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清ECP的作用.doc_第1页
1 血清ECP的作用.doc_第2页
1 血清ECP的作用.doc_第3页
1 血清ECP的作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血清ECP的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血清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荨麻疹的变态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含有颗粒,大约200个细胞这些颗粒含有强碱性的毒性蛋白,是具有细胞毒性蛋白的主要来源。正是这些蛋白导致了某些疾病的病理改变它被激活后,释放的主要强碱性颗粒蛋白之一是嗜酸粒细胞的阳离子蛋白占颗粒30 ,是单链的,含锌、强碱性的糖蛋白分子量22KD它是嗜酸粒细胞的特异性标志0 被认为与过敏性皮肤病密切相关。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损伤细胞膜而表现出对哺乳动物的细胞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它在脂质的细胞膜上形成离子通道这些通道的形成可以导致阳性离子的通透性明显增加,损伤靶细胞膜,在炎症过程中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使角质形成细胞损伤还通过改变与C b结台的途径抑制外体的活性,并对c-的结合途径亦有影响 这项研究通过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ECP测定观察到患者这组中血清的EC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 ,并注意到症状和体征重者ECP值会更高,据此推测ECP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包括参与变态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国外有学者观察到症状消退或接受抗组胺药物治疗后,血清ECP值会明显下降,这对观察治疗效果有一定帮助者症状和ECP水平与循环中嗜酸粒细胞的增多有相关性。但有学者认为ECP与外周血的嗜酸粒细胞数量无关,ECP增高是反应整个嗜酸粒细胞池的活化状态和脱颗粒分泌蛋白的能力ECP是嗜酸粒细胞激活后的表达形式 。所以在治疗上若能干扰嗜酸粒细胞的澈活,可能会对荨麻疹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2 T淋巴细胞的作用 外周血中的T 淋巴细胞在荨麻疹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人观察到荨麻疹患者的CD均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以急性荨麻疹T 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最为明显,慢性特发性荨麻疹风团组织病理特征为皮肤水肿、血管扩张和轻度血管周围有浸润,后者主要为单核细胞CD细胞,但也包括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脱颗粒 CD 细胞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风团中血管周围有轻度浸润,但在外局血中并未造成CD 降低。人工荨麻疹CD 明显降低另外,血清CDt (sCD )低亲和力受体经水解酶分解形成多种大小不等的CD,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变态反应过程中多个细胞因子网络的相互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血清测定结果显示所有检测组患者血清sCD及II 一4均增高,两者之间星高度的正相关系表明sCD :与II 4在变应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说明荨麻疹患者存在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现象。 3 血清IgE的作用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引起一系列细胞形态生化特性的变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增生繁殖,最后演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血液、体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是一纽具有抗体特性的球蛋白一在荨麻疹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免疫球蛋白E(IgE) IgE是一种亲舒胞性反应素型抗体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但在I型变态反应中血清IgE含量明显增高,说明多数荨麻疹与k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关 同时,不同类型荨麻疹血清总IgE 含量不同,说明它们在各型荨麻疹的发病机理方面可能存着不同性,为了解荨麻疹与1型变态反应和血清反应素IgE之间的关系,有人总结荨麻疹患者血清反应素IgE,井以健康人作对照 结果发现荨麻疹患者IgE平均值高于健康人对照组的4倍。通过对荨麻疹患者IgE检测,认为多数荨麻疹发病机理可能通过变态反应中的l型有关。它具有亲细胞特性,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故属亲同种细胞性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过敏原即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作用,使细胞释放递质,从而有组胺及其它药物活性物质自肥大细胞释出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形成风团。因为Th 细胞主要分泌IFNr和II,一2,Th,细胞主要产生IL一4和II, 5。IL一4可以增加kE Fc段低亲和力受体的表达可释放可溶性CDaIgE结合因子,与mlgE阳性细胞结台并诱导其分化,促进B细胞产生更多的IgE,更加重了荨麻疹的变态反应。对荨麻疹的最新研究进展慢性荨麻疹中医病因证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0-08-14发表者:代淑芳 (访问人次:166) 代淑芳, 刘爱民(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2) 摘要: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文中总结了出本病病因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四种辨证方法下的常见证型,以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应用最为广泛,临床应用时应灵活参合,方可取得满意疗效。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型;中医病因证型研究进展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皮肤科代淑芳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中医称为“瘾疹”,西医治疗的远期疗效不佳,中医药治疗则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因其中医辨证较为复杂,不仅各家不一,证型也颇繁多,不便掌握,故目前尚无规范的证候标准。文中就近十年来有关慢性荨麻疹中医病因证型研究的文献综述如下,供同道临证时参考。1 病因辨证1.1 风淫证 风为春之主气,风邪导致的荨麻疹,一般多在气候变化时发生,郭田章等1统计分析后认为,本病最常发生于春冬季节。风邪客于肌表,郁闭经络,留聚于肌肤,导致营卫不和,加之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而数变,其致病最易兼挟其他病邪,从而出现相应的风团发无定处,消退后再起等临床症状,并常兼有寒、湿、热邪。1.2 风热相搏证 诸病源候论云:“若赤轸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轸也,得天热则剧,得冷则灭也。”宋业强2认为本病多由禀赋不耐,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食辛辣、鱼腥等生风化热之物而致,风热为本病的重要病因;日久正气亏损、邪气留恋则可成风热兼虚证。临床症见皮肤起风团,色鲜红,此起彼伏,自觉瘙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轻,可伴有心烦、胸闷、腹痛、大便干、小便黄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浮数;虚者可有倦怠乏力,头晕失眠,舌尖红,边有齿痕,苔白或黄白相兼,脉虚数。1.3 风寒表虚证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称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卧露寒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本证多见于慢性寒冷性荨麻疹。刘贵军等3认为本病初起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所致,日久则出现表虚之侯。临床症见风团色淡微红,以暴露部位如头面、手足为重,着风遇凉更甚,得热则缓,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缓。1.4 风湿热蕴肤证 风湿之邪侵犯肌肤,停滞于肌腠脉络之间,可致阳气郁闭,营卫不和;亦可内传入里,使湿困中焦,日久生热,风湿热三邪着于肌肤腠理而成此病。刘爱民4认为本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大小不等,剧痒难耐,西药服则风团不出,停则很快复发,迁延日久。临床症见风团色红而痒,舌苔黄腻,或舌质红、苔腻,脉滑或滑数。1.5 寒湿中阻证 寒湿二邪皆为阴邪,其之为病,最易损伤卫阳,阻滞气机,郁闭肌腠,使脉络邪气结聚。若二者兼风邪致病则可使病机更加复杂。张晓杰5经过统计分析认为此证为慢性荨麻疹不可缺少的一型。临床症见头重如裹,身重乏力,瘙痒剧烈,风团色白,泛恶口黏,或胃脘疼痛,得暖缓解;伴有纳少,面色晄白,舌苔白或腻,脉滑或濡。2 气血辨证2.1 气虚卫外不固 沈明等6认为本病大多由于气虚卫外不固,致风邪入侵客于肌肤而成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病多属久病体虚或平素体弱,致气血耗伤,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因而辨证以“虚”为主,尤其是气虚,治疗上也应注重补气固表。临床症见风团色淡不鲜,晨起或遇风加重,四肢困倦,面色无华,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2.2 气血瘀滞证 素问痹论云:“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医林改错亦有“久病入络为血瘀”之说。血证论谓“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阐明了瘀血导致痰水为患之道理。瘀之既成,内则影响脏腑机能,气血津液化生受限,三焦气化升降失司,水液代谢紊乱;外则阻塞血络,使肌肤失养,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使本病时发而缠绵难愈。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亦能行血”故气滞则血滞可成瘀,气虚行血无力亦可致瘀。武彩霞等7在临床辨证时发现本病患者多具有性情急躁,舌质淡白或暗红,或有明显瘀点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边尖有齿痕,脉细或弦细。认为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对本病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立法往往可以收效。孙广裕8认为本病迁延日久,由“瘀”所致者为数甚多,并从生理、病理的角度阐明了慢性荨麻疹之发病具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特征,与中医学之“瘀”相吻合,所以其主要病机为瘀血阻络、肌肤失养,致虚损乃血瘀之变。临床症见皮损色泽暗红或呈紫红,入夜多加重,部位相对固定,好发于远心部位和受压处,多伴有面色晦黯,头晕、烦闷、口干不欲饮、肢麻、舌暗淡或夹有瘀点、瘀斑,苔白或少,脉弦或涩。2.3 气血两虚证 中医学认为,气血互生,气虚可致血虚,血虚亦可致气虚。范瑞强等9认为本病因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久病多属虚证又以气血两虚多见。王热闹等10认为本病之所以缠绵难愈,气血虚弱是关键,一是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以常在劳累或汗出后风团加重,伴乏力多汗等症;二是血虚,营卫失和,营阴不得内守,卫气外泄,腠理失密,风邪乘虚外袭,所以多在午后或夜间起疹,可伴双目干涩、手足心热、肌肤干燥等症。临床上气虚与血虚互为影响,常常并存。症见患者平素体弱多病,失眠多梦,疲倦,乏力,面色苍白,疹块形小色淡,舌胖、质淡、有齿痕,脉细弱。3 脏腑辨证3.1 肺脾气虚,营卫不和 刘凤年等11认为,导致荨麻疹反复发作者正气不足,其根源是肺脾气虚。“肺主一身之表”,肺气虚则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水谷不得运化,湿邪内生,“湿性粘腻”,更致病邪难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缘,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足,营卫不合,外邪客于肌肤不能速去,日久则形成顽固性荨麻疹。蔡希12亦认为本病多由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所致,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去濡养是本病成为慢性的关键,故辨证应从脾肺入手。本证多见风团色淡红,常伴有乏力、气短、恶风、易感冒、纳呆、便塘等肺脾气虚的症状,舌淡白、苔腻,脉弦缓,若病情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可见口干不欲饮,苔腻等湿浊内停之候。3.2 肝肾不足,虚风内动 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瘾疹日久,或耗气伤阴血,或治疗用药不当,过于辛散疏风、清热利湿,以致耗伤阴血,损及肝肾,临床辨证当明察。陈达灿等13认为皮肤病虽多以皮肤病损为外在表现,但总有内在之因,脏腑气血变化之由,尤其顽固性皮肤病更与脏腑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多损及肝肾,临床辨证如能从肝肾入手,兼顾全身,治疗中恰当运用补肾法,往往使沉疴得愈。本证临床多见肤燥目眩,全身散布抓痕血痂,皮肤粗糙,面、颈、胸背可见多处疹块,皮疹骤起骤消,色呈淡红色,皮肤划痕征阳性,伴头痛、头晕,烦躁,舌红少苔,脉虚弦。3.3 胃肠湿热壅盛,熏蒸肌肤 罗崇谦等14认为本病除秉性不耐,外受风寒、风热之邪致病外,尚存在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热内生,熏蒸肌肤之证,在临床上不可忽视。本证临床多见皮疹反复发作,发疹时脘腹疼痛,拒按,或坐卧不安,进食不能,倦怠乏力,大便溏泻,间或便秘,可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4 脾肾不足,卫阳虚弱 张晓杰15通过分析得出本病辨证不可忽视体质因素,尤其是阳虚体质者,多以脾肾阳虚为主,常与气虚、血瘀、阴寒体质相兼。本证临床多表现为病程日久,风团色淡,多于晚间出现,平素形寒喜暖,四肢清冷,面色晦而无华,精神不振,冬天易生冻疮,小便清长,大便时稀;舌淡胖,苔白润,脉沉弱或沉迟无力。4 六经辨证 张学林16根据伤寒六经辨证要义将慢性荨麻疹辨证为以下六型:太阳表实而致疹、阳明燥热而致疹、少阳枢机不利而致疹、太阴湿困而致疹、少阴虚火火旺而致疹、厥阴寒热错杂而致疹,并分别给予新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汤合丹栀逍遥散、茵陈术附汤、黄连阿胶汤、乌梅汤等加减治疗而获效卓著。5 结语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疾病。其病因多端,病机变化复杂,因此临床辨证治疗也就增加了难度,且常出现多种证候相兼的情况。目前的文献研究多局限于疗效观察;有关单纯证型研究的文献十分有限;且临床资料样本偏小,很多缺乏对照及深入研究,以“多中心,大样本,盲法”的应用为特征的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尚未充分利用等,这些均有待进一步解决。文中总结出以上四种辨证方法下的常见证型,临床以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应用最为广泛。我们在临床应用时更应灵活参合,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不可拘泥于一种,方可取得满意疗效。参考文献:1郭田章,肖海云,张云松.500例荨麻疹的致病因素分析J.衡阳医学院学报,1995,23(3):181.2宋业强.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73例J.陕西中医,2000,21(7):30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