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防治办法综述.doc_第1页
小麦白粉病防治办法综述.doc_第2页
小麦白粉病防治办法综述.doc_第3页
小麦白粉病防治办法综述.doc_第4页
小麦白粉病防治办法综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综述作者: 指导老师:鲍永美摘要:小麦白粉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但是目前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故人工防治及其重要。目前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手段主要为使用化学药剂和培育抗性新品种,但两种方法各有其不足。本文对常用抗白粉病化学药剂的组成、使用,和现阶段已培育出的抗白粉病小麦品种及其具体的选育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两种防治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对未来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关键词:小麦;白粉病防治;化学药剂;抗病品种Summary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controlAuthor: Ting Zeng Instructor: Yong-mei Baosummary :Wheat powdery mildew is a threat to wheat produc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diseases. However, wheat varieties resistant to powdery mildew generally poor, so manual control and its importance. Currently used to control the main means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for the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cultiva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resistance, but both methods have their own inadequacies. In this pape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to commonly used chemical composition, use, and has been produced at this stage of the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and its selection methods are reviewed, and the two contro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finally to wheat powdery mildew control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spected.Key words: wheat; powdery mildew control; chemicals; resistant varieties小麦白粉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Erysiphe gramin/s D C f.sp. tritici Marchal(近年来被重新定名为Blumeria graminis D C f.sp.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重要病害【1】。过去主要发生在冷凉、潮湿、多雨地区。近些年来,随着矮杆、半矮杆品种的推广种植和栽培水平的提高,如密植、灌溉,特别是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等,其危害日益严重,在世界主要麦区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2】。在中国,小麦白粉病过去主要发生在云、贵、川及沿海等湿润多雨的地区,但近二十年来,由于栽培条件的改变和矮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其发生的范围和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据统计,1990年,全国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约1207万hrn2,占全国小麦总面积(3073万hm2)的39%,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4.38亿kg【3、4】。目前,小麦白粉病已成为威胁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常见病害之一【5】。当前采用的防治手法众多,总体上可以分成化学药剂防治法和培育抗性品种防治法两种。其中化学防治具有更普遍的应用,目前用于化学防治的药剂主要有不同剂量的三唑酮、禾果利、已唑醇、酮甲、烯唑醇、粉唑醇、戊唑醇等;而培育抗性品种则多为将黑麦、偃麦、簇毛麦等杂草体内的抗白粉病基因通过杂交育种、细胞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转移到小麦,并诱导其表达。1、利用化学药剂 目前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药剂防治成了控制病害的重要手段,广泛用于全世界,防治效果良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使用最广泛的就是三唑酮。但是自90年代初报道抗三唑酮菌株的产生以来,又出现了多种新的化学药剂。1.1 用15%三唑酮和12.5%禾果利防治小麦白粉病15%三唑酮每667m2用60100克防治小麦白粉病【6】13次,在病害发生较轻的年份均能达到防治的目的。一般30天防治效果在70.27%91.89%,12.5%禾果利每667m2用1020克防治小麦白粉病。30天防治效果为86.49%1 00%。15%三唑酮每667mz用药60克。12.5%禾果利每 667mz用药10克在小麦白粉病发生轻的年份.防治一次即能控制病害流行,发生重的年份需要防治几次合适,尚待试验。 1.2 用5%已唑醇悬浮剂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已唑醇为唑类杀菌剂,是留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和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治疗作用【7】。5%已唑醇悬浮剂10 g/667m 处理区的防效为77.8%,5%已唑醇悬浮剂20 g/667m 处理区的防效为80.1%,5%已唑醇悬浮剂30 g/667m 处理区的防效为80.3%,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到667m 处理区的防效为75.7%;5%烯肟菌胺乳55 g/667m 处理区的防效为75.5%。试验药剂5%已唑醇悬浮剂2030 g/667m处理区对小麦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小麦生长无不良反应5%已唑醇悬浮剂按2030 g/667m 均可有效的防治小麦白粉病,对小麦生长无不良反应,生产上可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常用药剂三唑酮、烯肟菌胺等交替 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1.3 用20%酮甲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白粉病20%酮甲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与用药量成正相关【8】,其900、1 200、 1 500 g/hm。处理第1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60.7,65.1 、66.5%;第2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64.O%、69.7 、73.1 ;第2次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61.2%、67.4 2,5、71.1 2,5,比对比药剂15 9,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分别高1.3、7.5、11.2个百分点,比7O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高9.1、15.3、19.04百分点。对比药剂15 9,6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的防效除第1次药后7 d时略高于2O 酮甲可湿性 粉剂900 g/hm。外,第2次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均低于2O%酮甲可湿性粉剂900 g/hm。,而7O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各次调查的防效均低于供试药剂各用量处理。经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防效进行统计分析,药后7 d、14 d和21 d时20%1.4 用5 烯唑醇教乳剂、25 腈菌唑乳油防治小麦白粉病20%酮甲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9】与用药量成正相关,以商品用量1 200-1 500 g/hm。时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比对比药剂好,且对作物安全,施药时选择无风早晨或傍晚进行。3.2 由于试验没有进行测产,因此对最佳用药量还需通过保产效果试验才能确定。同时该药剂对/J、麦条锈病的防效也需设置试验进行研究。1.5粉唑醇、戊唑醇防治小麦白粉病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 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70年代以来发 展较快的一类高效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及吸器的发育、菌丝和孢子的形成。史建荣等研究表明,三唑类杀菌剂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致使膜渗漏加剧,从而降低病原菌致病力【10】。12.5% 粉唑醇SC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随着单位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药后14 d,12.5%粉唑醇SC3个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可达71.8%以上,且最高剂量处理的防效明显高于25%3唑酮WP的150 a.i.g/ hm 处理的防效;药后30 d,防效可达97.6%以上,3个剂量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且与25%3唑酮WP的150 a.i.g/hm 处理的防效也无显著差异。25%戊唑醇EW、80%戊唑醇WP和12.5% .粉唑醇Sc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表明药后14 d,12.5%粉唑醇SC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3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70.7%、89.8%和90.5%,其中较高剂量两处理防效明显高于低剂量处理,且两处理的防效相当,并与25%三唑酮WP150 a.i.g/hm 处理的防效 无显著差异。药后30 d,I2.5%粉唑醇SC3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77.0%、88.3%和92.9%,低、中剂量处理低于25%三唑酮WP的150 a.i.g/hm 处理的防效;高剂量处理防效与25%三唑酮WP的150 a.i. hm 处理的防效相当,无显著差异。药后14、30 d,25%戊唑醇EW的120 a.i.g/ hm 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高于80%戊唑醇WP120 a.i.g/hm。处理;与12.5%粉唑醇SC两种较高剂量处理差异不显著;戊唑醇两种制剂120 a.i. hm 防效均低于25%三唑酮WP的150 a.i.g/ hm 处理。12.5%粉唑醇Sc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l4 d,12.5%粉唑醇SC3剂量处理防效和对照药剂防效相当,无显著差异。 1.6 用25%奥宁WP防治小麦白粉病25%奥宁可湿性粉剂是江苏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11】。用25%奥宁可湿性粉剂,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亩用25%奥宁可湿性粉剂l0、20、30g,l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g和空白对照,共5个处理,重复3 次。小麦品种为“扬麦158”。5月6日施药,每亩用药量均兑水40 ,对照区喷施相同量的清水。由于2005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特迟,试验田5月初见病,5月6日施药时小麦已进入灌浆初期,亩用25%奥宁可湿性粉剂l0、20、30g,药后3、7d两次田间观察,对小麦生长均无不良影响。药后7d调查,对照区上部2张功能叶平均病叶率54%,严重率6.18%;25%奥宁可湿性粉剂随用药量增加,防治效果明显提高,亩用l0、20、30g,防效依次为64.5%、73.8%和85.3%;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g的防效药后14d,因上部2张功能叶大多已发黄而未能进行第2次防效调查。25%奥宁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对小麦后期生长无不良影响,亩用2030g,防治效果可达73%85%,较现行药剂粉锈宁有明显优势。 1.7 用12.5%粉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12.5%粉唑醇用40、50、60 ml/667 nl ,施药后7 d调查,对小麦白粉病的防病效果分别为79.0%、86.2%、89.6%【12】,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极显著(F值=21.441 F。=6.991),不同剂量间的防病效果随用药量的 增加而显著提高,40 ml/667 m 的防病效果与对照三唑酮相近,无明显差异,50、60 ml/667 m的防病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三唑酮;施药后15 d 调查,粉唑醇三个剂量的防病效果分别上升到84.6%、91.2%、94.6%,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 极显著(F值=16.293Fo.0l=6.99),50 ml/667 m 的防病效果显著高于40 ml/667 m2的防效,与三唑酮相当,无显著差异,60 ml/667 m的防病效果极显著高于4o ml/667 m 及对照三唑酮的防效,显著高于50ml/667 m 的防病效果。粉唑醇、三唑酮各处理区小麦生长发育正常,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12.5%粉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有效控制了白粉病危害,在50 ml/667 m2剂量下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三唑酮每40 g/667 m2。粉唑醇各处理区小麦生长发育正常,无明显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好。 3)在小麦白粉病中等发生年份,用12.5%粉唑醇50 ml/667 m (ai:93.8 g/hm ),掌握在发病初期施药一次,即能控制其发生为害。 2、培育抗性品种自1930年澳大利亚学者Waterhouse首次报道小麦品种Thew携带1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以来,科学家们先后在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属中发现了多个抗性基因,迄今已在小麦基因组的41个基因位点鉴定了57个主效抗白粉病基因,其中包括22 个复等位基因(表1),并将一些有效抗病基因转育到生产品种中。如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育种单位大多采用来自黑麦血统的抗源,诸如“牛朱特”、“高加索”、“阿芙乐尔”和“洛夫林”等1B/1R易位或代换系的衍生种,其所含的抗白粉病基因多为Pm8。向小麦遗传背景引入抗白粉病基因选育抗白粉病小麦种质资源是进行小麦白粉病抗病育种重要的研究内容。将具有抗性的野生麦、或杂草的抗白粉病基因通过杂交或分子生物学手段移植到小麦中,使其也具有抗病性的手段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利用。2.1、将含有抗白粉病基因的黑麦染色体小片段转移到小麦使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栽培品种绵阳11的套袋自交的纯系作为受体与黑麦(Secale cereale L.)自交系R12杂交。小麦一黑麦单体附加系经过多代自交后得到含有黑麦染色质的稳定小麦品种【13】。从绵阳11纯系的6R单体附加系的自交后代中也能获得对白粉病免疫的小麦稳定株系96 II691.830.98。2.2、将中间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中间偃麦草是一种强冬性、长日照、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抗寒、耐旱、耐盐碱,也是小麦的三级基因源,具有抗小麦黄矮病、锈病、条斑病等多种抗性基因。 近来王黎明、李本、李萍、李兴锋、王洪刚在对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育性研究基础上,筛选出普通小麦烟农15作为与中间偃麦草的杂交亲本,直接运用杂交、回交、自交相结合的方法,从小麦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中筛选出异代换系SN 996221【14】。SN 996221农艺性状稳定,与烟农I5基本相似,但又有区别:SN 996221表现为长芒,紫叶鞘,具有腊质,于烟农I5,是一个高抗小麦白粉病的新种质材料。相关研究所初步鉴定SN 996221为一抗白粉病的异代换系,但在杂交育种中直接利用还存在困难。相信今后在对其白粉病抗性基因鉴定和遗传分析基础上,能加强其易位系的创制。 2.3、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人小麦簇毛麦(2n=14VV)是小麦的近缘野生植物,对小麦白粉病和三锈免疫。以小簇麦及后代材料为抗源,采用杂交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人小麦,选育出具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新种质和新品种【15】。选用山西中部地区推广的高产品种、产量潜力大的优良品系及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的高代材料作为杂交亲本,以八倍体小簇麦为抗源,小麦亲本为父本组配组合。杂种后代材料从子二代开始选择,把抗白粉病作为主要性状来选择,选择抗白粉病材料,对感病 材料全部淘汰。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创造出一批子粒饱满、农艺性状较好的抗白粉病新种质。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小簇V ,不但高抗白粉病、锈病和黑穗病,而且产量高,综合性状好。2.4、推广具有抗性的地方小麦品种小麦地方品种游白兰、红卷芒、小白冬麦、白蚰蜒条、笨三月黄、蚂蚱麦等一些珍贵的品种对小麦白粉病表现高抗或免疫,而且与已知的非中国地方品种的抗病基因不同【16】。采用常规的杂交方法获得Chancellor与蚂蚱麦正反交的F 、Fz代,F 1代全部表现为感病,F2 代出现表现抗病,培育出纯种抗白粉病小麦。3、 两种防治方法的对比从最初的白粉病防治到目前,化学防治方法一直是最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是这种手法在大面积的应用上有一定的困难,不仅会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再者,小麦白粉病的专性寄生菌Blumeria graminis D C f.sp.tritici在长时间的药剂选择下已发生变异,其抗药性增强,这就使得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减弱,因此得不断寻求新的药剂来应对这些变异。而培育具有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不仅能够在大面积范围内栽种,降低人力、物力上的投入,还不会引起生态环境上的问题,降低环境成本。但是,这种方式技术要求高,早期投入大,而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多,毒性基因变异快,一旦产生新的毒性小种或小种种群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小麦白粉病的大面积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我国将自黑麦血统的抗源,诸如“牛朱特”、“高加索”、“阿芙乐尔”和“洛夫林”等育成的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而导致Pm8的致病小种毒力频率迅速上升,引起我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抗性普遍下降,由此可见生产品种一般应用35年即丧失抗性。但是在防治该病的众多方案中,利用携带抗病基因育种材料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仍然是目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最为有发展前景的途径。4、 展望在小麦抗白粉病防治上,化学试剂始终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高能效、低污染的新的药剂也将随之产生,使得未来小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更加安全可靠;当下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不断培育出新的白粉病抗性品种。基因防治作为防治小麦白粉病最为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更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型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法,因其高效、环保的优点也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参考文献【1】庄巧生.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69477 【2】Bennett FGA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in wheat:a review ofits use in agriculture and breeding programes,Plant pathol,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