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服装设计要点 一个对排料没有经验的,要核算一件衣服的大概用料,最简单的折算平方的方法,这也是最常用的,这针对的是普通的上衣,具体如下:前身=(1/2胸围+1/2下摆)/2+前衣片的左右缝头*(前衣长+长下缝头)/面料门幅后身=(1/2胸围+1/2下摆)/2+后衣片的左右缝头*(后衣长+上下缝头)/面料门幅袖子=(袖肥+袖口)/2+每袖片左右缝头*(袖长+上下缝头)/面料门幅领子=(领长*领宽)/门幅挂面=挂面宽*挂面长/门幅单衣用料=(前衣二片+后身+二只袖子+二层领子+二根挂面)*1.03+损耗一般棉衣的用料比单衣多,要加制版的余份.这些只是个人的,只供参考.这个用料算的特别紧,损耗相对来说要加多一点上衣面子:胸围120CM -衣长+袖长+10CM+7CM(普通领) 上衣夹里: 衣长+50CM裤子:臀围120CM-裤长+10CM裤子:臀围120CM-3/2裤长裤长=内长+前浪=外长(注是否连腰)上衣:胸围120CM-若无叠门,仍可照衣长+袖长+10CM+7CM上衣:胸围120CM且有叠门-衣长*3 有人说我这是误导,我想申明一下,这只做为参考,具体的用料要排料师傅排,或是电脑排。 目前服装行业用料一般是板房或技术部根据人工或电脑排的麦架给出单件用量表。 计算方法:1、根据样板或衣片的平方面积计算。2、针织面料根据重量计算。3、可以运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进行排料得出。4、可以根据生产数量,用样板中间号码或最大与最小号样板排料得出。5、经验得出。人体座高与立裆深的关系 在制板过程中,对于立裆深的确定,最常用的公式H/41。也有使用TL/10+H/10+X的。这两公式对一些基本型的款式还可以应付。现在的裤装廓型变幻异常,同一裤长与不同的放松量组合成腰位不同的高低的款式。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以上公式,一些经验不够的朋友会出现立裆或深或浅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调整概念。下面将我对立裆深的确定原理介绍给大家。首先对人体进行测量,取得人体座高,再将座高分为四等份划线,由下至上的四分之一线为臀凸点,四分之三部位的中点为腹凸部点。再根据款式需要的腰位高低,在座高上减去一定的量,剩下的为立裆深,条见是臀凸点不能高于立裆深的二分之一;腹点最多高于腰头3cm.一 160/64A女 座高27.5腰 位 座高减去量 腰围加放量 裆底空隙量 臀围放松量 高 腰 0 02 +04 特 低 腰 11810 +0 4 低 腰 7.5 68 +0 4 正 腰 4 24 +04 正 腰 4 02 +12 10 二 170/74A男 座高27.5腰 位座高减去量 腰围加放量 裆底空隙量 臀围放松量 款型 特 低 腰 10 810 1+0 48贴体型 低 腰 6.5 68 1+048 贴体型 略 低 腰 5 461+00.5 812 合体型 正 腰 424 1+1 1216 较合体型 正 腰 4 24 1+2 16 宽松型 以上立裆深不含腰头宽,为一些基本款型的设计,特殊款型可根据其原理自由设计。裆底空隙量后面加的数值是在作图时另加的数。裆底间隙量为裤子穿在所设计的腰位处裆底部的空隙量,如果穿在所设计的腰位以下,裆底的间隙量就随之增大,(如男裤,掉裆就这原因)也有为达到着装效果故意穿在下面的。一、袖窿来源: 袖窿与人体臂根围相吻合,形状与尺寸来源离不开人体。在服装袖窿结构与形状的研究中,一是解剖人体,观察人体臂根围截面,能直观并且详细的了解到眩骨、三角肌、胸大肌、棘上肌、前后腋窝下脂肪层等内部关系。二是用蛇型尺在人体臂根围进行精确测量,在保证不变形的情况下,拓画在纸上,这样也能清楚的观察到外型轮廓线。同时,可以准确测量臂根围度尺寸,建立起袖窿结构的基础理论。有利于在各种款式服装变化中,推导出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 二、人体臂根围测量: 图中臂根截面形状是测量净胸围84cm的标准人体取得的。人体臂根围形状及尺寸近似整圆,直径在11.5cm左右,围度36cm,可从观察中得到,前袖山强弯曲,后袖山弱弯曲。因为前袖山由眩骨头形成,后袖山由三角肌形成。前后腋窝点成前略高、后略低的形状。 三、按人体臂根围推导公式: A、袖窿深推导:将测量得到的臂根围形状拓画在纸上,确定前胸宽与后背宽线。将肩峰点SP打开,将前袖山弧线拉成与前胸宽所形成的11度夹角,此时按水平线测出SP点移动为3cm,将此点作为有效袖窿深点加原来的直径长度。再加肩斜角度形成的数据4.5cm,可以得出11.534.519为前NP点至BL线距离。代入2B10可得到16.8cm再加2.2cm19cm,因此BL公式可得到2B102.2cm,B84cm,BL19cm(最小BL线深)。如果弹力面料可以负紧身,前胸宽可减小至2B10,BL线公式可不变。 B、前胸宽,后背宽公式推导:已知:B2龙门宽前胸宽后背宽。84211.5cm30.5,30.5215.25(平均分配)。按前胸后背差1cm,前胸宽等于15.250.514.7515cm;后背15.250.515.7516cm,代入1.5B10公式,胸84cm,1.5B1012.6cm。距15cm相差2.4cm,可采用2.5cm计算,即1.5B102.5cm。后背宽比前胸宽大1cm,可推导出公式为1.510B3.5cm。将36cmAH代入HB,约毛病地0.85HB。净胸围84cm,HB42cm,0.85HB4235.7cm36cm。内衣类可得出0.88HB,基础推算完全可得到0.85HB。 四、按不同款式服装确定BL线: 基本BL线公式推导,我们在人体上取得计算可简化为BL2B102cm。各类服装可加系数变化及放松量变化,每类服装袖窿应加深1.53cm,AH不小于5cm较科学。因为5cm除以2等于0.8cm是可以看成是另一类服装变化的。小于0.8cm可以认为是同一类款式放松量在做变化。 A.紧身类、无袖类、针织类:2B102x,x0 B.紧身适体类、唐装、旗袍类:2B102x,x11.5cm C.适体类、正装类:2B102cmx,x23cm D.较宽松类、衬衣、风衣、休闲类:2B102cmx,x35cm E.宽松类:风衣、大衣、茄克类:2B102cmx,x68cm 女装用公式“2B/10”来推算半胸宽、半背宽、袖窿深有明显的偏差。因为胸围每增减10厘米,上述部位即增减2厘米,明显地大于人体的增减比例。男装用该公式亦存在偏差,只是偏差的程度比女装小一些。讨论制板技术最主要的是:服装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及如何实现造型款式变化的效果等问题。 我国目前通行的制板技术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偏差较大,尤其是女装制板技术更为明显,如常见的1/6、1/5、2/10、以及所谓的纯百分比(真比例)法等等比例法,与人体重要控制部位(半胸宽、半背宽、袖窿深等部位)的增减比例相去甚远,而且没有科学的胸点定位方法,亦缺少科学的胸省量的增减比例,体型覆盖面很小,公式却很繁杂,对款式变化的束缚较大。 这些弊病给初学者入门设置了障碍,形成事实上的职业壁垒,这亦是许多老师傅坚持落后技术的原因之一。老师傅可以kao经验来修正上述弊病,而初学者要积累足够修正的经验需要很多年,不易动摇老师傅的职位,不幸的是企业和整个行业的进步因此受到阻滞。请看一看服装结构设计研究与案例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淘宝网、叮当网上书店都有,看后、实践后再交流,我的邮箱: 按新一代女装原型:原型的袖窿深用B/8+10.5控制深浅(从后领中向下量,B是人体胸围);合体、紧身有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直接按原型;合体、紧身无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可提高12厘米;合体、紧身春秋装、西服等加深12厘米;半宽松、宽松休闲装、茄克等加深28厘米(按设计视觉效果而定);以上是样衣板。推板时,无论样衣板袖窿深或深或浅,一律按B/8增减(即原型的增减比例);即胸围每档跳4厘米(合体、紧身),袖窿深相应跳0.5厘米;胸围每档跳6厘米(半宽松、宽松),袖窿深相应跳0.75厘米。袖山:合体、紧身的按AH/4+2.5(衬衫、连衣裙)、AH/3(春秋装、西服)定袖山高,可以按设计视觉效果微调加减0.51厘米;半宽松按AH/56、宽松按AH/810定袖山高。上述方法体型覆盖面较大,可以推79个(甚至更多个)规格不出现袖窿深超深、袖宽超宽现象。袖窿周长与袖山弧线也比较容易匹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裤子直裆的量法与算法 直裆是裤子横裆线以上的长度,它的长短在穿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裆太短会出现夹裆;直太长会发生落裆,妨碍人体的活动。它的长短直接影响裤子的穿着美观与人体的舒适度。掌握正确的侧量方法与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一、按人体量:坐着量,由腰部髋骨向上34CM量至凳面(包括腰头)如图11是比较常见的量法。本人介绍一种站着量直裆的方法,首先量出裤子的长度,然后减去裤子的内裆长见图12,在侧量中显得既快又准确,且十分方便。二、按成品量:a:从横裆缝量至脚口为下裆长,再将量得的裤长尺寸减去下裆长即为直裆尺寸b:从腰上口沿垂直量至横裆处(如图22)按公式算1.直裆的算法有臀围推算法:a直裆长为H4即0.5H2(不包括腰宽)b直裆长为1.510H10(不包括腰宽)c直裆长为210H6(不包括腰宽)2.裤长、臀围推算法:L10H106(不包括腰宽)四、人体测量与公式相结合:即从前腰节线通过裆底量至后腰节线称为统裆尺寸再根据公式:(统裆尺寸2CM)25,不包括腰宽尺寸。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领口改宽变窄为撇胸不知各位板师制板是先画前片还是先画后片,但国际通用是先画后片。因为相比较后片的变化要比前片小。以一个变化小的衣片为基础,更方便调节整体结构与平衡。当我们先确定了后领口宽后,作为女装来讲,前领口宽最好不要大过后领口宽。而且有些款式结构前领口宽还应该小一些。加宽或改窄前领口宽是和撇胸有直接关系的。做撇胸的方法有丙种:一种是先确定撇胸的大小,再画前领口宽。或是将纸样的前止口剪开,颈点随着移动(图一)。另一种方法是在颈点不动的情况下,以袖窿深线为基点,前止口腰节处向外放出l厘米,与基点向上至领口连一条直线(图二)。第一种方法是将前领口加宽、止口线加长了。这样做的结果是,驳口线会有浮起发空的感觉,前胸会很暴露,不符合女性审美。有时还会造成划口。当加宽前领口的同时,肩宽也要向外移动。如果不加大冲肩量,前宽也要受到影响。所以作为女装,开宽前领口是弊大于利。而第二种方法实际上是将前领口改窄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倒撇胸。这种方法适用于关门领以及无领结构的服装。这样做可以很好的控制前宽,前胸会很服帖。不会因为前宽过宽而造成前宽处出溜和视觉上显得臃肿。西服领的上衣前后领口宽一致就可以了。如果不是特殊的体型,前后腰节也保持一样,上平线在一条线上。作为男西装前领口可以适当开宽。可以加大冲肩量来控制前宽,这样肩部在视觉上得到了夸张,显得很魁梧,前撇胸的推门和归拢能使前胸更为饱满撇门量完善胸部造型胸省存在前衣片袖窿长之中,无论从立体或平面理解胸省。当把前衣片平铺在人体或人台上,在袖笼处始终有一定余量,这样会使前衣片袖笼比后衣片袖笼要短些。胸省的量大小是根据体型、胸高变化而变化。(胸高的变化是随着身高,乳房高低的变化而变化),为解决胸省的取值。在上装制板时,直接将胸省绘制在袖窿上,先在前袖窿弧线的中点处确定一点的a,并连接BP点,以BP点为圆点,以夹角12度,再连接b点绘制出前袖窿底部弧线。由于胸省从前侧缝中分离出来,只需运用转省的原理,就可以自由设计出多样的省来(如图)。从人体体型特征上可以看出,人体的胸高于颈根,从胸高至颈根处是一个倾斜的坡度,与垂直线有一个角度,一般为1216,把面料覆盖于人体胸部时,在领口前中心线部分就会出现多余的面料褶皱,将这部分面料剪去,前中心线处才会平服,这个剪去的量即为撇门量,所以说,撇门设计是合体款式设计的必要手段。撇门量与胸省的关系 撇门量是胸省的一部分被转移到前中线上,引起前中线增长,撇门量一般0515cm。撇门的工艺处理相当于隐形“缝省”将转移在前中线上的胸省量均匀烫缩、归拢,将撇门引起的门襟止口胖势推向BP点,塑造该处立体感,使门襟止口归复平直。(1)关门领,立领上衣较少应用撇胸法,即使应用撇胸量也较小,因为撇胸大了门襟止口不容易归推平直,在将止口归推平直后,要沿止口线上牵带收住胖势,或在归拢部分将挂面稍拉紧。(2)翻驳领上衣在将门襟止口推平归拢的同时翻驳线也随之被归短,隐形省量大的还要在翻折线中段E牵带,收住归缩量与胸部胖势量,门襟止口在归缩部位上牵带或将挂面稍拉紧。撇门工艺要求面料有良好归拨性能,如采用了化纤面料,本身面料就没有良好的归拨性能就会出现前止口外斜,领口后倾等弊病。撇门量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如果款式造型在肩部或领口设计有省的造型,且服装的整体感觉合体时,由于原有的胸省量全部转移为肩省或者领口省,这两个省位离前中线位置近,可以消除前中心线的不平服现象。不设计撇门。如果款式是宽松造型的话,由于整体造型属于宽松风格,不太讲究服装与人体的合体性,这类服装也就不需设计撇门。如果选用的面科带有明显的条纹的话,一般不设计撇门。(如设计撇门时会影响服装的外观)而采用在前身衣片的底摆增设起翘的方法,当前后衣片缝合后,前衣片会产生一定的倾斜,从而产生与撇门相同的效果。如果款式造型有腋下省和斜腰省的造型,且服装的整体感觉较合体时,由于省位离前中心线位置较远,对于前中心线处的不平现象无能力,因此为结构平衡,应设计撇门,量为115cm。在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可以把撇门量转移成为领口省,把领口省位隐蔽在翻领下面,这样既没有改变服装的造型,又满足了撇门的设计。在款式结构设计时,可以根据造型的具体要求,结合以内容加以运用 女性人体胸部呈隆起形状,设置胸省是勾勒女性人体胸部线条美感必不可少的。它在女装结构设计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女装胸部的合体程度与前、后衣身的平衡程度都是由胸省来把握。不管是合体的、宽松的、二面构成、三面构成、四面构成,都存在着胸省。胸省在结构上的表达方式有两种,即直收法与变量法。直收法指以BP点或BP点附近为省尖点,收掉结构造型所需的胸省量。直收法在合体女装中最为常见,它是根据款式面料以及工艺要求来确定胸省的位置。通常的手法有分割转移,以原型为基础演变几种胸省的位置(图1),图中的各种手法都是比较直观易懂的。 变量法是指不通过BP点,将结构造型所需的部分胸量转移到结构边缘部位,将一部分省量放在袖窿里。变量法在宽松服装中最为常见,它也是根据款式、面料及工艺要求来确定转移的部位。门襟变量法与撇胸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撇胸是去掉一部分的门襟量,领圈与肩线上的变化只是用大概的数值来表示。而门襟变量法是通过改变纱线,把部分的胸省量转移到胸围里,另一部分量放在袖窿里。门襟变量法只适合开襟及开襟不对折的款式。门襟变量法的步骤见图2。 l、对齐腰线画好a线。2、按住BP点,将门襟点向袖窿方向转移,转移量为前领圈底点与门襟距离,一般为1厘米至15厘米,具体量还需视款式面料而定。3、将原型袖窿底点与转移后的袖窿底点对齐平行于前门襟面胁线。4、将原型与转移后的原型作比较,可以看出胸省以变量的形式转移到肩部与袖窿里。下摆变量法是通过起翘前下摆与前腰线,来转移部分胸省量,另一部分胸省量放在袖窿里,下摆变量法不适合用格子及横条纹理效果的面料。具体操作见图4,将胸省量放在袖窿与下摆处,后领肩点在水平线以上,下摆呈起翘状。总之,根据不同性质的面料与不同款式,胸省的位置有相应的变化,胸省的合理运用关系到整体成衣的结构美观。 女装实用规格设计服装规格设计方法有多种:第一种按款式效果图中人体各部与衣服间比例关系;第二种从成品服装实物测量所得,多用于外贸加工服装,单量单裁制作服装;第三种直接在人体上测量所得;第四种按国家服装号型系列标准进行总体规格设计。我们这里介绍生产中较为实用的,第一种方法通过审视款式或效果图来设计总体规格。按总体高与净胸围的相互关系设计,实际生产中成衣规格更多地以身高、净胸围为参照物。我国女性标准体A型总体高160cm;净胸围84cm,长江以南多用5:2系列,长江以北多用于5:3和5:4系列。总体规格公式衣长(L)=短上衣:总体高的04倍X中长上衣:总体高的05倍X长大衣:总体高的06倍X(X为衣长调整数,视具体效果增减)袖长(SL)=短袖:总体高的015倍X长袖:总体高的O3倍+78cm夏季总体高的03倍+910cm秋季总体高的03+llcm冬季胸围(B):贴体:净胸围B*+(内在衣服厚度)+放松量08cm较贴体:净胸围B*+(内在衣服厚度)+放松量812cm较宽松:净胸围B*+(内在衣服厚度)+放松量1215cm宽松:净胸围B*+(内在衣服厚度)+放松量15cm以上领围(N)=(净胸围B*+内在衣服厚度)x025+1520cm前腰节(WL)=总体高025倍+051cm肩宽S=窄肩:胸围Bx03+11cm正常宽:胸围Bx03+12cm宽肩:胸围Bx03+13cm或13cm以上上装腰围W=宽松腰身BO一6cm较宽松腰身B一612cm较贴体腰身B1216cm贴体腰身B一18cm或以上上装臀围H=造型为T型B一2cm造型为H型B+O一3cm造型为A型B+5cm或以上裙裤类规格设计裙长(SL)=大腿中部:占总体高的O25倍齐膝裙:占总体高的036倍中长裙:占总体高的05倍X长裙;占总体高的06倍土X裤长(TL)=一般西裤:占总体高的0.6+4cm长直统裤:占总体高的O6倍+6cm九分裤:占总体高的06-6cm中裤:占总体高的0_36倍腰围(W)=净胸围14-18cm=净腰围+O-2cm=W臀围(H)=宽松:净臀围+18cm或18cm以上较宽松:净臀围+12-15cm较贴体:净臀围+6-10cm贴体:净臀围+(弹性面料0)3-5cm膝围(KL)=宽松:臀围02倍+4-5cm(不包含裙裤)适中:臀围02倍+25-3cm贴体:臀围0.2倍+1-2cm裤口(SB)=臀围02倍X(X为调整数,视款式而定)领的立体裁颈的构造由于人体颈部构造与胸腔呈一个较大的角度,从功能性角度出发,决定了领的造型原则上应与衣身分开。仔细观察颈部形状近似圆柱形,略向前倾斜,有自上而下渐粗的特征。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后颈根中心点比前颈根中心点高,将两点连接起来便形成后高前低的斜线,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前开领要大于后开领了。二 立领的立体裁剪 立领是立体裁剪中最基本的一种领型,实际上是颈部结构的平面展开形式。操作步骤如下:1 取长=1/2颈围+5厘米、宽=设计宽度+6厘米的经向布料,使用前将布料用熨斗熨烫拉伸成稍弯曲形,将布料的中心线与衣身后领窝的中心线复合一致。2 将其余面料顺着领围线继续安装,边安装边观察造型边调整。3 在做好的领型上做上标记,修剪多余的布料。三 翻领的立体裁剪 翻领不同于立领只局限于颈部,与肩胸部分不发生联系,因此结构相应要简单,翻领不仅有立领部分同时还有翻领部分,即还需考虑领与肩的关系。操作步骤如下:1 取长=N/2+10厘米、宽=设计量+5-8厘米的斜纱面料一块,划出中心线。2 将中心线与后领窝的中心线复合,再依据领窝来确定翻领形状。3 调整好翻领形态后用笔在领窝处做上记号,并用标识带作出翻领的造型。4 从人台上取下之后置于平面上进行修正。四 波浪领的立体裁剪 波浪领的制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量取法,即当衣身完成后量出领窝大小,再在平面上剪出领窝大小的圆弧形样片,将领面内弧线的两端拉开,与衣身领窝复合,遂形成波浪领;另一种方法为直裁法是典型的立体裁剪方法,操作方法如下:1 取出长=宽=(N/2+5)/2的正方形45度正斜布料,在布料的正中剪开,剪切长度为后领宽,作出基础领样,将基础领样的后领部位固定于衣身后领窝处,并根据领窝形状在基础领样上做剪切口。2 在基础领样的外侧做波浪,做波浪时,一手按住领样的装领处,另一只手捏住布料做波浪,边做边在领窝处开剪口以消除牵扯力。3 做到一半时将波浪翻到正面,观察波浪量是否合理,以进一步修改。4 继续波浪领的制作,注意各部位的协调保持波浪的均匀。5 当波浪完成后用标识带定出波浪领的外形。五 驳领的立体裁剪 驳领与翻领的不同在于肩领与驳领连接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翻驳领结构,其横开领与直开领都应做相应的调整。操作步骤如下:1 取长=N/2+8厘米、宽=设计宽+5厘米的斜纱布样,在后领处剪去深5厘米、宽8厘米作成基础领样,将其安装在衣身领窝上。2 将后领翻折线翻折,并观察其是否平整。3 用标志线作出衣身的驳头造型,将基础领样的前端与驳头复合一致。4 在基础领样上作标志线,并按标志线作出外轮廓造型。5 剪去对于的布料,作成最后完成的领样。六 变化领型 上面介绍了基本领型的立体裁剪方法,变化领型的操作步骤也同基本领型一致,关键地在于首先要根据造型来确定面料的纱向,表现垂褶状态的领型应选择斜纱,连翻领类的也应采用斜纱,如铜盆领等。合体型前后裤中线如何定位臀部前凹或后凸体,人体上裤中线相应前、后前偏移。但出纸样时,不必考虑裤中线-因为其他的线改变,裤中线亦随之变化。臀部前凹体:前幅-腰线前档处上移(翘);后幅-腰线后档处下沉;前档内撇线上部外倾,前档中下部弧线变深/下沉;侧缝内撇量变大,腰省前移,横档线下落,下档线上部内收。臀部后凸体:前幅-腰线前档处下移(沉);侧缝内撇量变大后幅-腰线后档处上移(翘);前档内撇线上部外/后倾,前档弧线中上部变浅;下部不变,横档线持平,下档线不变,侧缝需加外撇量,腰省后移。裤中线的画法,很多书籍上前、后片都有差异。一般后片的,取浪嘴点到(横档线与侧缝直线)交点的1/2处;前片的,取浪嘴点到横档线与侧缝弧线( 一般内撇0.5-2cm)交点的1/2处。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裤子挺缝变化有规律 作者: 中国品牌服装网 为保护作者权益,转载本站信息注明作者和出处问:裤子前片挺缝线的位置总是伴于前上裆横线的中分线位置,从而达到横裆对称,中裆对称,裤口对称,称为三对称前裤片,而裤子后片挺缝线的位置是根据裤子款式和工艺制作方法的不同有所变化,请问其具体变化有何规律可循? 答:首先,裤后片挺缝线位于后中裆的中分线位置(做三对称后裤片),这样裁剪出的裤子在制作时不需要归拔工艺的处理,后裤身挺缝线的成型形状为直线状。 其次,裤后片挺缝线位于后上裆线中分线偏外0.51cm的位置外(偏外指向侧缝方向)这样裁剪出的裤子在制作时稍需归拔工艺的处理,来达到三对称结构,后裤身挺缝线的成型形状略呈弯曲状。再次,裤后片挺缝线位于后上裆线中分线偏外11.5cm位置外,这种结构形式的裤子在制作时必须经过归拔工艺的处理,来达到三对称结构,后裤身挺缝线的成型形状为合体的曲线状。 以上三种情况是裤子结构设计变化,但是注意排料时一定要保证前后挺缝为直丝绺,否则就会出现挺缝线歪曲现象 合体型裤子的裤中线定位,裤中线也是烫迹线,即是成品后的形状要达到左右对称,它的定位可以说是与宽松裤的定位基本上是一样的,裤筒要左右对称.即是前横档的二分之一.为了穿着舒适.在前横档二分之一再向侧缝移0.5CM定裤中线位置.这样穿着较舒适.这是一个意大利的工艺师告诉我们的.我认为一些网友还没有将裤子的制板方法学好.裤子制板它与直接裁一条裤子的道理是不相同的.裤子制板要讲究的是形.小码.中码,大码,裤形是不能变的,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的制板师.而是一个小裁缝.它讲的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总档,横档占臀围的比例是多少,前档.后档占总档比例是多少;前横档与后横档占总横档比例是多少.特码总档是怎么计算的.裤口控制在多少尺寸内.等等内容都是一个所要知道的.符合人体结构的袖窿深设计方法本贴根据服装结构设计研究与案例一书缩写按新一代女装原型(请参阅本论坛贴子“新一代女装原型”):原型的袖窿深用B/8+10.5控制深浅(从后领中向下量,B是人体胸围);合体、紧身有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直接按原型;合体、紧身无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可比原型提高12厘米;合体、紧身春秋装、西服等比原型加深12厘米;半宽松、宽松休闲装、茄克等比原型加深28厘米(按设计视觉效果而定);合体大衣、风衣比原型加深2.53厘米;半宽松、宽松大衣、风衣比原型加深410厘米(按设计视觉效果而定);以上是样衣板。推板时,无论样衣板袖窿深或深或浅,一律按B/8增减(完全按原型的跳档增减比例);即胸围每档跳4厘米(合体、紧身),袖窿深相应跳0.5厘米;胸围每档跳6厘米(半宽松、宽松),袖窿深相应跳0.75厘米。袖山:合体、紧身的按AH/4+2.5(衬衫、连衣裙)、AH/3(春秋装、西服)定袖山高,可以根据设计视觉效果微调加减0.51厘米,以增减袖宽;半宽松按AH/56、宽松按AH/810定袖山高;均可加减1-3厘米,以增减袖宽。上述方法体型覆盖面较大,如果推9个规格(每档差4厘米),从最低规格到最高规格之间,袖深点的上下移动量仅4厘米(0.5x8=4),稍大于人体腋下点的上下移动量一点儿,不会出现袖窿深超深超浅、袖宽超宽超窄的现象。袖窿周长与袖山弧线也比较容易匹配。作为对比:当胸围每档跳4厘米,各种比例法(包括真比例法)的袖窿深相应分别跳0.67厘米、0.8厘米或1厘米;如果同样推9个规格(每档差4厘米),从最低规格到最高规格之间,袖深点的上下移动量分别是5.3厘米、6.4厘米、8厘米,明显地超过了人体腋下点的上下移动量。有关女装制板技术改革的详情,请看一看服装结构设计研究与案例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当当网、卓越网、贝塔斯曼网上书店都有,这书里有详细、通俗、实用的讲解。期待交流,我的邮箱:转帖直裁最快捷的服装制板术(上)所谓直裁,即不通过打纸样,直接在服装面料上进行裁剪。当然很少有人直接操刀裁剪,操刀之前一般先用画粉划出裁剪图线。笔者走访过一些服装裁剪速成班,经了解得知,其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直裁。事实上,我国民间的个体裁缝店也涌现出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裁缝高手,他们的直裁技术非常值得称道。直裁在我们民间有着非常广阔的天地,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服装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为何在我国的传统服装职业教育中出现?是否适用于我国今后的服装职业教育?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深入分析直裁的优点,并了解其存在的人文基础和教学应用情况。直裁优点直裁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提高裁剪速度。据了解:有经验的裁剪师可以在三、五分钟内完成一条裤子的裁剪,可以在十几分钟内完成一件西装的裁剪。直裁速度为何如此之快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解分析。了解得知,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在制图过程中只对主要控制部位进行计算,如胸围大、臀围大等,而相当一部分的部位用“定寸估算”来表示。例如:半裤口 7寸(约23cm)小裆宽 1.5寸(约5cm)后窿门大 4寸(约13cm)用“定寸估算”方法裁出的衣片为什么也不影响穿着呢?我们对于直裁服装的各个关键部位进行了一下分析,发现各部位的尺寸都在某一固定范围波动。 1、当胸围在100cm120cm范围变化时:前胸围大在24cm29cm范围内波动,波幅不足5cm;前胸阔在18cm22cm范围内波动,波幅不足4cm;前后横开领在8cm10cm范围内波动,波幅不足2cm;手巾袋口大在10cm12cm范围内波动,波幅只有2cm。2、当臀围在105cm125cm范围内变化时: 前臀围大在25cm30.5cm范围内波动,波幅不足5cm;后窿门大在12.5cm15cm范围内波动,波幅不足2.5cm;小裆宽在4.2cm5cm范围内波动,波幅不足1cm。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服装各个部位的尺寸的波动范围一般都很小,基本上在5cm之内。且由于放松量所起的调解作用,使得即使所采用的定寸与标准的尺寸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不是很大,都能够保证其做出的衣服能穿。这正是定寸直裁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说前、后胸围大和前、后臀围大等主控部位需要严格计算呢?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服装在胸围和臀围等主控部位的总尺寸。如裁前设置的臀围H=105cm,为保证成品裤子仍是该尺寸,就需要通过计算对前后臀围大进行精确的尺寸分配:前片臀围大为0.24H=25.2cm;后片臀围大为0.26H=27.3cm。也有通过H/4-1和H/4+1来分配的,其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又说其他各部位的尺寸可以估算呢?这主要是因为其他各部位的尺寸不会对成品尺寸产生根本性影响。仍以臀围H=105为例:无论前后窿门怎样取值,最终的结果只是在裤子造型方面产生变化,并不会引起裤子成品臀围H=105的尺寸变化。许多裁缝高手正是掌握了这个绝窍,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将服装的各个部位尺寸进行比例估算,迅速地绘出这些部位的图线。经验更为丰富的人甚至连估算过程也不用,只需根据主控部位的尺寸,凭直觉绘出这些部位。就直裁制图的放松量本身而言也不是很严格。直裁中放松量的确定也有很大的成分是为了快,其尺寸尾数大多为偶数,目的是为了计算迅速。就此,其制图的严谨性也大打折扣了。当胸围在100cm120cm范围变化时:前胸阔在18cm22cm范围内波动,波幅不足4cm;当胸围在100cm120cm范围变化时:女装半肩宽的增减变化不足2.5cm,比半胸宽的增减变化值4cm小将近40%(楼主所称的“前胸阔”,容易被误解为“前胸的总宽度”,严谨起见,应称为“半胸宽”)。请楼主告诉初学者,这二者怎么协调?比例法在教学和实践应用中经常遇到半肩宽难以与半胸宽、半背宽相协调的尴尬,女装尤其明显,这些尴尬是因为比例法公式的设置与人体的变化规律之间存在偏差,所以产生累积性误差而造成的。老师傅当然有不可言传的调整技术,来避免累积性误差产生的不合体现象,但是缺乏经验的初学者怎么办?至今没有一本比例法教材为初学者提供有规律的、可传授的、逐档调整的技术。如果学习新一代的女装原型就可以简便地解决上述难题,有关女装制板技术改革的进展及新一代谢式女装原型的详细情况,请看一看服装结构设计研究与案例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当当网、卓越网、贝塔斯曼网上书店都有,这书里有详细、通俗、实用的讲解。期待交流,我的邮箱:裙裤腰线的后翘度及转化 裙子和裤子同为包覆人体下半身的衣服,且与人体贴合的支撑部位都是腰部。为什么在平面纸样后腰线的结构处理上它们却是相反的呢?即不论是圆筒裙还是锥形裙,都应在水平腰围线的后腰中部下翘一定值。而裤子不论何种形状都要在水平腰围线的后腰中部上翘一定值。掌握其中缘由将有利于我们理解下装结构原理,指导纸样设计。从裙、裤着装形状看裙子是把两下肢用一个筒状或者一个圆锥形包围起来的服装,它把人体运动的两下肢当成一个整体包裹在一个圆筒或圆锥状的立体内,里面没有任何牵制,理想的裙摆状态是呈水平状。人体穿上裙子后腰部所呈现的穿着状态却是:前腰线高后腰线低即前高后低的斜线状。裤子包覆人体下半身却不是一个整筒状或圆锥体,它是由腰臀部与裙子一样的大圆筒,经内部裆弯缝合变成两个小圆筒分别包裹两下肢的一个三个口的筒状式,形成内在的裆弯结构,从筒状内部牵制下身的腰臀部和两下肢,使前后、上下相互关联。人体穿上裤子后所呈现的着装状态是:后腰线高前腰线低,即与裙腰线呈相反斜线状态。从裙、裤后翘度目的看为什么裙子和裤子后翘度出现完全相反的方向?它是与人体构造和服装的功能性有关。人体脊柱复杂弯曲,骨盆前倾,骶骨后突。臀底裆沟及股关节的多轴连结状态,使人体体态曲势复杂,腰部是人体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连接部位,人体有机的平衡和保持有韵律的关系,使人体侧面呈现了缓和的反S形曲线,腰部处在体侧曲线的转折处,我们在研究人体与纸样关系时,为了方便或有一个基准而将人体腰围线定为一条水平线,而实际人的自然腰围线(腰部最细处)是一条前高后低的斜线状态,我们通过人体体表展开,也能证明这种人体构造。也就是说裙子穿在人体上腰线是与人的自然腰围线一致的,而裤子穿在人体上后腰线则是高出水平腰围线的。又由于人体股关节和膝关节的运动机能,当人在下蹲或前屈时,后身的股底部、臀沟处纵向伸长量最大。如人在葡匐时后肢轴线与分节线相平行,后身分节线L1-L3和S1-S5都比直立时有较大增加。裙子呈圆筒状或圆锥状包裹住人体下半身,圆筒或圆锥下口敞开,里面没有任何牵绊,全部重力都kao裙腰部支撑附着于人体腰部,裙腰线只有落在人体的自然腰围线上,裙子才能很好地包装人的下半身体:即侧缝垂直、下摆水平。否则,裙子将不能很好地悬垂、侧缝将摆向前片、裙摆将出现前翘后贴或出现相反现象。因此,在平面纸样结构处理上后中腰线要下翘,使其呈前高后低的斜线状态方可达到均衡包覆人体、裙摆水平的理想穿着效果。由于裙下摆的敞开和裙筒内的没有牵绊,当人体弯曲或下蹲运动时,臀部纵向的伸长量将由裙下摆的上移来提供。而裤子由于有裆缝结构,使得裤子在大圆筒内有了腰臀和下肢分离开的内部隔膜和前后牵制线一裆弯。同时裆弯线也使得裤子前中线经臀沟到后中线形成一个半封闭圈状。这条半封闭圈线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裤子前后、上下与人体的平衡关系。越合体的裤子,这条前倾的椭圆型半封闭圈越接近其所处人体部位形状,即紧身型的裤子的裆宽和裆深都较宽松型小、后中线的倾斜却较宽松型大。裤子的机能性越强,前中、裆底,后中越顺体势附着于其所处人体部位,裆缝的前后、上下调节性越弱,下肢裤筒往上移动受到的限制越强,臀部弯曲和下蹲时后身的纵向伸长量主要kao横裆以上部位来提供,为了使裤子有良好的穿着机能性,在结构设计上将裤子的后中腰位设在人体水平腰围线以上,使裤子腰线呈后高前低状,给臀部纵向一个功能需要长度。所以在裤子的平面纸样上,出现了后中腰线上翘的结构处理,它的目的在于给臀部前曲线、下蹲运动时,提供裤子后身纵向长度增长备用量。以保证裤子满足人体功能要求。从裙、裤状态转化看裙子和裤子腰线呈前高后低和后高前低两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主要受裆弯对人体牵制程度的影响而变化。随着裆弯宽度不断改变,后中倾斜度的增减而相互转化。当裆弯宽度不断增大,后中倾斜度逐渐降低时,裆弯所形成的半封闭圈与身体的贴合程度越来越小,所产生的前后、上下的牵制作用愈来愈低,裤子越来越向裙子的筒状结构发展,裤筒的上移运动越来越不受阻碍,直到裆弯的牵制作用消失,成为实际的裙子结构,如裙裤后中腰线不仅不上翘,而且还要象裙子一样下翘,完全是裙子的内在结构形式。同样,裙子叵加上与裤子一样的裆弯结构,当裆弯宽度不断减小,后中线倾斜度不断增大直至与人体状态一致时,裤子越来越合体,裆弯的牵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体臀部前屈运动的后身纵向伸长量越来越依赖后中腰线的上翘量来供给,如牛仔裤裆弯窄,后中线倾斜大,上翘度大。裙子的下翘和裤子的上翘是因它们各自的结构特征-有无对人体有牵制作用的裆弯所决定的。当其内在结构变化时,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为了达到均衡包覆人体下半身的目的,裙子后中腰线要下翘,裙腰线要落在人体自然腰围线上。而裤子由于有牵制人体的裆弯结构,就有了裆宽和后中线倾斜,为了满足人体前屈和下蹲的功能性需要,后中腰线要上翘,以保证裤子在人体前屈或坐立时,后腰线落在人体自然腰围线上,而不会出现亏损。转帖特体裤在板型设计中的技巧特体裤在板型设计中的技巧对于特殊体型的服装处理方法很多,也比较灵活,通常使用的方法有直接制图法、基图纸型剪叠法及立体裁剪法三种。对于特殊体型服装的处理方法,也可两种或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以达到更佳效果。下面我们以基图形纸型折叠为例研究一下特殊体型的裤子在板型设计中的处理技巧。 后倾体体型 其体型特征是腹部向前挺,臀部相对较平缓,脚跟后倾。着装后出现在裤子上的弊病是裤立裆前短后长,腹部略紧,裤角则前空后贴。处理的方法是(1)将前片横裆线ab剪开,向上拉开工点,使立裆深增加,弥补前裆短的弊病。(2)将后片臀围线c点与d点连线,向下叠合c点,使后翘降低,修正后裆长的弊病(见图一)。与后倾体体型相反的体型是前倾体体型,其着装后出现在裤子上的弊病及处理方法都与后倾体体型相反。只要掌握后倾体体型的处理方法,那前倾体体型的处理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服装袖窿结构原理与设计 一、袖窿来源: 袖窿与人体臂根围相吻合,形状与尺寸来源离不开人体。在服装袖窿结构与形状的研究中,一是解剖人体,观察人体臂根围截面,能直观并且详细的了解到眩骨、三角肌、胸大肌、棘上肌、前后腋窝下脂肪层等内部关系。二是用蛇型尺在人体臂根围进行精确测量,在保证不变形的情况下,拓画在纸上,这样也能清楚的观察到外型轮廓线。同时,可以准确测量臂根围度尺寸,建立起袖窿结构的基础理论。有利于在各种款式服装变化中,推导出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 二、人体臂根围测量: 图中臂根截面形状是测量净胸围84cm的标准人体取得的。人体臂根围形状及尺寸近似整圆,直径在11.5cm左右,围度36cm,可从观察中得到,前袖山强弯曲,后袖山弱弯曲。因为前袖山由眩骨头形成,后袖山由三角肌形成。前后腋窝点成前略高、后略低的形状。 三、按人体臂根围推导公式: A、袖窿深推导:将测量得到的臂根围形状拓画在纸上,确定前胸宽与后背宽线。将肩峰点SP打开,将前袖山弧线拉成与前胸宽所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政治艺体生文化课八大专题复习课件(全套专题课件)
-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保护政策-洞察及研究
- 5G物联网平台的去中心化与自适应研究-洞察及研究
- 人教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检测试题
- 北京第一六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部门级安全培训的必要性
- 数字化转型创新驱动力-洞察及研究
- 避光输液课件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物理二轮复习《热学-温度、内能、热量辨析》
-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氯乙基环己基碳酸酯闭环回收技术探索
- 2025年汽车驾驶员技师资格证书考试及考试题库含答案
- 消防消控室设备管理制度
- 项目现场伙食费管理办法
- DGTJ08-86-2022 1:500 1:1000 1:2000数字地形测绘标准
- 施工单位项目部安全管理体系
- 期权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44∕T 2569-2024 碧道工程规划设计导则
- 心理健康五进活动方案
- 数据中心防雷应急预案范文
-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培训课件
- 医院后勤教育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