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2007、2008年江门市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材料的公示2009年10月 16日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通知(粤办发20079号)精神及关于印发的通知(粤府教督200837号)的要求,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将于今年11月下旬组织考核组对我市市委书记、市长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2007和2008年依法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现将拟上报省的有关自查材料(见附件)予以公示。公示期从即日起一周内如有异议,请用真实身份致电(或传真)07503503941,来信请寄:江门市环市三路20号江门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邮编:529000),个人来电、来件请附联系方式,单位来件请加盖公章,否则,不予受理。附件:1、江门市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报告2、江门市委书记陈继兴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述职报告3、江门市委书记陈继兴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评说明4、江门市市长王南健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述职报告5、江门市市长王南健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评说明6、江门市副市长李崴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述职报告7、江门市副市长李崴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评说明江门市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 责任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九年十月十六日附件12007-2008年度江门市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的自查报告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通知(粤办发20079号)和关于印发的通知(粤府教督200837号)等文件精神。我市于4月底完成了对所辖三区四市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的考核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珠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市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指标,我市就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概况江门市地处珠三角西岸,是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城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和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面积9541平方公里,总人口413万。江门市是全国著名侨乡,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380多万人,遍布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2008年,全市GDP实现1280.6亿元,增长1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长期以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截止2008年底,全市普通中小学校共有818所,其中小学573 所,在校学生33.99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校192所,在校学生19.39万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2%;普通高(完)中53所,在校学生81779人;中等职业学校36所(技工学校5所),在校学生71600人;特殊学校4所,在校学生600多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99.95%,小学教师大专率84.94%;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7.32%,本科率63.6%;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5.83%, 1.41%的教师取得了研究生学历(学位),有1231名教师在读研究生课程,其中323名教师已顺利结业。我市基础教育呈现健康、持续、优质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二、基础教育工作及成效(一)强化领导,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1、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执政理念。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坚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一直以来努力克服弱财政办大教育的重重困难,推动我市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2006年,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市、民资外资富市、科教立市、环境优市、和谐兴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确立“科教立市”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我市在2009年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市,并将其列入广东省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门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江府200671号),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主要考核目标,纳入市政府每年督办项目。在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全市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崇教为乐”的教育创强大环境。2、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市委、市政府认真履行基础教育职责,每年召开两次以上教育专题会议,重点解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不遗余力地推进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市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教育的领导经常深入教育第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市委、市政府提出解决“五难”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解决“读书难”,切实把教育作为为市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不断推进我市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充分发挥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的督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收费管理和“一费制”以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县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有效保障教师工资依时足额发放,逐年提高了教师收入和福利待遇,加快了教师收入水平“两相当”的实施步伐。二是高水平高质量“普九”,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我市1991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改薄建规”工程、山区老区小学改造工程、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程、扶困助学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五项工程”、特色学校建设工程、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初中质量年工程、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平安校园建设工程和教育行风建设工程等教育重大举措,致力于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目前,全市765所义务教育学校中,达到省、市、县一级标准的学校共409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53.5%。省、市、县一级标准的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占总数的70.5%,省、市、县一级标准的初中在校学生人数占总数的81.6%。全市优质学校总数和优质学位总数在全省地级市中均名列前茅。2008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2%;小学辍学率0.001%,初中辍学率0.54%,幼儿入园率89%。义务教育步入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轨道。三是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08年1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会议,大力推进和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建立“9+3”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联盟,逐步创新完善全市高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对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监控。进一步完善我市普通高中学生从高一至高三的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和江门市普通高中高考模拟考试体系,促进我市普通高中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市已建成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9所,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2所、省一级普通高中20所、市一级普通高中16所,市一级以上优质高中占82.5%。2008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比2007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2008年我市高考本、专科入围人数达20107人,首次突破2万人大关,比2007年增加1591人。本科入围率比全省高出1.11个百分点。市直、蓬江、江海、鹤山等的本科入围人数继续保持上升势头。江门一中、新会一中的本科入围人数均超过800人,江门一中、鹤山一中本科入围率均达到75%以上,高考成绩得到显著提高。我市中职学校整体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2所(其中技工学校2所),省级重点学校3所,市级重点学校5所; 广东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点学校1所;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任务学校2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7个,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13个;全国重点建设专业1个,全国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5所学校顺利完成了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复评工作,1所学校顺利完成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审工作,1所学校顺利通过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复评。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7571人(其中技工学校5287人,联办学校967人)。全市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达11所。2007年6月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学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技能竞赛,荣获电子电工技术专业竞赛个人一等奖;2008年10月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荣获数控车工第八名;2008年我市师生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1人获全省第一名,1人获全省第三名,1名教师获全省第二名,其中1名学生和1名教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总决赛,这是广东省教育系统中职组唯一获得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选手。四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082012年),着力抓好教师继续教育,一手抓学历达标,一手抓能力提高。通过“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的培训,各级各类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各级各类教师任职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队伍在职教育。2008年我市有10678位学科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两年来完成全员培训59.2%,培训人数居全省前列。建立行之有效的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每年由各市、区教育部门统筹组织辖区内中小学“校对校”交流,开展“手拉手”、“挂钩结对”活动,有计划安排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组织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实习,通过“支教带教”、“送教下乡”,上示范课、公开课、开设讲座、开发优秀示范课件等形式,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将城镇优秀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全市共116所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结队帮扶,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大力实施“教师素质年”工程。积极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选拔培养各类教育人才,加快骨干教师培养,优化教师队伍。2008年我市开展了江门市基教系统首批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评出首批名校长8人、名教师16人、学科带头人27名。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近两年,我市各市、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积极贯彻执行省教育厅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完成我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情况登记并汇总上报,努力提高我市农村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建立考核制度,落实政府责任,积极有效解决代课教师问题。2006年以来,我市每年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竞争上岗及考试考核等办法,把素质好,能力强,符合教师条件的代课教师分批转为公办教师,清退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全市代课教师人数从2735人逐年减少到2008年的1427人。2008年9月,我市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把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工作纳入政府督办事项,迅速组织市编办、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开展全市性的调查和核定工作。10月下旬,王南健市长亲自召开全市市区长座谈会,部署我市实施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两相当”工作和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工作。12月底,市政府印发了江门市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江府办2008118号),率先在全省完成第一阶段工作。2009年3月,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市编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监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审计局等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开展工作。把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纳入江门市惠民“新十条”实施方案(江委办200930号),对各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考核,落实一把手问责制。2009年57月,王南健市长和李崴副市长先后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市区长座谈会,总结分析各市、区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并进一步明确要求台山、开平和鹤山等三市在2009年10月底前,恩平市提前在2010年上半年前完成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积极推进“代转公”考试工作,代课教师问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至2009年9月10日,全市已组织5次共741人参加专场“代转公”考试,已有397人转为公办教师,有41人转岗录用,辞退180人。目前,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和鹤山市已妥善解决了代课教师问题,全市余下的共809名代课教师,将在第二期“代转公”考试中招录或转岗等方式彻底解决。五是大力推进初中质量建设工程。我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加强学校课程管理。突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把转化待进生工作成效纳入学校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初中教育质量。2007年召开了全市普通初中教学质量工程总结表彰大会,建立初中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和初中教学质量定期分析例会制度。2008年启动初中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编制出台江门市初中教学水平评估方案,建立起以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内容为主要评估体系,以听、查、问、访、谈等为主要方式,形成学校自评全面采集信息互动交流评估反馈为主要流程的评估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初中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2008年完成了对鹤山古劳中学、开平港口中学、台山学业中学、江门实验中学等四所学校的试点评估工作。2009年,我市初中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全面铺开。自2004年启动初中质量工程以来,全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和2008年我市中考各科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指标连续两年攀升,近年来我市高考均取得大面积丰收,充分显示我市初中质量建设的成果。六是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和安全教育。重视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继续深入推进我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并全面启动了学生冬季长跑活动。成功举办了2008江门市中小学“迎北京奥运,做阳光少年”体育特色项目展演赛以及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效果明显。在2008年8月举行的全省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团体总分第六名的优异成绩,江门市代表团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11月组织代表队参加2008年全省中学生定向运动锦标赛,分获个人比赛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八名的好成绩。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控、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控制了2008年春季我国暴发的流感疫情和手足口病疫情的蔓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各类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学校安全演练。结合2008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年”的活动,加强对校园设施、教育教学管理和校园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的整治。加大力度,强化对师生安全意识及防护能力的教育和培养。2008年,我市共创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10所,市级安全文明校园20所。七是加强教育行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和开展以“三创新三推进” 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满意年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干净干事、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进一步规范和治理教育收费,大力实施“阳光收费”工程。市成立由17个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江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专责小组,共同治理、维护校园及周边秩序,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八是规范幼儿教育管理。2003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和,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373号)文件精神,加强落实“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近两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规范幼儿教育管理。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08年,全市共有在园(班)幼儿109319人,适龄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9%。 3、全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宏伟目标,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提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并把2009年“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市”写入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两年多来,全市以创建“群众认可”的教育强市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树立基础教育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教育创强责任机制、保障机制和督查机制。2008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会议”,分管副市长与各市、区政府签定了创强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创强的目标和任务,并列入市政府督办项目。2008年12月又专门召开了加快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育创强问题并部署下阶段工作。各市、区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拓宽筹资渠道,形成以政府为主体,教育部门负责牵头,各职能部门响应联动,各镇(街道)积极行动,干部群众热情参与的教育创强的组织系统。全市上下积极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危改薄、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校规范化优质化建设、教育质量年建设和义务教育学校五项工程建设等多项教育建设工程,大力改善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创建实效,让广大百姓真正享受到教育创强所带来的实惠。2007年我市共建成教育强镇11个,2008年共建成教育强镇10个,教育强区2个。目前我市已拥有3个广东省教育强区,28个广东省教育强镇。(二)加大投入,保障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及各市、区努力克服财政困难,迎难而上,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预算、拓宽经费来源,千方百计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力保“三保”(保工资、保运作、保发展)。2007、2008年度我市的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均比上年增长。义务教育经费均超过预算水平。2008年预算内教育拨款比2007年增长22.5%。新增教育经费实行向农村倾斜,2007年我市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幅达到44.07%,初中增幅达到25.79%。各级政府逐年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逐步建立教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市直、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和鹤山市等已解决教师的住房公积金问题。1、实现“两个逐年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2007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170347万元,占生产总值的1.54%,比2006年提高了0.25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208717万元,占生产总值的1.63%,比2007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预算决算中逐年提高,2007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17034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2.3%,比2006年提高了2.98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20871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2.54%,比2007年提高了0.24个百分点。2、实现“三个增长”。全市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07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39.1%,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4.2%高出14.9个百分点。2008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22.5%,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7.2%高出5.3个百分点。全市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2006年全市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3780元,2007年4519元,2008年5142元。全市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2006年全市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小学790.95元,初中1486.43(1488.54)元,高中2796.5元;2007年全市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小学838.10元,初中1488.54元,高中3158.27元;2008年全市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小学939.52元,初中1539.66元,高中3587.39元。3、实行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一是财政核拨,职业中学与其他中小学校一样,由财政全额拨款;二是财政核补,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校由财政定额补助一定经费,其余由学校自筹。4、依法依规征收使用教育费附加。2008年全市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入库数17040万元,全部用于教育发展。其中市本级征收入库数为3254万元,用于职业技术教育支出为1229万元,占38%。5、我市四市三区没有发现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现象。2008年鹤山市被省授予“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县”称号。(三)加快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1、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一是加大改危改薄力度。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生活设施改造工程、义务教育“五”班额工程、农村中小学“新装备”工程、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和“强师兴教”工程等“五项工程”的实施,建立和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大危房校舍的改造力度,全市共投入基建资金17098.7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321749平方米,布局调整89856平方米,改危改薄33578平方米,生活设施改造100981平方米。截止到2007年9月底,全市拆除C、D级危房92幢,完成100%,全市新建校舍49幢,完成维修校舍47幢。二是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十五”期间,我市已通过撤、并、扩等措施,共撤并了中小学校405所。2007年至2008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校103所,全市小学校均规模上升到488人,初中校均在校生规模上升到1009人。其中鹤山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抓得早,力度大,效果好,目前保留77所中小学校,基本形成了“高(职)中相对集中城区,初中一镇一校,小学规模布局适中”的合理布局。三是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快。2008年出台关于加快江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意见(江教发200912号),按照“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硬件从实,软件从严;注重内涵,加强管理”的原则,实行一校一案,大力推进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五项工程”、优质学校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初中质量建设工程等,切实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到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将达到100%,其中蓬江、江海、新会、鹤山和开平等五个市(区)2009年底前全部完成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验收认定工作,台山和恩平两市在2010年底前全部完成。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向农村推进。20072008年全市共投入7500多万元主要用于农村信息化教学装备建设。目前我市中小学校有校园网348套,计算机室880间、综合电教室785间、学科电教室1752间、视听阅览室100间、软件制作室140间、电子白板116块、计算机63618台,生机比约为11:1。我市积极完善“基础教育信息网”的软硬件建设,大力推进“远程互动协同教学模式”,实现城乡、优质与薄弱学校之间资源共享,进一步促进了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全市中小学已基本实现“校校通”,镇以上中心小学已通过专线接入江门市基础教育信息网,大大提高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能力。2008年投入近150万元增加信息中心硬件设备及教学资源库和应用系统,大大提高了网络运行的速度和安全性,更好地为全市城乡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全市中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级起全部开设英语课。2008年5月,我市作为观摩现场承办了全省中小学“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第一阶段总结表彰暨第二阶段启动仪式,我市率先在全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远程协同互动教学”,建立同城互动和异地互动协同教学点,有效地破解了城乡之间、优质与薄弱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及均衡发展的难题,这一创新模式得到省教育厅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市教育局被省教育厅授予“优秀组织奖”。2、全面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我市制定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江教计200638号),2007年秋季我市免收书杂费的学生有326271人,其中小学生197131人,初中生129140人。补助金额10958.2万元,其中杂费8810.3万元,书费2147.9万元。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我市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春季学期,我市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共有473882人,享受资金16560.9万元。秋季学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共有449900人,享受资金16019.9 万元。有效保障了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二是建立了城乡扶贫体系。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持困难群众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2002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的通知(江办发20027号),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大力度解决我市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难问题。(1)坚持执行对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家庭子女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的政策,建立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制度。2007年减免困难学生课本费共79.96万元,补助贫困家庭子女生活费285.56万元。2008年补助贫困家庭子女生活费523.5万元。(2)坚持执行城镇持低收入家庭证和特殊困难家庭证子女基础教育阶段减免书杂费政策。(3)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扶持。2005年1月,印发关于资助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学生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江委办200510号),对城乡家庭困难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实行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2008年8月,印发的通知(江委办200864号)文件,进一步加大对普通高中在校生的资助力度。(4)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捐资扶助困难学生读书。市通过多种形式发动海内外热心人士、社团和单位捐资助学。我市积极参与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救灾工作,研究来自灾区的学生转学就读问题,切实解决灾区人民的困难,协助五邑碧桂园做好接收汶川县桑坪中学到五邑碧桂园学校异地复学的工作。三是努力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制定江门市关于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若干意见(江教发200858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江门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保障流动人口(或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2008年全市外来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达10.48万人。3、推进“普、职”协调发展。一是高中阶段教育逐步优化扩容。2007年,我市印发了江门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20082011年),进一步明确今后4年内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共53所,在校生81779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36所(技工学校5所),在校生71600人。我市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集约优质协调发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中职教育办学和培养模式,探索中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子。如江门市第一职中、鹤山职中与广东雅图仕公司联合举办印刷专业。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与开平市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电子信息班等。2008年新招收退役士兵2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配合我市实施“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大力改革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力度,2008年共完成各类社会技能培训12559人次。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已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实现“零学费”接受职业教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家庭贫困学生816人(其中,智力扶贫716人,对口扶贫100人)。我市已有9所中等职业学校到阳江、河源、梅州等地广泛开展招生工作,2007年和2008年共招收外市学生4385人(其中外省897人)。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教育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取得显著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但在发展中仍存在薄弱环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平衡,农村教育相对薄弱;办学管理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教育的内涵建设还需加强;教师收入水平“两相当”要进一步加快落实。为此,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动江门教育加快迈向现代化。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附件22007-2008年度江门市市委书记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的述职报告作为江门市市委书记,我始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坚持以发展教育为己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率领市委班子切实履行领导和管理教育的责任,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有力地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现将个人履行2007至2008年基础教育工作责任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工作及成效(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教育优先发展。1、增强意识,牢固树立“科教兴市”、“强教惠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把教育纳入本市六大民生之首,作为江门后发争先,实现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的重点。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加快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市,是增强我市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侨乡要发展,我们一定要办好教育。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我市人口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把我市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市,为我市实现汪洋书记提出的“争先进位,化危为机,弯道超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因此,我始终把“教育优先”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着力创建省教育强市,有力地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教育优先,确立教育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在江门市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广东省教育强市”,把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立市”作为我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并作为市委、市政府今后5年每年的主要考核目标和党政主要领导任期内的重要职责,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委、市政府建立健全教育工作会议制度,专题研究教育现状、教育质量、教育规划等问题,及时作出教育决策并认真组织实施,着力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3、落实责任,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坚持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议教制度,坚持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教育制度,坚持组织市人大、市政协视察教育工作制度,发挥对地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的督导调控功能,加强对各级政府及其政府职能部门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有效监督。督促落实发展改革、教育、财政、编制、人事、建设、国土资源、公安和文广新等政府部门的职能与责任,形成强大的教育工作合力。教育发展努力实现“四大优先”:一是在制定市、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谋划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实施了江门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江府200671号);二是依法建立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三是优先满足学校布局调整时新建扩建学校校舍的教育用地指标,并落实优惠减免措施;四是在市人大会议的政府预算中优先落实教师待遇。制定出台了江门市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江府办2008118号)和江门市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方案(江府办2008119号),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实施“两相当”。市直教师从2006年起就达到了与公务员“两相当”的收入水平。(二)完善投入机制,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努力克服财政困难,深化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拓展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落实了教育事业投入“两个逐年提高”和“三个增长”。2007年和2008年我市认真制定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江教计200638号)和江门市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江教发20086号),确保教育经费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专项经费安排到位。各级政府2007年、2008年义务教育经费均超过预算水平。2007年全市农村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幅分别为44.07%、25.79%。2008年预算内教育拨款比2007年增长22.5%。新增教育经费实行向农村倾斜,落实“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建立市、县、镇三级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完善了教育经费公示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切实加强对教育经费管理,有效防止了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或挪用,确保教育资金到位及其使用效益。(三)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市把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快中小学规范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有力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城乡扶贫体系,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1、全力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校舍改造任务。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每季度向社会通报进度的监督机制。2007年全市共筹集资金5500多万元,拆除、加固、改造138幢危房校舍,新建校舍53幢,全面完成“改危”任务,为全市农村孩子创设安全、优质的学习环境。2、重点开展教育专项建设。近两年我市全力推进幼儿教育办园规范建设、义务教育办学特色建设、初中质量工程建设和强师兴教工程建设等多项工程,加快完善和整体优化教育结构,改善和提升全市教育综合实力。3、大力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实施关于加快江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意见(江教发200912号),以学校布局调整和“三室一场”建设为重点,有效整合盘活教育资源,规范办学标准,提高办学水平。目前,全市共撤并中小学674所。全市小学校均规模已上升到488人,初中校均在校生规模已上升到1009人,普通高中校均在校生规模已上升到1543人。4、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制定了江门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20082011年),优化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普通高中,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中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子,推进“普、职”协调发展。5、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两年来全市共投入七千多万元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加强了城乡校际合作互动和教学资源共享。200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远程互动协同教学模式”研究,并举办教学交流会,展示了多校协作远程教学模式,实现校际间远程教学、教研交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整体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出台了江门市直教育系统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方案、江门市市直中小学试行副校长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和江门市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江府办2008118号)等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教师任用新机制,教师人事管理做到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2007年,全市完成了教师的分流和合同签订工作,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公开竞争上岗,让一大批年青的教师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大大加强了基层学校的班子建设,促进了学校领导班子年轻化。人事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管理。积极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制定了江门市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江人发2009132号),建立了绩效工资制度和与聘任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高教师积极性、确保教师队伍稳定”的绩效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市通过把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纳入政府主要考核目标和列入江门市惠民“新十条”实施方案(江委办200930号)以及政府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建立起“代转公”工作的督办制度,落实各级政府的“代转公”责任,积极稳妥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和鹤山市已妥善解决了代课教师问题,全市余下的共809名代课教师,将在第二期“代转公”考试中招录或转岗等方式彻底解决。(五)重视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突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一是坚持德育为首,建立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形势分析研讨制度,强化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学科德育教学改革,重在学生品德修养。二是重视心里健康教育,建立“三预”工作机制,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重在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行为习惯。三是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加强综合实践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树立健康第一思想,重在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发展。四是建立规范化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中小学的常规管理、教学水平和办学行为等督导检查,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二、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我市近几年来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有赖于省委、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有赖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全市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所取得的成绩面前,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江门教育与全市广大人民的满意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我市教育投入仍显不足,仍要加大融资力度,拓宽渠道,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二是我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仍要加大力度;三是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仍要加快。今后我将继续带领市委、市政府班子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快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三、自评得分及自评等次对照珠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市市委书记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逐项进行自查自评,2007年自评得分为:1、领导与管理(35分)得分为34分;2、投入与保障(35分)得分为35分;3、改革与发展(30分)得分为27分。总得分96分,共扣4分。自评等次为优秀。2008年自评得分为:1、领导与管理(35分)得分为34分;2、投入与保障(35分)得分为33分;3、改革与发展(30分)得分为27分。总得分94分,共扣6分。自评等次为优秀。江门市市委书记 2009年10月16日附件32007-2008年度江门市市长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的述职报告两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的严格监督和市政府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下,我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忠实履行教育管理责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教育的宗旨,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使全市教育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的要求,现将两年来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责任情况报告如下:一、工作情况及成效(一)加大领导力度,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侨乡发展,教育优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确立了“科教立市”战略和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奋斗目标,把发展侨乡教育事业作为统筹社会各项事业的基础工作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两年来,我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人民满意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深刻认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教育发展规律,理清教育发展思路,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为抓手,以群众认可和满意为标尺,积极履行市长发展基础教育的工作职责。在全市教师节大会上,我提出,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优先发展战略,真正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学校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两年来,我先后多次主持召开教育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倾听师生的意见建议,帮助学校解决资金、校舍建设用地等实际困难,还亲自牵头督导解决教师待遇“两相当”和“代转公”等问题。同时,利用每季度一次市、区长座谈会和到市、区现场办公及调研检查工作的机会,把“教育创强”工作作为会议或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检查督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市制定出台了江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6-2010年)、江门市关于加快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同时,建立健全市长负总责,分管副市长具体抓,职能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心协力推动我市教育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二)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不是一句空话,我市在财政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坚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两个逐年提高”和“三个增长”,为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近两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意见(江府200711号)和江门市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江教发20086号),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级财政预算千方百计保障中小学“改薄建规”、农村税费改革、义务教育“五项工程”建设、CD级危房改造、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及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等教育专项发展建设和学校正常运作,并把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农村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足额按时拨付。新增教育经费和教育经费的二次分配实行向农村学校倾斜,优先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设施设备建设和布局调整资金,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市各级政府2007年、2008年义务教育经费均超过预算水平。2008年预算内教育拨款比2007年增长22.5%。2007年我市农村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幅分别为44.07%和25.79%。二是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水平。去年10月下旬,我主持召开全市市(区)长工作会议,部署全市实施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两相当”工作和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工作。12月底,市政府印发了江门市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江府办2008118号),率先在全省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之后我市又相继出台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两相当”实施方案、江门市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江人发2009132号),市直及各市、区教师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有6个市(区)增幅超过10%,最高的达29%。今年,我市把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纳入政府主要考核目标和督办工作任务,目前该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市已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记单词打卡活动方案策划
- 建筑防水套管加固方案设计
- 仿古木台阶栏杆施工方案
- 商业咨询公司项目方案
- 电商工作总结晚会
- 郑州齿轮传动方案咨询
- 酒店建筑防水补漏方案设计
- 咨询管理薪酬方案模板
- 药品安全培训情况报告课件
- 企业品质管理咨询方案
-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连续细致观察 准确生动表达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部编版】新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华成语千字文(打印稿)
- 水泥搅拌桩工程合同协议书
- JT-T-1130-2017桥梁支座灌胶材料
- (正式版)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
- 碳足迹核算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2024年中国人寿:养老险上海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
-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 企业安全培训课件-网络与信息安全
- 供应商罚款联络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