与的网络途径分类. 22 3.2.1.1社区网络论坛22 3.2.1.2社区网络互动23 3.2.2居民网络参与的特点23 第4 章 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多元途径分析24 4.1居民参与途径的比较24 4.1.1在参与人数和规模方面的比较 244.1.2在参与制度化方面的比较. 25 4.1.3在参与程度方面的比较 25 4.2目前我国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途径分析. 26 4.3构建多元的居民参与途径,改善居民参与的效果29 4.3.1目前我国居民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29 4.3.2 构建多元的居民参与途径,改善居民参与的效果30 结语31 参考文献.33 致谢36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第1章 绪 论 1.1前言 社区治理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从宏观上看,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将许多原本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转移到了社区,从而加速了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从单位制向街居制的转变。从微观上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使得居民比以往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参与需求,构成了推动社区发展的两种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社区的治理水平,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而在社区治理中,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发挥着基础性的影响作用。社区中的居民,通过有效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同时,培养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对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是社区治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2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社区居民的参与途径是连接居民和社区事务的一座桥梁,是居民参与的枢纽所在。目前在我国,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看法是,居民参与途径的有限性阻碍了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几乎所有涉及社区治理的文章必定要专门辟出一定篇幅进行论述。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对于居民参与途径的论述,都是始于“有限” ,继而简单罗列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而最后终结于“需要进一步拓宽”的结论。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对我们理清社区参与研究的庞杂内容体系、分析社区参与中的问题没有太大的帮助。1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对于居民参与途径的研究不是孤立的,它仅是居民参与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居民参与研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简单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谁来参与、参与什么、如何参与。这三个重要问题,在本文中依次表述为参与主体、参与内容和参与途径。 居民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的内容是居民参与的客体和对象,即与社区有关的各种事务。目前,社区居民参与内容不断扩展,对于居民参与内容的分类标准也有许多。选择怎样的分类标准,既能充分反映目前居民参与的现状,又有助于居民参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仍然值得我们探讨。 社区居民参与途径与居民参与的内容紧密联系,但又是相互区别的两个研究方面,在居民参与途径方面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居民参与途径如何进行分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怎样的参与途径才能和居民参与内容的扩展相适应等。居民参与途径研究普遍缺乏系统性和体系性的现状,与其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只有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在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社区居民参与途径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在扩展居民参与内容和扩大居民参与途径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参与达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希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居民参与途径的研究方面,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问题。 1.3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国外社区参与和居民参与方面的研究很多,成果比较丰富。洛曼(Lohman)以社区主义为基础,提出了“公民行动理论” ,用以说明公民参与中,社群成员建立归属感与社区意识的五个先决条件:一,参与者必须具有选择的自由,而非强迫性参与;二,参与者必须分享共同的目标;三,参与者必须拥有共同处理事务的条件与经验;四,参与者之间须存在友谊关系;五,彼此间的社会关系必须合乎公平的原则,在参与行动上则须具备着公民的自主与社群的内在价值的塑造,以及具有持续性与理性化的认知,来确使参与行动的可行性。 这为汪大海,魏娜等: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1页-312 页。2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我们判断居民参与的实际情况、寻找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和有效性的途径,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罗维与弗利尔对社区参与方式进行了归纳。他提出的社区参与的方式有:公民投票、公听会和咨询、民意调查、协商机制、议题会议、市民咨议委员会、焦点团队,并对各参与方式的参与本质、持续时间、特性与机制进行了说明 。这种归纳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但总体来说,由于国外居民参与理论研究所依据的实践基础与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相差较大,因此,在进行我国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时,可以借鉴其研究方法,但对于具体研究成果的借鉴则需要慎重。例如,在罗维与弗利尔关于社区参与的方式的研究中,较多地强调了社区参与的政治和政策制定方面,却没有过多关注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在日常事务中也存在非政治性的参与行为。这种分类方式是与西方社会社区参与的发达程度相适应的,而对于目前我国社区治理现状而言,非政治性参与仍然是居民参与的重要内容,而现阶段研究和提高非政治性参与和互动行为,有利于培育社区意识和增强社区归属感,因而在我国目前居民参与研究中应当予以重视。 目前,我国学者在社区参与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其中既存在共识性认识,也存在差异性表述,成果较为丰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方面, “社区参与对个人发展、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中间环节,社区参与的目的就是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建设社区、发展社区则是社区参与的直接目标和实践过程。具体说来,在微观层面,社区参与作为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规模、效度和制度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社区发展的整体变迁与目标模式;在宏观方面,社区参与作为基层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将是社会进步和政治民主的新的结构性驱动力和生长点(王刚,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总之,社区参与对社区建设的推动力是强大的,其作用十分显著。从个人层面说,社区参与已经成为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强化居民的社区归属感。通过参与还可以加强社区成员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加强社区成员间的邻里关系,汪大海,魏娜等: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14页。3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增强公民间的凝聚力以及公民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实现的能力;从社会层面说,通过广泛的社区参与,能够提高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促使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建设(黄杰, 公民社会与社区建设;徐中振,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上海静安寺街道、南京东路街道等研究报告)。 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当前的社区发展和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总体参与率不高,而且分布不均匀,便现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而且年龄分布不平衡;二是社区参与的程度不深,参与的形式不够丰富,目标层次较低,居民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社区具体事务的运作,尤其是社区内所出现的临时性问题和文化娱乐性活动,而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因而我国的社区至今尚未成为一个把居民凝聚起来的社会共同体(张亮, 上海社区建设面临挑战:居民参与不足;李婷玉,社区发展与居民参与;魏娜,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其理性思考;陈雅丽,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造成居民参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制度方面的,如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社区参与的制度化环境不够完善,缺乏参与渠道等;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公共意识”的空间因素和个体前提,居民参与意识淡漠(张戟晖, 试论阻碍社区参与的文化因素 )。还有学者将其归因于“二元动力机制与一元决策主体的结构性矛盾”(陈云松,从“行政社区”到“公民社区”?由中西比较分析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走向),这使得居民的参与期望与参与效果之间存在的落差,因为有时即使居民的参与意识较高,但居民期望参加的许多社区活动参加不了,如对社区重大事务参与决策和管理、对社区权力的运行实行监督等,他们只能参与一些文化娱乐性的事务,因而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也就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 在对于社区参与进行分类的问题上,由于划分角度不同,分类方式有较大差异。一是根据参与主体意识的强弱,分为动员型参与和自主型参与;二是根据参与主体的组织形式,分为组织参与和非组织参与;三是根据参与渠道的制度化水平,分为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四是根据组织化程度,将参与划分为三种:以个人身份参与社区的选举或建设规划中、作为某个组织或单位成员参与到社区发展中、组合成多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如志愿者团体或其他中4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介性机构)参与社区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性工作中;五是根据社区参与的范围和领域,将社区参与分为社区政治参与、社区经济参与、社区文化参与(含体育、教育等精神参与)、社区社会参与(生活参与、环境参与等) (王刚, 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张卫,社区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力;陈雅丽,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六是根据社区参与的程度由浅入深,分为观察、表态、执行、管理、决策等(徐振中等, 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城市社区发展研究报告)。 在居民参与的内容和途径方面,虽然学者们大都承认参与的层次性,即在社区层面的参与和社区内公共事务的参与。但在社区内公共事务方面,有的从参与层次上又将其细化为楼道层面、楼群层面、共住层面和志愿服务;或者从目的性上划分成楼道网络、联谊性小社团、互助网络和志愿服务(陈伟东, 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也有的是根据居民不同居住类型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将其划分为单位型小区的居民参与、商品房小区的居民参与、 “村改居”小区的居民参与(张宝峰,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 我们对以往居民参与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在居民参与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很少将居民参与的内容和途径进行明确的划分(有的统称为居民参与方式),或者简单进行划分而忽视了二者的联系。从概念上讲,居民参与的内容是参与的客体,而途径则是参与的手段。这两者是参与什么与如何参与的关系。虽然,与特定的居民参与内容相对的多种途径中,可能有一种是最恰当和易被人们接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总是一对一应的。其次,没有注意到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居民参与的途径?网络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交往的方式和组织的形式,因而必将对居民参与造成深刻影响。虽然目前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这种新型的参与途径还不很普遍,其作用和局限性也很大,但这种新型的居民参与途径及其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总之,目前对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研究,从研究路径上看,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路径;从研究方法上看,既可以进行理论探讨也可以进行实证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社区居民参与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了居民参与的地位、内容、形式、途径、程度、层次、有效性等方面。居民参与研5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究在路径、方法、内容上的多样性,极大地拓展了居民参与研究的领域,但同时使得目前居民参与研究的条理性不够清楚,论述不够深入,研究的体系性有待加强。 因此,本文希望在已有的社区居民参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创新。首先,对于已有的居民参与的内容和途径进行整合,从简单的实践角度的划分,上升到更为体系化和理论化的划分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理清居民参与内容与途径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其次,研究网络参与这种新型的居民参与途径,并将其与传统居民参与途径进行比较,探索如何扩大居民参与途径的问题;第三,探索性的构建一种合理、多元的居民参与途径,从而改进居民参与的效果。1.4采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中,认为社区居民的参与存在双重动机。一方面,居民参与是居民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采取的行动。由于社区的发展与居民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居民只有在参与社区事务、维护社区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利益。 另一方面,居民参与的社会心理动机是公共参与精神和社区意识。即居民在社区参与中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公共利益和公共领域的自觉认同、对于所处社区的归属感。 因此,总的来讲,社区居民参与的根本原因,是社区居民与社区利益的一致性,是社区居民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社区居民自我价值实现和潜能发挥的需要,是对社区公共利益认同与心理归属感的体现。只有我们围绕居民参与的动机开展活动,才能引导居民自发参与到社区事务,提高居民参与的效果,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公共精神。 本文采取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居民参与途径问题进行分析。选取居民参与的典型案例,说明居民自发参与途径的发展脉络;将居民参与的途径进行分类,比较传统参与途径和网络参与途径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居民参与途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居民参与途径问题进行体系性研究。一定的历史时期居民参与的研究,涉及到两个重要问题, “参与什么”和“如6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何参与”,即居民参与的内容和途径问题,他们各自的发展及二者间的匹配情况,决定了居民参与的效果,也构成了我们研究居民参与的分析框架。另外,社会发展也对居民参与有着深刻影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居民参与的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这也扩展了居民参与研究的范围。因此社会发展作为社区治理的宏观因素,与居民参与的内容、途径一起构成了研究居民参与的三个纬度。(如图 1) 居民参与 途径 居民参与内容 社会发展 图1:居民参与研究的三个纬度 7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第2章 居民参与研究中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基本的概念和理论 2.1.1居民参与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社区。社区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 1855-1936) ,他在 1887年出版著作社区与社会 (又译作共同体与社会),英译名为 Community and Society,其中, “Community”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区” ,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目前,关于社区概念的表达很多。希勒里(Hillery)1955年发现关于社区有 94种不同的定义,而这其中,大部分对社区定义的描述基于两个因素:地理位置与兴趣爱好和职能。 塞尔兹尼克(Philip Selznick)则从社区形成过程的角度描述了社区的概念?社区是一种变化着的群体经历,也可以说是具有同一种信念和利益的人的一种组织,是一系列不同的群体和行动所借以依托的单位。所有的社区都是用契约联系在一起的,社区中的人具有公共的信念和命运,具有个人的同一性、归属感以及支持其行为和关系的结构。其成员参与和相互利益接触的途径越多,社区的经验就越丰富。 尽管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看,社区的概念五花八门。但一般而言,学者们都较为赞同社区应当包括地域、人口、生态、结构和社会心理五种要素 。 社区参与。参与一词通常是指人们对某一领域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所施加的影响或直接参加了这一领域的整个发展过程,以及对发展成果的分享。20世纪 50年代,联合国在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同时,促成了市民参与概念的流行。可以将社区参与定义为,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G.A.J.希勒里:社区的定义:认同的部分(G.A.J. Hillery.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载农村社会学(Rural Sociology),1955年第20卷第1-4期,第111-123页。 陈启能等:中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92页。 何肇发: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5-9页。8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的责任分担和对社区发展的成果分享。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狭义的社区参与概念则往往指的是居民参与的实践。 居民参与。居民参与是社区参与最重要的内容,它通常指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参加社区各种活动或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的过程和行为。居民参与与公民参与有所不同,公民参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讲公民参与即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举的活动,广义上的公民参与除了政治参与以外还必须包括所有关于公民的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 。从广义上讲,公民参与涵盖了居民参与的内容,而居民参与则是侧重于表达基于公民参与权之上的社区中的参与。居民参与既是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义务的一种承担,也是对社区权利和社区建设发展成果的分享,它使每一个社区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的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同时也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社区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2.1.2居民参与的理论基础 治理理论。在研究社区居民参与的问题上,2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治理理论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治理是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服从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者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治理理论强调公民参与与治理的作用,认为公民社会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把治理过程看作是民主行政的一种新的现实形式。 “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社区主义理论(Communitarianism)。社区主义认为存在一种普遍的“善” ,即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社区主义倡导社区作为一个统一体的集体权利。社区具有共同的文化和传统,以及共同的愿望和要求,社区的功能是对其成员分配各种利益和资源,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也就是魏娜: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3)。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引论。9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根据社区主义的观点,社区成员除了承担国家法定的义务以外,还要承担所在社区(社群)的道德义务,每一个社群都有自己的高级的善,不同社群的成员的道德义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社区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包容性社区”,即公民能够充分参与、充分知悉、共同分担责任与义务的社区。社区主义的理想就在于建立一个民众能够完全参与,且具有高度公民责任感的强势民主(strong democracy),在这种强势民主体制下的公民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公共事务,只有把权力下放社区,让公民充分而自主的参与,且在义务和责任的感召下,完成社区内由社区成员所设定的公共目标。社区主义理论为我们研究居民参与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2.2社区治理中的居民 2.2.1居民在社区参与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居民是社区构成的要件,是社区参与的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社区参与中,不同居民的表现是不同的。按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的差异,可以将居民划分为四种类型:积极的参与者、自利的参与者、跟随的参与者、冷漠的参与者。 积极的参与者是社区居民参与中最活跃的力量,他们具有较高的公共意识,对社区的公共利益非常关心,同时,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居民参与中,积极的参与者不仅热心参与社区治理,他们中间那些具备较高个人素质和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的人,通常是社区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自利的参与者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是有选择性的,对于与个人利益实现结合紧密的事项,他们参与的热情会比较高,甚至愿意出面组织此类活动;而对于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项,则大多不愿意参与。 跟随的参与者的参与行为受社区中其他成员行为的影响较大,有较强的从众心理,他们往往愿意和社区中的多数人保持行动一致。他们通常不会去主动组织社区活动,而是否参与社区某项活动,要视该活动的参与人数等情况而定。 冷漠的参与者无论如何都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他们可能是只专注于个人生活的人,也可能缺乏社区认同,或对社区参与的效果不满,总之,他们是社区10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参与中的旁观者。 2.2.2居民参与的类型对居民参与的影响 在社区居民参与中,不同参与类型的居民的比例和占主导地位的居民参与的类型,直接影响了社区中居民参与的内容范围。在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占数量优势的社区中,社区意识和社区认同会比较高,因而社区中的居民参与行为会较多,参与的内容较为广泛,涵盖各个方面;在社区中自利的参与者较多时,社区参与中通常与利益有关的参与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而与利益无关的参与内容(如社区互助、志愿服务)则乏人问津;如果社区中的居民大都是冷漠的参与者,那么社区参与的活动都很难展开;而当社区中跟随的参与者数量较大时,社区参与行为的多少取决于社区中其他居民的参与类型与居民参与的动员组织情况。 2.2.3影响居民参与类型的因素 社区中的居民是哪种参与者,通常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居民本身的因素,二是社区方面的因素。 居民本身的因素,包括居民自身的素质和生活经历。通常,自身素质较高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居民,具有较好的社区参与能力,如服务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这会增加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而有过公共服务经历的居民,自身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都比较强,这对他们形成社区意识和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有利。 社区的居民结构和治理结构也会对居民参与类型产生影响。当社区中居民构成背景较为一致时,居民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和形成社区意识,这会增加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社区参与行为;当一个社区的治理结构较为民主和合理时,会促进居民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使得社区中的积极参与者逐渐增多。 2.3居民参与的内容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从内容上说,主要包括社区居民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善邻里关系、改善小区环境(如卫生环境、治安环境等) 、决定小区内的公共11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事务和与小区公共利益有关的更高层面上的社会公共事务。居民参与的这些事务和活动中,有的与居民的实际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也有的是居民基于情感和相互认同等精神层面的需要而愿意参与的。 按照居民参与的事务和活动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当前居民参与的内容划分为政治性参与和非政治性参与。政治性参与是指与国家政治事务或者本社区权力运作有关的公共性参与,主要包括居民的选举活动、参与公共事务听证会、召开居民会议、开展社区对话;非政治性参与是指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但不涉及社区权力运作的事务性参与,主要包括社区公共事务、文化活动、社区互助、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分类情况如下图 2)选举居民会议 政治性居民参与听证会社区对话 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文化活动非政治性居民参与 社区互助公益事业与志愿服务图 2:居民参与内容的分类2.3.1政治性参与政治性参与是指与国家政治事务、公共政策或者本社区权力运作有关的公共性参与。为了保证参与的普遍性和公平性,政治性的居民参与通常都是制度化的和规范化的,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作为保障,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物业管理条例等。12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随着我国居民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居民的政治性参与正在有序扩大,包涵的内容也日益丰富。目前在实践层面,我国政治性居民参与主要有以下几种参与形式。选举。选举是居民参与国家治理和公共事务的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居民自治的直接体现。目前居民参与的选举活动,包括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居民委员会选举、业主委员会选举、居民小组选举等。居民的选举权,是居民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公开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当然,选举权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运作必须具有规范性和程序性,有相应的制度和监督机构做为保障。 居民会议。 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直接民主的一种形式,社区居民通过它直接管理社区、决定重大事务。它是社区自治组织中的权力机构,拥有讨论和决定社区事务的基本权力。包括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公约等具有约束力的社区规范的创制权、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社区工作机构和人员的选举、监督权等。除了居民大会以外,也有居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居民会议具有权威性、平等性和民主性的特点。 听证会。听证会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决定涉及社区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时,要组织利益相关人参与事项讨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定的一种方式。听证会通常是针对特定问题组织的,居民可以就该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方进行辩论,从而影响事项的最终决策。因此,听证会是社区居民参与相关事项决策的重要途径。听证会的召集和程序,往往是法定的;涉及的事项往往是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专门事项;参与的人数是受到限制的,只能由数个居民代表参加。 社区对话。社区对话是由相关机构组织的一种社区沟通与协调机制。社区对话可以是社区内各种主体(社区组织、居民、企事业单位等)参加的一种社区内部协调,也可能是与社区外的社会其他组织进行的外部沟通。社区居民通过社区对话,与社区的其他主体或其他组织沟通,来完成需要各主体和组织共同参与和协作的社区事务,化解不同主体和组织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区和谐和社区发展。社区对话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社区内部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主体;社区对话的议题涉及多方,需要共同决定;社区对话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是座谈会、咨询会等形式。13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途径研究 2.3.2 非政治性参与 非政治性参与是指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但不涉及社区权力运作的事务性参与。由于公共性的社区事务和活动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贴近居民实际生活,因此居民非政治性参与的内容十分广泛。目前来看,可以把非政治性居民参与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公共事务是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所需要面对和处理的社区层面的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