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制度化与“儿童公育”思想的传播_第1页
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制度化与“儿童公育”思想的传播_第2页
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制度化与“儿童公育”思想的传播_第3页
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制度化与“儿童公育”思想的传播_第4页
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制度化与“儿童公育”思想的传播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近点学前教育的制度化与 儿童公育 思想的传播 第一节近代学前教育建设的起步 第一节一 近代学前教育建设的起步 思考题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学前社会教育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 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二 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三 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师资条件四 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学基础知识 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思想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向西方学习西学 西艺的教育思潮 提出 自强 求富 的口号 以李鸿章 张之洞为代表士大夫官僚主张仿效西方列强练兵制器 兴办军工和民用企业 从事洋务活动首先要重视培养洋务人才 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宣传 1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主张 2 康有为的 大同书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其中包括学前教育制度 3 梁启超的 教育政策私议 提倡设立两年制幼稚园 招收5岁以下的幼童 1 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2 引进西方心理科学 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化3 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4 提倡女子教育 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 近代学前教育的起步 1 向日 留学政策的确立 意味着清政府在创立新教育的导向上开始将日本作为中国创立新式教育制度的样板 许多日本学者被邀请到中国主持官场或私立的幼教机构 清末中国 以日为师 大致可归纳为派遣学生留日 赴日参观考察 招聘日本教习 翻译日本书藉等四个主要途径 它们各有特点 互为补充 共间构成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为壮观的场面 上述四种途径中 留日学生的派遣规模最大 影响也最为深远 张之洞 当时 在主张派生留学日本的人物中 湖广总督张之洞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在1898年所著的 劝学篇 中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教育近代化的具体措施 其中对提倡留学日本的论述尤为精辟 至于游学之国 西洋不如东洋 路近省费可多遣 去华近 易考察 东文近于中文 易通晓 西书甚繁 凡西学不切要者 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 易仿行 事半功倍 无过于此 政府向日本官派留学生 最早是在1896年 当时驻日公使裕庚出于使馆工作需要 从国内选拔了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本留学 并请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负责对他们的教育 裕庚遂派驻横滨领事吕贤笙赴 上海苏州一带 招募唐宝锷 戢翼翚 朱光忠 胡宗瀛 吕烈辉等13名学生 于光绪二十二年 1896 五月初五日抵达日本东京使署 但是 这13名学生并非均来自上海 苏州一带 如唐宝锷为广东籍 戢翼翚为湖北籍 吕烈煌为安徽籍 系吕贤笙之族亲 1986年 13名 1899年 近100名 1901年 280余名 1902年 500多人 1903年 1300多人 1904年 2300多人 1905 1906年 达到8000多人 原因 废除科举 日俄战争中日本获胜 1907年以后出现下降 1908年至1909年留日学生减到5000多人 1911年辛亥革命后 许多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留日学生 都争相回国 投入革命洪流 1912年留日学生人数骤减到1000多人 原因 一 日本政府文部省对中国留日学生制定了种种限制和歧视政策 引起留日学生极大愤慨 不少人愤然回国 二 清政府学部也颁布留学规定 限制留日学生的资格 而且停止派遣速成科留学生 使留日热开始降温 三 中国的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一般普通教育不必出国留学 四 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也开始积极招收中国留学生 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 以清国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所作的调查为例 当时的留日学生共来自19个省 其中居前列者为江苏 175人 浙江 154人 湖南 130人 湖北 126人 广东 108人 直隶 77人 等省 奉天 山西 陕西 河南 广西 贵州 云南等的留日学生均寥寥无几 5 造成这一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除各省间政治 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之外 尚有地理和人为等方面的因素 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入学和学习状况的特点 一是以学习政法和陆军为热门 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 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 从政法 文史 外语 师范到理工 农医 军事 商业以至音乐 美术 体育 应有尽有 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 另一个特点是学习速成科和普通科较多 这反映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动荡 留日学生大多学习准备不足又急于求成 加上自费生比例高 流动性大 清政府管理不严等原因 往往学习质量不太高 还有不少纨绔子弟到日本留学只是为了镀镀金玩玩而已 日本东京成了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基地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主要骨干如黄兴 宋教仁 胡汉民 廖仲恺等 革命宣传家陈天华 邹容 秋瑾等都是留日学生 同盟会在各省的主盟人与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的指挥与骨干也大多是留日学生 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 20世纪初 1900 1911 中国留日学生所办报刊至少有七八十种之多 大量翻译日文书籍也是留日学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大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 仅1902年至1904年短短3年中 以留日学生为主翻译的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教科书等各类日文书就有300多种 占当时中国翻译外文书总数的60 以上 这些书不仅介绍了日本和西方的文化 思想 科学 而且推动了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 同时还引进了不少日语词汇中的汉字 如哲学 阶级 主义 俱乐部等 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学界所作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 主要有 舒新城 近代中国留学史 上海 1928 松本龟次郎 中华留学生教育小史 东京 1931 石锦 中国现代化运动与清末留日学生 台北 1967 实藤惠秀 增补 中国人日本留学史 东京 1970 黄福庆 清末留日学生 台北 1975 林子勋 中国留学教育史 台北 1976 上垣外宪一 日本留学与革命运动 东京 1982 阿部洋 日中教育文化的交流与摩擦 东京 1983 小岛淑男 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东京 1989 阿部洋 中国近代教育与明治维新 东京 1990 严安生 日本留学精神史 东京 1991 王晓秋 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 北京 1992 王奇生 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湖北 1992 李喜所 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天津 1992 孙石月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 北京 1995 王奇生 留学与教育 广西 1995 田正平 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广东 1996 沈殿成 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 辽宁 1997 斯明全 功玉论 关于20世纪初期中国政界留日生的研究 重庆 1999 丁晓禾 中国百年留学全记录 珠海 1998 等 1903年 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阅马场创办了湖北幼稚园 幼稚园设备均购置日本 1905年创立天津严氏蒙养院 20世纪初期掀起到日本留学 考场游历的热潮 介绍了日本的教育思想 和日本的教育制度 全国第一所幼儿园 湖北幼稚园 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 首次招收80名5 6岁的女童 限一年卒业 以后续招4岁上下幼童 定2年毕业 幼稚园采取班级的形式开展保教活动 开办章程明确规定它是新教育体系的初阶 办院内容是重养不重学 以培养小儿自然智能 开导事理 涵养德生 以备小学堂之基础 由于当时风气未开 武汉地区官宦之家多不愿送子弟入园 入托者多为贫家子弟 武汉的幼儿教育发展相当有限 中国清末幼儿教育机构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严修创办 清代翰林院编修 学部侍郎严修二十八年在天津创办严氏女塾 3年后创办严氏女子小学 并设蒙养院和保姆讲习所 以蒙养院为实习场所 聘请日本大野铃子为教师 招收4岁 6岁儿童30人 均为严家近邻或亲友的子女 活动时间为上午9时至11时半 从日本购买钢琴 风琴 桌椅等 户外置有秋千 藤圈 室内有各种恩物 手工有编织 折纸 剪纸 粘土 画图 歌曲大部分是翻译日本的 故事有中 日民间故事 从初建到停办历时20年 1905 1925 前15年由保姆讲习所毕业生任教 后5年由严修的孙女严仁清主持 并改名严氏幼稚园 采用美国的教材和教法 第一节二 近代学前教育法规的制定 1902年 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主持制定的近代第一个教育制度 但未及实施便被废止 1904年 清政府又颁布并实施了由张之洞 张百熙 荣庆合定的 奏定学堂章程 即 癸卯学制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 蒙养院的意义 对象 二 蒙养院的设置 三 蒙养院课程 四 蒙养院的师资 五 蒙养院的地位 六 蒙养院的保教要旨 七 张之洞与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一 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蒙养家教合一 保育教导要旨及条目 屋场图书器具 管理人事务 1 章程明确指出 蒙养通乎圣功 实为国民教育之第一基址 2 蒙养院招收 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 一 蒙养院的意义 对象 蒙养院院址可设在 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市镇 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二 蒙养院的设置 1 游戏2 歌谣3 谈话4 手技 三 蒙养院课程 游戏 养成儿童爱众乐群之气习 歌谣 渐有心喜歌唱之际 使其学唱一些平和浅易的小诗 不仅有助于幼儿耳目喉舌灵活 更能使其心情愉悦并涵养其德行 谈话 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科目 手技 引导幼儿手眼 使之习用于有用之处 为兴知意兴开发之资 具体规定是 蒙养院的目的和意义 蒙养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第一基石 按理应照世界各国样式设立幼稚园 由女师范生教之 但由于当下中国男女之辨甚严 女子学校断不可设立 既不能多设女学 即不能多设幼稚园 惟有酌采外国幼稚园法式 设置蒙养院作为学前教育机构 蒙养院设置的目的在于以此辅助家庭教育 实行 蒙养家教合一 关于蒙养院的性质和师生来源 章程 一方面规定蒙养院是专为保育 教导3至7岁儿童而设的学前教育机构 本地附近的幼儿 只要父母愿意送入 就接收 幼儿在圆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 但另一方面又规定蒙养院附设于全国各省府厅 州 县及大市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中 两堂内的乳媪 节妇和附近将来打算以乳媪 保姆谋生的贫妇均可入院接受如何保育 教导幼儿的知识教育 学习结束后发给 保姆凭单 类似今天的教师资格证书 可见蒙养院又兼具幼教师资培训班的兴致 关于学前教育的目标 章程 提出 蒙养 不仅只是保养 更有教导之意 故保育 教导幼儿的目的在于使幼儿发育其身体 开启其心智 形成善良之德行 关于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该章程的制定者接受了新式教育的部分理念 强调幼儿自有幼儿的特性 在保育 教导过程中 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 如 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 心力只觉之所能及 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 或使为疲乏过度之业 应注重榜样示范的力量 务专意以善良之事物 使则效之 孟母三迁即此意也 在教授的科目方面 主要有游戏 歌谣 谈话 手技 并就各种科目的内容 价值及开展等提出了要求 其中在某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方面也试图作一些本土化的调整 育婴堂和敬节堂的乳媪和节妇充当 训练保姆的教材诸如 孝经 四书 烈女传 女诫 女训 教女遗规 等 还有一些外国家庭教育书如日本天下歌子 家政学 四 蒙养院的师资 章程规定 蒙养家教合一宗旨 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 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因为 保姆学堂既不能骤设 蒙养院所教无多 则蒙养所急者仍赖家庭教育 五 蒙养院的地位 1 保育教导儿童 专在发展其身体 渐启其心知 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 习于善良之轨范 2 保育教导儿童 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 心力知觉所能及 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 或使之疲乏过度之业 3 保育教导儿童 多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 使趋端正 4 儿童性情好模仿 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 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义也 六 蒙养院的保教要旨 此外 章程 还对蒙养院的房舍 场地 设备及管理等均作了具体规定 如 房舍建造以平房为宜 院中须备有保育室 游戏室及其他必须之室 评价 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 中体西用 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矛盾的文化心态 1 对学习西文 西艺 西政的矛盾态度2 体 用 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蒙养院制度难以真正发挥其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作用 3 该章程许多内容只是简单的移植国外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做法 而并未做深入思考 评价 张之洞 1837 1909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 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在其40多年仕宦生涯中 一直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活动 他是洋务教育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 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 劝学篇 中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是其基本教育思想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他在拟定 奏定学堂章程 时 提出了一下立学宗旨 无论何等学堂 均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洽其知识 练其技能 务期他日成才 各适其用 七 张之洞与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八 蒙养院制度的实施1 蒙养院的兴办1903年秋创办的湖北武昌蒙养院 湖北省立幼稚园 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近代中国第一所幼儿园 附设在武昌模范小学内 湖北省立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 户野美知惠是最早来华的幼教工作者 1905年创办的天津严氏蒙养院是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幼教机构 即私立蒙养院 湖北省立幼稚园创建人员合影 第二节近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 蒙养院制度的建立二 蒙养院师资的培养 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第一 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 在通向学校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 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 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 既反映了近代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一般规律 又反应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出现的特点 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确定的 第三 蒙养院办院的纲领 体现了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总原则 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 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 又要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 严重抄袭日本 显示出极大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1912年至1913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 壬子癸卯学制 在这个新学制中 规定将实施学前教育机构的 蒙养院 改称 蒙养园 19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