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幸福.doc_第1页
教室里的幸福.doc_第2页
教室里的幸福.doc_第3页
教室里的幸福.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室里的幸福当我打下这个题目,便不由得扪心自问:教室里的事,真的让我们感到幸福吗?尤其是在研究中心成员经历了仓促空降东胜罕台,以极短的时间,想要创建新教育教室所必然遭遇的巨大艰辛之后,我们真的还可以如此肯定地回答自己:“是的,教室,就是我们创造之地,是我们的幸福之源。”我们真的还可以如此坚定和从容么?再者,如果没有掌声和鲜花,如果不再有一次次考试让你确信自己的学生有高过别人的成绩,你又从哪里印证“教室里的幸福”?而如果我们的幸福完全依赖、维系于这些,那么它们究竟是教室里的幸福,还是教室外的幸福呢?我曾说,九月,是教育年历的第一月份,九月一日,是校园和教室里的元旦。但今年的九月和教育元旦,对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成员来说,却并非是一首清丽美妙的诗。诚如他们在暑假中阅读的筑居思这样的文章中所阐述的一样,他们与其说是在栖居,不如说是在劳作,与其说是在歌唱,不如说是在建基。而挥汗劳作之际,我们真的已经望见未来枝头的花朵绽放,如新教育之梦所承诺的那样么?对研究中心成员来说,这短短的两三个星期,漫长得像是一整个北方的冬季,或者一整个南方的夏季。他们似乎已经吃了一年以土豆为主食的伙食,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积储下一桶水,作为一整天的洗漱、清洁之用。他们似乎早就生活在这里,和大部分语言不通的家长不断地交流,和或占一半以上没上过幼儿园的一年级新生、和相当数量的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被拉下的孩子们,一道在经历着“上学”这件既痛苦又美妙的事。是的,抬起头,才发现已经走了这么远。而回头细数日子,却也不过刚刚抵达八月下旬,我和魏智渊还在东胜谈团队迁徙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已经成了这片沙漠化土地上的忠诚土著。就我个人而言,就像数百年来先辈们扎根于此一样热爱着这土地,而事实上,这份热爱只是因为这干涸的土地里深藏着新教育的梦之种,深藏着新教育研究中心拥有一片纯粹教育土壤的渴望。教室里的事,并不全然只是浪漫。开学第一星期,一年级两位老师的嗓子完全地哑了。虽然是小班,每班只有28个孩子,但是情况却出乎一般人所能够想像。这是一片急速富裕起来的土地,但人民的习惯,甚至部分老师们的习惯,却大多由岁月所铸就,基本上是按几年之前的方式在运转。估计有60%以上的家长实际上不识字,有些家长能够识得姓名,但要能够读出老师所写的信,只怕寥寥无几于是有老师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教育特别提倡的每周给家长写的信,还有必要写么?我说,这只意味着更有写的必要,这意味着我们对家庭和家长的教育,有着空前的紧迫性。只是,也许我们给家长所写的信,也应该像绘本一样,图、照片、文字并重了。绝大多数孩子进小学之前没上过幼儿园,或者上的只是看管性质的幼儿园。我想说的不是他们没有语数知识的基础。事实上,我们一直反对在幼儿园提前进行精确的语数教学。我是说,他们既没有童年的教育,更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这儿大多数孩子因为路远必须住校,这意味着他们第一次上学就要离开相对温暖的家庭,而住进准军事化管理的学校。而少数路并不太远的家长,不知是图清净还是工作实在太忙,也往往把太年幼的孩子往学校里一塞,似乎从此就卸下了肩头的重担。所在的学校,是由民办学校转过来的一所特殊学校。老师们勤劳简朴,抓纪律和行为规范十分出色,学生们比我到过的任何一个学校都要更为尊敬师长。学校的老师饭菜十分简朴,他们几乎可以一日三餐以土豆为主食,再加一点肉,掺杂一些蔬菜,就足以度过漫长的岁月。而孩子们的饭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东部学校的营养师之类,在这里似乎是一个不可想像之物。看看学校外面的干涸的黄沙之地,就知道这片土地原来可能除了种土豆,养山羊之外,也极难有另外的庄稼蔬菜。这也是一种习惯,习惯了就好,但对刚离家的孩子们与外来的人而言,可能会有一个艰难的适应期。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实在太差,许多父母压根谈不上帮助孩子学习,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与想像,掉队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比例。据知情的老师说,二年级两个班总共有五六个零分和差不多零分的孩子。开学第一星期,有一个有个特别的女生,随时唱着跳着,说老师你真好,说着说着,就走到黑板前画起来。整整一个星期,天天如此。另一个二年级的刚转学来的孩子,在开学第一天就混在走读生出了学校。大家四处寻找,在找不到急得快要报警之际,才接到电话,说已经走到了一个亲戚家。后来,这个想要好好学习了的男生天天哭,因为他什么都不懂,十以内的加法也不会。另外两个孩子,数字能数到6,写到5。陈美丽和严盈侠这两位二年级老师还在江苏的时候,就已经依据二年级教材,编了第一单元四季之秋的课程。结果,第一个星期上得痛苦极了。最后在我的劝说之下,改成和一年级相近的儿歌童谣,才发现孩子们确实还只能适应这些一年级的儿童课程材料。我们不难想像,这些孩子的落后,与其说是原来老师的责任,不如说是我们的教育根本就没有提前想到他们的境遇,没有设计出“为他们”的教育、教材、教学、课程。第一星期,因为数百人的学生宿舍只有一个管理员,所以要求班主任参与住宿管理,从晨间出操,到晚上睡觉。而新教育低段课程的理念要求语数必须由一个老师来担任。而马玲等渴望着完美教室的老师,又几乎舍不得放弃任何课,把音体美都纳入了自己的任务中。所以,这几乎就是从凌晨到深夜的战争,而在这样的战争中,课程的思考将是一种不可能的奢侈。于是我和贺志忠校长紧急商议。这位受过新教育理念洗礼的校长十分理解,于是又招聘了两位年轻的生活指导老师,出任一二年级的副主任。虽然如此,责任心如此强的老师,又怎么可能在开始的时刻,把所有的事务和责任都交给别人?有几位老师严重不适应学校的饭菜,有两个到了进食堂就反胃的地步。刚开始时,窗帘还没法装上,高原上的天空似乎特别明亮,于是睡眠又受到影响。是的,对我们而言,这就是一场战争。这是研究中心的又一场硬仗。但和以往的硬仗所不同的是,这次我无法替代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以往我总努力冲在最前沿,但这次我只能站在一边,不敢瞎指挥,更不敢添折腾。我深知,教室里的事,最终得由一个灵魂坚强起来,从容、自信、和蔼又充满信心地站在那里,坚持不断地把美好事物带给孩子们,直到岁月深处,一朵朵花次第开放但是,此时此刻,我们都能理解这一点么?这期间我常常觉得沉睡更佳,就像这样没有同伴的沉睡,这样去期候,我又能做什么说什么我全然不知,而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但是你说,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迁徙,浪迹四方。 荷尔德林面包和酒在深刻的疲惫中,这些战友还能够记起这些曾经共读的诗句么?是的,惟有在这样的疲惫中,我们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普通教师所切身感受的沉重,感受到梦想的沉重,感受到希望的茫远。也惟有在这样的疲惫中,我们才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是那新教育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迁徙,浪迹四方,守护着神圣,或循着神圣的踪迹,追寻神圣、道说神圣、歌唱神圣。是像周围那样,在挣扎、奋斗、不断地遭遇失败之后,最终沉沉睡去,成为这黑夜的一部分,还是最终觉醒站起,像一朵神奇的睡莲,在每个夜晚闭合,而在每个黎明依然煌煌开放?我相信,对新教育人来说,答案只有一个。抱怨也许能够让心里暂时好受一些,但是它也可能让灵魂慢慢地习惯于推辞这重任,而像诗中所说:这期间我常常觉得/沉睡更佳,就像这样没有同伴的沉睡。于是又想起荷尔德林另外一首诗:如果生活纯属劳累,人还能举目仰望说: 我也甘于存在吗?是的!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就不无欣喜以神性来度量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吗?神如苍天昭然显明吗?我宁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的尺度。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在明媚的夜色下这首诗的中“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被如此广泛地流传着,可惜人们既忘了“大地”这个词语的厚重意蕴,也忘了这句诗中“充满劳绩”的前提。为什么生活纯属劳累,我们也仍甘于存在?因为正如诗中所言,“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就不无欣喜地以神性来度量自身”。对我们而言,只要仍然意识到生命只此一次,只此一次的生命又几乎全系于教育这一事,而此时此刻我们乃是为梦想而投身于辛劳,那么无论条件如何,我们也将以理想主义的高度来度量自身,以新教育为尺度,衡量自身的行为与价值。我承认,这过度的劳绩并非是新教育所必须,也不是成就本身。但是,也许诗意的栖居必得从这一份辛劳中走过,也许那宁静和从容,必得从这样的艰难中走过。因为这沉重的大地上曾经栖息的一代代人,无论成败荣辱,无不承受过这份沉重、这份劳绩。是的,枝头的花朵并非必需严冬,严冬也并非那枝头花朵存在的理由与根据。只是所有想要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和开放的植物,都必得承受这份严冬。而不能承受这份严冬的,将枯萎于此,成为另一种传说。于是,人诗意地栖居,乃必须是一种深深的扎根,是怀着痛楚与梦想,在四季中如是站立。这个星期的开端,也就是星期天的傍晚,孩子们第三次离开家,进入四个教室。当我徜徉于走廊,听到四个教室里传来的清澈的并不太响的琅琅书声的时候,当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朝我微笑并问候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教室未来的幸福。才短短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啊,刚开始时的那种躁动已经开始消失。宁静和温馨已经开始弥漫起来。在操场上,当那几个“问题严重的孩子”跑向他们的老师,扑向老师的怀抱,而老师也笑着迎向他们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教室未来的幸福。我曾经一再地强调,对那些特别的孩子,现在重要的既不是纪律,也不是知识,而是安全感,是被关注、关怀的感觉,被爱的感觉。然后,才是从他们自身的生命特质,以及学科的每一点些微的进展中,重燃起自尊的火花。在这个星期,我进二年级上了一堂绘本课。我注意到整个教室没有一个孩子是精神萎靡的,最差的孩子,在稍微走一会神后,也能够马上回到课堂上。而上课之后,孩子们一遇到我,就用方言跟我讲起这个故事,或者把他们画的画给我看。这时候,我感受到了教室未来的幸福,因为我知道这只是一个伟大故事的不起眼的起点,等到后面那一个个课程真正开启的时刻,他们的精神将获得一次次美好事物的洗礼,直至灵魂获得复苏,精神丰盈起来、饱满起来、明亮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