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大纲30年代文学思潮(19281937)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一)特点: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学理流脉。(上承五四人文思潮余绪)(二)体现:1、创作实绩中的辉煌的体现。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矛盾等诸小说家以及林语堂、何其芳、戴望舒、卞之琳、丁玲(早期)、新感觉派等各种文体创作实绩的鲜活体现2、对人的文学的理论探究深化中演进。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如:朱光潜的谈美、文艺心理学,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等。一、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2、左联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3、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4、左联逐渐摆脱了革命文学初期普遍存在的幼稚病,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30年代小说一、30年代小说概述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已基本成型,虽受战争的打击一度消沉,但40年代经过调整后,很快便又重新繁荣,这个时期长篇小说的成就便是一个明证: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憩园、寒夜,沙汀的淘金记,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长河,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冯至的伍子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爱玲的金锁记,徐訏的风萧萧,钱钟书的围城,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它们成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二、丁玲综观丁玲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她在现代文学史中无疑是有独特贡献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的特色鲜明而有个性,主要有两点:1、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2、丁玲小说创作艺术的创新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丁玲善于写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长于透视性格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和讲求写作笔触细腻,这在女性作家中更显其艺术的独特。 三、新感觉派小说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杜衡、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他们当中写小说的一群,被称作“新感觉派”。 四、老舍的小说创作老舍一生共创作14部长篇小说,70多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1部4000行长诗,近300首短诗,20部译作以及部分评论文字,合计800多万字。老舍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他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筑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一)中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二)短篇集: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微神集火车集贫血老舍幽默诗文集等(三)剧本: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龙须沟茶馆等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揭开了底层市民社会的帷幕,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命运。 ()精彩的心理描写,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五、茅盾的小说创作 茅盾史诗式的文体的特征有以下一些表现:1、它宣告了中国小说文体上的革命,这就是从以情节为主的“戏剧”方法变革为一种以性格为主的“心理分析”方法,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茅盾人物刻划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茅盾创造最为成功的是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2、作为表现伟大社会矛盾的新文体,茅盾的小说较之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大大扩充了容量和密度。 3.茅盾采用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的叙述方法,有助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精神世界。4、茅盾在创造他独特的小说文体风格时,对文学语言进行了高度提炼和加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大大丰富了现代文学语汇。 六、巴金的小说创作(一)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巴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除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和秋外,还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火三部曲(即抗战三部曲)、寒夜,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等。 (二) 巴金在解放前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有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沉落集、神鬼人、发的故事、长生塔、还魂草、小人小事等 13个集子。 七、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因为沈从文的创作并非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社会,而是从改造民族的角度寄托他的文学理想。 正是那种向善向美的文学理想,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丑陋特别敏感,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过于沉重的题旨主要作品有:山鬼呆官日记神巫之恋虎雏边城记丁玲八骏图阿金长河等。八、边城关于边城的主题,李健吾认为,它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又说它是“一首诗,一首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30年代新诗一、30年代新诗概述30年代,诗歌潮流呈现两种趋向,即:“向内转”(回到自身)与“向外转”(面向社会),正如卞之琳所说,这时期的诗人,“面对着狰狞的现实,投入积极斗争,使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功夫作艺术上的考虑;而回避现实,使他们中其余人在讲求艺术中寻找到了出路”。二、 戴望舒、卞之琳戴望舒被称为体现了“新诗的第二次整合”。是现代诗派的代表性作家,成名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集望舒草、我底记忆 等。“卞之琳既吸收了从法国象征派到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又将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创造性融会于一身,独辟蹊径,凝成了自己独特的是的结晶。”30年代戏剧一、30年代戏剧概述(一)戏剧大众化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2、共产党领导地区的“红色戏剧”3、国防戏剧4、熊佛西主持下的“农民戏剧实验”(二)几个重要的戏剧作家:洪琛、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三)戏剧的职业化二、曹禺1、曹禺始终以诗人般的热情拥抱现实,追求着诗与戏剧的融合。 2、曹禺的剧作总是带着理想的情愫去观察现实描写现实。 3、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的最主要的艺术重心,还在于倾力塑造典型形象,特别是把探索人的灵魂、刻画人的灵魂放在首位,力求写出人物心灵的诗。 话剧:雷雨、日出等。40年代文学思潮(19371949)一、 国统区文学思潮1抗战初期(193777193810)整个基调表现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文学创作有了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表现民族解放战争中新人的诞生,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与形成。 报告文学与通讯成了最热门的体裁;诗歌朝广场艺术发展;大众化小型轻便文艺形式唱了主角。相持阶段(1938.101944.9.) 文学的爱国主义主题向纵深开拓,题材向立体扩展。 面对现实:揭露黑暗势力,解剖民族痼疾; 面向历史:发掘民族美德,总结历史教训:郭沫若的屈原等;探讨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舍的四世同堂、曹禺的北京人等;面向自己:探讨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如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艾青的火把等;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就是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这与当时普遍追求“史诗格调”的倾向有关。 抗战后期与解放战争时期(19449.1949.9)国统区掀起民主运动的热潮。文学的主题与题材沿着前一时期的开拓继续发展。而更集中在:对黑暗的诅咒一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 这个时期突出的现象是:讽刺暴露性喜剧增多,如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陈白尘的乱世男女、升官图、宋之的的群猴。其它体裁如小说中的围城、八十一梦;诗歌中的马凡陀山歌等。二、 解放区文学思潮芦沟桥事变后,许多作家从上海、北平等地来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与当地的文艺工作者相结合,使延安及各民主根据地的文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解放区文学有着鲜明的特点: 对新制度的赞美及对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普通农民、士兵和干部成了作品中重点表现的对象,“新人”成了文学的主角。这是文学史上独有的。 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求。解放区读者的主体是农民,就不能不考虑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于是一些新的文体便形成了,如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等等。三、沦陷区文学由于日伪统治的文化政策是要禁绝一切“激发民族意识对立”的作品,沦陷区作家“言”与“不言”都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艰苦挣扎,于是沦陷区文学便出现了以下三种现象: “乡土文学” 新市民文学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立中趋向融合。40年代小说一、40年代小说概述随着抗战的爆发,以民族解放为核心的战争文化取代或溶解了五四以来的启蒙文化:二、围城围城所描写的就是抗战初期(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九年)一群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它以留学生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沉浮变迁,把这群有学问的人的空虚无聊、自私怯懦、虚伪狡诈的种种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因而被人称之为“新儒林外史”。 三、张爱玲(一)雅俗共存的“新小说”:张爱玲在上海和香港接受了现代历史观念和文化观念,接受了西方小说的影响,但在小说中却用改造过的言情小说体式来表达,于是便创造出一种熔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的、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化。张爱玲的新小说又被称之为“新鸳蝴体小说”、“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等。表现出一种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 (二)张爱玲的主要作品:处女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成名作倾城之恋;代表作金锁记。 关于金锁记七巧因出身微贱,嫁给性无能的残废丈夫,用自己的青春,作受尽大家庭各房的欺辱,换取了一面沉重的金锁;金钱压制了情爱,其结果是七巧对小叔姜季泽的畸形爱欲被泯灭之后,她成了一个疯狂报复的女人,别人毁了她的一生,她怪戾地毁坏了自己儿女的一生。(三)张爱玲小说的先锋性与通俗性: 先锋性对女性的解剖和都市发现,都相当具有现代性。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地富有照映心理的功能,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象的丰富而深远(如“月亮”等意象)。 通俗性小说的故事构造,人物设置,又是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的,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 (四)张爱玲小说的历史地位: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在40年代的一次飞跃。它使中国现代小说有了贴近新市民的文本,这文本既是通俗的,又是先锋的;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是中国文化调教出来足以面对世界的新文本。四、现代通述小说概述1、抗战时期,三地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因而三地的文化和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三地在文学上仍有一些共同的特点:2、新文学的通俗化提上了日程,党派性强烈的激理的文学被爱国的、统一战线的抗战文学所代替。在这一时代,五四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完全定型,失去了它昔日的先锋光芒,通俗小说大量采用变得常规化的现实主义写法后,大面积的雅俗对立就成为不可能的了。 3、在通俗文学一面,它往雅的方向移动,主要是加强了文学的现实性批判,加强了历史的、文化的探索精神。而在纯文学一面,除了按文学审美陌生化及文学自律性的规例不断向前外,也开始设法与通俗文学争取广大读者。(一)社会言情小说。如:张恨水、刘云若、周瘦鹃、予且(二)武侠通俗小说(三)侦探小说五、张恨水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六、赵树理、孙犁赵树理(19061970)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土生土长的作家,有地道的农民气质。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无论从五四以来就在探讨的大众化课题,还是从解放区文学与当代的历史关联来看,他的出现都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一)赵树理与他所描写的对象在思想感情上能融为一体。(二)他们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创作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纪录。(三)局限与不足:与西方文学相对隔绝;文化修养不足;视野狭窄。孙犁与赵树理:着重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孙犁则着重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赵树理小说充溢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孙犁则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描写,带有浪漫主义气质。 代表作荷花淀等:表现了年轻的女性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的高尚情操和刚毅的性格,通讯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这是孙犁独特的人物体系。 (四)孙犁小说的艺术特征()不以情节取胜:常常没有完整的情节,只是一连串生活画面,用一种思想或一组细节串通起来。()散文式结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情景交融的诗的手法;()语言的艺术美: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直率与含蓄、清淡与浓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 40年代新诗一、40年代新诗概述代表20世纪40年代新诗歌发展水平的是七月派和九叶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他们的创作趋向现实主义,追求诗歌的政治性和战斗性,从时代变革潮流中吸取诗情,同时注入诗人的个性。这一流派的作品选集有白色花。 “九叶派”是20世纪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诗人群,代表人物是辛笛、穆旦、郑敏等9人。80年代出版了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二、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影响 艾青是一个在中国新诗史具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最有影响的“七月诗派”称艾青为他们的精神领袖。他们一再申明:“他们大多数人是在艾青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显然受到艾青的影响。这都说明艾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作用。 (二)艾青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 艾青的大堰河发表后不久即被译为日文,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西日俄罗波捷匈保等十多个国家。这表明中国新诗已成为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艾青诗歌的历史“综合” 艾青的诗,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们“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并扬弃其“幼稚的叫喊”,批判地吸取了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索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三、九叶诗派(一)关于“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人。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七月诗派的诗歌主张1继承中国诗歌会派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2纠正中国诗歌会派的诗歌观,主张正视现实,但反对对生活“追随的态度”和“卖笑的态度”。40年代戏剧、散文一、40年代戏剧概述(一)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二)40年代剧作家及作品1、现实剧:夏衍 上海屋檐下 等2、历史剧:郭沫若 棠棣之花等二、夏衍夏衍的剧本有:都会的一角、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一年间、水乡吟、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夏衍话剧的主要特点: 1、以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创作对象和题材。 2、单纯而集中的剧情,匀称平实而严谨的结构,冲淡而深远的意境,是夏衍独具的戏剧艺术品格。 3、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着意依赖或构造强烈的外部冲突,这是夏衍戏剧创作又一鲜明特色。 三、40年代散文概述(一)报告文学和杂文的兴盛:报告文学集,如碧野的太行山边、北方的原野等。萧乾的见闻、人生采访等。(二)40年代杂文特点:1、杂文创作向全国扩展。2、作者队伍迅速壮大。3、杂文数量迅速增加。4、风格流派趋于多样化。后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既然是经典,那么就应该是很能够激发读者的,而我们所学习的就是,被传说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经典,现在看来,竟是很老了,有些甚至看不太懂的。所以好些篇目就被遗弃在书丛中,甚至懒得看书的题目,我们要读的就是那些,相对而言,比较出彩的人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郴州橡胶支座施工方案
- JWM系列升降机壳体动力学探索多体动力学
- 施姓氏起源课件
- 2025年新西兰寄宿家庭生活内容及合同条款
- 2025年住宅式公寓买卖的合同样本
- 2025销售代表试用期合同
- 家具配件厂交接班确认内容管理办法
- 中小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细则
- 作风建设专题会会议记录范文
- 2025年电站站长笔试题目及答案
- 团校考试试题及答案浙江
- 2025-2026学年湘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08)
- 市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大型电脑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4年秦皇岛市市直机关遴选考试真题
- 2025年贵州省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 高压供电设备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答辩备考试题及答案(50题)
- 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汽车驾驶员高级、技师》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重庆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真题解读答案讲解(课件)
- 烟酒店经营许可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